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市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调研报告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新余“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和“积极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加快建设国家新能源科技城”,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从现状与问题入手,全面审视新余义务教育发展中不均衡的现象和问题,客观分析面临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探讨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应确立的理念,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新余高水平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有益的决策依据。<p><b> 一、我市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b></p>
<p> 目前,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有学校342所,其中普通中学48所,小学293所(含教学点187个),特教学校1所。全市有学生137300人,其中中学生49975人,小学生87325人。教师8290人,其中市直1672人(小学教师793人,初中教师879人);县(区)城2756人(小学教师1453人,初中教师1303人);农村3862人(小学2889人,初中973人)。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45人,省特级教师10人、省级学科带头人18人、省级骨干教师129人。新余市义务教育阶段发展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
<p> 一是师资结构不合理。农村教师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活力不足等问题比较突出。1、年龄结构不合理。农村青年教师比例少,而老年教师比例大。25岁以下的农村教师只有119人,占农村教师总数的3.08%;县(区)城有118人,占县(区)城教师总数的4.58%;市直有262人,占市直教师总数的15.67%。50岁以上的农村教师有1110人,占农村教师总数的28.74%;县(区)城有381人,占县(区)城教师总数的13.82%;市直有98人,占市直教师总数的5.86%。2、学科结构不合理。语文、数学两学科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农村小学为79.54%,初中为35.97%;县(区)城小学为69.52%,初中为34.61%;市直小学为67.71%,初中为34.02%。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师严重缺乏,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专职教师少,兼职教师多。3、学历、职称结构不合理(见表3、4)。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在农村只占17.79%,县(区)城为35.41%,市区则为56.52%;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农村只占3.83%,县(区)城为10.01%,市直为15.25%。</p>
<p> 二是办学条件存在差距。1、教学设施存在差距。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设施相对简陋,比如农村小学生计算机拥有量为25人/台,而市直小学生计算机拥有量为18人/台。2、图书资料存在差距。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图书资料缺乏,农村中、小学校基本上没有配备学校图书室。按照教育部规定“农村小学生图书人均拥有量为1:15、农村初中生图书人均拥有量为1:25”标准计算,目前农村小学还须增加图书353898册、农村初中还须增加图书108825册。3、教学实验存在差距。市直义务教育学校都有分组实验室,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基本没有配备分组实验室,只有一些规模大的学校才配备简陋的分组实验室。</p>
<p> 三是城乡教师待遇差别依然突出。当前农村教师流失的主要原因是待遇问题和工作环境问题。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教育经费、教师工资和学生平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农村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福利待遇得到了明显改善,但由于历史欠帐较多,农村教师相对基数较大,而且比较分散,因此,在短时间内全面 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迅速缩小城乡教师在工资水平、生活环境、工作条件等方面的待遇差别,仍然有许多工作要做。</p>
<p><b> 二、影响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原因分析</b></p>
<p> 导致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原因很复杂。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p>
<p> 1、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造成教育投入特别是预算内教育拨款的差距很大。这直接影响了各地在教育经费、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等方面的差距。</p>
<p> 2、公共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虽然教育经费的投入总体上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财政性教育经费占 GDP 的比例仍然偏低;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低于同期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中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教育经费增幅虽大,但实际费用太少;区域教育投入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导致全市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总量不足,给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带来困难。</p>
<p> 3、教育政策与制度设计的缺失。改革开放以来,在效率与公平问题的处理上,一直采取的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价值取向,教育政策与制度的设计也是如此,这势必导致义务教育的非均衡发展。现行的学校管理和学校评估政策也在有意无意地引导和制造出新的差异。如重点学校、示范学校的评选,客观上推动了基层政府和社会对原有基础较好的学校重点关注、集中投入、增加资源,因而势必拉大校际差距。</p>
<p> 人事制度的改革也产生了新的问题。全市范围内普遍采用(甚至全国范围)的教师公开招聘制度,导致高学历教师、优秀教师、特级教师高度集中到城市学校、条件好的学校。实施教师聘任制,竞争上岗,其积极意义明显。但好的学校优先聘任优秀教师,一般学校聘任一般教师,素质低的教师只能到偏远的农村、山区学校去,致使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师资配置失衡。</p>
<p> 4、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为农村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取得明显成效,但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如县政府财政总量的不足,导致义务教育投入的困难;面对层次不一的乡镇,无法精确地认定投入份额,一些乡镇以“以县为主”为借口,降低对教育的关心程度,弱化对乡、村学校的领导管理工作,甚至不愿完成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由于没有建立教育经费集中统一管理的制度,导致部分教育经费被截留、挪用,使教育经费不能真正用于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有些农村教师工资实际是乡镇财政统发,导致经济条件好的乡镇教师比经济条件差的乡镇教师工资水平要高,福利待遇要好,又造成了新的不平衡。</p>
<p><b> 三、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及建议</b></p>
<p> 尽管新余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进行了长期的努力,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仍然任重道远。</p>
<p> 1、更新观念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先决条件**** Hidden Message ***** 效率与公平问题的处理上,一直采取的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价值取向,教育政策与制度的设计也是如此,这势必导致义务教育的非均衡发展。现行的学校管理和学校评估政策也在有意无意地引导和制造出新的差异。如重点学校、示范学校的评选,客观上推动了基层政府和社会对原有基础较好的学校重点关注、集中投入、增加资源,因而势必拉大校际差距。
人事制度的改革也产生了新的问题。全市范围内普遍采用(甚至全国范围)的教师公开招聘制度,导致高学历教师、优秀教师、特级教师高度集中到城市学校、条件好的学校。实施教 失衡。 4、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为农村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取得明显成效,但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如县政府财政总量的不足,导致义务教育投入的困难;面对层次不一的乡镇,无法精确地认定投入份额,一些乡镇以“以县为主”为借口,降低对教育的关心程度,弱化对乡、村学校的领导管理工作,甚至不愿完成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由于没有建立教育经费集中统一管理的制度,导致部分教育经费被截留、挪用,使教育经费不能真正用于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 严重不足。虽然教育经费的投入总体上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财政性教育经费占 GDP 的比例仍然偏低;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低于同期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中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教育经费增幅虽大,但实际费用太少;区域教育投入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导致全市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总量不足,给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带来困难。
3、教育政策与制度设计的缺失。改革开放以来,在效率与公平问题的处 一些新的问题。如县政府财政总量的不足,导致义务教育投入的困难;面对层次不一的乡镇,无法精确地认定投入份额,一些乡镇以“以县为主”为借口,降低对教育的关心程度,弱化对乡、村学校的领导管理工作,甚至不愿完成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为农村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取得明显成效,但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如县政府财政总量的不足,导致义务教育投入的困难;面对层次不一的乡镇,无法精确地认定投入份额,一些乡镇 使教育经费不能真正用于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有些农村教师工资实际是乡镇财政统发,导致经济条件好的乡镇教师比经济条件差的乡镇教师工资水平要高,福利待遇要好,又造成了新的不平衡。 教育是关注民生的大事,教育兴则民族旺。 成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由于没有建立教育经费集中统一管理的制度,导致部分教育经费被截留、挪用,使教育经费不能真正用于 尽管新余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进行了长期的努力,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仍然任重道远。 三是发展主体不明,政府和社会力量谁为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谁在办学中更具有优势还不能作出决策等。 {:soso_e100:} {:soso_e109:} 学习、参考一下,马上要写一篇类似的 更新观念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先决条件 写的很好,很有指导意义,值得学习借鉴。 学习参考一下
马上要写一篇类似的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