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老秘 发表于 2011-6-23 07:56:42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及未来发展 程东红

<p>2011年是国务院颁布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5周年。5年来,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公民科学素质水平明显提升,同时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也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需要我们全社会共同努力来解决。<br/><br/>  1&nbsp;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状况<br/><br/>  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旨在全面推动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尽快使全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我国成年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长远目标。<br/><br/>  “十一五”期间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明显提升,据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抽样调查,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质公民的比例达到了3.27%,比2005年的1.60%提高1.67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相当于日本(1991年3%)、加拿大(1989年4%)和欧盟(1992年5%)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基本实现了《科学素质纲要》提出的“十一五”发展目标。但是,面对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形势的新变化和各族人民提升自身科学素质的新期待,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依然任重道远。例如,最近因日本地震引起的核辐射、“碘盐风波”,以及之前曾经出现的“有毒疫苗”、“科学养生”等社会热点问题,都从一些侧面反映出公民科学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所以普及科学常识,提高公民科学素质至关重要。<br/><br/>  2&nbsp;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主要作为和成就<br/><br/>  “十一五”期间,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方针,以“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为工作主题,围绕“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重点人群,开展和实施了“科学教育与培训、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科普基础设施”等基础工程。<br/><br/>  5年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和《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的总体部署,联合协作,扎实推进,科学技术的教育、传播和普及活动蓬勃开展,服务资源日益丰富,各类设施不断完善,广大人民群众提升科学素质的途径逐渐增多,公民科学素质显著提高,较好地实现了“十一五”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目标,为“十二五”开局和实现2020年长远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具体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br/><br/>  (一)组织机构逐步健全,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初步形成了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格局。多数省(区、市)以党委或政府的名义印发了实施《科学素质纲要》的意见,将公民科学素质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议事日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各地成立了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或《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办公室,制定了工作规则,明确了部门职责分工。许多地方还将《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纳入党委、政府部门的目标绩效管理考核。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和完善多种切实可行的联合协作工作机制,形成了“政府推动、多部门联合协作、社会和公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有力地促进了《科学素质纲要》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另外,媒体、企业、民间组织等社会力量也加入科学普及这个行列,如华硕集团出资3000万元,在全国城乡社区建设600个“华硕科普图书室”;科学松鼠会等民间科普组织也越来越具影响力。<br/><br/>  (二)围绕主题开展科普工作,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几年来,各地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主题,组织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开展各类科普活动,采取科普报告、挂图、宣传资料、新型媒体传播等多种形式,推动主题活动进学校、社区、机关、农村。各地依托“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科技进步活动月”、“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把科学素质提升渗透到各项工作中,渗透到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一些地方针对禽流感、手足口病、艾滋病、甲型H1N1流感、地震、雨雪冰冻灾害等热点问题,及时开展相关科学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公众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还有,以上海世博会和“嫦娥探月”等热点事件为契机,在全国各地组织开展了近两亿项各具特色的科技类活动,直接参与公众突破5亿人次。<br/><br/>  (三)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扎实推进,公民科学素质明显提升。“十一五”期间,为突出重点,取得实效,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把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对全民科学素质整体提高具有重大影响和关键性作用的人群作为重点,下大力气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进而带动全民整体科学素质提高。之所以将领导干部和公务员选作重点人群之一,是因为他们是治国理政的主体,承担着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他们的科学素质水平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和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各地按照《科学素质纲要》要求,组织实施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与公务员等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根据各类重点人群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有效提升了他们的科学素质。一是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积极推进中小学科学课程实施,广泛开展各类校外科技和科普活动,使未成年人学习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树立科学态度和精神。二是广泛开展&nbsp;“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阳光工程”等活动。大力实施&nbsp;“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5年来共安排资金7.5亿元,通过“以奖代补、奖补结合”的方式,对全国4659个优秀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和带头人进行了奖补。