娱记 发表于 2011-11-14 08:45:50

如何深刻把握科学发展主题





    一、思想上把握:形成科学发展的思维方式
    首先,要实现从“物本思维”向“人本思维”的转变。人本思维与物本思维是相对而言的。物本思维把经济增长、物质财富的积累作为社会发展的目的,而人则成为实现经济增长的手段和工具,从而颠倒了社会发展的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其结果必然是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这种物本思维危害极大,社会主义社会绝不能运用物本思维来看待发展,即为了发展而发展,必须坚持运用人本思维,使发展一切为了人,为了人的一切,这是因为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和核心价值。运用人本思维就是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一定要牢牢把握住以人为本这个本质与核心,始终坚持运用人本思维。
    其次,要实现“片面思维”向“统筹思维”的转变。各级领导干部要着重克服“片面思维”,确立“统筹思维”。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强化“统筹思维”,最重要的就是要整合政府主体,各级政府要打破地域界限,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是要实现城乡统筹、区域统筹、经济社会统筹、人与自然统筹以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筹。毋庸讳言,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的发展思维更多的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片面发展思维。运用统筹思维,就要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增强综合国力,体现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运用统筹思维的产物,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关键是要正确处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的关系,尤其是要处理好全局发展与局部发展的关系:既要在分析综合局部发展的基础上谋划全局的全面发展,又要把局部发展纳入全局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进行精心策划,科学论证;既要把全国发展作为一个大的系统工程,立足全局,实行全国一盘棋,又要把地方、部门和产业的发展作为全国发展系统工程的子系统,使之符合全面发展的要求。
    再次,要实现由“征服思维”向“生态思维”的转变。坚持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呼唤一种既传承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精华,又具有现代特征的新的思维方式——生态思维,坚持用生态思维来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善待自然,保护自然,修复自然,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思维超越了人与自然之间主客二分、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确立了一种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定向,把对局部的思考纳入到对整体的思考之中,遵循着系统的、发展的、联系的认知模式,强调世界是以不可分割的整体的方式存在的。这里的“生态”,不仅包括生物群落与其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而且包括地理大区域生态系统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整个世界是一个“人―社会―自然”相互关联、协同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是由物质转换、能量流动、信息沟通的多样性运动错综缠结、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体。尽管人类社会在与自然界变换过程中显示出的目的性、中介性和复杂性及其变换结果,即自然的人化、信息的符号化和能量的社会化表现了人类社会的超自组织性,但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与自然生态系统运行的规律、自我调节的功能相适应才能得以持续下去。因此,从生态思维审视,人作为社会性的存在必须能动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同时,人作为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性存在应该珍惜养育着人类的自然界,自觉地承担起修复、治理、保护、建设生态环境的责任。
    二、实践上把握:形成科学发展的工作方式
    第一,要形成科学的谋划方式。科学谋划最重要的就是要遵循经济规律。以产业发展为例,形成科学的谋划方式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阶段,把握好产业演进规律;二是把握好产业区域转移规律;三是把握好产业集群发展规律。领导工作要紧贴时代特点,把握经济规律,取得工作实效,就必须顺应科学发展的要求,精心谋划。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的谋划必须要有战略目光,不但要与本地方、本部门的实际相衔接,还要放到全国甚至是全球的高度来谋划,以更高的要求、更宽的视野来促使领导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要在推进发展的时候,做到循法度、畏法纪,自觉维护法律制度的严肃性、权威性,对法律制度的执行,更要不折不扣,不变通,不踩红线,不打制度的“擦边球”;要在摸实情、把实脉的基础上做到求真务实。
    第二,要形成科学的决策方式。从某种程度上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的过程。决策科学与否,关系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的兴衰成败。一是决策过程要民主。多层次、多途径、多方面疏通和拓展民主渠道,以提高决策的质量。二是决策程序要规范。要着力完善决策的有关程序,如决策前的社情民意反映程序,人民群众参与决策的程序,专家咨询、论证程序,重大决策协调程序,重大决策审查程序,决策评估程序,党委(党组)讨论决定程序等,并推动程序制度化,用制度的刚性力量制约决策权力的滥用,任何违反程序的决策都应无效,以制度保障决策科学。三是决策结果要公开。除依法应当保密以外,决策结果应当在适当的范围内公开,并不断扩大决策公开的内容,以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公开,使人民群众能对决策活动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增强决策者的责任心。四是决策责任要追究。
    第三,要形成科学的执行方式。干部队伍的能力和素质决定执行效果,锻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素质高、执行意愿强的队伍是形成科学执行方式的基础工作。一是要有大局意识。每一项工作都要着眼于科学发展、长远发展的大局,自觉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树立服务意识,提高对民生信号的敏感度,自觉地把精力和智慧投入到科学发展的建设实践中去。二是要转变观念。要努力修好“挫折教育”这门课,要做到压力面前不弯腰,困难面前不退缩,逆境中不屈不挠。要自觉杜绝执行过程中存在的敷衍塞责、不求实效、墨守成规、随心所欲、阳奉阴违等伪执行、低效执行的行为。三是要精通业务。要勤于钻研业务,做到本职工作精,周围业务通,成为多面手、复合型人才。要吃透上情,摸清下情,了解外情,确保心中有数,做事有底,方向明确,措施有效。要着力培养应对复杂形势的能力,驾驭工作全局的能力,解决新问题、难题的能力,提升有效执行的能力。
    第四,要形成科学的检验方式。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进行检验,最基本的就是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增强践行群众路线的自觉性,要把群众利益作为检验重心。衡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做得好不好,不是看办了多少“大事”,上了多大的项目,产生了多大的“轰动效应”,而是看群众利益是否得到维护和实现。要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标准。因此,在评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实绩的过程中,必须运用群众满意这根“指挥棒”,把群众满意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贯穿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的各个环节。通过检验,促使领导干部在“实”字上下功夫,为群众出实招、办实事、解实难,从而防止和克服哗众取宠的形式主义、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使广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
    三、生活上把握:形成科学发展的生活方式
    科学发展观不仅仅告诉人们社会究竟如何发展以及发展成什么样子,而且要告诉人们应当怎样活着、应当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只有从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高度,才能更加深入地揭示提出科学发展观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意义。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建设和谐社会”等,最终都体现在人的生活方式上。例如,“以人为本”,不纯粹是一种价值上的诉求和预设,而是要求实际地促进人在政治、经济、文化、个性人格等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要求发展本身要服从和服务于人全面自由的发展。又如“全面协调可持续”。由于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科学发展观要求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发展进步,推动人的生活方式的全面变革,而不是把人看成仅仅具有经济需求的动物,而这一切正是建立新的生活方式的基本要求。再如“建设和谐社会”,目的就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自身的各种功能之间的和谐,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就是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倡导绿色消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显然,一个和谐的社会就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占主导地位的社会。
    由此可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就要求人们做到明礼诚信、崇荣拒耻、操守高洁、情趣高尚、家庭和美、富而勤俭、富而思进、自强不息、奉献社会,而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过程,就是人们不断地改造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实现全面发展的过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能砥砺意志、陶冶情操、催人奋进,是一种凝聚人心、战胜困难的巨大力量。可以说,只有扬起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风帆,领导干部才能从根本上把握科学发展这一主题,经济社会才能真正实现科学发展,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才会实现根本转变。
    (作者单位:湖南省委党校徐晨光 覃正爱)

yqduq 发表于 2011-12-17 13:24:36

谢谢楼主,好久没看到这么好的贴了











static/image/common/sigline.gif
凰图腾全集

香河律师 发表于 2011-12-28 10:49:47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如何深刻把握科学发展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