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四大原则
<p>90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经验中汲取力量,进行理论创新,始终注重正确把握事关全局的四大原则,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永无止境,党的理论创新也永无止境”,坚持这些基本原则,有助于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依据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br/><br/> <b>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br/></b><br/>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它作为无产阶级改变世界的精神武器,在改变世界的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它不仅写在书本里,更存在于实践中。党的理论创新历程就是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历程。建党90年来,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总结概括和提升了人民群众创造的新经验,并用不断创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br/><br/> 党的理论创新始终坚持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党的理论创新的任务,就是要改变中国,发展中国,即用马克思主义这个“矢”,来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这个“的”。我们党在理论创新过程中,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始终注意避免理论脱离实践的教条主义或实践脱离科学理论的经验主义,始终注意主观和客观的结合,始终反对割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始终反对理论创新中扭曲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br/><br/> 党的理论创新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对于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来说,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实际的关系。这里的“实际”,既包括客观情况,又包括社会实践。我们的道路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道路。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指出,这条道路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同志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括了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经验,并将这条道路归结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br/><br/> 党的理论创新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坚持理论和实践统一也是我们党优良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我们党在理论创新中始终注意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坚决反对两种教条主义。空谈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懂得以新的经验和新的结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这是“马教条”;迷信西方发达国家反映资产阶级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理论,把西方某些资产阶级学派的理论甚至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主张奉作教条,有的甚至还充作理论创新的成果,这是“西教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进,我们党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两种教条主义特别是“西教条”的危害。我们不搞多党轮流执政,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不搞“三权分立”和两院制,不搞联邦制,不搞私有化。这“五个不搞”,进一步厘清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西方资本主义道路的区别,也进一步划清了理论创新与照抄照搬的“西教条”的界限。<br/><br/> <b>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原则<br/></b><br/> 从真理与价值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既是完备的科学“真理”体系,又是崇高的“价值”体系。党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始终坚持科学真理,同时又理直气壮地宣示自己为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服务的阶级性,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意识形态性。<br/><br/> 党的理论创新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党的理论创新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著作中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而确立起来的具有普遍的真理性和价值性的科学理论。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或普遍真理,又指导实践、改变对象,做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br/><br/> 党的理论创新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为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敢于亮出其阶级性,正是因为无产阶级的阶级特性同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在本质上是相适应的。不谈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本质上就会回到超阶级论的老路。<br/><br/> 胡锦涛同志强调:“最广大人民改造世界、创造幸福生活的伟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源泉,脱离了人民群众的实践,理论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就不能对人民群众产生感召力、对实践发挥指导作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内容丰富、深刻,其根本立场始终是指导中国人民消灭一切压迫和剥削,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继而迅速摆脱贫困和落后面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富民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br/><br/> <b>一元与多样性相统一的原则<br/></b><br/> 党的理论创新需要不断吸收马克思主义多样性发展中的新成果,保持党的指导思想鲜活的生命力。我们党在理论创新中,始终注意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发展中“一元”指导和多样性的关系。注重在坚持“一元”指导的前提下发展多样性,在发展多样性的基础上坚持“一元”指导。<br/><br/> 党的理论创新始终注意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多样性。马克思主义是反映客观事物整体的理论,包含多层次的不同方面的原理、观点,是逻辑严谨、内部自洽的体系。其内部不包含相互排斥的思想、观点和逻辑矛盾。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多样性”,是一元中的多样,是合乎规律的有益的多样。<br/><br/>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因各国国情不同而呈现出多样性。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在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多样性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除此之外,我们党领导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进行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使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关注和研究有不同的重点,比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都是因实践主体基于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历史任务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阶段性的创新成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阶段性的多样。即使在同一时期,由于实践要求的不同、实践主体的侧重不同,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也会有不同的认识重点和创新重点。<br/><br/> 我们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发展多样性的科学指导。党的十七大强调,在思想文化建设中,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这是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具体运用。<br/><br/> 党的理论创新始终坚决反对“多元化”。只有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思想文化才具有根本性、具有主导地位,才具有“元”的意义。科学的思想体系中不可能存在“多元”的理论体系。所谓“多元化”的理论,实际上是把不同的甚至互相对立的思想糅合在一起,混淆科学与谬误的是非界限。<br/><br/> 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多样性绝不是什么“多元性”或“多元化”,不存在马克思主义“多元化”或“马克思主义的多元化发展”的事实。伯恩斯坦为代表的修正主义,卢卡奇、葛兰西等人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实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等等,既不是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多样性,更不是能够与马克思主义并列的具有“元”的意义的科学体系,而是根本背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非马克思主义甚或是反马克思主义。<br/><br/> 我们党在理论创新过程中始终能够认清“多元化”论调的实质。毛泽东强调,我们所要的是香的马克思主义,不是臭的马克思主义;是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批评过林彪、“四人帮”的“假马克思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改革实践和理论创新过程中,高度重视划清思想理论上的是非界限,高度重视划清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自觉划清“四个重大界限”。对划清是非界限的高度重视是在理论创新中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多样性,反对“多元化”的政治保证。<br/><br/> <b>坚持与发展相统一的原则</b><br/><br/> 理论创新必须把坚持与发展统一起来。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着的又保持着自身本质规定性的理论,是在自身的根基上不断生长着的活的生命有机体。只有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科学地回答了实践所提出的重大问题,并指导实践进一步发展,才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br/><br/> 党的理论创新始终注意把握坚持与发展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是实践,不断发展、深化的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实践是理论发展的基础,也是理论创新的源泉。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在坚持的前提下的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创新才有科学的方法指导和科学的价值导向。当然,坚持是发展与创新中的坚持,只有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才是对基本原理最好的坚持。“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不解决实际问题,不实际运用基本原理,就不是真正的坚持,也就不存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br/><br/> 毛泽东曾经说过,“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向前发展,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停滞不前。停止了,老是那么一套,它就没有生命了。”我们党和国家指导思想体系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一个活生生的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思想体系,是科学把握坚持与发展关系的理论创新典范。我们党成立90年来,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保证理论创新与理论发展不偏离马克思主义的轨道;始终在发展中坚持,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br/><br/> 党的理论创新始终注意把握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是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我们党在理论创新中始终坚持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统一起来,始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才形成了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大业的两大理论成果。有人以“时代变了”为解放思想的理由,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不适应现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马克思主义应放弃无产阶级解放学说,才是与时俱进,才是解放思想。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解放思想而是马克思主义的蜕化。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时代的变化,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应“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并根据时代的变化创新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我们的时代确实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中有阶级矛盾缓和、生产力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的方面,也有资本主义借鉴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借鉴资本主义的方面。但这不是时代的根本性变化而是一般性变化。我们所处的时代还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主导的时代,时代的主要矛盾还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事实证明,和平与发展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尽管当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但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两个必然”和“两个不可避免”,是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揭示,并没有过时。不能以“时代不同了”作为任意“解放思想”、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借口。<br/><br/> 9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大业中取得的辉煌成就,是与我们党成功的理论创新分不开的。回顾历史,党的理论创新经验需要深刻总结;展望未来,党的理论创新需要大力推进,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更大的繁荣发展。</p><p>(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纵横栏目历史专栏2011年06月24日</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