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是正确处理当今我国社会矛盾的强大理论武器
中国人民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阔步前进,中华民族正在和平崛起,但是,前进的道路是在不断排除困扰的基础上开拓出来的。当今中国,在因改革开放而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社会矛盾,而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和阐释的科学发展观,正是正确处理这些社会矛盾的强大理论武器。一 、当今中国出现了真正的“大跃进”
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状态下的中国,建立了人民政权以后,总想以“大跃进”的步伐走向繁荣富强。带着这样的梦想1958年在全国范围内曾经发动了“大跃进”运动,企图以“一天等于二十年”的速度迅速改变中国的面目,结果由于没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如修建了一些水库、创办了一些学校、医院等等,但总体上是失败的,在经济上所造成的损失其后用了几年的时间才得到弥补。在以后的日子里,除了在总结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时不可避免地要提到“大跃进”外,平时则不敢侈谈“大跃进”。
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目标的改革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地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封闭半封闭的发展转变为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直至加入WTO,开始融入经济全球化,从而大大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近30年来持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步步提升。经济总量由1978年的居世界第10位,上升到2006年的世界第4位;外贸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世界第27位,到2004年即已上升到世界第3位;外汇储备由1978年的世界第40位,到2000年即已上升到第2位。工农业主要产品中的钢、煤、水泥、化肥、谷物、肉类、籽棉、花生、油菜籽、水果等,到2000年均已跃居世界第1位。此外,科技文教事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每10万人拥有的髙等学校在校学生数1990年为326人,2006年即上升到1816人。16年间,增加了4.57倍。与此同时,人民收入也有明显增长,如以1978年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00,到2006年则均已增长为671,增加了5.7倍。(l)
上述各个方面的增长速度,不论横向上与世界各国相比,还是纵向上与自已已往的发展水平相比,都是十分罕见的。改革开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我们有理由说,今天的中国才真正出现了符合客观规律要求的实实在在的“大跃进”。
二、不可忽视的诸多社会矛盾
在中国用发展市场经济的办法、卓有成效地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新的社会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不断扩大的贫富矛盾
在我们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平均主义的收入分配格局的同时,由于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和“效率优先”分配体制的政策效应,再加上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机制的客观作用,导致收入差距拉大,出现了极少数人的“豪富”和大部分人的低收入,甚至还有2000多万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农村贫困人口。在这样多层次的收入格局下,作为两极的“豪富”和“穷人”之间必然存在着矛盾。
我国当今的贫富差别呈逐步扩大之势。从反映贫富差别的基尼系数来看,1978年,为0.16;1991年,为0.282;1994年,即上升到0.389;2000年,突破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达到0.417;2002年,为0.454;2005年,则逼近0.47。据联合国2004年报告,我国2001年最穷的1/5人口仅占总消费的4.7%,最富的1/5人口则占总消费的50%,贫富比差为10.6。据国家统计局调查结果显示:2002年6月底,我国最低收入10%的家庭财产总额仅占全部居民财产的1.4%;而最高收入10%的富裕家庭,其财产总额则占全部居民财产的45%,贫富比差为32.1。在全部居民储蓄存款中,最富有的20%的人群拥有全部存款量的80%;而80%的人群只拥有全部存款量的20%。(2)从全球范围来看,到2005年,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在世界208个国家和地区中仅居第128位;(3)而据“2007胡润百富榜称,资产达到或超过10亿美元的中国人从2006年的15人猛增到108人。”“中国亿万富翁人数居世界第二”。中国首富的资产髙达175亿美元(4)。
值得重视的是,在富人中有一部分是拥有资本的企业主,而在穷人中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就是直接受雇于他们的劳动者。企业主和劳动者的关系是新时期的劳资关系。这种劳资关系是一种剝削与被剝削的关系。因此,劳资之间必然存在着矛盾,这种矛盾有时可能转化为对抗性矛盾。
更为严重的是,在广大企业主中多数基本上是奉公守法的,是靠惨淡经营致富的,但有少数则是违法乱纪的奸商,而与奸商相对的是身受其害的广大劳工。奸商和劳工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压榨与被压榨的对抗性矛盾关系。山西黑砖窑里的企业主和劳工之间的关系,就是这种对抗性的矛盾关系。少数奸商不仅直接压榨自己的劳工,而且通过偷税漏税、制伪造劣、非法占用土地和掠夺性采伐资源等对国家民族整体利益造成极大危害。因此,奸商损害的不仅仅是直接受雇于他们的劳工们的利益,而且还损害着全体人民的利益。
(二)贪官与百姓的矛盾
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官员是公仆,是为人民服务的,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在官员和百姓之间本不存在什么矛盾,存在的应是服务和被服务的友好关系。在我们的国家里也的确出现了一些受百姓受戴的像孔繁森、牛玉儒、任长霞等这样的好官、清官。但是,在今天,由于法制不健全、监督机制无力和道德教育缺位,致使一些官员利用市场经济运作的灵活性,将人民付予他们的权力用来谋私,“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私人化”,大搞权钱交易、贪腐之风盛行,在群众中甚至有“十官九贪”之说。
在一些地方,贪官无处不在,贿风无时不行。权大大贪,权小小贪,无权也要贪。贪占数额之大,早已今非昔比;贪腐手段之髙,令人叹为观止。对于贪官们来说,立项审批是贪污受贿之机、拨款批地更是寻私舞弊之时,办证批照也可大捞一把,选官提干更成了卖官鬻爵的理想平台,甚至连百姓们升学、求医也变成贪官们发财的良机。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贪官欺百姓,百姓恨贪官,百姓和贪官之间的矛盾在不少地方已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
(三)人和资源环境的矛盾
