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学习网 发表于 2011-10-4 14:13:16

当前浙江在区域竞争格局中面临的现状:标兵渐远、追兵渐近

要从“标兵渐远、追兵渐近”格局中突围,唯有选择转型升级。既要“瘦身”与“强体”相结合推进存量调整,义要在“有效替代”上下功夫加快增量培育



近三年来,浙江与广东、江苏、山东三省的经济总量差距逐渐扩大。2010年广东、江苏、山东三省COP分别达到4.55、4.09和3.94万亿元,均超过浙江1万亿元以上。江苏省人均COP已连续两年超过浙江省,广东、山东人均COP与浙江差距也在不断缩小。回头看,中西部省份也已摆开追赶架势。2010年,中部6省、西部12省区和东北3省经济增速分别达14%、13.7%和13.4%,均超过浙江省;其中河南、河北已与浙江同处2万亿COP阵营。“十一五”期间,河南COP年均增速高出浙江0.6个百分点,与浙江COP的比值由2005年的1.28降至2010年的1.190由于河南等中西部“经济大省”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阶段,未来浙江领先优势有可能进一步缩小。以上描述的是当前浙江在区域竞争格局中面临的现状,也就是有人指出的“标兵渐远、追兵渐近”担忧。



“标兵渐远、追兵渐近”现状实际上折射出的是浙江经济传统粗放式发展模式将难以为继。之所以标兵渐行渐远、追兵越来越近,主要是由于浙江经济相对于全国其他省份更早、更深程度地遭遇到能源资源、要素成本和环境容量方面的“三大制约”。一是能源资源制约。浙江“缺煤、元油、少气”,一次能源950毛靠省外输入,2010年外购电占总用电量的17.4%,是全国最缺乏能源资源的省份。“十一五”是浙江电力建设项目最多、投资最大的时期,全社会电力装机总量达5730万千瓦,人均装机达到一千瓦。但电力需求增长也很快,“十一五”电力最高负荷年均增长了12.4%。按这样的速度过6年左右还要增加一倍的电力装机,这样的电力消耗增速将远远超出浙江的保障能力。浙江电煤供应距离较远、成本较高、可靠性低,天然气供应严重不足。目前浙江已建成天然气发电机组9台,因供应不足只能正常发电4-5台。今年以来,浙江出现了多年少见的淡季缺电情况,原有季节性电力缺口正在演变为较长时段性的电力紧张。二是要素成本制约。由于土地价格、劳动力成本、融资成本相继进入上升周期,浙江企业低成本低价格竞争优势大大减弱。浙江人均土地面积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3,高地价、高房价使得浙江创业、生活成本高企。近年来浙江企业用工工资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但目前仅比中西部地区工人平均工资高10% -20%,加上国内劳动力供应隐现“刘易斯拐点”,浙江近1/3的企业反映缺工10%以上。受去年以来5次加息、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调控政策影响,目前企业融资成本普遍上涨20%-30%,加上人民币“内贬外升”,企业经营成本压力剧增。三是环境容量制约。浙江国土空间小、开发强度大,占全国1.06%的土地承载了全国4.06%的人口、6.8%的GDP。从2003年起浙江生态环境承载力就已显现超负荷状态。2010年浙江运河及平原河网水质分别有54.5%和87.5%的断面不能满足功能要求,酸雨覆盖率已上升到100%。尽管浙江节能减排、污染整治的力度不断加大,但经济总量的扩大对环境容量的压力有增无减,接二连三的“环保事件”就是警钟。日益严峻的资源、要素环境制约导致浙江部分企业外迁,部分地区还面临“产业空洞化”风险。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全国各地的浙商约有600万人,创办各类企业26万多家、各类市场2000多个,投资总额超过3万亿元,销售收入超过1.7万亿元。假以时日,“省外浙江”的体量可能会接近本土。



