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讲座:韩国经济的创新与改革
本帖最后由 广东学习网 于 2011-9-28 18:52 编辑编者按:日前,韩国开发研究院院长玄旿锡博士率团到我省交流访问,并在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第65期学习论坛上作“韩国经济的创新与改革”专题报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会见玄旿锡一行并出席报告会。下文根据韩国开发研究院院长玄旿锡的报告整理。
一、前言
韩国开发研究院(KDI)是1971年由韩国政府首次设立的经济政策研究机构,目前有三个研究部门、两个中心以及一个附属大学院(研究生院)。研究部门分为宏观金融经济研究部、产业企业经济研究部、财政社会开发研究部,中心有负责经济政策相关社会教育的经济信息中心以及负责进行财政事业可行性评估的公共投资管理中心。
KDI的研究人员包括57名首席研究员级博士在内,共有288名职员,KDI的研究结果反映在政府制定政策的过程当中。
听说广东省今年的热门话题是“变”,有一句话长期以来我一直深有同感,英国生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所著的《物种的起源》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在这个地球上生存下来的种族既不是最强的,也不是最有智慧的,而是最善于适应环境变化的种族。”我期待通过今天对韩国发展过程的介绍,能够对广东省的进一步发展有所帮助。
二、韩国经济的发展过程
韩国是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进行经济开发的,从当时的物质水平来看,韩国的经济水平处于世界最贫困国家的状态。当时,韩国希望进行经济建设的意愿非常强烈,并且拥有与实现这一愿望相适应的文化传统。韩国有着浓厚的儒家传统,重视教育,劳动伦理观念也很强,按经济学的说法理解,就是韩国有着丰富的廉价优质劳动力,因此利用劳动要素的产业部门获得了发展的比较优势。
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当时其他发展中国家不同,韩国选择了扶植出口产业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当时韩国的市场十分有限,人口也很少,而且人均购买力很低,仅靠有限的国内消费需求难以发展产业,处境十分困难。因此,韩国瞄准海外需求,集中生产了纺织、假发和胶合板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勤劳的韩国劳动者制造出的产品令海外消费者赞叹不已,一路畅销。
韩国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在发展经济初期便立刻显现出成效,韩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短时间内建设了大量工厂,原本在农村与贫困斗争的年轻人获得了工作机会,得以摆脱贫困和饥饿,过上正常生活。这些劳动者们领到工资后省吃俭用,给家乡的家人寄去生活费,给弟弟妹妹们寄去学费,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感觉到了价值。这种自我牺牲的姿态可以说是解释韩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另一个鲜为人知的原因。
经过20世纪60年代10年的高速发展,韩国经济在随后的70年代遭遇到了困境。首先,美国等发达国家在70年代陷入了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而且70年代初爆发的石油危机,使世界经济陷入大萧条。面对这种世界经济环境的恶化,依赖于轻工业消费品出口的韩国经济很难保证今后的持续发展。
为打破这一局面,韩国政府制定了全面调整产业结构的应对方案,向高附加值的重化工业出口产业转变。韩国政府制定了《机械工业振兴法》、《电子工业振兴法》等7个领域的产业扶植法,同时成立了“重化工业推动企划团”和各行业的推进机构。这并不是单纯地提出计划和展望,而是宣扬了政府要切实推动重化工业的强烈意志。
尽管如此,韩国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若想顺利实现重化工业化,还存在着一个难关,就是融资问题。重化工业需要安装庞大的生产设备,但是由于资金筹措困难,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民间企业根本不敢尝试。其结果是由政府主导,重化工业化才得以推行。政府为企业的海外借款提供担保,或是通过金融机构优先为重化工企业提供大量低息资金。如果严格依照市场经济发展,金融机构有可能出于商业目的而忽视对重化工企业的资金供应,因此政府开始介入金融机构的资金分配。
通过发展重化工业,韩国产业结构得以升级,经济得以再次保持高速发展,但是同时也带来了弊端,即金融产业通过市场竞争来有效分配资金的功能被削弱。比如,进入20世纪80年代,在清理经营不善的重化工企业的过程中,经历了无法依靠市场自律推动,而是必须由政府介入的阵痛。
