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就业增长、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
<div><p>就业弹性系数是指就业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比例。通过对我国历年就业弹性系数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把握就业增长和经济增长以及产业结构之间的内在规律。<br/><br/> <b>一、就业增长需要经济适度增长</b><br/><br/> 通过计算1978-2008年每年的就业弹性系数,再以五年为一个周期计算各周期各个指标的均值,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有规律的现象:<br/><br/> 第一,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的就业弹性系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就业弹性系数大幅下降。第二,经济增长过高(国内生产总值即GDP增长率超过五年周期的均值)的年份,就业弹性系数在该周期内较低。第三,1996-2000年是中国自1990年至今就业弹性系数较高的时期。<br/><br/> 20世纪80年代,在1986-1989年这一阶段GDP年均增长率为8.95%,每1%的增长带动就业人数增加额最多,年均达152.4万人;1990年至今的20年时间中,仅1996-2000年这一阶段,GDP年均增长率为8.62%,每1%的增长带动就业人数增加额也是最多,年均达93.3万人。反过来看,GDP年均增长率超过10%的周期,每1%的增长带动就业人数增加额最少。1981-1985年,年均GDP增长率达10.78%,但在20世纪整个80年代,每1%的增长带动就业人数增加额最少,为139.4万人;90年代后,1991-1995年、2006-2009年这两个周期GDP年均增长率分别达12.28%、11.30%,每1%的增长带动就业人数增加额分别只有54万人、48万人。<br/><br/> 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速度均值在8.6%-9%之间,经济增长适度范围最大幅度在7.6%-10%之间,有利于就业增长,过低和过高都不利于就业增长。</p><br/>
<p><b>二、就业弹性系数下降根源在于产业结构不合理</b><br/><br/> 通过对产业结构增速方面的分析,可以找到就业弹性系数整体下降的基本原因。<br/><br/> 第一,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是20世纪90年代就业弹性系数大幅下降的最重要因素。在20世纪80年代,第三产业增速明显快于第二产业,但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第二产业增速明显快于第三产业,这是就业弹性系数90年代之后相对于80年代大幅下降的基本原因。<br/><br/> 在投资结构、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中,政府政策导向和行为方式比较偏好那些资金密集型、装备密集型的产业。一方面,GDP作为政绩评价主要指标,对政府的激励作用巨大。为了迅速增加本地的GDP,各地普遍追求发展汽车、机械制造、制药等附加值高、劳动力需求少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从更深层次上分析,是土地制度、预算和信用制度等对政府及国有企业的软约束。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政府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按管理渠道可分为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房地产开发和其他投资四个部分。基本建设主要是国债投资,包括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的投资;更新改造主要是国有大型企业进行技术更新和改造的部分;房地产中也有一部分是政府开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06-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速度呈逐年递增态势,尤其是2009年,从2006-2008年的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一下子提高到4个百分点,增速明显过快。<br/><br/> 第二,资本积累或积聚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会不断提高,劳动需求相对减少,导致就业弹性系数呈现下降趋势,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第一产业。<br/><br/> 通过分析三次产业就业人数结构变化和产值结构的变化规律,我们或许能够了解一些中国资本有机构成方面的基本情况。从实际情况看,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在1991年达到峰值39098万人之后,总体趋势是下降的,至2008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为30654万人。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20年中,我国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大大增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资本有机构成不仅没有增加,可能还有所降低。<br/><br/> 第三,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升级缓慢,导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技术创新包括两类:一是提高生产效率的生产过程创新,二是改变产品本身的产品创新。这两种创新对就业有不同影响。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技术在不断进步,但就业的总人数是在持续上升的。从我国发展情况看,30年来,我国技术进步是不言而喻的,目前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在世界排第四位,发明专利占世界的比重也排在第四位,总就业人数不断上升,从1978年的40152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77995万人,年均增加接近1221万人。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自主技术和自主品牌缺乏,先进技术和机器设备只能从国外进口,对就业的拉动主要是增加一些采购人员和加工操作人员,而真正体现未来大量就业方向的技术、设计、研究、市场策划和开发人员却不能大量增加。这种现状也是中国就业弹性系数不断下降的原因之一。<br/><br/> 第四,服务业存在比较严重的垄断,服务业中的中小企业发展不足。在金融、保险、邮电、通信、交通等许多服务领域,国有大型企业处于行业的核心地位,具有相对或绝对垄断优势。垄断使这些领域享受着优质的资源,有较高的人均收入,形成了庞大的利益群体,例如,尽管2008年中国电力行业出现全局性亏损,但该行业员工的人均工资却比最低行业人均工资高出4倍还多,这些领域退出的成本高昂,进入的代价昂贵,外围的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面临一定的困难。可见,服务业中的中小企业发展不充分是就业弹性系数下降又一原因。</p><br/>
<p><b>三、促进就业增长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b><br/><br/> 第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各个地区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找准突破口,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某类第三产业如金融、保险、运输、文化、物流、信息、通讯、旅游、餐饮等。例如,北京市近年来支持发展符合首都发展需要的文化创意产业,取得了突出的成效。在吸引人才、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方面出台了大量扶持政策、优惠措施。制定了《北京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认定和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先后分两批认定了21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已经超过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行业,成为北京市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br/><br/> 第二,减少直至消除经济中的垄断因素,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政府应成为服务型的政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促进企业的发展。严格执行《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行政许可法》等相关法律,防止或杜绝政府对企业不正当的摊派和索取。政府要对自己的职责进行合理的定位,切实履行弥补市场缺陷、促进市场功能的发挥和完善、维护公共利益、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府职能,不断改善企业投融资环境、减少行政垄断和经济垄断、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对服务业中的国有大型垄断企业进行改制,促进国有垄断企业股权多元化,让中小企业在融资、准入制度上获得一些公平竞争的条件甚至优惠和扶持的政策,真正让中小企业的发展有一个良好的环境。<br/><br/> 第三,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严惩假冒伪劣,提高违规违法成本;改革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体制,促进以企业为主的研发机制的形成,加快新技术的应用步伐;规范国有企业领导考核机制,严格国有企业领导创新能力的考核,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领导人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发挥国有企业在重大基础技术方面的创新优势;加大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和力度,放宽市场准入,加强垄断行业的竞争;改善企业投融资环境,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p>
<p><b>( 《前线》2011年第2期 )</b></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