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老秘 发表于 2011-3-25 08:31:27

调研报告 缓减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实践和思考

<p>中小企业是推动经济特别是县域经济发展、构造市场经济主体、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当前,中小企业尤其是县域中小企业中存在的融资难问题成为制约其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就其原因,既有企业自身发展和经营管理机制上的,也有金融机构等方面的。要缓减这一难题,需要在加快企业发展的同时,狠抓金融服务,强化银企沟通协调,做到发展和服务“两不误”、“两结合”,才能不断增强中小企业自身融资能力,切实创造良好融资条件,实现银企有效合作、互利双赢。</p>
<p align="left">一、中小企业融资难现状及其原因<br/>  按照我国政府确定的中小企业标准,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底,我国共有中小企业1000万个,占企业总数的90%以上,从业人员1.74亿人,创造的产品和服务价值占全国GDP的50%以上,解决就业占全国城镇总就业量的75%,完成税收占全国税收收入40%以上,但获得的贷款不到总贷款的20%。就高县而言,2008年全县共有各类中小企业340个,从业职工15791余人,销售收入47.59亿元,实现利税7.6亿元,财政贡献率73.4%,但获得的贷款只占总贷款的39.6%。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主要体现为两方面:一是中小企业自身的原因;二是金融机构方面的原因。</p>
<p>企业自身方面:一是中小企业普遍经营规模不大,业绩不稳定,风险较大。由于中小企业资产少、底子薄、抗外部冲击能力弱,加之缺乏自有品牌和稳定的主营业务等,使之与大企业相比有着较高的倒闭率和歇业率(据统计,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短短的3.5年),从根本上削减了中小企业融资功能。二是担保、抵押难,严重制约中小企业获得信贷支持。从抵押情况看,多数中小企业由于资产少、抵押物价值低,难以达到借款金融机构的要求;即使有达到要求的抵押物,往往因为办理抵押环节多、手续繁、时间长、费用高,难以满足企业的临时急需。三是财务管理与内部治理结构不健全,诚信度较差。大多数中小企业产权不清晰、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财务管理不规范、数据不真、资料不全、信息失真、以单代帐、帐外帐等问题突出,并有抽逃资金、拖欠账款等现象,影响了中小企业的整体信用形象。四是经营组织形式的多样性及信息内部化,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目前,大部分中小企业规模小、分布散、成立时间短、经营组织形式多样,部分中小企业财务报告制度落后,信息不透明,增加了银行对企业财务信息的审查难度,影响了金融机构放贷积极性。</p>
<p>金融机构方面:一是融资体系不完善,主要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严重不足。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调整了经营战略,信贷资金主要集中投放于大城市、大企业、重点项目,县域经济分支机构大量退出,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县域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二是金融产品和服务难以有效满足中小企业需求。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实行授信管理,信贷权限向上集中,贷款实行分级审批,基层行只有报所需各类企业材料的权限以及对企业的实地调查。由于层级结构复杂,审批层级多,贷款审批时间与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具有“短、频、急”的特点相背,成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方面。三是业务开展和风险管理成本相对较高。在公司信贷模式下,从客户营销、贷前调查、贷款审批到贷后管理,中小企业贷款面临和大型企业贷款相同的业务流程,对于单笔金额小、笔数多的中小企业贷款而言,金融机构普遍不够积极。</p>
<p align="left">二、缓减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对策和实践</p>
<p align="left">为切实缓减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加速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近年来,高县一方面从改造传统产业、扩张优势产能、扶优扶强特色产业、加大技术创新方面加快规范中小企业发展,从根本上提升企业融资能力。同时,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宏观调控政策机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竭力创造中小企业融资条件;建立组织协调、信息沟通、项目对接、激励引导机制,搭建银政银企合作平台,有效促进了银行、企业务实合作,初步实现了投资放量增长、内需持续扩大、经济金融协调快速发展的多赢目标。2009年,全县458个中小企业实现从业职工21987人,销售收入69.91亿元,利税10.85亿元,财政贡献率92%,被命名为四川省中小企业发展基地县;县域内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8亿元、增长28%,各项贷款余额14亿元、增长43%,其中中小企业贷款占总贷款的45.1%,同比增长5.5%;加上县域外金融机构投放贷款5.507亿元,全县累计新增贷款净投放达9.7亿元,信贷投放数量创历史新高;中小企业与基础设施、个体工商生产消费、“三农”贷款均衡发展,信贷结构趋于优化。</p>
