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银行业如何转变发展方式
<p>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金融发展方式是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业转变发展方式是推动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更是实现自身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我们一定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未来一个时期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自觉地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的基本方针,牢牢把握“十二五”期间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带来的重要战略机遇,大力推进自身经营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br/> 全面把握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经营环境发展变化对银行业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新要求<br/>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指出的,世界经济结构正进入调整期,世界经济治理机制进入变革期,创新和产业转型处于孕育期,新兴市场国家力量步入上升期。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各种有利条件和内在优势依然存在,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br/></p><p> </p>
<p> </p>
<p>一是世界经济发展格局调整的新趋势。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经济发展模式、供需关系和治理结构的深度调整,发达国家传统的负债消费模式被迫改变,开始重视扩大投资和出口;新兴经济体更多依靠内需拉动,对全球经济增长推动作用逐渐增大。据有关国际组织预测,到2015年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亚洲经济规模有可能相当于美国和欧盟之和。这意味着未来全球投资、贸易格局以及经济增长方式都将发生重大转变。国际治理结构出现新调整,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增加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话语权及参与权的呼声有所增大,世界经济治理机制改革正出现有利于新兴市场国家的积极变化,我国在世界经济治理机制变革中的话语权和参与引导能力在逐渐增强。全球银行业竞争格局发生改变,欧美银行业受盈利能力下降、货币贬值和去杠杆化等因素影响,市场影响力有所减弱,新兴市场银行业竞争发展实力有所增强,特别是中国银行业表现突出,在全球金融市场的地位和影响力大幅提升。英国《银行家》杂志以一级资本和业绩表现为基础的全球前 1000家银行 2010年排名中,来自中国的银行增加至84家,上榜银行数量仅次于美国和日本,排在第三位。截至2010年末,在全球十大上市银行市值排名中,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4家分列第一、第二、第六和第八位。但欧美一些大银行通过并购重组进一步扩充资本实力,行业集中度进一步上升。同时还要看到的是,全球流动性泛滥持续推高资产价格,引发主要货币汇率持续大幅波动、金融市场动荡以及“热钱”大量涌入新兴市场国家,增加了国际金融市场中的不确定性因素,新兴市场国家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影响经济金融发展外部风险因素增多。<br/> 二是金融监管变革的新特征。国际金融业在对金融危机进行全面深刻反思的过程中,在监管理念、监管规则、监管方法等方面推进了一系列深层次的改革。巴塞尔协议Ⅲ确立了国际银行业监管的新标杆,IMF、G20及金融稳定委员会等国际组织大力推进国际金融监管规则的重新制定,美国通过了大萧条以来改革层面最广泛、力度最大的多德——弗兰克金融改革法案,扩大金融监管范围、强化金融监管约束力和加强监管协调等更加严格审慎的监管措施正在陆续出台。我国已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将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监管部门正在结合国际监管新规酝酿实施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比率、杠杆率、动态拨备率等监管新标准,特别是针对我国银行业信贷资产占比较高的情况,还将专门设置较高的贷款拨备计提比率。监管规则的改变势必带来金融业经营格局和发展模式的重构,也必将对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br/> 三是我国经济进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新阶段。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未来几年我国经济驱动将向以内需为主特别是向投资与消费协调拉动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向提升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转变;对外开放向推动“引进来”与“走出去”相协调,坚持进口与出口、吸收外资与对外投资并重转变;经济格局向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转变,而对“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和落后产能的控制淘汰力度还将会进一步加大。同时,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和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将会加快,直接融资比重将逐渐提高,股票、债券、产业基金等多样化融资工具将得到进一步发展,金融脱媒将会进一步加速。<br/> 四是宏观调控政策取向的新变化。银行是宏观调控政策传导的重要通道。目前,我国货币政策已经由应对危机时期的“适度宽松”转变为“稳健”,这是宏观政策导向的一个重要调整。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后,将使银行流动性适度收紧和信贷增速放缓,使前期大规模投资建设项目的资金接续潜在风险可能上升,对银行调整信贷结构和提升信贷运作效率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会使银行流动性管理和资金成本控制面临新的课题。