转型升级已是浙江突围的“华山之路”。在上述情势下,浙江经济要从“标兵渐远、追兵渐近”格局中突围,唯有选择转型升级。对于这一点,认识越早越主动,行动越快越有利,不能抱有半点侥幸心理。这是因为: (1)转型升级是浙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经过30多年粗放式高增长,浙江正在逐步接近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极限”。只有转型升级,才能打破能源资源、要素成本、环境容量三大制约,才能开辟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哪怕经济增长速度下来一点,也并不可怕,可持续比高速度更重要。(2)转型升级是顺应国家强化资源环境总量控制、强度控制的必然选择。随着土地、环境指标从指导性升格到约束性,国家对资源环境的总量控制、强度控制日趋强化。先有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后有节能减排强度控制,下一步可能还会出台能源消耗总量控制措施。这种资源环境政策取向大势已定,只会越来越收紧、越来越严厉。因此,只有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到土地占用少、能耗水平低、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发展潜力大的行业和企业,建立高加工度化和服务化的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实现更高的资源配置效益,浙江经济才有可能继续走在全国前列。(3)转型升级是国际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据最新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2010年浙江人均GDP6000-12000美元的工业化高级阶段。在这一发展阶段,产业梯度转移、传统产业比重下降是客观规律,固守传统产业、低端产品的国家和地区很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只有那些成功实现产业链、价值链提升的国家和地区,才能顺利进入到更高水平的后工业化社会。凡此种种,给出的只有一个结论:浙江经济必须转型升级。因此,我们一定要咬定“转型”不动摇、推进“升级”不放松,宁可放慢一点增速、减少一点GDP,也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浙江经济“腾笼换鸟”,坚持存量调整和增量培育“两手抓”。



“瘦身”与“强体”相结合,推进存量调整。一是主动“减”。一方面,减少低端加工制造环节,推动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环节外包,将低附加值的生产制造环节逐步剥离,减少用工需求。另一方面,下决心关停落后过剩产能,严格按照环保、能耗、安全、质量、土地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对污染大、能耗不达标的企业限期整改,就地汰劣,为发展腾出新空间。二是有序“转”。抓紧研究有序引导企业省外境外投资的政策,制定外迁企业腾空厂房处置的激励政策,将已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转”出空间、“转”出效益、“转”出新的比较优势。三是着力“留”。一定要留住企业总部、留住研发和营销中心、留住财务控制中心,同时,留住管理和技术人才。只有留得住,才能放手转,在留与转的平衡中提升核心竞争力。四是助力“升”。加大现有传统优势产业和企业的研发投入力度、装备和工艺更新力度以及空间布局集聚力度,力争较大幅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资本有机构成和行业协作配套水平。



在“有效替代”上下功夫,加快增量培育。一是抓好新兴产业培育,努力实现高端产业对低端产业的有效替代。当下最为紧要的是抓住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机遇,把服务业发展摆上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采取切实措施,全力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工业领域也存在新的增长点,比如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样需要加以重点关注和推进。海洋经济是浙江的特色和优势,在国家战略引领下,大宗商品交易和港口物流等海洋新兴产业或可成为浙江新的支柱产业。二是抓好内需市场拓展,努力实现国内市场对国外市场的有效替代。在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仍挥之不去的大背景下,浙江出口增长要维持以往的高速度已不太现实。当前形势下,一方面务必千方百计稳定出口,另一方面需要加大力度开拓国内市场逐步提高国内市场占有份额,以弥补国际市场需求增长减缓的不足。三是抓好产业链、价值链延伸,努力实现微笑曲线“两端”对“中间”的有效替代。浙江企业特别是大型制造企业要在产品研制和技术开发上花更大功夫,在品牌经营和渠道建设上花更大功夫,着力做大技术和市场“两端”,引导加工制造等"中间"生产环节外包,以更高的产品附加值优势替代原先的规模制造优势。四是抓好人才培养和引进,努力实现高端要素对低端要素的有效替代。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土地、能源资源匮乏的浙江,更应该将政策资源集中到人才、技术等高端要素的培养引进上,大力培育形成人才、技术新优势,支撑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逐步完成经济发展从主要依靠投资推动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的转变。(浙江经济2011年第15期黄勇 江振林 )

微风山谷 发表于 2011-10-10 10:05:56

“瘦身”与“强体”相结合,推进存量调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当前浙江在区域竞争格局中面临的现状:标兵渐远、追兵渐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