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永老秘 发表于 2011-6-13 15:58:30

副县长文章 弘扬山海交融文化 促进大田科学发展

大田县地处福建省中部,别称“岩城”,东与德化为邻,西和永安、三元交界,南与永春、漳平接壤,北跟沙县、尤溪毗连,地处山海结合部,属“沿海腹地、内陆前沿”。在长期的乡土文化和海洋文化激荡融合过程中,形成了大田自己独特的山海交融文化,给我们及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挖掘山海交融文化内涵,理清大田山海交融文化原因,推进大田山海交融文化研究,将有力促进大田文化繁荣、经济发展、社会和谐。<br/>  一、大田山海交融文化内涵<br/>  大田因地处戴云山区,连接沿海与内陆,在长期的迁徙避难和定居生活、生产发展中,在与沿海内陆人员不断往来中,大田人民在山区本土文化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了中原农耕文化、闽南海洋文化的积极因素,通过多元文化的长期激荡交融,逐步孕育、形成了博大宽厚、兼容并蓄的大田自身独特内涵的文化,即山海交融的大田文化,具体表现在:<br/>1、复杂多元的心理文化&nbsp;。大田人长期受多种文化交融、山海文化气息兼备、多元宗教文化共存的影响下,形成了既开放又封闭、既质朴务实又灵敏洒脱、既尊重传统又勇于开拓、既留恋乡土又热衷外出的双向文化心理特征。但从历史看,大田文化也表现出了向内收敛而发散创新不足,保守平稳而开拓不足、谨慎实在而冒险不足的矛盾特征。这种双向性、矛盾性的多元化文化心理特点可合可分,有很大的适应性和可塑性。&nbsp;<br/>  2、富有特色的土堡文化。大田人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审美情趣,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创建了许多与自己生活环境相适应,且符合自己审美观的建筑。依功能可分民居、祠堂、寺庙、宫观、牌坊、塔、阁、寨、亭、台、榭及桥梁等,其中最富特色的首推大田土堡。大田土堡群以防御为主,居住为辅,是集防攻、生产、生活、学堂、娱乐、宗教、祭祀、议事、传统节庆婚嫁为一体的先民社会活动的重要聚居场所。大田土堡群,是福建现存土堡最集中、数量最多、年代最早、种类最复杂、土堡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代防御性乡土建筑群。大田土堡群的建筑布局、结构、功能、工艺、装修等方面自成体系独具风格,在福建乃至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也是大田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br/>  3、源远流长的闽台宗祠文化。宗祠是各个姓氏祭祀祖宗、联系宗亲的场所。宗祠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大田县境内大部分姓氏宗祠有宗谱,根据宗谱上的记载,大田大部分姓氏迁自光州固始(今河南信阳地区),因此大田文化具有中原文化特征,历史悠久。近年来,通过闽台姓氏宗亲探寻,大田与台湾多个姓氏拥有密切联系。据考,太华镇魁城连氏龙井祠是八闽连氏发祥地之一,台湾台南连氏源自大田魁城,魁城第11代祖连小五、连小六为台南连氏远祖,魁城与台南连同根同源,一脉相承。2008年3月,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为大田魁城村连氏大宗祠——龙井祠题词“连氏龙井大宗祠”。&nbsp;上京镇桂杭萧氏林埔祠由大田县萧氏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从石壁潭迁往林埔坪立基,萧遵乃林埔祠始祖,遵公后裔第十七世一支迁至福州台江,明末之后又迁至台湾繁衍。&nbsp;2009年,中国国民党原副主席、现任台湾副领导人萧万长先生为大田县萧氏林埔祠题词“萧氏林埔大宗祠”。此外,据台湾成功庙文档记载:“大田县桃源东山郑五郎公生隐石公,后隐石公迁居南安郡。另查安溪族台郑氏谱中记录:隐石公迁南邑八代后郑芝龙公生郑森公(成功)。”由此可知,大田桃源的荥阳祠为郑成功的远祖祖祠,郑成功为大田县桃源镇郑氏祖章公的第二十二代后裔。<br/>  4、丰富复杂的方言文化。全国有八大汉语方言,其中有7种在福建境内流行,可以说福建是中国汉语方言的缩影,而在福建方言中又数大田方言最为特殊。在大田境内,目前通行着闽南话、大田话、永安话、客家话等多种方言,总体以闽南语系为主,没有大田本县通用的方言。有的地方过了一座山、一条河就不能通话,这种现象在其他县很难见到。由于大田方言庞杂,一方面对交流带来不便,另一方面也使大田的方言文化更加丰富。<br/>  5、绚丽多彩的艺术文化。大田艺术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绚丽多姿。如大田民歌主要以大田方言演唱,大多口语化,不事雕琢,通俗流畅。有的粗犷豪放,有的缠绵悱恻,都十分真挚感人。内容主要有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历史传说歌、儿歌等。