在70年代建立和发展重化工业的基础上,到了80年代,韩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尤其是80年代后半期,由于竞争国日本日元升值,国际原材料价格下跌,韩国经济出现了史无前例的繁荣。
由于80年代末的民主化,经济政策也要求转换为以市场为主导的方式。由于当时韩国劳资关系的不稳定和超出生产效率的高工资要求,韩国竞争力开始被削弱,国内也出现了“经济危机论”的担忧。尽管如此,韩国企业通过海外竞争不断地提高经营实力,依靠市场自律成功地实现了向半导体、手机和汽车等技术密集型产业结构的转换。
到了90年代,为适应世界经济秩序全球化,韩国主动推动商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开放,开始向市场导向型经济转变,为1996年韩国加入OECD奠定了基础。以1988年首尔奥运会为契机,韩国的经济合作更加多样化,尤其是1992年中韩建交之后,两国之间的贸易迅速扩大,这也为韩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建交时,韩国对华出口仅为26.5亿美元,2008年已经高达913.9亿美元,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从中国的进口额也由37.3亿美元剧增至769.3亿美元,中国随之成为韩国最大的出口国和最大的进口国。
受20世纪90年代末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韩国首先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并不稳定的金融部门等脆弱环节开始,也爆发了经济危机。随之,韩国政府大力推行了改革措施,推动改善企业财务结构,包括清理不良企业和降低企业过度的负债结构等,实行了完善金融监督体制等金融改革,进行了提高劳动市场灵活性等劳动改革,推行了福利部门的改革,引进了应对经济危机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这些果断的改革措施,韩国迅速摆脱危机,其经济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稳定发展。
在2008年这次全球经济危机中,韩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萧条。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资产泡沫崩溃,金融系统瘫痪并转移到实体经济,继而在全球化的经济体制下迅速蔓延到了全世界。尽管在各国的共同努力下,世界经济出现了恢复的征兆,但仍然存在着很多风险。
韩国由于推行先发制人的扩张性财政金融政策,因而较快地表现出恢复势头,上半年有望成为OECD国家中恢复最快的国家。但若想全面恢复,必须以世界经济的恢复为前提。中国对世界经济恢复的主导作用十分重要。
三、结束语
外向型结构的韩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发展并逐渐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主要是因为韩国通过扩大海外贸易不断地提高生产性,不断地改善经济体制。
中国经济在本次全球经济危机中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萎缩,对内对外都表现出中国经济的稳定,我坚信中韩两国之间经济交流的扩大将为两国带来共同繁荣。
韩国经济经过多个阶段发展到今天,可以说,在每个重要关头,KDI的政策建议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包括参与经济开发5年计划、外汇危机的政策应对等众多政策的制定,都反映出KDI的研究分析结果。KDI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政府制定政策的过程,期待今后KDI和广东能有更多的交流与合作。
编者按:日前,韩国开发研究院院长玄旿锡博士率团到我省交流访问,并在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第65期学习论坛上作“韩国经济的创新与改革”专题报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会见玄旿锡一行并出席报告会。下文根据韩国开发研究院高级研究委员金周勋的报告整理。
一、韩国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
当前,韩国经济已经进入依靠创新实现发展的阶段,过去仅仅依靠劳动力和资本设备投入的方式已经很难实现发展,必须通过依靠技术创新等来提高生产效率。韩国在20世纪60年代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依赖的是要素投入的发展;进入70年代之后,开始建设重化学工业化,属于投资主导型的发展;90年代末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则进入创新主导型的发展阶段。