<br/> 经营环境和发展条件的深刻变化,既带来了新机遇、新市场,也必然伴着新风险、新挑战。银行要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和新的市场环境,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并在支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中正确发挥银行的作用,关键是要加快调整经营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随着世界经济发展格局的调整,我国经济的国际地位显著提升,特别是企业“走出去”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迫切需要我国银行业加快国际化发展,提升全球服务能力和跨境风险防控能力,实现从本土银行向国际化银行的转变。随着更加严格的监管标准的逐步实施,我国商业银行传统以高资本占用为主的业务增长方式和存贷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难以为继,迫切需要大力发展低资本占用型业务,扩大投资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尽快形成多元、均衡、稳定的盈利增长格局。随着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实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将催生居民消费、新兴产业、现代农业、区域特色经济、城镇化及绿色经济等领域新的金融服务需求,也对银行加快调整信贷结构、有效配置信贷资源以及防控相关领域的风险控制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随着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和金融市场建设步伐加快,特别是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金融脱媒的加速演进,我国银行业主要依靠贷款资产规模扩张的传统增长模式不可持续,必须立足于客户多元化、跨市场的金融需求,稳步推进综合化发展,加快由社会资金提供型银行向全能型金融服务中介转变。<br/> 充分发挥银行业在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重要作用<br/> 经济与金融辅车相依,经济好才会金融好。银行业转变发展方式首先必须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支持经济长期平稳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始终根据经济发展不同时期的政策要求,适时调整信贷政策,支持与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并在以信贷杠杆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br/> 工商银行在金融危机前我国经济增长偏快时期,按照当时适度从紧货币政策的要求,切实将贷款增幅控制在国家调控目标之内,且明显低于同期其他国有银行和金融同业的增幅,为国家控制货币投放作出了积极贡献。2008年三季度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按照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根据宏观调控方向、重点和力度的变化,及时调整信贷政策,扩大信贷投放规模,积极满足“扩内需、保增长”的合理资金需求。2010年初以来,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从保增长转到调结构、上水平和管通胀上来,工商银行又及时引导全行合理把握信贷投放总量、节奏和投向,将工作着力点更多地放到调整信贷结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上来,不断提高信贷支持经济发展的质量。2010年新增人民币各项贷款8999亿元,增幅16.9%,保持在与经济发展有关需求相适应的合理水平。在信贷投向上突出加大了对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支持力度,新发放项目贷款的95%投向了在建、续建项目;加大了对国家重点振兴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节能减排等绿色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对“两高一剩”行业进行了严格控制;加大了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全年中小企业新增贷款约占公司贷款增量的64%,小企业贷款增幅达47%,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幅30个百分点;加大了对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的信贷投放,其贷款增幅高于全行平均增幅1.8个百分点,特别是促进了国家支持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和新疆跨越发展等政策措施的落实;加大了对合理消费领域的信贷投放,个人类贷款增量占全部贷款增量的47%,同比多增488亿元。<br/> 未来一个时期,我们将继续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监管要求,紧紧围绕国家政策导向,合理配置信贷资源,全方位推进信贷结构大调整,加快形成信贷大中小客户接续发展、中长期和短期业务协调增长、基础设施和生产流通及服务业并重、公司和个人信贷业务比例适当、区域分行梯度有序发展的可持续信贷业务格局,并以此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br/> 调整优化信贷客户结构。“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据统计,2008年末我国大、中、小型企业数量较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时分别增长36%、67%和91%,中小企业数量增速明显高于大型企业。从当前商业银行公司客户看,偏重于大客户的批发信贷模式导致的信贷客户偏少、贷款集中度相对较高的问题正日益显现。我们要积极适应经济结构的快速变化,把扩大信贷客户总量、优化客户结构作为现阶段信贷经营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在继续做好大企业、大项目客户金融服务的同时,积极推进信贷扩户工程,把大力拓展中小型客户作为调整客户结构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一方面,要与我国经济结构相契合,加紧按照中型客户特点调整完善相关信贷政策、产品和授信体系,大力拓展中型信贷客户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中的中型企业。