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市秘书 发表于 2011-4-8 08:22:01

如何理解科学发展主题的深刻涵义

&nbsp;&nbsp;改革开放以来,从1981年起,我们已成功实行了六个五年计(规)划。从2011年开始的“十二五”规划鲜明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这是首次提出,也是“十二五”规划的显著特点。把科学发展作为主题,就是要把科学发展贯穿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这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对科学发展这个主题,我们要结合实际,很好研究,加深理解。<br/>&nbsp;&nbsp;&nbsp;&nbsp;科学发展,以人为本&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的基本精神,我认为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科学发展,以人为本。<br/>&nbsp;&nbsp;&nbsp;&nbsp;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现在明确提出把科学发展作为“十二五”的主题。这是对七年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丰富经验的科学总结,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br/>&nbsp;&nbsp;&nbsp;&nbsp;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党的根本宗旨在新的历史阶段的体现和提升。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坚持科学发展的“四个更加注重”,首先就是“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以此领头。整个“规划建议”都贯穿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以人为本理应摆在突出的地位。<br/>&nbsp;&nbsp;&nbsp;&nbsp;科学发展,以人为本,不仅是“十二五”的总要求,也应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要求。世界上别的国家也讲科学发展(虽然不一定用“科学发展”这个提法),但我们不仅讲科学发展,而且强调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凸显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br/>&nbsp;&nbsp;&nbsp;&nbsp;科学发展与高举旗帜&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我们讲的科学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首先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这里,有两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很好注意。<br/>&nbsp;&nbsp;&nbsp;&nbsp;一方面,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在复杂的国际和国内环境下进行的,干扰和企图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因素始终存在。观察多年来的实际情况,这种干扰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br/>&nbsp;&nbsp;&nbsp;&nbsp;1.主张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我在一个学术讨论会上,听到一位著名大学的教授公开提出,中国应当走资本主义道路。他这个主张理所当然地遭到与会者的辩驳。在我国日益融入世界的条件下,与资本主义世界发生错综复杂的关系,这种向往资本主义的思潮和主张,将会长期存在。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大胆借鉴和吸收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对我们有用的好东西,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但我们不能走资本主义的道路。<br/>&nbsp;&nbsp;&nbsp;&nbsp;2.主张中国走民主社会主义的道路。有些人欣赏民主社会主义,主张中国走民主社会主义的道路。世界上一些民主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比较成功,他们的好东西,我们同样也要大胆借鉴和吸收。但我们中国不能搞民主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br/>&nbsp;&nbsp;&nbsp;&nbsp;3.主张恢复中国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有些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路线,特别是改革开放,持批判否定的态度,他们并没有鲜明提出什么旗帜,但从他们宣扬“继续革命”、坚持反“走资派”、反修正主义等主张看,他们实际上是要恢复中国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搞“文化大革命”时期那样的社会主义。他们的思想和主张,逆历史潮流,违背广大人民的意愿,是根本行不通的。<br/>&nbsp;&nbsp;&nbsp;&nbsp;4.有些人玷污和损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在我们队伍里,有一些人,突出的如那些贪官,那些同黑社会势力合流的人,他们的所作所为,严重地损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声誉和事业,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对此决不可忽视。<br/>&nbsp;&nbsp;&nbsp;&nbsp;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行动的指南,指导我们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总结实践经验而形成的科学理论,是坚持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对这个理论的最好检验,证明这是科学理论。当前存在的一些社会矛盾,如贫富差距拉大,是从另一个角度对这个理论的检验,说明必须更自觉地坚持贯彻这个理论的基本观点。<br/>&nbsp;&nbsp;&nbsp;&nbsp;基本理论是长期起指导作用的。结合新的实际学习基本理论,就会常学常新。我们常说,要坚持基本理论,这决不是套话。目前,回顾“十一五”,研究“十二五”,很需要重温基本理论,从基本理论的高度进行总结和研究,定能提高我们的思想水平和领导水平。<br/>&nbsp;&nbsp;&nbsp;&nbsp;全面掌握科学发展观&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把科学发展作为主题,就要求全面地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党的文献已作过多次阐述,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文件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br/>&nbsp;&nbsp;&nbsp;&nbsp;1.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怎样理解以人为本的“人”呢?恩格斯在讲到社会主义时说:社会主义要“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3卷第633页)社会主义下的以人为本,应当包括一切社会成员,包括所有的人,但要明确,人民群众是主体。我们的发展要依靠人民,发展是为了人民,发展成果要由人民共享。离开了以人为本,就谈不上科学发展。<br/>&nbsp;&nbsp;&nbsp;&nbsp;2.发展第一。发展是硬道理,始终要把发展摆在第一位。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居于世界的第二位,但人均仍然很低,排在世界的后列,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必须把发展摆在第一位。从具体情况来看,发展仍然是解决我们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关键。<br/>&nbsp;&nbsp;&nbsp;&nbsp;3.全面性。全面发展,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成员的需求。任何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密切相关联,相互制约和促进,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从人的需要来看,社会成员既有物质的需求,又有文化的需求,还有政治参与的要求。而社会与人都离不开大自然,都要求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在改革开放之初,我们的重点是要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很自然地强调加快经济的增长。但随着实践的发展,综合平衡发展的要求日益明显。我们逐步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和加强社会建设的任务,形成了全面发展的概念。