纵观过去50年韩国的经济增长率,可以发现,韩国在90年代之前一直维持8%以上的高速发展,但是90年代之后,经济增长率却不断下降,并且过去韩国经济的结构调整只局限于产业间的结构调整,现在范围扩大到整个经济结构全局。值得关注的是,日本在历史上也曾经经历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当时日本在恢复重建二战中被破坏的生产设施的同时,创下了年平均增长10%的高速增长记录。但是进入70年代之后,随着战后恢复重建投资的终结,日本的经济增长率下降到了5%。因此,在日本学者中有一种看法认为,高速增长是经济发展初期阶段所出现的一种具备过渡期性质的特殊现象。
二、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的产业结构调整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韩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出口产业,出口产品有胶合板、假发、纺织品等轻工业消费品。进入70年代之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济陷入结构性经济危机。1973年之后,美国的经济增长率开始不断下降。紧接着韩国的出口也不断下滑,开始出现亏损企业。1972年8月,韩国政府实施了极端性的企业救济政策,即对企业的债务进行暂时性延期。韩国政府作出判断认为,仅靠轻工业消费品的出口摆脱经济发展的停滞状态是很困难的,因此决定将产业结构调整为具备更高附加价值的重化工业。
1973年,韩国政府开始强有力地推动重化学工业化建设。当时韩国在推行重化学工业化的时候,很大程度上参考了先前日本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经验。1960年,日本出口中纺织品比重占80%,可以说是以轻工业为中心的产业结构,但是从60年代开始,日本积极培育发展重化工业,到了1970年时,日本出口中纺织品比重下降到20%,原因是重点发展了重化学工业。
韩国发展重化工业,不仅仅是出于经济方面的原因,还有当时的军事背景。1970年,美国从越南撤军,同时在韩国也撤出一部分驻军。由于当时受到来自北朝鲜的军事威胁,韩国政府为了提高军事实力,希望重点发展国防产业。但是却存在一个问题,因为国防产业不是向民间消费者销售产品的企业,对经济发展没有什么帮助,因此韩国的经济部门主张,以市场规律为基础,分阶段、循序渐进地推进重化学工业化,以便向海外出口重化工业产品。相反,韩国总统府青瓦台出于对国防的担心,主张实施以增强国防实力为目的的激进的、全面的重化学工业化。这个时候,有一位才能出色的管理者提出一个折中方案,就是企业在和平时期生产民用产品并出口,在战争时期转化为生产武器。这位官员后来成为韩国建设重化学工业化的负责人。
通过实施重化学工业化,韩国的企业得到成长、壮大,但是也带来了负面影响。由于过量生产了很多还不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导致韩国出口衰退。韩国南部城市昌源就是为发展重化工业而建立起来的,当时这个城市有很多工厂,工厂的生产率已经达到30%。到了1980年韩国出口出现低潮后,不得不清理大量亏损企业,而且由于当时形成了韩国特色的大企业财阀,受到社会的批判。同时,由于由政府来分配开办工厂的资金,导致企业负债增多,金融产业的资源配置功能弱化。
1985年,发达国家之间签订“广场协议”,决定将日元的汇率从1美元兑换250日元下调到1美元兑换125日元,以减少日本的贸易顺差。其结果是韩国等竞争国家的出口急剧增加,加上石油及原材料价格的下调,韩国企业费用大大减少。当时的世界市场还没有中国这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因此韩国的轻工业产品出口不断增加,重化学工业产品的出口也不断增加,韩国迎来了历史上最大的经济繁荣。但是,这种经济繁荣引发了90年代韩国剧烈的产业结构调整,原因是由于轻工业出口繁荣,导致生产设备过剩,同时中国的轻工业出口开始参与竞争。从韩国国内来看,80年代末之后,韩国的高薪化趋势加剧,这也成为韩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原因。
三、20世纪90年代的产业结构调整
韩国不断发展经济,在世界出口市场中所占的比重曾一度持续增加,但是从1995年之后就不再增加了,原因是由于中国企业的出口不断增加。进入90年代之后,由于中国企业的出口导致了韩国纺织、制鞋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丧失了竞争力,开始从市场上退出。值得关注的是,关于中韩日三国在世界出口市场上所占的比重,日本在1993年之后持续下降,韩国没有变化,而中国在不断地增加。日本和中国在世界出口市场上正在互相替代。