大田县是福建省戏剧文化生态和群众基础较为良好的一个县区,境内目前还有大腔戏、高甲戏、小腔戏(汉剧)、越剧、布袋木偶戏和提线木偶戏等剧种存在,而历史最悠久的当属我国古老的珍稀剧种大腔戏,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据福建省艺术研究院罗金满研究员田野调查,大田是大腔戏历史极为古老、流行最广泛的县区,其剧种文化资源的积淀和蕴藏是相当丰厚,保存的剧目形式较多,目前保存的主要有《封神传》、《三国传》、《征东传》等六种传本题材,现有5个大腔戏农民业余剧团在流动演出中《征东传》、《西游记》两个全本戏、三十多个折子戏、仪式剧和近百个小戏,是大田非物质文化遗存的珍宝。大田高甲戏于清代中期由永春下洋镇传入大田屏山,屏山现有业余高甲戏剧团2个。1959年8月,大田县接收晋江艺校高甲戏表演专业第二期学员25名,组建剧团,1961年7月正式成立县高甲戏剧团。剧团成立数十年来,足迹遍及大田和闽南各地,目前常年在闽南地区演出。<br/>  二、大田山海交融文化的形成原因<br/>  1、多变的属地管理形成了多样的山海交融文化基础。大田县夏属扬州地,周属七闽地,秦属闽中郡,汉为南平地,唐属江南东道福州,南唐归剑州,宋隶南剑州,元归福建道延平路。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割尤溪、德化、永安和漳平的边隅地合置而成。初名节爱、新民,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改名为大田县。建县时,隶属延平府。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永春县升为永春州,大田县隶属永春州。民国3年南路道改称厦门道,大田县仍隶属之。民国22年11月,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在福州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大田县隶属兴泉省。民国23年7月,实行行政督察专员制度,设置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大田县隶属第四区(区署在仙游)。1949年9月6日大田解放,隶属永安地区专员公署。1956年6月,永安地区专员公署撤消,大田县改属晋江地区专员公署。1963年3月,设三明地区专员公署,大田县改属之。1983年7月,撤消三明地区专员公署,设三明市,大田县隶属之。从历史上看,大田曾被不同行政区管辖,不同行政区的主流文化对大田进行长期渗透,产生了山海交融的深厚文化积淀。<br/>  2、不断的人口迁移汇集了多元的山海交融文化底蕴。据已发现的石器和印纹硬陶片考证,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这里聚居耕耘、繁衍生息。两晋南北朝期间,由于中国北方连年战乱,闽中闭塞的山区却相对稳定,成为中原汉人逃难的处所,形成“衣冠南渡,八姓入闽”之潮。大田一时人口骤增。唐以来,中原和长江中下游人又因避难而多次南迁入闽,不断有外籍人口内迁到大田。据《大田姓氏渊源》统计大田人多为河南省迁入。近代抗日战争期间,有不少沿海居民和单位为了求生和躲避战火内迁大田。1939年1月集美联合职业学校内迁大田县玉田村,学生641名,1946年回迁集美。解放后大批沿海知识分子、学生、群众响应国家支持内地建设的号召来到大田工作。文革期间,大批沿海城市知识青年到大田插队,据不完全统计,仅泉州知青就有3000多人。<br/>  3、便捷的交通往来延伸了多元的山海交融文化形态。大田河水东西流向,南部均溪与北部文江溪汇合尤溪流入闽江;西南桃源溪、上京溪经漳平长潭汇入九龙江。自古以来水陆交通便利,陆路可通闽南、莆仙、闽西北一带,水路能达尤溪、南平、福州等地,是我省沿海和内地人员往来的交通要道。如,建于明成化八年(1472年)的镇东桥旁是当年县城的一个重要码头,从桥下乘船可直达福州。建于明弘治九年(1496年)的华兴乡杞溪村通泗桥就是当年大田通往德化的交通中转站。因应试、为宦、从商、访问等原因许多人途径大田。如宋代理学宗师朱熹、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都曾到大田魁城,并留下诗联墨迹。南来北往的人们带来了不同的文化,促进了多种文化的交流。<br/>  4、频繁的经济贸易彰显了包容的山海交融文化特征。大田与周边毗邻地区的经济贸易一直比较频繁。历史上大田县农业方面的茶、竹、木、果、药材、油茶和苎麻等开发和栽培,手工业的采炼、造纸、瓷器、酿造等在福建省有一定的位置。如我县矿冶工业发端早、影响大。据可考资料表明,宋、元时代,采矿冶炼之风已相当盛行,采炼矿种有铁、铜、铅、锌、硫、瓷土和石灰石等,采炼地有济阳、翁厝、香坪等十几处。清代至民国,大田有30多座铁炉,位居全省前列,采矿业一度兴盛。目前,我县现存规模较大的冶炼遗址有:万银场遗址、银丁坂银冶炼遗址、龙冈场炼硫遗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县与周边毗邻地区经贸往来更加频繁,特别是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山海协作工作,提出“敞开南大门,实现大对接,推进大跨越”,主动融入“大泉州经济圈”,努力当好三明对接沿海、纵深推进的前锋,多层次、宽领域的山海协作,在承接产业转移、实现经济双赢发展的同时,进一步促进山海文化的交流融合。<br/>  三、弘扬山海交融文化,促进大田科学发展<br/>  1、认真研究大田文化,深入挖掘山海交融文化的科学内涵。大田山海交融文化浓厚、内容丰富,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要积极组建大田山海交融文化研究会,聘请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学者和大田文化工作者参与研究山海文化,深入挖掘,取其精华,兼收并蓄,努力创造符合顺应引领时代进步趋势的先进文化元素。