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第一名媛 发表于 2011-11-14 08:40:23

书记署名文章:推进更大突破 实现全面小康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区域发展中一切问题的关键。宿迁是1996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在原来江苏四个省级贫困县、计划生育落后县、信访重管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末位警示县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地级市,建市之初的情况可以用“三个零”来概括,即经济社会发展零基础、中心城市建设零起步、基础设施建设零起点,用经济学中的“短板理论”来说是一块短板,在江苏经济板块中十分弱小。建市以来,在江苏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宿迁上下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大胆创新,顽强拼搏,务实苦干,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新路径。到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双双突破1000亿元,与建市之初的1996年相比,分别增长了7.2倍和49.5倍;财政总收入突破200亿,增长了25.8倍;一般预算收入增长了25.2倍,在全国334个地级市中跃升至70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了3.3倍和 2.5倍,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十二五”时期,是宿迁发展实现更大突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阶段,既面临着扩大总量与转型升级的双重任务,也面临着加快经济建设与促进社会和谐的双重使命。作为江苏这个沿海发达省份的重要一极,宿迁这一时期发展的快与慢、好与坏、强与弱,不仅关系到全市546万人民群众的根本福祉,也事关江苏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大局。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咬定“推进更大突破、实现全面小康”这一核心任务,始终坚持经济社会发展总量、均量、质量“三量提升”,全面实施产业强市、城乡统筹、外向带动、创业富民、科教优先、生态立市“六大战略”,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民生改善常态化、社会管理科学化、文化建设特色化、改革创新制度化“七化进程”,解放思想,坚定信心,奋力拼搏,努力再创一个黄金发展期。
    一是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业化是宿迁突破的核心战略,也是发展中地区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围绕到2015年建成新兴产业、酿酒食品、纺织服装3个“千亿级”和林木加工、机械电子、商贸物流3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的目标,一手抓增量带动,一手抓存量提升,加快形成产业高端化、企业高新化、产品高附加值的新型工业产业体系,努力建成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新兴制造业基地。坚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首要突破口,重点加快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鼓励发展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产业,打造新兴产业集群,培育新的支柱产业体系。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鼓励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装备和工艺水平,进一步提高酿酒食品、纺织服装、林木加工等传统产业的产出规模、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坚持不懈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计划,通过上市融资、合资合作、技改扩能,重点培植一批主业突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集团,创建一批全国知名、省内一流的品牌产品,形成一批销售收入超百亿、五十亿的龙头企业,争取有更多的企业进入行业前列、全省百强。以打造“中国酒都”为核心,重点打造“洋河”、“双沟”两大品牌,盘活存量、做大总量、提升质量,全面提升酿酒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大力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坚持抓外资促外贸带外经,重点拓展台湾、港澳、日韩等外资密集区域,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发展以服务外包为主的服务贸易,优化产品出口结构,扩大外贸出口规模。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企业向园区集结”的原则,合理规划建设特色园区,全力支持南北共建园区建设与发展,推动开发区转型升级,全面提升综合产出能力和经济实力。
    二是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本质是要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城镇化建设,实现城乡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统筹协调发展。坚持以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群、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为方向,有序推动中心城市、县城、重点中心镇、一般小城镇、农民集中居住区梯度发展,加强城市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和功能建设,着力构建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互补的城镇化体系。按照“一核多极”的发展思路,以人口集聚为导向,以低房价、低门槛为吸引,强化七区联动,全面推进危旧片区改造,加快重点基础设施扩容升级,健全完善城市管理体制,不断提升配套服务功能和综合管理水平,切实增强中心城市的要素集聚能力、产业支撑能力、人口吸纳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以湖滨新城为重点,科学有序推进城市滨水区域开发,打造城水相融、人水相依,城、水、人和谐共生的现代滨水城市。围绕“生态宿迁、绿色家园”的城市定位,以中心城市“四城同创”为抓手,以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区)、生态乡镇和生态村为重点,广泛开展绿色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梯次推进、建管并重”的方针,加快沭阳、泗阳、泗洪3个县城建设,积极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尽快建成宜居宜业的现代化中等城市群。坚持“镇当市建”,积极推进“强镇扩权”试点,优先发展综合型、工贸型、农贸型、边贸型、旅游型重点中心镇,打造区域发展中心。按照“三靠近”的原则,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与小城镇一体规划、建设和发展。大力实施以交通为龙头的“东向西进战略”,着力构建现代综合交通网络,更好地策应沿海开发、对接京沪高铁、融入长三角经济圈。
    三是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是推进更大突破、实现全面小康的必然要求。按照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的“五化”方向,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核心,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加快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巩固提升和培育发展一批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加大农业招商力度,培育壮大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和物流交易市场。加快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持续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积极推广种养加一体化的生态循环模式,加强无公害产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和产品认证,确保农业生态、健康、安全发展。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技术推广和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三新”工程,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快综合性批发市场、特色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加强仓储物流、冷藏保鲜等设施配套,大力发展连锁配送、冷链物流、农超对接、网上销售等现代流通业态,积极组织参加农产品展销活动,推动基地、大户与市场、超市直接对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大力发展各类新型合作组织,健全完善土地承包和流转机制,积极发展农村小额贷款组织、农业投资担保公司和资金互助合作社,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加快江苏农民培训学院建设与发展,加大新型农民培训力度,努力建设一支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