进入90年代后,韩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下滑,纺织、服装、制鞋业等领域的很多企业破产倒闭,出现了大量下岗工人。而当时的汽车等技术密集型产业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不能吸收如此多的下岗工人。因此,韩国制造业在实施经济发展战略之后,首次出现就业规模减少的情况。那么大量的下岗工人究竟去向何方呢?从制造业下岗的工人们涌向了小卖店、餐厅等个体服务业。当时韩国社会保障还不完善,这些人不得不自谋出路,成为个体户。尽管这些下岗工人再次就业了,但是收入却不高,导致社会贫困阶层的人不断增加,从整个社会来看收入分配结构发生了恶化。 90年代之后,韩国的危机感增加了,有很多人在思考今后韩国经济应该如何发展,最后在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方面找到了答案。首先,韩国企业增加了研发支出,研发费用支出在GDP中所占比例迅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了增加专利权等无形固定资产,韩国增加了技术开发投资,结果使得无形固定资产占GDP的比重增加,国内企业的设备投资比重减少。
从90年代初开始,韩国企业不断增加研发投资,减少了技术引进。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过去韩国希望得到的技术在发达国家已经是落后技术,因此可以廉价购买到,但是随着韩国技术水平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渐缩小,韩国企业希望得到的技术在发达国家也是尖端技术,不支付高额费用就购买不到,这也是韩国企业不得不自行进行研发的一个原因。由于这个原因,韩国的创意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过去一提到人力就意味着劳动力,但是现在开始意味着富有创意的人力资源。
一直以来,韩国企业的债务很高,因为韩国在推行重化学工业化时缺少资金,建厂的钱都是从国外借来的。为了偿还借款,必须要扩大出口,要想多出口,就必须要学习技术,如果不学习技术,工厂就无法生产出产品,企业就无法偿还债务,最后导致破产。从韩国企业的角度来看,这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问题,因此,韩国企业增加了研发投资,努力进行技术开发,其效果很快开始显现出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表的国际专利申报情况中,2007年韩国专利登记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跃升至世界第四位,中国也上升到世界第七位。
随着技术开发的增加,韩国技术集约性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就业也随之增加。随着制造业就业的增加,2002年以后个体服务业者没有再增加。
四、目前韩国正在实施的产业结构调整
从产业观点来看,韩国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中小企业和服务业。韩国的中小企业比重非常高,他们没有发展成为独立在市场上销售产品的企业,而是成了大企业的分包企业。韩国大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之所以很强,是因为有分包企业为他们生产廉价的配件。从企业来看,这种战略无可厚非,但是从国家经济来讲,由于中小企业的工资较低,因此就会出现中小企业的生产费用越高、收入分配恶化越严重的情况。进入90年代,中小企业和大企业之间的人均附加值差距继续扩大,其原因是大企业转变成为技术密集型,但是中小企业依然停留在劳动密集型生产上。和发达国家相比,韩国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的差距非常悬殊。韩国产业结构的弱点是,强大的大企业很少,而多数是由弱小的中小企业构成。各位在看有关韩国的新闻时,可能会看到一些大企业的工人们头上围着红色的带子强烈抵抗的情形,因为如果被高薪的大企业解雇,他们就必须去低薪的中小企业,所以他们极力抵抗。因此说,提高中小企业的生产效率、缩小与大企业的差距,这是韩国经济需要解决的问题。
韩国正在转变为依靠创新发展的阶段,但是这种创新目前只限于大企业。中小企业的创新停滞不前,导致发展缓慢。2005年,韩国中小企业的研发投资为3.9万亿韩币,仅为三星电子4.6万亿韩币的85%。怎样才能增加中小企业的技术开发呢?这是当前困扰我们的问题。
在OECD国家中,韩国的服务业比重最低。当然比韩国更低的国家还有挪威,但是因为挪威有北海油田,所以矿业的比重比较高,因此实际上韩国是最低的。相反,韩国制造业比重在OECD国家中占首位。可以看出,韩国的产业结构是以制造业为中心的。韩国是一个经济小国,出口依存度高,制造业比重很高,但是比韩国更小的欧洲国家,服务业比重却很高,这说明韩国的服务业是落后的。
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制造业重新恢复增长,而服务业仍然缓慢发展。服务业附加值的增加比例在进入90年代后呈下降趋势,金融危机之后仍然在持续下降。可以说,金融危机后韩国经济增长缓慢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服务业的停滞。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金融危机之后,服务业收支赤字幅度继续扩大,换句话来说,就是海外服务消费在持续增长。金融危机之后,由于经济的进一步扩大开放,购买海外服务的机会增多。过去到国外消费是被禁止的,所以即便依靠制造业出口赚了钱,也只能在国内消费,但是现在海外消费变得自由了。这并不是说开放是错误的,而是说应该在开放的同时,提高韩国服务业的竞争力,从而降低到海外花钱的诱因。当前韩国服务业收支赤字膨胀的最大原因就是国内教育竞争力低下,很多人都将子女送到国外去留学。