<p align="left">(一)抓发展,强势提升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发展是增强中小企业自身融资能力的根本途径。中小企业必须按照现代产权制度要求,建立相应经营体制,促进管理方式规范化,逐步解决其发展过程中的粗放经营问题。一是积极改造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性调整。抓住关闭小煤矿、煤炭资源整合等政策机遇,全县煤炭企业由原来的134个缩减为27个,产量由原来30万吨/年增加到200万吨/年,2009年煤炭过关量达155万吨,实现税金1.05亿元,成为宜宾市四个重点产煤县之一。发掘地处筠连、云贵边界煤炭物流集散地的区位资源,打造煤化工产业,形成一批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骨干企业。昌宏化工年产电石16万吨,成为全国电石行业标准企业;宜宾天科煤制甲醇年产8万吨,成为西南唯一煤制甲醇生产企业。二是以优势企业为载体,进行产业扩张。建设了以“高洲酒业、白家薯业”为龙头的粮食产业,以“早白尖茶业”、“林湖茶业”为龙头的茶叶产业,以“华盛纸业”、“伟佳木业”为龙头的林竹产业,以“汇丰食品”为龙头的畜牧产业,以“立华蚕茧”为龙头的蚕桑产业。通过产业的带动,蚕业、竹业、木材加工量达100%,茶叶达70%,畜牧业达 50%,粮食转化量达80%。注重中小企业的发展与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优质农产品基地的发展相结合,重点扶持发展高洲酒业、立华蚕茧、华盛纸业、早白尖茶叶等省市重点龙头企业,培育壮大汇丰食品、林湖茶业、白家薯业、苕王薯业、硕飨花生等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目前,全县拥有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个。三是加强技术改造和创新支持,让更多中小企业由一般生产企业向科技型、成长型转变,由低端生产向高端产出发展。首先是狠抓技术改造,培育企业新的增长点。2009年,全县投入技术改造资金8.2亿元,实施中小企业技改扩能项目30余个,高洲酒业年产2.5吨白酒、普什铸造二期工程、白家薯业新增1万吨精制淀粉及1万吨方便粉丝生产、苕王薯业新增1万吨红薯粉条生产线等一批技改项目建成投产。第二是加强产学研联合开发,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天科煤化工等企业与四川理工学院等进行校企合作,共同研发和引进了酿酒、蚕种制作、茶叶精加工、煤制甲醇合成、造纸废液治理等一大批重大实用技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200多名,高洲酒业等5个企业创建为市级技术中心。第三是坚持“创建品牌、经营品牌、保护品牌”的发展思路,加大品牌建设。先后有早白尖茶业公司的“早白尖”牌产品和基地通过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QS认证,被评为“四川名牌”和“四川省著名商标”,多次荣获国际、国内金奖,是全国六家“食品(茶叶)安全保证体系建设”试点企业之一。立华蚕茧的“凯华”牌生丝通过QS认证,被评为省市名优产品,产品出口印度、欧美市场。白家薯业的“白家”商标被评为省市著名商标。高洲酒业公司的“金潭玉液”被评为“全国驰名商标”。</p>
<p align="left">(二)重服务,全力创造中小企业融资有利条件。一是切实推广新型金融组织,培育更富竞争和效率的中小企业融资市场。要更好地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需要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适度放松金融市场管制,打破垄断,鼓励竞争,使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非主流金融组织得到规范和发展,给予民间资金等社会资本以平等竞争的机会,形成更富效率的中小企业融资市场。在这个问题上,高县通过努力对上争取和协调,于2009年底成功引进了宜宾市商业银行在县设立分行。同时,根据中、省、市开展小额贷款工作试点工作的相关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实践,着手设立小额贷款公司。经市政府批准,高县汇通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审批、筹建工作正在推进。公司的成功组建必将为中小企业创造更多的融资便利。二是拓宽担保抵押范围,创新金融产品和信贷支持方式。根据中小企业融资额度小、频率高、时间急等特点,结合县域中小企业实际,积极介入采用动产质押等方式的融资业务,实施差别的信贷政策支持其发展,对信誉高、风险小的企业采用一次授信、一次贷款、分期偿还的循环贷款等方式,是各金融机构切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最有效、最直接的对策之一。比如我县积极推出的动产质押、收费权质押、应收帐款质押、惠农存贷一体卡、好借好还小额信用贷款等担保抵押方式,均取得良好的市场效果。