要主动解放思想,推进山海文化交流,激发创新创造思维的形成,为建设“创新创造、宜居宜业”的新大田提供文化理论支撑。<br/>  2、积极开发旅游资源,持续提升山海交融文化的精神品位。文化因旅游而丰厚,旅游因文化而有魂。要找准文化旅游品牌定位。特色就是活力,就是竞争力。大田高山茶文化、土堡文化、宗祠文化、大田民俗文化等,都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扎实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人文内涵。要加快高山茶文化创意产业园、屏山茶苑小镇等项目建设,广泛宣传“中国高山茶之乡”形象标识,精心打造具有强大感染力的高山茶文化品牌。桃源、建设、广平等地要保护好土堡,挖掘和开发独具特色的土堡文化品牌。桃源、太华、上京等地要发挥宗祠文化特色,推动闽台宗亲往来交流。文化品牌不仅要为经济发展服务,更重要的是为人的心灵服务。今后要继续举办“大田高山茶文化节”、“大田土堡文化节”、“大田民俗文化周”等大型文化活动,提升大田文化品位,为游客们提供具有现代时尚的旅游度假平台。<br/>  3、努力拓宽参与渠道,不断夯实山海交融文化的群众基础。在山海文化交流过程中,要创新载体、突破形式,让群众喜闻乐见、亲身参与,让老百姓自愿地接受陶冶、自我提升。要利用各种机会和渠道,宣传大田文化,影响社会大众,获得更多的认同和支持,增强大田文化的影响力,提升大田文化的品牌。要拓宽文化服务项目,主动对接沿海文化产业,积极倡导文化娱乐业大众化经营,引进开发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及针对老年人等特定人群的文化娱乐项目,提高大众的参与度,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要拓宽文化建设内容,通过建立特色文艺团队,开展特色文化活动,评选特色文化街道和特色文化家庭,来培育和推进特色文化,并达到吸引群众参与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目的。<br/>  4、牢固把握发展方向,充分体现山海交融文化的核心价值。大田素有“以和为贵”文化传统。在新形势下,弘扬和谐文化,要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大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坚持宣传包容性价值取向,注重对人的利益的尊重,对人权的保障,对人的关怀,对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的关注,在全社会确立起以人为本的价值理想,从而筑牢社会和谐的思想根基,培育引领社会前进的正确价值导向。要大力倡导和谐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促进社会和谐因素的发展,营造和谐的关系和气氛,形成和平、合理、协调、合作、和睦的社会秩序,以促进大田和谐稳定。<br/>  5、多方搭建合作平台,有效发挥山海交融文化的媒介作用。《大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文化发展方面已作出明确规划,要落实规划,我们就要解放思想走前头,充分发挥大田与沿海发达地区文化相通相融优势,优化文化创业环境,与闽南地区建立地方政府之间、行业协会之间、企业之间多种形式、多层次的文化合作伙伴关系。我们就要构建文化战略联盟新机制。通过外设派驻机构,派出文化使者,与闽南地方政府之间形成定期沟通、信息交流、招商合作等。通过建立跨区域行业协会联系机制,建立大田—泉州县域行业协会/商会联盟,对接沿海创业和兴业的理念,增强大田创业氛围。我们就要主动对接集群产业,推动大田经济繁荣发展。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吸引沿海发达地区企业管理者、技术人员、熟练工人和其它创业者到大田投资创业;主动加入与泉州等沿海发达地区纺织鞋服、建筑建材、工艺制品、食品饮料、机械制造等优势产业集群,吸收引进先进企业管理机制,推动大田本土企业做大做强。我们就要加大创造创新扶持力度,推动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发展,为大田实现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我们就要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文化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通过市场化运作,有效发挥山海交融文化的媒介作用,推动大田经济、文化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产业整合,促进大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br/><br/>  (作者为大田县人民政府副县长)<br/>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副县长文章 弘扬山海交融文化 促进大田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