韩国要想提高服务业的竞争力,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在韩国的服务业中,以知识为基础的服务业由于国家各种资格考试准入而受到了严格限制,代表性的事例是,每万人中律师和医生的数量在OECD国家中是最低的,因此以知识为基础的服务业享受高收入并不是竞争和革新的成果,而是因为限制获得的权利。与之相比,零售店和饭店之类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却因为对知识的准入门槛较低,导致了过度竞争,他们为了生存展开了低价竞争。因此韩国要想提高服务业的竞争力,以知识为基础的服务业就必须废除准入限制,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应该诱导人们退出,重新投入到生产效率高的行业中去。
实际上,韩国服务业目前正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既属于知识密集型、又能为提高生活质量做出贡献的服务业,比如说医疗业、社会福利、IT服务、环境服务等行业发展迅速,相反,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如批发零售业、餐饮业等发展较慢。此外,小规模的服务企业发展较慢,大规模的服务企业发展比较快。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韩国在从低收入社会转型为高收入社会的过程中,服务需要发生了变化。但是由于准入限制和人为的人力供应调节等,阻碍了高收入型以知识为基础的服务业的发展。另外,由于低收入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的需要降低,下岗人员不断增加,但是对他们重新进行培训、使他们重新投入发展行业的职业训练制度,却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
当前,韩国对绿色发展的期待很高,已经开始提高新再生能源的比重,扩大对新再生能源等绿色技术的投资,努力扶植其成为新的发展引擎。
编者按:日前,韩国开发研究院院长玄旿锡博士率团到我省交流访问,并在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第65期学习论坛上作“韩国经济的创新与改革”专题报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会见玄旿锡一行并出席报告会。下文根据韩国开发研究院研究委员姜东秀的报告整理。
一、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前的金融改革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在韩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金融是支援实体经济的政策手段,出于将资金集中分配在战略发展领域的考虑,政府对金融部门实行了严格的直接限制。典型的例子就是,重新修订了韩国银行法和一般银行法,强调国家对金融业的控制,又设立了各种特殊目的的银行,使它能够有效执行政府的法令。这是在资本稀缺的情况下,为了将金融利用为支援实体经济的手段而实施的政策,也是为了保证高速发展迫不得已采取的措施。
从货币政策的角度看,70年代和90年代有着很大的区别。60年代,韩国国内资本稀缺,所以通过实施高利贷政策,让资本集中在公共发展领域进行分配。70年代,韩国降低了利率,企业资本费用大大降低。政府这种对金融市场的介入,带来很多副作用:一是降低了资金周转的效率,使储蓄者的利益受到损害;二是引起人为的财富转移及经济力量的集中;三是提高了企业对债务的依存度,降低了企业的财务稳定性和整体经济的稳定性。
1972年8月3日,韩国政府发布高利贷冻结法令。8•3高利贷冻结措施是关于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紧急命令。韩国经济从60年代初开始发展,到70年代中期出现了高速发展,但是70年代初发达国家的经济萧条开始传入韩国国内,对韩国的影响很大。其结果是,韩国的高利贷利率上涨非常快,当时高利贷市场利率已经达到年50%,因此韩国政府实施了8•3高利贷冻结措施。还有一个背景,就是接受海外借款的大企业家发生了道德风险。当时韩国发展缺乏的资金是从海外借来的,但是接受这些借款的大企业家,却利用这些钱进行高利贷投资。当时的高利贷利率基本上达到了50%,拥有借款的这些人以50%的利率贷出这些资金,获得很多非法收入,因此政府非常愤怒,发布了8•3高利贷冻结法令。法令的主要内容是,对未申报的高利贷禁止要求偿付。也就是说,如果当时企业家没有向政府申报这些高利贷的话,那么就禁止偿付。同时,对于已经申报的高利贷要求以16.2%的年利率将贷款期限延长八年。除此之外,韩国政府还实施了对企业提供资金的各种金融措施。