另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小企业信贷业务经营模式,提高小企业信贷客户总量和比重;充分利用链融资方式和网络融资平台,重视服务好为大市场、大物流提供资源的中小客户,以及基于产业集群模式发展的中小客户,形成大中小企业客户梯度有序、协调的发展格局。<br/> 调整优化信贷行业结构。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内容。银行应注重行业信贷政策与国家产业政策的衔接配合,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和发展变化趋势,不断完善行业信贷政策体系,不断加强对基层机构信贷投向的指导。工商银行将继续有序支持国家重点项目建设,优先保证重点在建、续建项目尽快收尾,同时对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大工程项目有序有度给予支持,防止对盲目铺摊子项目发放贷款;按照国家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部署,坚持绿色信贷原则,落实资源低耗、环境友好的基本要求,积极支持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准确把握和积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支持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环保产业等绿色经济发展;注意把握好房地产贷款投向和投量,重点支持公租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居民普通商品住房需求,重视拓展房价合理、需求充足的二三线城市市场。从而逐步改变信贷资源不断向个别行业集中的状况,着力构造与国家产业结构相适应相协调的信贷布局。<br/> 调整优化信贷品种结构。要积极创新发展与企业物流、资金流相结合的贸易融资业务,健全供应链金融跨区域和全球合作机制,紧紧抓住核心客户上下游供销链上的客户,开展跨区域分行之间的业务合作,建立与供应链、销售链相匹配的融资服务链,有效激活整个生产、供应、销售的产业链条。进一步推进公司和个人电子网络融资业务发展,逐步提高网络融资业务的比重,便利客户,降低融资成本。加大票据业务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深化银企电子票据业务合作,进一步提高融资效率,满足客户高效率的融资需求。<br/> 要更加注重发展消费信贷。扩大消费需求是我国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发展消费信贷也是银行信贷结构调整优化的战略取向。要抓住“十二五”期间国家着力扩大消费需求、积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政策机遇,重点创新直接与商品消费相连接的新型消费贷款业务,拓展汽车、旅游、留学等信用卡分期付款业务,合理引导居民扩大消费。对一些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区域可积极拓展小额贷款业务,支持居民创业就业。<br/> 要更加注重通过运用信贷与投行、租赁、信托以及公司债、PE等多种资本市场工具相结合,更好地满足不同类型企业的多元化、个性化融资需求,同时增强银行自身资产的流动性,降低资本占用。<br/> 调整优化信贷区域结构。目前国家已正式出台区域发展战略规划20多个,今后还会有一批区域规划陆续出台,“十二五”规划和这些区域规划将共同构成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区域发展的总纲,引导和推动各地充分利用区域优势有序和协调发展。深刻认识国家发展规划对各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主动适应各区域的资源禀赋优势、区域发展定位和产业发展布局,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是银行业的社会责任,也是银行自身实现战略发展的内在需要。工商银行正在根据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规划,进一步完善本行的区域发展战略,特别是能够更好地体现区域经济特点的区域信贷政策,引导各分支机构充分把握区域发展中形成的各种机遇和有利条件。未来一个时期,我们在继续保持对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信贷支持力度的同时,逐步扩大对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信贷资源配置,建立与区域经济环境、金融资源分布相匹配的业务布局。我们将不断适应我国城镇化加快推进和服务“三农”的需要,加快完善服务网络体系,不断提高对县域的金融服务能力和对农村市场的辐射带动能力。当前尤其要加强对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相关政策的研究,积极创新符合“三农”特点的信贷产品,更好地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将电子银行加快延伸覆盖到广大农村,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现代化水平。<br/> 当然,信贷结构大调整要坚持质量和效益导向。要把确保信贷资产质量的长期稳定作为配置信贷资源、推进结构调整的重要基石,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切实增强风险管理的前瞻性和预判力,突出抓好重点领域的风险防控。按照国家政策要求,严格控制对可能引发资产泡沫或助推通货膨胀领域的信贷投放;加大对房地产贷款以及“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等风险敏感领域信贷风险的防控力度。要综合运用贷款总量管理、定价管理、资本管理、限额管理、授信管理等数量型、价格型工具,引导新增贷款投向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领域,促进信贷结构的加快调整,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br/> 加快推进银行业自身发展方式转变<br/>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在稳健发展的过程中,积极调整经营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取得了一定成效。