人和自然的关系主要是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关系问题。人以环境为载体、为活动的空间,又以资源为生产和生活的支撑条件。人依赖于资源环境,人离不开资源环境,而环境和资源因人的需要而体现自己的价值,并因人的需要日益强化而不断升值。所以,人和自然应该共存共荣、友好相处,力争实现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但由于人们至今尚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深刻意识,又因经济增长方式持续粗放,加上减排与节能技术的落后,使得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过度消耗,能源的保证能力日趋弱化,环境污染久治不果,于是人和资源环境的矛盾成了我们走向现代化的一大障碍。
目前,世界上空气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就有7个在中国。据国家环保总局核查结果,2006年,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2594.4万吨,比2005年增加1.8%;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1431.3万吨,比2005年增长1.2%。(5)两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不降反升,主要是因为经济增长方式仍然粗放,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资源、能源利用效率较低,一些环保部门执法不严、监管不力,以致污染治理的速度赶不上污染排放增长的速度,
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但人均资源拥有量却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例如,石化能源折合成标准油当量只占世界的11%;号称“煤炭大国”的中国煤炭储量也只占世界总量的16%;石油储量仅占世界的1.8%;天然气只占0.7%;铁矿石占世界的比例不足9%;锰矿石约占18%;铜矿石占比不足5%;铝土矿占比不足2%;钾盐矿占比小于1%;铬矿石只占0.1%。(6)与占世界21%的人口比例而论,中国己探明的主要矿产资源储量都不算多。
中国不可再生的矿物资源不丰富如能节约使用,也可弥补数量之不足,但我们的资源利用效率却很低。火电单位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髙22%;吨钢可比能耗髙21%;水泥综合能耗高45%;乙烯综合能耗高31%;机动车百公里油耗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比美国高10%;载重车百吨公里油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l倍;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是同纬度发达国家的2---3倍。中国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的1/4,而水资源浪费却很严重。农业灌溉系数仅为0.4,是国外先进水平的一半,城市供水管网损失率超过20%。(7)
在经济快速发展对资源需求日益增加的情况下,每年只好靠不断支付更多的外汇,大量进口各种资源来滿足生产之需了。2003年以来,中国资源消耗对进口的依赖快速提升。例如,铁矿石和氧化铝50%要靠进口;铜矿资源60%要靠进口;原油近40%来自国外。据预测,到2020年,石油消费的60%以上将依赖进口。(8)也就是说,人和资源与环境的矛盾将不断加深。
上述贫富矛盾、贪官与百姓的矛盾以及人和资源环境的矛盾,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使诸多矛盾更难消解。例如,由于贫困,人们就更要乱采烂伐,使本来不多的资源遭到更严重的破坏和浪费;而资源的被破坏和浪费又进一步加剧了贫困,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这三大矛盾如不能正确处理、逐步消解,将大大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不利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现,从而也不利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所以,正确处理上述三大社会矛盾已成为摆在全社会面前的当务之急。
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强大理论武器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9) 这是对科学发展观最简明扼要的詮释。依据这个诠释,我们可以知道,科学发展观对于正确处理前述当今中国三大社会矛盾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导向性。
(一)要从“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出发去处理各种社会矛盾
毛泽东说过:“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10)。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科学发展观的精髄所在。
当今中国出现的三大社会矛盾都是缘于人而产生的,并且还须依靠人来消解这些矛盾。
第一,贫富矛盾及其突出表现奸商和劳工的矛盾实际上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处于矛盾弱势一方的是广大低收入者群体,其中包括大部分农民、雇佣芳动者、下岗职工、失业者、受灾者、年老体衰残疾者等。当然,治贫也好、惩治奸商也好,都需要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虽然在帮助弱势群体脱贫致富方面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实施政府行为的官员也是人。第二,贪官和百姓的矛盾 ,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处于矛盾弱势一方的主要是广大人民群众,反贪治贪也主要靠他们。但受贪官侵害的不限于低收入者群体,而且还包括高收入者和清官在内。所以,贪官和百姓的矛盾,实际上是贪官和全社会的矛盾。第三,人和资源、环境的矛盾,虽然是一种人和自然的矛盾,但人是矛盾的主导一方,因为污染环境和消耗与浪费资源的是人,保护和治理环境以及节约资源、争取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而且在人和自然的矛盾中,也必然贯穿着人和人的关系。
综上所述,没有人就没有这些社会矛盾,同时离开了人也就无法治理和消解这些社会矛盾,而科学发展观正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所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然也必须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去积极处理这些社会矛盾;同时还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来有效处理这些社会矛盾,并且要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消解社会矛盾后出现的社会和谐和共同富裕。
(二)坚持用“统筹兼顾”的方法处理各种社会矛盾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方方面面的关系需要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瞻前顾后、妥善处理。这些关系主要的有城乡关系、区际关系、经济社会关系、国内国外关系、中央地方关系、个人集体关系、局部整体关系、当前长远关系等等。这其中就包含着穷人和富人的矛盾,官员和百姓的矛盾,人和资源环境的矛盾。当矛盾得到正确处理时,关系就协调,政治就稳定,社会就和谐,上下就可以同心协力;当矛盾得不到正确处理时,关系就不协调,政治就不稳定,社会就不和谐,上下就难以同心协力。所以,能否正确而及时地处理上述三大社会矛盾,关系到能否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否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那么,在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理念指引下如何处理好当今各种社会矛盾呢?根本的方法就是“统筹兼顾”。
