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改进乡村基层群众工作 史孺牛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 ”在新形势下,加强群众工作意义尤为重要和紧迫。群众工作的重心在基层,县域的乡村是群众工作的第一线。最近,我们围绕加强和改进县域乡村基层群众工作进行深入调研,形成了一些实践思路。随着经济体制转轨、社会加快转型,基层经济社会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对基层群众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一是社会阶层的多元化,使群众工作内涵呈现广泛性。改革开放后,乡村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从过去单一的农民分化分层形成了进城务工、企业业主、农民等多元性主体,而不同的群体又有不同的需求,这就使得群众工作的领域越来越宽、内容越来越广。这就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不仅要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共同致富,还要及时有效化解矛盾纠纷、促进农村和谐稳定,更要听民意、解民忧、化民怨、惠民生、保民利。基层群众工作的内涵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群众工作,也不是狭义上的信访维稳工作,而是重在联系、帮助和服务群众。
二是群众权益诉求的多样化,使群众工作呈现出复杂性。随着工作、生活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各种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相互影响,不同群体有了不同的价值认同和追求,使得传统的单一政治思想工作缺乏说服力和凝聚力。在群众权益诉求中,经济利益仍居于核心地位,同时,更有群众的民主意识、参政意识和维权意识不断增强,权益诉求呈现出明显的碎片化、个体化、多变性特征,已经从单一物质利益需求转变为生存权益、文化权益、民主权益并存的多种权益诉求,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领域。这就要求农村基层群众工作要妥善协调处理多方利益关系,必须运用整合、协调的新方法。
三是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使群众工作呈现出艰难性。随着改革逐步进入涉及面宽、利益调整力度大的“深水区”,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人民内部矛盾不可避免地大量出现,且呈现趋利性、多样性、复杂性、群体性等特点。由于存在利益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行业差别扩大等社会现象,基层矛盾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土地征收、房屋拆迁、环境保护、权属纠纷、交通事故、医患纠纷、社会保障、企业改制等领域。当前,信访、网络成为群众反映问题的主要形式,公开程度不断扩大。一些群众在反映问题时,要求的合理性与行为的违法性交织在一起,加大了解决难度。这就要求农村基层群众工作要有新机制。
通过调研,我们形成以下实践思路。
坚持工作重心下移,创新方法提高本领。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把基层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基础阵地,引导干部在同群众朝夕相处中增进对群众的思想感情、增强服务群众本领。 ”为此,我们本着“县委常委带头、机关干部跟进、全员参与、上下联动”的原则,开展干部下乡驻村走访活动,做到“十必访”、“四必去”、“六必知”,促使乡村干部坚守一线、机关干部重心下移、领导干部深入基层。同时,实施“党员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充分发挥县乡党校的主阵地作用,加大基层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促进基层干部既会运用仍然行之有效的老办法,更要学会多用法律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新办法,创造性地开展群众工作,做到群众意见有人听、怨言有处诉、困难有人帮、大事有人管,使自身能力素质在实践中得到锤炼提升。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夯实群众工作基础。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把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和基层干部的基本职责,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党的基层组织处在改革发展稳定的第一线,是群众工作的主力军。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从农村工作实践看,一个地方基层组织坚强有力,群众的向心力就强,经济发展势头就好,农村就和谐稳定。近年来,我们从实际出发,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目前,全县各乡镇均组建群众工作站,村(居、社区)组建群众工作室,配备乡村群众工作信息员,建立起群众工作的“前哨站”和基础平台。同时,加强和改进对村干部的绩效考核与教育管理,突出强化村(居)干部的“在位有为,守土有责”的意识,把发展经济、维护稳定、开展群众工作的实际成效作为考核奖惩的主要依据。
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健全落实长效机制。基层群众工作是基层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当前必须着眼于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建立健全实用、有效、管长远的制度体系。在制度建设方面,要建立健全群众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 “访、办、考”制度(简称“一会三制”),同时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社会舆情汇集分析、群众利益诉求表达等群众工作机制。在活动载体设计方面,要建立各级干部下乡驻村常态化机制,同时明确规范化要求。利用秋冬农闲之际,集中一段时间开展“驻村入户走访”活动,县里统一制定工作日志,强化考评。干部下乡驻村效果如何,要由群众说了算。干部承诺的事项、解决问题的措施、完成时限等在帮扶村予以公示。
(作者单位:中共东至县委)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