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服务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
“十一五”以来,我市服务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投资不断增长,总量不断增加,经济贡献提升,就业作用明显。服务业已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p> 虽然近年来我市服务业发展与自身相比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存在问题不容忽视:</p>
<p> 一是发展速度相对缓慢,比重偏低。“十一五”期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低于同期GDP年均增速4.3个百分点,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仅为25.2%,分别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8.6和17.8个百分点。 </p>
<p> 二是企业规模较小,层次较低。企业规模较小,层次不高,传统服务业比重占60%以上。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如金融保险、信息服务、商务服务、中介服务、文化创意等高附加值的服务企业,更是数量少,水平低。</p>
<p> 三是认识不到位,规划滞后。多年来,我们在“工业强市”的经济发展战略指导下,缺乏工业与服务业统筹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路。由于认识不够,对服务业发展缺乏超前规划,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服务业的发展。一些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潜在资源,如港口、长江岸线等没有得到完全开发和利用。城市总体框架还没有完全拉开,服务设施建设也没有同步跟进,制约了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及房地产业的发展。</p>
<p> 四是城市人口集聚功能较弱,辐射能力不强。我市人口规模小,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72.4万人。近三年来人口增长总体呈停滞状态。主要原因是,城市生态环境不够优,居住成本和生活成本都较周边城市偏高、就业渠道不宽,投资环境不优等因素,既影响了人口集聚,又制约了服务业的发展。</p>
<p> 五是服务业发展环境亟待改善。一是引导、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有待完善。二是管理体制亟待理顺。多头管理、职责不清的问题依然存在。三是服务业人才缺乏。</p>
<p> 针对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就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提以下几点建议:</p>
<p> 第一、提高认识,转变思想观念。服务业发展滞后甚至于“短腿”,根子在于我们认识不够到位,发展思路不够明晰,发展办法不多。要深刻认识到发展服务业关系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关系到招商引资环境改善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关系到幸福铜陵建设。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要把服务业的发展摆上重要位子,大胆谋划,敢于突破,要像抓工业一样抓服务业发展。</p>
<p> 第二、完善政策体系,加大扶持引导力度。对已出台的文件要加大贯彻落实力度。同时,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系统的、操作性强的政策。对现有的服务业扶持资金要进行整合,增加资金规模,放大资金效应。充分发挥引导资金的作用,增强服务业发展活力。</p>
<p> 第三、打造宜商宜居城市环境,提升人口聚集能力。一是打造宜商宜居城市环境。坚持环境立市,要限制并逐步淘汰“两高一资”企业,深入推进节能减排,进一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二是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降低人口集聚的门槛。三是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将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项目列入优先发展产业目录,并给予相关的政策扶持。四是加快新城区建设,拉开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为服务业发展和人口集聚拓展新的空间。</p>
<p> 第四、扩大规模,提升层次。发挥自身优势,立足现有基础,选好发展的突破口和重点领域,大力培育和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传统服务业。一是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发展现代物流业和科技服务业。建好现有项目,推进已立项的“皖中南物流中心”、“新洲港区工程项目”、“新站物流园区”等物流项目建设。充分整合物流资源,培育龙头企业,提升我市物流业层次和水平。发展科技服务业,着力培育和发展技术开发、工业设计、技术咨询、信息服务等现代科技服务业,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技术支撑。二是围绕公共服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医疗健康、社区服务等服务业。利用职业教育优势,加快职教园区建设,尽快建成皖中南职业教育基地。整合医疗资源,发展医疗健康服务业,增强医疗健康服务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发展社区服务业。创新社区模式,鼓励创办各种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企业,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社会化的服务体系。重视发展养老托幼、社区医疗、家庭教育、环境卫生、物业管理等服务业。三是培育发展服务业新的增长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如金融保险、商务服务、文化创意等高附加值的服务企业。未来五年,力争打造二至三个以上有特色、有规模、吸引人的服务业项目,形成服务业新亮点。比如加快建设大铜官山公园、工业旅游项目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培育与我市产业相关的广播影视、工艺设计、动漫制作等创意群体,大力支持郊区文化产业园建设。</p>
<p> 第五、拓宽发展领域,优化发展环境。坚持规划引导,进一步完善我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思路和规划,合理规划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布局,形成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拓宽服务业发展领域,降低行业准入门槛,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科技、文化、新闻出版、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等领域,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优质资源。引导和鼓励我市大中型企业实现主辅分离,发展壮大生产性服务业。加大服务业人才培养力度,引导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增设现代服务业紧缺专业。加强现代服务业岗位培训,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制定现代服务业人才引进计划,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为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建立和完善市、县(区)发展服务业工作协调机制,加强责任制考核,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加大协调力度,统筹解决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改变多头管理、职责不清的状况。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规范市场管理,营造公平高效的发展环境。</p><!--/enpcontent-->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