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老秘 发表于 2011-6-28 07:59:55

如何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承接产业转移 川申理

<p>进入&nbsp;“十二五”开局的2011年,外资西进、内资西移的讯息格外密集。2011年2月25日,沃尔沃汽车公司在华首个生产基地宣布落户成都,不到一个月,3月23日,戴尔西部战略的里程碑项目戴尔全球运营基地在成都奠基;与此同时,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之后,日本制造业呈现出向中国及西部内陆地区加速转移的苗头……这些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号:后金融危机时代,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国际国内产业向我国西部、向四川转移正在提速。正如有专家断言:四川正迎来承接产业转移、扩大开放的重要机遇期。那么,如何把握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如何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在承接产业转移和扩大开放上取得更大突破,使四川成为外资西进、产业西移的重要承接地和投资首选地,成了我们必须关注、思考和解决的问题。<br/><br/>  <b>深刻认识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特点新趋势</b><br/><br/>  产业转移是经济布局中的一种常态,企业的本性总是趋向资源配置最佳而成本支出最低的地域布局和生产。国际金融危机加快了国际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跨国公司或为降低成本,往往把附加值较低的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土地资源更廉价的国家或地区;或为开拓市场,也会把包括研发、销售在内的非制造环节,与制造环节一起转移到在地理区位、市场布局上更有优势的国家和地区去。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拥有辽阔市场腹地的中国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产业调整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凸显,全球范围内的资金和技术在快速涌入我国的同时,其资金流、技术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我国广阔的内陆腹地辐射、转移。关注世界范围产业转移的新动向,深刻认识和牢牢把握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特点,对于我省进一步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各项工作,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促进地震灾区发展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br/><br/>  当前,我国承接世界范围产业转移呈现出如下新的特征:<br/><br/>  从总体态势看,承接产业转移进入新的高速增长阶段,投资来源地扩大到了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和地区,尤其以美、欧、日为主,中国作为全球最主要的产业承接地的地位更加凸显。经过改革开放多年积累,中国目前不仅拥有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优势、高素质的产业工人群体,而且积累了良好的制造业基础,足以承接更新更先进的高科技新兴产业。与此同时,依托广袤市场带来的强大内需力,以及中国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一枝独秀的优异表现,更加坚定了世界各地投资者的信心。据2010年联合国贸发组织《2010—2012年世界投资前景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仍然是跨国公司首选的投资目的地。市场、资源、人力成本优势叠加,技术、环境、发展前景持续向好,使得中国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迎来了又一轮承接产业转移的高速增长阶段。<br/><br/>  从产业类型看,承接产业转移正由加工制造业向综合服务业延伸,跨国公司开始加大实施零部件供给当地化战略的力度,有的不惜将整条产业链转移到我国,继初级的生产加工业之后,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等正成为我国承接产业转移的新热点。中国承接产业转移之初,与20世纪中期亚洲“四小龙”兴起路线相仿,以接纳发达国家和地区逐渐淘汰下来的高污染、低技术含量、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为主。而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尤其是科研力量的不断强化,跨国公司渐渐将产品的研发设计等产业链高端环节向我国迁移。当前,随着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向我国转移速度的加快,以此为龙头,从承接单体企业向承接整个产业链条过渡,从承接单个产业向承接与之配套的完整的上下游产业过渡,正成为我国承接产业转移的新亮点。以四川为例,通过吸引富士康、联想等全球电脑制造业龙头,相关配套项目也纷纷空降,依托产业链优势,产业的集聚效应得到放大,电子信息产业正成为推动四川经济高速发展的新引擎。<br/><br/>  从地理区位看,承接区域正由我国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延伸,中西部地区的投资软硬环境不断优化,对国际产业转移的吸引力不断增强。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依靠先发优势,率先承接国外产业转移,为沿海经济腾飞创造了有利条件。而经过区域协调发展和十年西部大开发,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交通物流成本有了显著降低。当前,自然资源富集、科技力量雄厚、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市场潜力更为巨大的中西部地区,逐渐显示出承接产业转移的后发优势和广阔空间,正在迎来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黄金时期。<br/><br/>  从转移方式看,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方式趋向多样化,东部地区外商到中西部再投资成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综合差距正在逐渐缩小,内陆变前沿、盆地变高地正在成为现实。在这一背景下,国际投资者不仅乐于直接投资中西部地区,有相当一部分原先在东部地区投资的外商因为东部地区日益严峻的环境压力和产业结构调整压力,也纷纷转到中西部再投资,成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br/><br/>  产业转移的新特点、新趋势,需要我们拿出新思路、新对策。