实施8•3高利贷冻结措施的意义在于,这是在以私有财产权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打破常规的一种思路。之后,韩国经济实施了低利率政策,将资金主要分配在重化工业领域,通过培育资本市场,开始建设金融领域的各项基础设施。80年代初,韩国经济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换,经历了金融危机。社会上要求放宽对金融的限制,为顺应这种变化,韩国经济开始从优先经济成长的政策向优先经济稳定的政策转换,降低了对货币信用分配的政策介入。
80年代,韩国政府还采取金融自律化政策。其主要内容:一是尝试银行民营化,放宽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进入壁垒;二是提高政策性贷款利率,调整到一般贷款利息水平;三是为了有效控制经济力量向财阀过度集中,并且消除部门之间发展不均衡现象,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支援。比如说,提高银行对中小企业义务贷款的比例,扩大韩国银行为支援中小企业而实施低息再贴现制度的范围。通过这一系列的金融自律化,放宽了对资本市场的政策限制,改变了大企业的资金筹集渠道。过去大企业必须直接向银行贷款,现在可以发行商业汇票和公司债券。另外一个结果就是,非银行金融机构获得发展。在韩国,非银行金融机构是大型产业集团的子公司,从90年代初期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大企业所拥有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在海外筹借了大量短期外债,导致韩国金融体系脆弱。1994年至1996年,随着韩国加入OECD,资本市场迅速实现自由化,资本市场的自由化又导致韩国海外借款急剧增加。
80年代中期,韩国的造船业和海运产业亏损严重,由于对重工业投资过剩,导致债务情况恶化,曾经进行了由政府主导的坏债处理。1986年,为了清理78家不良企业,政府支出产业结构调整资金7.3万亿韩元,这些投入的资金都来自于韩国银行的低利融资。
1 2 3 下一页
二、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的金融改革
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前的1995年至1997年,韩国资金分配的低效率现象非常严重。由于放宽了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政策限制,负债出现短期化趋势,整个金融系统累积风险变大。当时,金融机构很容易进行海外借款,但是企业的海外借款却遭到严格限制,由于这种限制,政府对金融商品提供默认保证,也就是说,银行对财阀拥有的非银行金融机构金融商品,比如说公司债、企业汇票等,提供支付保证。
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韩国已经意识到危机将要发生,于是提前通过各种方案进行改革尝试和努力。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是1997年总统直属的金融改革委员会的成立。金融改革委员会和之前的改革不同,它主要是以金融用户为中心制订金融改革方案,因此排除了政府的代表,只以民间委员为代表构成委员会,有委员、专门委员、咨询委员,政府只是起到一个背后支撑的作用。这个委员会所宣传的改革方向是竞争力强、客户至上、信用度高,强化韩国金融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为金融用户提供方便,提高金融的稳定性和金融机构的健全性,从而提高韩国金融机构的可信度。韩国政府以这三个目标为中心,进行了金融改革。
1997年,韩国共提出3个阶段的改革方案,但是最后还是失败了。问题在于他们没有认识到1997年急剧恶化的实体经济和金融机构的隐患,只提出中长期渐进式的改革方案,而且在实施过程中没有能够控制住各机构之间的利己主义,导致协商失败。尤其是在监督机构的改变和财政经济改革过程中,委员会和银行的意见没有达成一致,再加上当时面临总统选举,国会的整合功能也没有起到作用。但是,这种改革努力也获得了一定成果:首先就是他们对金融现代化发展,提出了新的政策框架;其次,针对金融危机以后的结构调整,也提出了基础架构。等于说在金融危机扩散之前,委员会就已经在制度上做了准备,当然,他们并没有考虑到当时会发生这种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后,委员会建立了两大公共资金,一个是存款保险基金,一个是清理不良债权基金,这本是在金融危机之前就已经设立了的,只是在金融危机后将金额增加了而已,并将它们转换为公共基金。