如动产质押先后办理动产登记18件,帮助中小企业融资近4亿。同时,县财政出资500万元,与宜宾市和正担保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搭建中小企业贷款融资平台,2009年为中小企业担保融资1亿元。利用国有资产为中小企业担保贷款2000万元。针对高县煤矿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的实际,积极探索学习先进区县经验,于2010年3月制订了《高县境内煤矿企业银行融资管理暂行办法》,建立确保金融债权机制,努力实现煤炭资源与金融资源融合,切实解决煤矿企业融资难问题。截止目前,商业银行和部分煤矿企业签定了意向性贷款协议,煤矿企业联保贷款取得实质性进展。三是加强信贷服务,努力帮助中小企业提高获贷级次。提高信贷质量,需要金融机构按照现行中小企业融资办法,细分市场客户,锁定一批规模大、后劲足、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中小企业作为重点服务对象,主动到企业开展实地调查,真正掌握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实力、生产能力、销售税利及客户信誉度等各方面的真实状况,有重点地进行精细化营销策略,确保信贷业务合法、可靠、有效。调查服务的过程就是宣传金融产品、培训和帮助企业的过程。通过主动上门服务,让企业了解企业贷款从贷款调查、客户认定、评级授信到审查审批、贷后管理以及责任追究等各个环节的操作规程,增强他们合法经营、规范财经、诚实守信意识,在需要融资时获得更多信贷支持。为此,我县积极探索中小企业发展信用体系建设有效途径,切实开展企业资产评估和信用等级评价,提高企业授信额度。按照省市要求,认真启动模范守信中小企业培植计划,于2009年出台了《关于开展模范守信中小企业信贷培植工作的意见》、制订了《2009年度模范守信中小企业信贷培植工作实施方案》,将2009年新培植的13户模范守信中小企业分别落实到具体金融机构。通过逐一帮助,模范守信企业获得金融贷款支持3.72亿元。  </p>
<p align="left">(三)建机制,有效搭建中小企业融资平台。一是建立经济金融协调运行机制,确保中小企业融资平台有组织和制度保障。针对过去政府、银行、企业相对独立运行,金融信息资源和工作力量分散,相互之间步调协调性不强的具体实际,我县制了订《高县经济金融协调运行机制》,将银、政、企联系平台制度化。成立了由分管副县长任主任的县政府金融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贯彻执行金融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协调解决金融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强化政策引导和法律法规支持。二是健全信息沟通机制,积极为中小企业和金融机构“牵线搭桥”。沟通是银政银企合作的首要前提。我们在学习先进地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高县实际,探索建立了经济金融分析会议制度,即每季度召开经济金融分析会议,内容包括政府经济主管部门通报季度经济工作情况、人民银行分析最新金融工作形势、驻县金融机构介绍业务开展情况、中小企业表达发展融资意向等。通过这一制度的实施,及时研究解决经济金融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使政府、银行和企业之间的沟通更顺畅,信息传递更快捷,合作效率明显提升。三是建立项目对接机制,推动银企有效合作。在当前经济体制框架下,项目是政府、银行和企业有效合作的重要载体。企业是项目实施主体,银行通过项目支持企业,政府扶持企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银行和企业所处角度不同,利益关系不尽一致,将企业发展项目有效推荐给银行成为破解中小企业容资难的又一途径。为此,我们建立了项目对接机制,每年年底收集整理全县来年中小企业发展项目,按照金融机构信贷信息要求,集中编印融资项目简介,适时邀请市县金融机构召开银政银企联席会议,集中进行项目推荐,签订融资意向协议书。集中推荐后,专门组织相关部门到市县各金融机构进行跟踪衔接,力促项目融资成功。2009年,在银政银企联席会上达成融资意向4.4亿元,实际到位5.94亿元;2010年达成融资意向6.15亿元。四是探索激励引导机制,激发金融机构活力。实践证明,金融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金融机构自身的积极性。为有效调动金融机构在服务县域经济社会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中的积极性,我们遵循“四两拨千斤”的原则,探索建立了金融机构考核奖励机制,用少量的财政资金对作出贡献的金融机构进行考核奖励,即年初制订《金融机构考核办法》,与驻县金融机构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奖励标准和考核程序,年底严格考核兑现奖惩,鼓励和引导县内外金融机构主动加强银企对接,积极对上协调,争取更多的金融资本投向县域中小企业。从2009年的运行情况来看,这一机制收到了明显实效。2010年起增加实行金融机构年初缴纳风险责任金制度,年底根据任务完成情况予以考核奖惩,将这一制度进一步完善。</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调研报告 缓减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实践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