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电子政务发展 助力服务型政府建设
<div><p>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党的十七大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建设服务型政府,关键是把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的职能放在愈益重要的位置上。因此,需要切实以公众需要为导向,加强资源整合,规范电子政务发展,使其成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有力支撑。<br/><br/> 从大的概念来讲,电子政务实质上是电子商务的另一种形态,即在计算机网络(主要指Internet网络)平台上,按照一定的标准开展的政府服务活动。因此电子政务的最终目标就是为社会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电子公共服务进而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服务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电子公共服务,有助于更好地挖掘信息化和电子政务的本源价值,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提高,转化为惠及民生的实效。<br/><br/> <b>政府信息化发展现状和问题分析</b><br/><br/> 近年来,通过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各领域的渗透应用,使广大民众和企业越来越多地感受到政府便捷、及时、人性化的服务,信息化对促进各级政府职能转变、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推动作用初步显现。然而,从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到形成服务型政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技术创新,到体制创新、政府转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对信息化助推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探索将是一个长期的课题。<br/><br/> 当前,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在贯彻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做出的“信息化建设,政府先行”的战略部署时,从自身的业务需求出发,构建了大量的内部网络信息系统,这些独立的、异构的、封闭的系统彼此之间难以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程度差,跨地域、跨部门、面向政务的应用系统往往因部门间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而难以组织和实现,与公众实际需要有较大差距。政府信息化发展中“自弹自唱、自吹自擂、自以为是、自作多情”现象时有发生,从信息化发展的长期规律来看,遵循服务型政府建设这一主线,加强不同系统的标准规范建设,加强资源整合,提升整个社会信息开发和利用能力,推进电子政务规范化建设是当务之急。<br/><br/> <b>相关对策与建议<br/></b><br/> 我国政府信息化未来的发展模式应以“整合、协同、互联、共享、重构”为思路,走低成本、集约化、见实效的发展道路。通过信息化手段推动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切实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br/><br/> (一)加强资源整合,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br/><br/> 信息化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美国学者诺兰将其总结为起步、扩展、控制、集成、数据管理和成熟六个发展阶段。控制向集成阶段的过渡是政府信息化发展的分水岭,标志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也是进行总体规划的最好时机。经历了二十余年的发展,我国政府信息化正迈入集成阶段,其主要举措就是战略规划和资源整合。<br/><br/> 加强基础设施和标准化建设是促进资源整合的有效途径。逐步完善网络、数据、安全、应用支撑、运行维护、灾难备份等基础设施建设,进而形成统一的政府信息化平台,面向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政务信息服务。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和标准化成果,避免重复建设,降低运行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大大提高存量资源的使用效率,逐步实现现有资源的整合、利用,在保护原有投资的基础上形成对原有投资效益的再挖掘。<br/><br/> (二)立足公共服务,实现信息化建设效能的全面提升<br/><br/> 政府信息化所具有的提高行政效率、改进公共服务和促进民主参与的三大作用同当前政府改革的目标不谋而合。信息技术应用将不断推动公共事务决策支持平台、公共管理作业平台、公共服务监督平台的发展,促进公共管理制度的科学设计、高效执行和透明化,促使政府从应对性被动管理向预见性主动管理转型、从黑箱式封闭管理向参与式开放管理转型、从重视作业操作向重视政务绩效转型、从强调政府的管理职能向强调政府的服务职能转变,显著提高公共管理和服务效能。<br/><br/> 因此,当前需要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入手,对政府业务流程进行必要的重组,建立精干高效的扁平式网络化政府组织机构,以信息化手段向社会提供集成化的“一站式服务”,实现政府机构、设施、信息、管理及服务功能的“超级链接”;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一些全国性的重点应用项目,如医疗、教育、社保、就业、住房等;将电子政务建设的重心向基层推进,为城乡一体化和农村信息化战略做出积极贡献;优化电子公共服务法制环境,妥善处理信息公开与电子政务安全的矛盾,促进政务公开,保障公众参与。<br/><br/> 办事便捷是社会公众对政府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政府服务效能的突出体现。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流程优化,可以有效提高行政水平,强化行政责任体系建设,提升政府行政执行力。<br/><br/> 当前,云计算、物联网、绿色数据中心等已经成为当前网络建设中必须关注的课题,也对政务网络的发展提出了新需求和发展动力,而电子政务提出的Web3.0新理念也对网络平台赋予了新理念,新技术与政府现有业务的融合度在不断增强,对新技术与政务深入融合也提出了新要求。围绕服务型政府建设,要大力打造含电子政务网络、云计算、应用程序商店等在内的综合IT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良性的政府云公用平台,不断完善数据采集发布和应用程序服务机制。<br/><br/> (三)推进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协同发展<br/><br/> 在以公众为中心的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都是实现公共服务的具体手段,是一个事物的不同表现形式,其信息技术基础和服务理念相同,理应相互融合、协同发展。<br/><br/> 综观我国电子政务开展情况,普遍存在着“三多三少”的现象,即单向型服务多,互动型服务少;单一型服务多,协同型服务少;信息共享型协同多,流程整合型协同少。而电子商务领域,已经造就了大批电子商务成功企业,同时部分传统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改造传统业务流程,促进生产经营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br/><br/> 因此,需要围绕公众实际需求,围绕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发展的关键问题和关键环节,积极开展相关试点示范,推进国民经济重要领域的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应用,促进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协同互动,进一步实现政府与企业深层次的资源共享和整合,改善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职能,提高政府监管的能见度。<br/><br/> (四)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外包服务<br/><br/> 电子政务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不仅包含信息技术、行政管理的方方面面,更涉及到两者的有机结合。因此,电子政务建设和运行维护由政府独立承担,是不科学的,也是不现实的。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在电子政务领域引入外包机制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保证专业化的有效途径。我国的电子政务外包机制还很不成熟,项目外包尚未成为政府信息化的主流。今后,应在不断完善电子政务项目管理体制,健全市场环境的基础上,鼓励政府部门结合自身的业务特长和政府机构改革的新要求,将技术、实施、运行维护等操作层面的内容外包出去,留下的则是管理、标准、政务、安全等实质性内容。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比较优势,激发企业的合作积极性,从而推动电子政务建设低投入、可持续发展,实现政府和企业的双赢。<br/><br/> (五)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化评价体系<br/><br/> 从世界一些先进国家信息化的发展历程来看,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对于规范政府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电子政务建设效益低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项目评估、评价体系,即事先没有对项目建设方案进行科学的评估,事后没有对信息系统的运行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化评价体系,既是对政府部门工作的检验和对公众的展示,也是总结经验教训和制定发展策略的有效方法,同时,评价结果可以直接考察服务质量、公众满意度和政府效益,对促进政务信息资源利用和共享有很大作用。近年来,国内多家机构推出了政府门户网站绩效评估业务,是促进政务信息服务的一种积极尝试。必须指出,指标体系务必科学、严谨,否则,评价结果缺乏公信力,且容易滋长政府部门急功近利的心态。</p>
<p>(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纵横栏目党建研究专栏2011年05月17日来源:行政管理改革 )</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