三是通过开展各种类型的职业技能培训和科普活动,提高城镇劳动人口职业技能和科学素质,促进就业创业,营造健康和谐的生活环境。共青团中央每年开展“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全国总工会开展了“千万农民工援助行动”。四是坚持把科学素质作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以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学院为平台,加大培训力度,着力增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践行科学发展及科学决策的能力。<br/><br/>  (四)基础工程建设稳步推进,&nbsp;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各地根据《科学素质纲要》要求,大力实施“四项基础工程”,目前进展情况良好。一是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较大。利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在全国范围内建立1691座县级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科学教育基础设施大幅改善。到2010年,科技类博物馆数量增加到582座,其中科技馆268座,专业(行业)科技博物馆121座,自然博物馆193座;另外,一批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向社会开放。以上设施,对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以中国科学技术馆新馆为例,2009年9月向公众开放以来,累计接待观众370余万人次,最高日接待3万人次。二是科学教育与培训的基础条件不断增强,各地以中小学为重点,大力加强科学教师培训、科学课程开发、科学教育特色学校创建和校内外青少年科学实践基地建设。三是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取得初步成效,各类科普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有较大提高。中国数字科技馆开发优质科普资源,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总注册用户数达到13.6万,公众访问量超过1.7亿人次,每天下载量达到24.5G。四是大众传媒科技传播力度和能力逐步提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媒体的科技传播能力有所提升,形成了一批科技传播品牌。据统计,我国现在已经拥有各类科普网站600多个。<br/><br/>  (五)投入不断增加,保障条件逐步完善。各地不断加大科普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广东省财政投入19亿元新建了设施先进、建筑面积全国最大的科学中心,内蒙古投资4.6亿元的科技馆新馆已开工兴建。各地科普经费逐年增长,广东省每年科普投入达到3.9亿元,河北省本级专项科普经费由2006年1150万元增至2010年的2050万元,5年增长近1倍。一些地方积极引导企业等社会力量投入科普事业,广州越秀区探索科普产业化、社会化发展新路子,5年来动员社会资金500多万元投入科普工作。</p><br/>
<p>3&nbsp;当前面临的挑战和对策建议<br/><br/>  当前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也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如科普资源的共享共建的问题。一方面,公众能够方便获得的科学资源严重匮乏,一些基层的科普场馆、社区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等由于缺乏展示和活动内容难以吸引公众;另一方面,很多优秀的科普资源散落在社会各个方面,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利用,重复建设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投入问题,虽然“十一五”期间各级政府对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经费投入大幅提升,但与公民提升科学素质的需求相比,公共财政的投入还远不能满足需要。第二是政策问题,动员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政策保障需进一步完善,有利于科普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有待健全。第三是机制问题,包括如何促进社会各方面的科普资源共享并服务于公众,如何推动科研与科普的密切结合等机制都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br/><br/>  2006年国务院颁布《科学素质纲要》,提出了到2020年的中长期目标和“十一五”时期的5年工作目标、任务与具体措施。目前,“十一五”的发展目标已基本实现,今年国家把“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面向公众的科学普及”作为重要任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创造了特别有利的发展形势。为实现《科学素质纲要》提出的2020年长期目标,中国科协会同发展改革委、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部等23部门(单位)编制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提出了“十二五”这未来5年的阶段性目标、任务和措施。<br/><br/>  未来5年的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需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一方面,要继续坚持“十一五”时期成效明显的工作经验,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指导方针;坚持以促进科学发展观为主线;继续坚持纲要工作主题;坚持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整体水平持续提升;坚持着力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公共服务能力;坚持大联合大协作工作机制的总体思路等。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十二五”时期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新形势对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新要求,提出新的发展目标和工作要求。为此,今后5年将新增社区居民科学素质行动和科普人才建设工程,推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广覆盖;更加关注民生科普,加强农民和社区居民科学素质工作,使《科学素质纲要》更好地落实到基层;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公平普惠,逐步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居民之间科学素质差距;培育和发展科普产业,探索公益性科普事业与经营性科普产业并举的体制等。<br/><br/>  要进一步完善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机制。要建立人才培养和动员机制,研究制定科普专职工作者的评价标准。出台鼓励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工作的措施,探索建立科研与科普密切结合机制。建立科普投入与产业保障机制,贯彻落实和进一步完善有利于科普产业发展的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措施,拓宽科普产业投融资渠道,推动科普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建立监测评估体系,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尽快研究制定《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的监测指标体系,探索建立考核激励机制,进一步调动各地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逐步将科学素质工作纳入对有关部门的业绩考核。<br/><br/>  要加大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呼吁新闻媒体要采取多种形式,提升传播质量,大力宣传《科普法》和《科学素质纲要》的重要意义和主要内容,宣传各地各部门在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中创造的经验,积极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提倡科学方法。推出一批优秀的科普影视作品。推动互联网、手机、移动电视等新兴媒体在科普宣传中发挥更大作用。</p>
<p>(&nbsp;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纵横栏目社会专栏 2011年06月13日</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及未来发展 程东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