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评论 如何看待事业单位违规招聘现象
<div id="p_content"> 日前,中组部和人社部公布了五大事业单位违规招聘案例,包括“内部招聘”、“人情招聘“、“舞弊招聘”、“萝卜招聘”、擅改规则等。这些案例人们并不陌生,统一公布既是一种回顾,也是一种警醒,尤其在大学生们临近毕业、就业再掀新热潮的背景下,这些违规招聘的案例,反映了社会对就业公平的呼唤,也表明了有关部门守护这种公平的决心和思考。<br/><br/> 透过这些违规案例,人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共性问题。其一是程序失守,不管是明着制定向着“自己人”的规则,还是暗地里把“自己人”弄进来,抑或是在招聘程序中帮助“自己人”“脱颖而出”,少数基层单位对公开招聘工作操作不规范,不仅使程序形同虚设,更使不合理规则、不正当程序为其所用,为虎作伥。其二是权力失控。个别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在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中滥用权力,以权谋私,搞不正之风,把招聘指标、工作岗位视为其自家和所处小圈子的“自留地”、“肥水田”,通过种种违规的或貌似正规的手段,把事业单位就业机会这样的公共资源进行私有化。<br/><br/> 在这些违规案例中,招哪些人,怎么招人,实质上不是由招聘规定、应聘者能力表现等来决定,而是由少数领导说了算,其权力的放纵,不仅在于凌驾程序之上,更在于相关监督的缺失,难以从内部进行有效规范制约。这些案例还有另一个共同点:都是在媒体曝光后,形成巨大舆论压力,才进行调查和处理,由此暴露的监管问题应引起高度警惕。<br/><br/> 如何治理违规招聘现象?笔者注意到,两部门在通报案例的同时,同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确保到2012年基本实现公开招聘制度在各级各类事业单位的全覆盖。有鉴于现实问题,“公开招聘制度”可谓一剂良方,因为在制度设计上,公开招聘制度不仅注重程序的完善、操作的透明,同时也重视监督机制,强化了社会和舆论的监督。“公开”不仅意味着一套科学公平的规则,也包含有规范权力运行的意义,这在治理思路上是切中时弊的。<br/><br/> 当然,再好的制度也要靠执行,而检验执行的试金石之一,在于问责是否动真格。这五大违规招聘案例,种种黑幕丑态令人所不齿,更为党纪国法所不容,相关责任人尤其是一些领导干部受到了免职、记大过、严重警告等处分,企图走“终南捷径”的人也未能得逞。<br/><br/> 记得中组部在整治用人不正之风时,曾提出要让卖官者身败名裂,让买官者“赔了夫人又折兵”。面对事业单位违规招聘现象,也要严格执法,提高违法成本,同样让违规招聘者“赔了夫人又折兵”,既丢面子又砸“饭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凡进必考”的要求,树立公开招聘制度的公信力,守望社会的就业公平。 </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