    四是大力推进民生改善常态化。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坚持以就业创业、城乡安居、医疗教育、公交通达、扶贫济困、养老保障、便民服务、环境改善等民生实施项目建设为重点,切实解决好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围绕城乡居民收入“六年倍增”目标,积极拓宽创业、就业、投资、社保、帮扶“五大增收渠道”,不断提高群众的工资性、经营性、资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大力推动全民创业,放开一切创业领域,落实一切创业政策,全面激活各个层面的创业主体,全面推广以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订做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要内容的“三来一加”、“创业行动村村行”等创业模式,鼓励支持更多群体投身创业、自主创业、创成大业。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着力推动高校毕业生、农村新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充分就业。坚持把社会保障作为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等各类保障扩面提标,健全完善城乡低保标准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认真落实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政策,引导进城务工人员参加社会保险,推进基本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城乡并轨。坚持把社会事业发展作为造福民生的着力点,继续规范、完善和发展教育卫生事业,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对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大力引进优质教育和医疗卫生资源,努力让人民群众上得好学、看得好病。加大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不断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确保实现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得上房、城镇新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租得起房。
    五是大力推进社会管理科学化。国际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既是加快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也是各种社会问题的“矛盾凸显期”,迫切需要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有效预防和化解各类矛盾。坚持以群众工作统揽社会管理,以社会保障、社会平安和群众问政“三大网络”为依托,着重完善诉求表达、矛盾排查调处、应急管理、权益保障、利益协调、社会公共安全管理六项机制,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坚持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作为实施重大决策、重大项目的必经程序和前置条件,坚决防止因决策不当引发社会矛盾。不断完善社会矛盾“大调解”机制,运用法制规范、经济调节、道德约束、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手段,深入开展矛盾排查和化解工作,努力把矛盾解决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高度重视、妥善管理网络“虚拟社会”,充分发挥《网上宿迁》“网络问政平台”的主渠道作用,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多角度了解社情民意,及时处置、积极引导网上社情民意。积极推动社会管理重心向基层转移,统筹推进以“有持续稳定的集体收入、有功能齐全的活动阵地、有先进适用的信息网络、有群众拥护的双强带头人、强化村党组织领导责任”为内容的村级“四有一责”建设,全面推广“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社区管理模式,加快社会矛盾纠纷调处、社区矫正、信访接待和政法综治“四位一体”建设,夯实社会管理的基层基础。进一步健全“大信访”格局,认真落实领导包案制度,积极开展接访下访活动,真正把群众当作自家人,把群众的来信当作自家信,把群众的难事当作自家事。深入推进“平安宿迁”、“法治宿迁”建设,进一步健全“大防控”工作机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六是大力推进文化建设特色化。文化的发展代表着一个地区的发展,文化的进步带动着一个地区的进步。以建设文化强市为目标,加大投入力度,创新工作机制,着力构建以特色文化为灵魂、文化事业为基础、文化产业为支撑的文化建设体系。大力宣传和培育具有宿迁特色的创业文化,擦亮“中国创业之城”的金字招牌,努力使创业文化成为宿迁的主流文化、城市品牌和人文内核。围绕创建成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积极传承和发扬宿迁厚重的历史文化,大力发掘项羽文化、西楚文化,全面展示运河文化,不断放大酿酒文化。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创业文化节、西楚文化节、骆马湖渔火节、沭阳花木节、泗阳杨树节、泗洪洪泽湖生态旅游节、皂河龙王庙会等节庆文化,不断提升宿迁对外知名度和美誉度。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强化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扶持民间文艺团体健康发展,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打造城市“十五分钟文化圈”,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围绕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要达到5%以上的要求,大力开展“文化产业发展年”活动,巩固壮大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艺演出等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文化创意、文化博览、动漫游戏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文化旅游、生态观光等特色产业。
    七是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制度化。制度具有长期性、根本性、稳定性,只有把改革创新成果转化为规范性制度,才是靠得住、治根本、管长远。紧紧抓住作为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市的历史机遇,始终高举思想解放大旗,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措施、管理制度和改革举措,锐意进取,大胆突破,不断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攻坚力度,着力构建更加科学、更加合理、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争当全省改革创新的先行区、排头兵。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减少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不断放大“三最四低”的品牌优势。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城镇社会保障、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置换城镇保障住房的“双置换”试点,创新与户籍挂钩的就业、教育、医疗等管理机制,让有条件的农民有序转化为市民。加大投融资改革力度,积极引进股份制银行,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规范发展融资性担保机构,不断增强投融资能力和规模。继续巩固和放大教育、医疗卫生事业改革成效,不断扩大优质资源和便民服务项目,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加优质、更加实惠的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公推票决、公提公选、公开选拔等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和群众满意度。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宿迁市委书记缪瑞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书记署名文章:推进更大突破 实现全面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