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工作总结
<p>2011年,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积极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加快建设国家新能源科技城”这一主线,团结拼搏,加压奋进,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民生持续改善的新局面。</p><p>一、经济快速增长,为扩大经济规模创造了有利条件</p>
<p>新余只占全省2.57%的人口,却创造出全省6.38%的财富(GDP),新余经济的快速增长为扩大经济规模创造了有利条件。</p>
<p>1.经济总量快速增长。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31.22亿元,增长15.6%,增幅列全省第一位。</p>
<p>2.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37亿元,同比增长30.92%,增幅列全省第一位;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270.26亿元,增长51.7%,增幅列全省第二位。尤其是新能源产业发展迅猛,全市新能源产业完成销售收入320.71亿元,增长120.4%。</p>
<p>3.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市全年财政总收入80.63亿元,增长42.5%,增速列全省第四位;地方财政收入49.99亿元,增长51.4%,增速列全省第四位。</p>
<p>4.实际利用外资5.31亿美元,增长24%,增幅列全省第四位。</p>
<p>5.外贸出口20.13亿美元,增长92.2%,增幅列全省第四位。</p>
<p><b>二、民生持续改善,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b></p>
<p>1.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较快。金融危机后,我市经济复苏较快,企业经济效益较往年有了较大提高,加上部分企业为应对“招工荒”与“用工紧”等现象,通过提高员工的工资标准来稳定队伍,全市职工工资、奖金增长较快。2010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58元,同比增长11.2%,增幅列全省第一位,其中,工资性收入13522.25元,同比增长8.78%;经营净收入846.38元,同比增长9.98%;财产性收入260.19元,同比增长145.05%。</p>
<p>2.农村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我市紧紧围绕“保增长、壮产业、强基础、促改革”的思路,群策群力,全面落实各种惠农补贴政策,在全省率先发放新型养老保险金,全市农村经济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粮食种植面积151.1万亩,增长2.1%;粮食总产60.2万吨,增长3.8%。2010年我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7476.2元,同比增长16%,增幅列全省第一位。</p>
<p>3.城乡市场进一步繁荣。我市将刺激内需,扩大消费作为主攻方向,大力开拓城乡消费市场,全市消费品市场进一步繁荣。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13亿元,同比增长19.2%,消费品市场的蓬勃发展为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创造了条件,明显提升了新余市的城市辐射能力。</p>
<p>4.民生工程进展顺利。我市围绕“力争通过10年时间,实现人均期望寿命80岁”这一目标,着力抓好水和空气质量、食品安全、医疗保障、社会保障、全民健身等一系列民生工程建设,全市民生工程投入达30亿元,市政府年初确定的70件实事全面或超额完成,农村低保标准和人均月补差居全省第一。从2010年7月开始,我市为8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高龄补贴。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高。</p>
<p>5.就业岗位有效增加。就业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全市新增城镇就业岗位2.98万,城镇就业率达96.5%,安置“4050”人员就业2711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做到了应保尽保。</p>
<p>6.居民保障性住房建设成效显著。2010年全市新建廉租住房912套,新建经济适用房面积1.3万平方米,两项指标分别列全省第二、第一位。完成棚户区及危旧房改造项目15个,拆迁面积51.36万平方米,为112户农村困难群众新建、重建了住房。</p>
<p>三、转变发展方式,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p>
<p>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我市主要通过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完善产业链,鼓励创新,培育资本市场,控制物价水平,扩大出口等方法来努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p>
<p>1.有效调整产业结构。经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我市产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三产结构由2004年的13.4:55.2:31.4,调整到了2010年的6.0:63.9:30.1,第二产业比重上升8.7个百分点。主要通过调整工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使“一钢独大”转变为钢铁、新能源、新材料三足鼎立的新局面,使支柱产业多元化,增强了应对各种经济危机与市场变化的能力,2010年我市三大产业销售收入达966.97亿元,其中钢铁产业598.97亿元,占61.94%;新能源产业320.71亿元,占33.17%;新材料产业32.07亿元,占3.32%。 </p>
<p>2.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我市组织实施新钢余热发电、分宜海螺余热发电、双强化工节能改造等10大节能减排工程的建设。工程全部建成后,全市每年可节约标煤8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70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5万吨,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0亿元以上。另一方面立足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的优势,通过科技创新不断使产业链加以延长,使产品成为可以直接使用并产生更高经济与环境效益的新的产业。如光伏产业链条已初步规模,实现了从硅料到太阳能发电系统的完整产业链整合;电池级碳酸锂生产基地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动力与储能电池产业基地已提出“掌控上游、突破中游、集聚下游”的发展思路;螺杆膨胀发电机技术作为我市第一个具有完整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产品已出口到巴西。</p>
<p>3.注重大项目建设。我市长期坚持以大项目为抓手,为新余经济腾飞插上了坚实的翅膀。高新区升格为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新吉铁路建设成功列入铁道部和省“十二五”规划。今年全年安排1000万元以上项目463个,投资总额1560亿元,其中100个亿元以上重点项目投资总额1100亿元。</p>
<p>4.充分发挥人才优势。我市积极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研发投入,使全社会的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新余高专成功升本,职业教育园区成为省级职业教育园,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和科技支撑,推动经济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变。我市全力主攻5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办好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新建3个国家级研发平台,实施20个重大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培育10个创新型企业,组建10个优势科技创新团队。大力实施人才引进培养“十百千万”工程,全市人才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p> 挺好 很好,借鉴了,希望能有所帮助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蓬溪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