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宁秘书 发表于 2011-1-27 08:11:41

福建三明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途径探讨

&nbsp;&nbsp;&nbsp;&nbsp;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其思想道德建设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央从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在我们越来越注重诚信、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分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存在问题的根源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仅对《三明市未成年学生健康素质调查报告》和《关于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督导调研的情况报告》进一步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市现阶段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途径作一粗浅的探讨。<br/>一、当前未成年学生思想特点分析<br/>正确认识当前未成年学生特点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前提。调查发现,我市未成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总体上是好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积极进步、健康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等。但是在重智轻德的人才观、文化产品审美错位等因素的影响下,一些未成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也出现了新问题、新情况,思想特点明显呈现两重性。<br/>1.讲理想有追求、渴望成才,但目的欠明、羡慕实惠。调查表明,绝大多数人的思想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有远大理想并憧憬美好的未来,他们渴望成才,长大愿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人;但由于他们年龄小、知识少,加上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模糊不清,仅仅停留在美好的愿望上。受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讲实惠”风气在校园蔓延,侵蚀着广大未成年学生的思想,有的公开承认想的最多的是个人的“前途”、“地位”和“金钱”,“读书无用论”有抬头之势,“厌学”情绪严重,甚至在高年级中“弃学”现象也时有发生。<br/>2.思想活跃、对事物敏感,但思想方法简单、是非易混。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多渠道汇成的信息冲击波,特别是作为信息时代象征的互联网,正在成为未成年学生思想教育的双刃剑,互联网的发展使学生开阔了视野,但也给未成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了一定的负面作用,它使原本好奇心重、特别敏感的未成年学生思想更加活跃,校园内外、国内国外、身边琐事都是他们思考的内容、议论的话题。他们思想方法简单,易犯“绝对化”毛病,人云亦云;有时过于扩大社会阴暗面;有时把思想混乱当成思想解放,对大是大非问题,往往是非相间、鱼龙混杂。<br/>3.竞争意识强烈,但集体观念淡薄。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教育体制的全面改革,竞争意识已逐步渗透到未成年学生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如学习、文体比赛、品行表现、纪律遵守等,大部分学生都卷入竞争的漩涡。竞争使他们学习生活充满生机和活力,你追我赶、争做强者。但竞争也带来了消极影响,不少学生只顾个人奋斗,忽视同学间的互助共勉,使集体主义思想淡化,有的甚至采取损人利己的手段达到争强好胜的目的。<br/>此外,他们独立性强、要求民主,但常目无尊长、唯我独尊;他们有想干一番事业宏愿,但劳动观念淡薄、缺乏艰苦奋斗精神;他们好相互攀比、追求消费,缺乏艰苦朴素美德等,这些都是当前多数未成年学生普遍存在的特点,只有准确把握这些特点,全面分析影响未成年学生思想道德因素,才能对症下药,使德育工作顺利开展。<br/>二、影响未成年学生思想道德因素分析<br/>调查表明,影响未成年学生思想道德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外部的学校、家庭、社会因素,也有来自未成年学生的自身因素。<br/>1.社会因素影响。所谓社会因素的影响主要指各种传播媒介,如电视、电台、网络、报纸杂志等的宣扬思想对未成年人的影响。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未成年人冲击很大。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在社会上蔓延,渲染色情、暴力的网络、书刊、音像制品充斥文化市场,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等严重影响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一些成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严重侵害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此外,信息来源途径的多元化,随着网络和手机的普及,一些不健康的黄色信息也蔓延在未成年人当中,加上教育预防措施不及时、不得力,使得鉴别能力不强的未成年人心灵受到严重的污染和毒害,造成少数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br/>2.家庭因素影响。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教与家风对孩子的思想及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成长环境先天不良,缺乏父爱或母爱是导致未成年人产生思想道德问题的第一诱因。教育方法不当也严重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溺爱型”的家庭教育往往使孩子养成好逸恶劳、贫图享受、自私自利、专横霸道的恶习;“高压型”的家庭极易造成孩子的人格自卑和逆反心理;“放任型”的家庭教育,极易造成孩子的性格孤僻、冷漠。此外,父母的不良行为极易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有的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对孩子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br/>3.学校因素影响。这些年来,虽然国家对教育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更注重人的个性发展,但在现行教育体制下,“以考试分数定成败”,学校重智轻德,狠抓学习质量、忽视道德教育现象普遍存在,造成教育的偏差。调查还发现,我市只有少数中心校建有专兼结合的德育队伍,而多数非中心校专职德育教师缺乏,德育教育主要由文科老师或班主任担任,主科与德育教育严重失衡;部分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单一、内容空洞,对理想信念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弱化,思想道德教育手段老化等现象突出。