四川要构建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推动地震灾区实现发展振兴,就必须准确认识和敏锐把握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特点、新趋势,审时度势,主动出击,力争在新一轮承接产业转移的浪潮中走在中西部地区的最前列。<br/><br/>  <b>四川的优势有哪些</b><br/><br/>  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为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提供了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产业综合竞争力、实现本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难得机遇。然而,在广袤的中西部地区,承接地之间也存在着激烈竞争。谁的软硬环境更优,谁对企业更具吸引力,谁承接的优势企业更多,谁就占据了相对优势的制高点。要想在新一轮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弄清楚国际产业转移的真正内因,扬长避短,凸显自身优势,进一步增强对国际企业国际资本的吸引力和黏合力。<br/><br/>  “工业区位理论”的提出者、德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韦伯曾指出,能使企业生产费用最小的地方就是企业的最佳生产场所。企业通过投资将生产线和区域总部从一地迁往另一地,要么出于控制成本的目的,要么出于抢占新兴市场或自然资源等战略需要,要么基于环境、成本、资源、市场的多元考虑。总之,只有软硬环境兼备的地区,才可能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目的地。那么,四川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优势到底在哪里?从宏观上讲,四川省委、省政府敏锐把握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特点,超前谋划,及早动手,在改善和优化投资软硬环境上不遗余力,推动了全省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有效开展。具体而言,四川在承接产业转移上还具有以下优势:<br/><br/>  交通网络立体便捷,“蜀道难”变成蜀道通。长期以来,蜀道难所形成的交通、物流等方面的制约因素,影响了四川对外开放步伐。2007年底,四川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果断决定,加快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变“蜀道难”为蜀道通。经过几年交通建设大会战,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骨干框架已经奠定,目前,四川拥有国内第四大国际航空货运枢纽、西部最大的铁路公路物流枢纽、西部功能最完善的物流中心,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物流成本更加低廉,从此改变了四川的区位条件。<br/><br/>  城市及产业基础完备,市场潜力巨大。城市功能是否完善、产业基础是否具备,直接关系着承接产业转移的质量和效果。四川按照把城市做大的思路,以大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着力发展辐射作用大、带动力强的城市群,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大大增强。而较为完备的工业布局,使四川积累了雄厚的工业生产实力,形成了一支庞大的产业工人群体,这些均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优质平台。<br/><br/>  政务环境不断优化,开放步伐坚实有力。四川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营造亲商氛围,不断完善开放合作政策,引导干部群众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落实到推动开放合作的各项工作之中,形成了大开放促大发展的良好态势。即使是遭受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也没有影响四川对外开放、承接产业转移的步伐。特大地震后,四川及时召开了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会,开展对外大招商活动,对外开放的力度空前加大。<br/><br/>  梧桐树根深叶茂,凤凰纷纷来筑巢。随着四川投资软、硬环境的极大改善,各种优势叠加,形成了承接产业转移的综合优势,四川也因此成为了跨国公司和国内知名企业投资落户的重点地区。近三年,四川承接的产业项目和资金总额均居西部第一位,全省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年均增长68%,在川落户的世界500强企业到2010年时已达161家。把四川打造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投资首选地<br/><br/>  当前,四川正着力构建西部经济发展高地。高地之“高”,不只是经济总量要超越西部其他省区,而且企业实力、发展潜力、增长质量也要追求第一。这对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通过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四川电子信息、汽车制造、油气化工等产业突飞猛进,既进一步优化了内部产业结构,也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承接产业转移的巨大作用得以显现。在新的历史时期,四川要继续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各地各部门务必高度重视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准确把握新特点,抓住新机遇,以切实有效的举措,努力把四川发展成为外资西进、产业西移的重要承接地和投资首选地,不断提升其产业聚集力、要素转化力、市场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br/><br/>  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更大范围承接产业转移,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br/><br/>  进一步解放思想,主动破除产业梯度转移的陈旧观念,树立打破常规的产业跨梯度转移新理念。当前,在承接产业转移上,中西部地区还需要进一步破除种种陈旧、落后观念的束缚。<br/><br/>  一是要打破对&nbsp;“空间梯度理论”的静态理解,积极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我国流行已久的区域经济结构中的“空间梯度理论”认为,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之间的经济水平存在发达—欠发达—落后(发展滞后)的渐次阶梯关系,因此东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时,西部落后地区则应错时发展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以及低技术产业;只有等东部乃至中部发展起来之后,才能联合带动西部发展。