工商银行早在10年前就启动了经营结构调整,股改上市后更是全面系统地推进了以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为主要内容的经营转型,从而在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中能够化危为机并实现新的发展,成为全球市值、盈利、客户存款和品牌价值第一的大型上市银行。经过这几年持续推进转型,全行经营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非信贷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已稳步提高到52%,投资及交易收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营业净收入的比重都提高到20%,传统的过度依赖贷款扩张的增长方式得到较大改变,多元化的收益结构和综合化、国际化发展格局正在加快形成,大大增强了发展的可持续性。<br/> 但总体来看,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较突出,尤其是以贷款规模扩张为主的发展方式还未得到根本改变,经营结构还不适应经济结构的快速变化,服务水平与社会各界的要求和期望仍有较大差距,综合化国际化尚处于起步阶段,体制机制、人才队伍还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需要,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与经营结构和发展方式有关。当前发展环境和条件发生的深刻变化,正在对银行业经营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形成“倒逼机制”,我国银行业到了只有通过经营转型才能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br/> 因此,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调整经营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我国商业银行在新的环境和条件下生存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面临的历史性任务。转变发展方式,不同的银行有不同的目标和路径。从工商银行来讲,就是要从高资本占用型业务向低资本占用型业务转变,加快形成资本节约型的业务发展模式;就是要从传统融资中介向全能型金融服务中介转变,改变存贷利差收入占比偏重局面,加快形成多元化的盈利增长格局;就是要从本土传统商业银行向全球化大型金融集团转变,加快形成跨境、跨市场的经营格局,真正建成一家具有强大综合金融服务能力的跨国金融机构,走上一条总资产规模并不无限扩大,但盈利却可持续增长的发展之路,全面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br/> 一是推进业务结构调整。抓住了业务结构调整,也就抓住了发展方式转变的“牛鼻子”。在业务结构调整中,必须前瞻性考虑资本、杠杆率、流动性监管新规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立足于满足客户多元化、个性化金融需求,突出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等低资本占用型业务的战略地位,统筹推进业务结构从资本消耗型业务向资本节约型业务的大调整、大转变。工商银行计划通过10年的努力,使全行信贷利差收入、投资及交易收入、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的比例由现在的 6:2:2,调整到4:3:3的理想状态,使全行基本形成多元、均衡、稳定的收入结构,从而能够从容应对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带来的挑战。<br/> 要把零售银行业务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零售银行业务具有占用资本低、抗经济周期风险强的特点,是银行利润的稳定器。当前我国银行业零售业务发展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在资源配置和人才培养上还是向批发业务倾斜较多。我们要积极适应新的经济形态变化和我国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中等收入阶层日益扩大的趋势,适应客户需求日趋多样化的趋势,从渠道优化建设方面,从产品创新和市场响应速度方面,从服务质量和效率方面,进一步形成支撑零售业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br/> 要更加重视发展负债业务。存款业务是银行最传统的业务,也是转型发展的基础。没有基础业务的稳定发展,也就没有转型发展的空间。尽管现阶段银行体系流动性较为稳定和宽裕,但从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来看,流动性逆转有时是一刹那的事情。因此,关注负债构成实际上更多的是关注流动性问题。要加强对银行体系流动性变化趋势的前瞻性研究,高度重视存款工作,坚守存款基础地位,稳固客户基础,尤其重视具有稳定、核心存款性质的个人存款、结算类存款。同时要创新主动负债发展的模式、方法,利用代客理财等业务积极探索主动负债发展模式,加快形成科学合理的与资产构成相匹配的负债结构。<br/> 要大力提升金融市场和中间业务发展水平。这既是业务转型的重要方向,也是现阶段增加多元化收益的主要渠道。要以前瞻思维和战略眼光推进这两大类业务的深度开发和跨越式发展。在金融市场业务方面,应紧紧抓住我国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中形成的业务机会,以提高交易能力、促进产品线发展为抓手,持续增强金融市场业务价值创造能力。将资产管理业务作为经营转型的重要推进器和中间业务收入的新增长源,进一步丰富资产管理产品线,加快组建适应不同产品线投资运作特点的专业化投研团队,积极创新各类投资模式,努力扩大各类新增项目投资规模和各类客户覆盖率。立足于满足客户多元化、个性化的金融需求,加大对银行卡、资产托管、养老金、贵金属、私人银行等新业务的创新力度,在努力为客户提供高附加值的综合金融服务的同时,以较少资本占用促进自身盈利能力的稳步提升。<br/> 二是推进渠道结构调整。渠道是商业银行相对于其他金融企业最大的优势。工商银行正在主动契合经济金融资源分布格局的变化,进一步实施网点渠道优化工程,形成总量适度、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竞争有力的网点渠道体系。在继续扩大电子银行业务量的同时,持续加大电子银行产品创新力度,拓展手机银行在新兴移动互联网终端上的应用,更加重视激活活跃客户,将更多客户彻底从柜面引导到电子银行渠道,从源头上进一步分流柜面压力。注重营业网点与自助设备、电子渠道的整合互动,提升各类渠道的交叉销售与协同服务功能;注重网点硬件建设与软实力建设的有机结合,探索构建网点业务运营新模式,推进网点由业务操作型向营销服务型转变,形成强大的渠道竞争力。<br/> 三是推进国际化发展。