我认为,韩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从企业方面来看,企业在金融方面存在着问题,在当时企业资本生产效率下降的情况下,财阀通过借款导致投资过剩,其高负债率又导致收益率下降,因而劳动市场出现僵化,企业发生大规模倒闭;从金融方面来看,由于韩国还没有做好准备就实行了金融自律化,其结果导致金融机构臃肿,本来应该加强监督,但是当时却被错误地认为应该放松监督,导致金融系统脆弱。因此,当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发生金融危机后,迅速影响韩国,使得韩国也发生了金融危机。
对金融危机爆发原因还有一种解释,就是韩国轻率地推行了世界化战略,过快放宽金融限制及开放资本市场。在各项制度改革准备欠佳的情况下,韩国加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为遵守国际准则备受压力。另外,韩国当前现状和长期目标之间的背道而驰,导致结构性问题产生,也就是说,尽管制度先进,但缺乏相应的知识和技术,其结果造成了外汇危机的必然发生。
金融危机过后,韩国继续实施金融改革。当时韩国政府认为,他们可以利用应对危机这个机会,将韩国的金融系统转换为根据市场原理来运行,这是后来金融改革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韩国确立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原则,一是金融公司正常化,二是引进国际标准和评价制度,三是根据市场原理来处理亏损,四是采取企业问责制并分担损失。
在这个原则下,韩国进行了两个阶段的金融改革。第一阶段,以1998年3月KDI提出的研究报告为基础,韩国金融系统进行硬件式的结构调整,清理不良的银行和债权;同时还进行软件上的改革,如改善会计制度、改善企业支配制度、改善金融监督系统等。在推进金融改革的同时,还推行强有力的企业改革。当时KDI提出的金融改革方案,原则就是淘汰、恢复、挽救,也就是说,区分要被淘汰的部门和可以挽救的部门,果断地清理应该被淘汰的部门。为了最大限度地识别经营不善的企业,引进国际标准的会计制度,对金融机构不良债权拥有情况进行精密核查,分季度进行公示。对金融产业进行结构调整需要很多资金,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公共资金,但是不能只考虑到目前的不良状态,还要考虑到可能发生的即发性亏损,所以需要准备充足的政府资金,让市场能够信任金融机构,恢复市场的信心。当时,政府公共资金的投放受到严格限制,仅仅用于金融结构调整,对民间一般企业的投入一分也没有。当然,这些金融机构经营不善,主要是因为他们拥有大量不良债权,拥有不良债权是因为企业经营不善,金融机构在治理企业的过程中也需要资金,所以资金最终还是投入到企业当中。政府没有直接将这笔钱投入到企业中,而是通过金融机构根据市场原理,将这些资金用于企业的结构调整。
韩国通过金融及企业结构调整,清理了占金融机构30%的600多家亏损机构,大幅度改善金融机构的收益性和健全性,不良债权大量减少。金融系统的稳定使得实体经济迅速恢复,韩国仅在危机发生5年后就完全战胜了危机。这是改革的量的成果。从质的成果看,人们开始重视金融机构的商业性。金融机构内部改善了风险管理系统,也提高了金融市场参与者的风险意识,实现了金融中介功能的效率化,平均融资成本下降。
我认为,韩国金融改革成功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民的积极参与和合作。韩国有公共利益优于个人利益的传统,代表性的事例就是,在危机爆发后,韩国曾掀起高达22亿美元的捐金运动,韩国民众积极响应。正是由于这些捐献,韩国经济才得以恢复。这是韩国能够战胜金融危机最重要的原因。
二是强有力的政治领导力。危机发生之后,恰逢韩国总统选举,金大中当时当选为总统,建立了新的体制。从政治上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三是金融改革前的充分准备。韩国金融改革委员会的金融改革方案、存款保险制度的引进、不良债权清理基金的设立等,都是在危机发生之前就采取的措施,为制定克服危机战略和设立机构赢得了时间。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三、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及韩国的对策
韩国出口占GDP比重为50%,所以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动必然迅速影响韩国国内经济,这一点和广东非常相似。另外,韩国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非常高,因此各国之间大规模的资本流入流出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韩国具有战胜经济危机的优势,高出口比重和外汇市场的灵活性成为韩国战胜危机的优势。也就是说,如果发生危机的话,韩币就会贬值,韩币一贬值就可以为出口比重高的韩国带来无限的竞争力,其结果使得贸易顺利,韩国的经济就会稳定,带来良性循环。
今后,我们还会面临新的危机,韩国应该如何应对呢?韩国在遵守市场原理的同时,应该防止经济出现起伏振荡。在危机发生时,一定要进行结构改革,在危机过后也要持续进行经济改革。这是我们今后可以成功战胜危机的一个基本原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