事实上,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梯度”,在当今正在被快速&nbsp;“填平”。经过十年西部大开发,西部地区出现了不少发展条件良好、产业集聚明显、城市功能完善的地区。拿四川来说,虽整体上仍属欠发达,但经过这些年的积累,在区位、资源、科教、人力、产业基础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完全可以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研究表明,每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黄金期”就那么短短三、五年,错过一轮机遇,往往就会落后一个时代。四川决不能受这种“空间梯度理论”的限制,应正视差距,奋起直追,以时不我待、跳起摸高的精神状态,精心栽好梧桐树,有选择有重点地主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br/><br/>  二是要打破对“产业梯度转移”的静态理解,果断适时进行“产业跨梯度反梯度承接”。有一种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金融、技术等生产要素处于不发达的低梯度状态,因此,只能承接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等附加值相对较低的产业,或产业链条中技术含量较低的环节。事实上,这种经济技术的梯度差异并非固化或一成不变的,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改变而发展变化。欠发达地区在新形势下寻求跨越发展,必须跳出“产业梯度转移”理论的束缚。当本区域内已具备了优势技术、优势资源、优势产业的土壤,而外部经济条件又可资利用时,就完全应当且必须选择&nbsp;“产业反梯度转移”,打破欠发达地区只能承接低端产业和产业低端的观念,积极主动承接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成都市可说是西部地区反梯度承接产业转移、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成功范例。该市结合本地产业基础、科研条件、城市环境,大力承接IT产业的国际转移,在不到十年时间内迅速成为消费类电子产品终端的研发、制造、售后等各环节产业集聚地,被媒体称为“国际IT产业格局颠覆者”。<br/><br/>  统筹谋划,形成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合力。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企业引进、资金注入只是产业发展中的一个步骤和环节,让外来企业在本地扎根,并通过吸收他们的先进技术、管理技巧等进而提升本地产业的竞争力,则是一项长期工作和系统工程,离不开产业内部和外部、经济和社会管理等多方面的统筹谋划,以及各个环节的协调配套。如果只是为了竞争或完成招商引资任务,匆忙把某个产业引进来而缺乏后续的配套服务,其结果肯定会不尽如人意。<br/><br/>  做好统筹谋划、形成工作合力,应该从多个方面着力:一是形成不断完善的统一的开放合作政策。一些地方招商引资心切,优惠政策竞相攀比,政出多门,甚至突破国家规定,结果因政策无法兑现,在外商中造成了不良影响。还有,在同一个地方,前后任领导班子在承接产业转移上的政策措施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个别地方采取“新官不理旧事”的态度,对前任班子的正确决策也一概推倒重来,结果造成不良影响。今年,是四川市县乡领导班子换届之年,以上列举的种种乱象更需各级领导班子注意和警惕。二是尽力完善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各项配套环节。承接产业转移需要金融、物流、商贸、人力资源等各方面的服务和配套。从工业化所需要的城市化配套来看,要让转移过来的产业留得住、住得好,就需要在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等各方面做好统筹协调工作。三是构建良好的政务服务环境。企业生产配套所需要的物流、金融、财税、通关、口岸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政府部门的高效服务。当前,外来企业对国内一些地方抱怨最多的就是政府部门之间统筹协调度差,审批复杂繁琐,办事效率不高,承诺不能兑现,导致企业交易成本上升。因此,必须狠抓政府职能转变,大力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进一步优化各地政务环境,全力做好要素保障和政务服务工作。<br/><br/>  立足长远,消化提升,注重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内生动力。产业转移不仅是某个产业、某个企业资产、设备等生产资料的简单空间移动,更为重要的是技术、管理、观念等无形资产的价值转移,其中的技术转移尤为关键。因此,承接地必须立足长远,尽力做好对引进技术的吸收和消化,进而形成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如果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转移过来的先进技术,不注重自主创新并掌握独立核心技术,不真正参与到产业价值链中去,就很可能在承接产业转移中陷入&nbsp;“低梯度陷阱”。在历史上,日本的钢铁产业和韩国的半导体产业就是承接产业转移再创新的成功事例。日本在短短15年内就掌握了欧美各国历时半个世纪所开发的先进技术,使其钢铁和汽车工业达到并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其成功秘诀在于,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注重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提升,进而发展出了自己的优势产业。而韩国通过对转移产业的技术消化和自主创新,创立了自己的产业品牌,韩国产品在世界半导体市场的份额一举超过了&nbsp;“师傅”日本。<br/><br/>  有鉴于此,四川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一定要放长眼光,算大账和长远账,不仅致力于做制造中心,更要注重消化吸收,培育自己的研发中心,把四川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一个现实可行的路径是,可以通过高起点规划建设“天府新区”,集聚技术含量更高的企业和研发机构,提升四川本地的自主创新能力,再造一个“产业成都”。要通过制定符合承接产业转移需要的人才政策和规划,大力引进“塔尖人才”,吸引国际顶尖团队,打造创新人才梯队,培育和带动高层次人才来川落户等,为四川经济腾飞积聚强劲的内生动力。</p>
<p>(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纵横栏目经济专栏2011年06月08日</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如何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承接产业转移 川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