此外,有的教师教育学生方法不当,不理解和不尊重学生,甚至歧视和厌恶学习差、有缺陷的学生,损伤学生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偏激、自卑的心理,有些甚至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少数教师由于自身的素质低下,师生关系紧张等。<br/>4.自身因素影响。未成年人不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处在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认知能力较差,人格不健全,其辨别能力、自制能力不强,情绪容易冲动,思想容易偏激,思维容易产生片面性。他们不能客观的、理智的对待各种事物,对社会现象的认识过于简单,对自己的行为不能做出正确的估价和评断,加上接受教育的程度较低、世界观尚未成型,以至于对外来的不良侵蚀缺乏抵抗能力。<br/>三、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途径探讨<br/>根据现阶段未成年人思想特点,结合我市未成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现状,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做到“五个结合”。<br/>1.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根据未成年学生思想特点,开展轻松愉快、活泼多样的文娱活动,如举办各类“演讲赛”、“答辩会”,组织书法、绘画、航模等活动,组织“参观郊游”、“智力竞赛”等,用这些健康向上的有益活动占领学生业余阵地,把思想道德教育有意识向“娱乐型”、“兴趣型”转化,寓教于乐。但不应忽视更直接的课堂教育,课堂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重点。实践证明,“课堂灌输”原理并没有过时,尤其是对未成年学生,由于他们对周围事物认识到有限,不可能自发地形成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不可能自发地形成爱国主义、共产主义,必须通过课堂讲授,来帮助他们树立科学世界观,掌握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增强法律意识,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br/>2.整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学生是学校的一个整体,学校教育要以整体教育为主,组织学生学习党的重要文件精神,学习法律法规,学习科学发展观,邀请革命前辈、劳动模范、政法领导来校讲座,不断提高未成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但整体中的个体差异大,参差不齐,有先进、后进和中等之别,接受能力也因人而异,因此要在整体教育的同时,抓好个别教育,以先进带后进,促后进赶先进,抓两头带中间,不断提高整体素质。<br/>3.说理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说理疏导也就是循循善诱,就是坚持说服教育为主,用正面引导的办法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想斗争,增强其内在自觉性,正确处理和解决他们思想内部的矛盾,达到转化思想,提高觉悟的目的。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充满着矛盾和斗争,教育者的教育是学生品德发展的外因,而学生内在的思想斗争是其品德发展的内因。受教育者将形成什么样的品德,不仅取决于教育影响和外界影响的性质,更取决于他如何接受这些影响和自我教育的结果。只有通过说理启迪,讲清道理,疏通引导,启发自觉,调动其积极性才能使德育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的需要。同时未成年学生对许多社会问题还缺乏经验,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还未得到很好发展,需要从外部给予一定的制约,纪律约束是良好思想品德形成的必要手段。因此在说理疏导的同时还要伴随必要的纪律的约束,以便使他们健康成长。<br/>4.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关心爱护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关健所在。关爱学生不仅是关心学生学习的好坏、成绩的高低和能否在各类比赛中拿名次、获大奖,而是要全面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主动地接近学生、尊重学生,真诚地鼓励学生、爱护学生,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让他们思想品德在潜移默化得到受到熏陶。中国有句古话,“严师出高徒”,《教育学》中也指出,“教师向学生提出严格要求,是尊重爱护学生的具体表现”,因此,任何时候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都是必要的。所以对待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教师始终应坚持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相结合,这不仅能促其从小养成良好思想品德,更是教师对学生尽责、对家长社会负责的具体表现。<br/>5.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密切配合,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学校教育是主体,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外部环境、补充和扩展,而家庭教育则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基础。首先学校要转变教学观念,德智并重,积极构建一支专兼结合的德育队伍,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其次要积极发挥我市100个家庭教育辅导站、咨询站和1000多所家长学校的作用,使其正常开展活动;在农村,要积极推广尤溪“流动家长学校”的做法,密切家校配合,积极开展亲职教育、家长教育等。第三要净化社会环境,尤其是校园周边环境,当前要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不良网吧、游戏厅及不法出版物对未成年学生心灵的侵害,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坚决制止和取缔暴力、色情、迷信文化的经营活动。第四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统筹协调,各司其职,加强督促检查指导,努力构建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大格局,为未成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br/>作者简介:肖永贵,中共三明市委讲师团综合科长,讲师。<br/><br/>参考文献:<br/>1、《三明市未成年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交流材料汇编》<br/>2、《关于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关心下一代工作进行督导调研的情况报告》<br/>3、《浅谈农业中专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br/>4、《三明市未成年学生健康素质调查报告》&nbsp;&nbsp;<br/>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福建三明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途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