提高发展的全面性,成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br/>&nbsp;&nbsp;&nbsp;&nbsp;4.协调性。国民经济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一个社会更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各个方面、各个部分之间有内在的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它们之间相互协调,才能和谐发展。因此,协调发展是客观的要求。从大的方面说,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之间的发展必须协调,城乡、地区之间的发展也必须协调。“十二五”期间,要更加注意协调发展。<br/>&nbsp;&nbsp;&nbsp;&nbsp;5.可持续性。人们在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逐步认识到,只有一个地球,增长有极限。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了可持续发展问题。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的共同未来》报告中正式提出并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地球上的各种资源是有限的,人类不应滥用。我们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切不可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对于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必须慎加保护和节约。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改革开放以来,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有所忽视,如果再不重视,发展就难以为继。“十二五”期间,要更加注意可持续发展。<br/>&nbsp;&nbsp;&nbsp;&nbsp;6.统筹兼顾。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时,就强调“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不可能自发实现,需要从宏观上加以调控。统筹兼顾,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方法。统筹兼顾,就是照顾战略全局,这就要有战略思维,掌握辩证法。<br/>&nbsp;&nbsp;&nbsp;&nbsp;7.公平正义。“十二五”强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要更加注重公平正义。所谓公平正义,主要是讲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的妥善协调,也就是社会成员利益关系的合理性问题。利益关系包括经济、政治等多方面,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最重要的是分配公平和社会保障公平。公平正义,这是一个发展成果如何让社会成员共享的问题。这是中国社会发展到进入全面小康阶段的必然要求。邓小平曾说:“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br/>&nbsp;&nbsp;&nbsp;&nbsp;8.发展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发展必须依靠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革是要打破束缚生产力的体制,使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改革是发展的直接动力。这二者是完全一致的。<br/>&nbsp;&nbsp;&nbsp;&nbsp;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还需要强调以下四点。<br/>&nbsp;&nbsp;&nbsp;&nbsp;1.从自己的实际和特点出发。所谓科学发展,最重要的是实事求是。首先要搞清楚“实事”,这就是认清国情、省情、市情、县情,等等,一句话,搞清楚自己的实际。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一个省就有上千万、几千万,甚至上亿人,各地差别很大,情况又在不断变化,因此,认清自己的实际,不是很容易的事,不可能一劳永逸,要不断努力。认清实际,要注意掌握特点。有学者发表文章指出,这些年来,我国的城市发展很快,但存在“百城一面”的问题。城市面貌类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自己城市的特点(历史和现实)把握不准。媒体一再披露,有些城市为了开发,竟把自己独有的可以构成自己特色的珍贵历史遗存毁掉,这更是对自己的特点了解不深甚至无知的表现。<br/>&nbsp;&nbsp;&nbsp;&nbsp;2.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毛泽东曾说:“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重要的,是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此,我们有一个强调从国情出发,到既重视国情又强调遵循客观规律的认识过程。<br/>&nbsp;&nbsp;&nbsp;&nbsp;进入历史新时期之初,我们强调社会主义要切合中国的实际,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致力于研究基本国情。党的十三大作出了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并强调,一切要从这个基本国情出发。这是很必要的。<br/>&nbsp;&nbsp;&nbsp;&nbsp;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就开始超越国情思考问题了。1984年9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个文件明确肯定并阐明: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这里,已经越出了国情的眼界,而是从历史必然性,即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角度论述社会主义问题。党的十四大决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模式。市场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特别是商品和交换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发育成长起来的社会资源配置方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但要从中国的实际和特点出发,更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br/>&nbsp;&nbsp;&nbsp;&nbsp;3.善于吸收别人的好东西。中国是现代化的后发国家,不必事事从头摸索,可以而且有条件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的好东西。<br/>&nbsp;&nbsp;&nbsp;&nbsp;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总之,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党的十六大又进一步指出: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借鉴人类文明成果最成功的实例。市场经济体制,是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实践中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它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加入了&nbsp;WTO以后,我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借鉴和吸收了许多人类文明成果。这些人类文明成果,都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和规律性,都是科学发展。<br/>&nbsp;&nbsp;&nbsp;&nbsp;4.坚持改革、大胆创新。改革是科学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一切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都是科学发展的障碍,坚持科学发展,就要坚持改革。科学不会停滞,它要求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我们遇到的许多问题,没有现成答案,只有通过创新来解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要着力推进科技创新,提高技术水平,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又要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包括体制、机制、制度、办法、组织形式等各个方面。进入&nbsp;“十二五”时期,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显得特别迫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如何理解科学发展主题的深刻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