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群众工作:为什么群众路线会弱化
日前召开的十七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部署了今后一个阶段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其中之一是督促领导干部带头做好群众工作,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br/> 曾几何时,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在革命年代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群众工作在党的工作中处于绝对重要的地位。但现在,很多党政领导干部都不大会做群众工作了,党的群众路线被束之高阁,造成的一个后果,就是曾经有过的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被淡化和割断,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不断下降,群体事件越来越多,社会维稳的成本越来越大。<br/> 面对这种危险的局面,必须反思这些年来群众路线弱化的原因。从思想和认识根源来说,有相当部分党的领导干部和政府官员,对和平时期的群众路线、群众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而在党和政府的工作中放松了这方面的要求。在他们看来,战争年代,党要发动群众,密切与群众的联系,把自己融入群众之中,是为了夺取政权的需要。但如今是和平时期,在党执政的条件下,党的中心任务是搞经济建设,经济工作的相对专业性需要问计的是专家、企业家以及相关的利益群体等,而不是普通群众,何况,经济工作搞上去了,经济增长会带来群众收入的提高和福利的改善,从而自动增强人们对党和政府的认同。<br/> 这种认识很片面。固然,战争年代党需要群众的帮助,但在党长期执政的环境下,也一刻不能离开群众,需要和群众打成一片。原因很简单,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假如以为搞经济建设就可以不要群众,不依靠群众,不再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头,不去解决群众急需解决的各种问题,甚至践踏群众的权益,党就会被群众所抛弃。<br/> 退一步而言,即便从经济发展的角度,也同样需要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经济工作虽然有其专业性和复杂性,一般民众由于知识所限,可能提不出什么有价值的建议,但并不表明政府在决策和政策制定中,就可以不让民众参与进来,不听取他们的意见。道理很简单,经济工作的最终结果会影响到群众的利益,经济增长的成果并不是平均分配的,虽然从总体看,经济增长会使得全社会受益,但具体到某个人、某个群体,却有可能受损。当多数民众并未在经济增长中受益或受益不大,那么,横向比较,就会产生一种严重的被剥夺感和失落感,这个时候,党和政府如果不去采取措施补救,而听任此种收入分化扩大,久之,群众肯定会对党和政府产生离心力。也就是说,经济增长并不会自动带来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认同。<br/> 群众路线的弱化,还有其他一些原因,如政府的权力过大,未受到有效约束,致使一些领导干部作风粗暴;转型期社会价值以及利益的多元化,给党的群众工作带来严重挑战,等等,这里就不一一分析。但在目前的环境下,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思想和认识问题。思想和认识端正了,才能正视群众的利益诉求,并采取有效措施从制度上切实尊重和维护群众的民主权利,这是根本。<br/> 群众路线其实就是民主路线。我们党的历史证明,群众在党的心里的份量有多重,党在群众心里的份量就有多重。学会做群众工作,处理好干群关系、党群关系,化解社会矛盾,是目前转型时期党和政府的一项急迫课题,考验着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 当前部分领导干部存在脱离群众的倾向,影响了党对人民群众的凝聚力。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为什么现在有的领导干部却不知道怎样坚持和弘扬呢?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领导干部虽然明白密切联系群众、贯彻群众路线的重要性,但究竟怎样才能做到密切联系群众,却不甚了了,以致影响了工作成效。要将群众路线落到实处,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分析,在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愿望、关心群众疾苦上下功夫。<br/> 倾听群众呼声,既要广泛深入,又要理性分析。坚持群众路线,坚持办事先听取群众意见,这是我们党做好各项工作、战胜任何困难的一大法宝。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发展的智慧和力量蕴藏在群众之中。许多好经验好办法都是群众创造出来的。坚持群众路线,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作为决策的根本依据,是提高领导水平和能力的根本途径。倾听群众呼声,要求我们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广泛接触普通群众,真正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只有常听、兼听,才能对事物有较为完整、科学的认识,从而能够作出正确决策。同时,还要多听逆耳之言,少听唯唯诺诺之声。只有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才能真正了解人们的呼声和愿望,及时发现实际工作中的不足和症结,进而加以改正和完善。在注重倾听群众呼声的同时,还要善于理性分析群众的意见。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认识水平和思想觉悟不同,群众意见也不可能完全一致,甚至可能完全相左,这就需要我们科学分析,集中民智。要善于把群众的建议放在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中考虑,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有机结合起来,以更好地把群众的正确意见和根本利益体现在决策中。<br/> 反映群众愿望,既要真实准确,又要科学提炼。倾听群众呼声,是为了正确把握群众的需求和愿望,明确工作的方向和重点。能否真实反映群众愿望,是检验我们的决策和举措是否科学、民主的“试金石”。真实准确反映群众愿望,要求我们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在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出台之前,一定要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进行科学论证和提炼,及时发现和纠正决策中的不合理因素,以争取获得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最大的成果,同时把代价或难以避免的损失减到最小程度。在现实生活中,那些真实反映群众愿望、虚心吸纳群众智慧、充分发挥群众力量、经过科学论证和提炼的决策和举措,往往能够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经验;而那些劳民伤财的“学费工程”、有始无终的“烂尾工程”、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与“政绩工程”等,则常常是决策者闭目塞听、刚愎自用,或者为一己的政绩而歪曲民意所结出的“苦果”。要下大力气解决事关全局、又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始终把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长远性,切实保证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br/> 关心群众疾苦,既要满腔真情,又要立足长远。我们的领导干部应该明白,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为人民谋利益是共产党人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我们应该自觉地把掌握权力看成为人民服务的机会,把行使权力当作为人民服务的方式,努力为群众多干好事、干实事、干成事。对群众疾苦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固然是一种严重的官僚主义作风,但是如果对部分群众过于注重短期利益、局部利益的不良倾向一味地消极迎合也是丧失党性的表现。各级领导干部在解决群众疾苦的同时,必须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对事业发展制定长远规划,要坚持“服务”和“教育”两手抓,把服务群众的过程变为发动群众、凝聚群众力量、提高群众整体素质的过程,以使党所依靠的群众基础更加坚实牢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