这几年,我们利用股改上市形成的良好制度基础和资本实力,抓住国际市场地位快速提升的有利条件,加快全球化机构布局,目前境外机构网络已覆盖28个国家和地区。加快国际化发展,既是商业银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扩大对外开放政策的战略举措,也是实现由国内领先向国际一流跨越的必由之路。“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逐步发展我国大型跨国公司和跨国金融机构。一些具备条件的大型银行应该把握住危机后国际化发展的重要窗口期,抓住国家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的历史机遇,利用好当前有利的外部条件,以全球视野和创新思维来谋划推动国际化发展。工商银行正在按照新兴与成熟市场、申设与并购、物理与电子渠道并举的原则,不断健全境外机构经营网络,完善全球金融服务平台。当然,成为一家真正的跨国银行,并不仅仅在于该行在多少国家有其服务机构,更重要的在于各境外机构能否成为当地的主流银行,或在当地一些主要业务领域中有话语权和影响力。当前,我们正在加快实施境外多国、多币种、多标准支付网络的互联互通工程,形成覆盖全球、标准统一、运营高效的资金清算尤其是人民币资金清算网络,建立跨时区、全天候的清算连续运作体系,打造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海外产品线,打破过去境外机构经营的“孤岛”局面,推动境外机构本土化经营。同时着力通过完善内保外贷、铁路+金融、贷款换石油等融资服务模式,持续提升全球服务能力,更好地支持中资企业对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和海外并购,促进国家“产能出口、能源资源进口”战略的实施。<br/> 四是推进综合化经营。这次金融危机没有改变国际金融业综合化发展的大趋势,与国际大型金融集团相比,与我国经济发展需求相比,我国银行业综合化经营还刚起步。同时,近年来我国银行中间业务呈快速发展之势,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比重逐年上升。如工商银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从 2006—2009年年均增长47.15%,到2010年上半年,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达到20.79%,与国际大银行水平基本相当,但由于我们的业务结构与国际大银行存在明显差异,尤其是一些非银行牌照类业务收入或是偏少,或是尚未开展,导致非利息收入水平距国际大银行的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要彻底改变信贷利差收入为主要来源的盈利模式,还在于拓展新的业务空间。我们要紧紧追随客户需求跨市场、多元化趋势,根据自身管理能力和经营业务的复杂程度,积极创造条件分层分类、循序渐进、健康稳妥地进入非银行业务领域。把子公司的发展纳入到集团整体战略,通过建立科学的联动机制,增强一体化服务能力和跨市场盈利能力,进一步形成商业银行业务和综合化业务更加协同的发展格局。<br/> 发展方式转变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体制机制上的重大突破和人才队伍的保障,就难以实现根本转变。对于大型商业银行来说,一是要在管理体制改革上实现新突破。目前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基本建立了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体制机制发生了根本变化,经营活力明显增强。但有些重要改革还处在探索过程中,一些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的改革还有待进一步突破和完善。比如,我国商业银行在专业银行时期形成并延续下来的“以块为主”的总分行管理体制,在中国国情下具有自身优势,但是随着银行业务专业化、集约化经营的程度越来越高,原有的管理体制也导致产品线价值创造力驱动不足等问题。目前包括工商银行在内的一些商业银行已开始结合我国国情,借鉴西方商业银行事业部的管理体制,建立业务纵横分布合理,总行、部门、分行分工合理、核算清晰、激励有效、约束有力的管理体制,但这项改革还处在艰难的探索阶段。二是要在业务流程和后台集中改革上实现新突破。按照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系统改造和全面优化业务流程,实现各个业务流程间的融合贯通,全面形成基于客户良好体验的服务流程,全面提升客户体验和服务效率。在流程优化的基础上,实施更大范围的中后台业务集中,将业务处理、支持保障等大量非营销服务职能从一线剥离出来,既使基层网点机构真正成为营销服务平台,又提高中后台业务的运作效率,更有效地控制操作风险。三是要在科技与产品创新上实现新突破。着眼于满足集团化发展的战略需要,以增强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促进科技与业务融合为着力点,加快构建运行安全稳定、应用灵活高效、管理集约科学的信息科技体系,建立客户视图统一、核算相对独立、产品灵活配置、境内外应用一体、管理信息集中和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系统平台,并以此推动银行业务和产品创新、流程创新、管理创新。四是在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上实现新突破。深入研究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比率、逆周期资本缓冲等金融监管对银行经营的影响,加快构建起符合监管新规及未来发展需要的全面风险管理架构和体制机制,为银行经营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保障。五是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商业银行的经营转型能不能成功,人力资源是最关键的因素。要适应国际化、综合化、集约化、信息化发展要求,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增量优化与存量提升相结合,打造一支员工总量和年龄梯次合理、素质优良、专业与区域分布科学、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br/> 我国大型商业银行经过改制上市尤其是经过应对这场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站在了一个全新的历史起点上,当前经营环境的深刻变化伴随着挑战,更孕育着机遇。我们一定要认清新形势新任务,励精图治,锐意进取,靠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赢得未来,努力开创现代金融企业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p> 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