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创新理论实践特色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div><p>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党。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形成了党的创新理论。在新时期,党的创新理论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党的创新理论所具有的鲜明的实践特色,决定了它必然同时具有鲜明的大众化特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其实践特色的内在要求,也是夯实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必然要求。<br/><br/> <b>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并在指导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是党的创新理论鲜明的实践特色</b><br/><br/> 第一,实践是党的创新理论的源泉。认识来源于实践。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新时期我们党理论创新的实践源泉。<br/><br/> 首先,党的理论创新主题来源于实践主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此,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的实践主题。新时期党的理论创新就是围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实践主题,在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些基本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理论主题与实践主题的一致性,反映了党的创新理论鲜明的实践特征。<br/><br/> 其次,党的理论创新源泉在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毛泽东将实践观点与群众观点统一起来,把党的认识路线概括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刻揭示了党的理论的实践基础和群众基础。正是人民群众创造性的实践经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养分。在改革开放中,我们党始终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深入调查研究,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愿望,代表群众利益,善于从群众中汲取智慧,把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升华为科学理论,使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成为理论创新最深厚的源泉,赋予了党的创新理论鲜明的实践特色。<br/><br/> 再次,党的创新理论是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站在时代的前沿,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是新时期我们党理论创新的又一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基于对当代实践发展的深刻把握,在解决时代重大问题中发展的。在改革开放中,我们党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既从实践发展的需要出发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精神进行准确的把握和运用,又结合新的实践,总结新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体现了党的创新理论鲜明的实践特色。<br/><br/> 第二,服务实践是党的创新理论的使命。首先,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进行理论创新的根本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同时也是现实生活中的重大实际问题。这表明党的理论创新的目的是为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生活的实践服务的。在理论创新过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把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统一起来,把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同回答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的重大问题结合起来,同解决国计民生重大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同指导和推动改革发展结合起来,以此作为理论的价值追求。其次,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是党的创新理论的历史使命。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立足中国基本国情,从实践发展的需要出发,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在实践中显示了它强大的生机和活力。<br/><br/> <b>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既是从群众中来、又到群众中去的实践过程,同时也是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实践特色的过程</b><br/><br/> 第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其实践特色的内在要求。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品格表明,理论指导实践和服务实践同理论武装群众和服务群众是一致的。这决定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也就是从实践中来、又到实践中去和从群众中来、又到群众中去的过程。因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其实践特色的本质要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与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是相互促进和相互统一的。因为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本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来体现,同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又是人民群众在实践中认识、运用、检验和发展理论的辩证过程。这一过程,既是发挥理论“改变世界”的功能,实现理论的实践价值的内在要求,也是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群众,在最广阔最深刻的人民群众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途径,必定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br/><br/> 第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推进理论创新和增强其实践特色的群众基础。从实践观点来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发展理论和增强其实践特色的需要。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必然途径,是我们党进行理论创新的宝贵经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产生于人民大众的实践,也必须回到人民大众的实践中而实现其大众化。也就是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为人民大众所接受和掌握,成为大众化的理论,才能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理论与群众相结合的过程,同时也是检验理论、发展和创新理论的过程。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需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只有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科学理论才能转化成为人民群众实践的物质力量,才能更好地实现其服务实践的理论使命。同时,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人民群众的理论思维能力和理论水平会不断得到提升,这又为我们党进行理论创新奠定了重要的群众基础。<br/><br/> <b>坚持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特色,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原则和方法论</b><br/><br/> 第一,坚持在理论指导实践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所以需要和能够实现,最根本的是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需要。在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过程中,人民群众可以在改革发展中深刻感受其真理性,从而使理论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可以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着它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普及的广度和深度。只有坚持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特色,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才会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不断推进我们事业的发展。<br/><br/> 第二,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以理论创新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体现时代性,以增强理论的吸引力、感召力和说服力。理论只有反映时代的声音,科学回答时代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它才受到群众的欢迎,才更为群众所接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彻底性,只有在新的理论高度和实践深度中才能有效增强,为此必须不断地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因此,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仅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且也同时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br/><br/> 第三,坚持理论通俗化和民族化,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大众的吸引力。通俗化和民族化是党的创新理论实践特色在表现形式上的必然要求,它生动地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性、民族性和通俗性的内在统一。所谓通俗化,就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理论成果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的生动形式,从大众生活的角度来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的深刻内涵,用大众熟悉的语言和具体生动的事例来回答大家关心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这种深入浅出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普及工作,是基于实践需求的有的放矢的创造性理论教育活动。坚持理论通俗化,不仅激发群众的理论兴趣,而且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br/><br/> 第四,坚持实践标准,以理论的实践成效增进大众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认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取得实际成效,需要完成从思想认同到实践认同的转化。要紧紧抓住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特征,以改革发展的成果检验理论,使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和自身生活的提高中感悟理论的正确性,增进大众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认同。为此,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始终把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需要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以解决人们关心的重大现实问题为突破口,让群众切实感受到马克思主义是为大众谋福利的理论。只有这样,理论才具有说服力,才能为群众所掌握。<br/><br/> 第五,坚持学马列“要管用”的原则,以先进典型引导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邓小平指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这充分强调了马列主义的实践品格,是坚持在实践中学习理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原则。先进典型包括先进人物、先进集体、先进单位、先进地区等,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管用”的实践性,具有巨大的示范引导作用。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特色,在改革发展的实践中发现和培养先进典型,以典型示范引路,对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无疑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p>
<p>(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纵横栏目党建研究专栏2011年05月24日 来源:<a href="http://www.gxrb.com/"><font color="#000000">《广西日报》</font></a>)</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