1. 为了实施统筹兼顾,党的十七大提出,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其中包括:(1)“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2)“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3)“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4)“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5)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6)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髙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11)可以预见,上述方针政策认真实施以后,收入差距将以不断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的办法而得以缩小,拥有大量非法收入的奸商和贪官将受到惩处,贫富矛盾将得到缓解。
2. 为了实施统筹兼顾,党的十七大还提出,“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中包括:(1)“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决权、监督权。”(2)“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3)“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的监督,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12)可以预见,认真实现上述各项要求后,群众和政府的关系将逐步改善,百姓和官员的矛盾将大大缓解。贪官将会受到质询、问责、审计、罢免和制裁,政府的公信力将大大提髙。
3. 为了实现统筹兼顾,党的十七大还提出:“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13)可以预见,如果能够认真贯彻落实上述要求,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将能形成;循环经济将得到迅速发展,可再生能源比重将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将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将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将深入人心,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将得以缓解。
(三)归根到底要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发展中出现的社会矛盾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解决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的根本途径。党的十七大提出:“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14)可以预见,经济社会事业得到高度发展以后,缓解各种社会矛盾的物质基础就将更加雄厚;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技术手段就将更加先进有效率;消除各种社会矛盾的人才供给就将更加有保证;而且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文明程度将普遍提髙,从而将为预防和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提供良好的环境。当然,在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出现的矛盾的同时,还可能出现新的矛盾,不过这也不必多虑,我们仍然可以用更新更好的发展的办法,来解决新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结束语
综上所述,科学发展观不仅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而且是正确处理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的理论武器。但是,在这里有几点必须加以阐明: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因而它必然是抽象的、概括的、不具体的。人们要用以指导发展的实践和处理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还必须借助于一系列中间环节。这些中间环节有如相关的体制和机制、政策和法规、规划和计划、政府的行动决策和工作步骤,以及组织领导和分工,还有对相关工作的监督和检查等等,否则科学发展观就难以贯彻落实,现实的社会矛盾就难以得到解决,科学发展观就可能停留在理念上和原则上,渐渐就会变成一种宣传口号。所以,除了在理论上要不断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以外,重要的是必须着力打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各种中间环节,即改革体制、建立机制、完善法制、制定规划等。当然,这就需要有一个研究、创新和磨合的过程。
第二,党的十七大已经将科学发展观提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已经不是我们以往所理解的仅仅是关于生产发展、经济繁荣和生态环境保护等与生产力发展有关的指导方针。因此,如何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和协调发展与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与和谐稳定、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人和资源环境、本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等全局性的长远性的重大关系,就成为今后应当深入研究的战略问题。只有将上述各方面关系从理论到实践都理顺了,科学发展观才能得到比较全面的落实,各种社会矛盾也才可以得到避免和缓解。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概括出来的。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外延也将不断丰富和发展,它不可能是固定不变的。所以,要用动态的观点、与时俱进的观点来审视科学发展观,使科学发展观在指导建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永葆旺盛的生命力。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包括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实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创建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将进入健康而快速的发展轨道,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在不断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中胜利实观。
2007年11月22日写于芳古园
(2007年12月6日再修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