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学学梅州的“创园、创卫”和城市管理经验
<p style="TEXT-INDENT: 31.5pt"><span>十年来,我因公因私曾到梅州五次,这座漂亮的山城每次都给我留下深刻的美好印象。个人以为,和梅州相比,我们龙岩工业做得好,但是做文化、做生态却稍逊于梅州。这座“全世界客家人的心灵家园——世界客都”到处散发出客家文化的气息,客家博物馆、客天下旅游产业园、围龙食府、围龙居等建筑彰显客家特色,崇文重教、敦睦厚道、彬彬有礼的梅州人的热情好客亦不输闽西客家人。而生态方面,雁南飞、雁鸣湖以及客天下等生态休闲景区的大气魄是我们的云顶茶园所不能及,梅江两岸开阔大气更是我们的龙津河所望尘莫及。</span></p><p style="TEXT-INDENT: 31.5pt"><span>做城市呢?龙岩自有可取之处。我接待过不少梅州客人,他们也称赞龙岩变化大,城市很有现代感,特别是龙岩大道及周边新区一带,高楼多,很有现代都市气息。但窃以为,梅州的城市建设和管理经验同样是值得我市学习的。近年来,梅州摘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span><span>1994</span><span>年)、中国优秀旅游城市(</span><span>2005</span><span>年)、中国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span><span>2008</span><span>年)等不少国家级品牌,</span><span>2009</span><span>年又顺利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今年</span><span>5</span><span>月,又被确定为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如今,正向国家卫生城市努力,已通过国检,年内有望获评。国家住建部的评价是:梅州是“客家特色鲜明,生态环境良好,山水相依、错落有致、林在城中、城在林中、和谐秀美”的宜居园林城市。相信到过梅州的人必与我有同感:梅州城市绿化搞得不错,街道绿树成荫,绿化带、花圃修得整整齐齐,更为可贵的是在梅州整座城市搞得干干净净、井然有序,基本看不到乱搭建、乱摆摊、乱停放、乱扔倒的现象,晚上也看不到龙岩随处可见的夜宵“大排档”的嘈杂现象。</span></p>
<p style="TEXT-INDENT: 31.5pt"><span>我不禁喟然:论财政收入,梅州地方级去年刚过</span><span>30</span><span>亿,我们是</span><span>50</span><span>多亿;论财政支出,梅州</span><span>60</span><span>多亿,我们近</span><span>90</span><span>个亿。梅州虽然得到广东省里的转移支付多,但应该还是一个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的地级市。但是,他们怎么舍得、怎么拿得出这么多钱来搞梅江整治,搞生态绿化,搞城市规划、建设?确实难能可贵。而更为可贵的是他们把城市管理得一丝不苟,他们的管理经验尤其值得学习。今年</span><span>4</span><span>月,我刚去了一趟梅州,听闻他们正处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冲刺阶段,向他们了解了一些“创园、创卫”和城市管理的情况,又想到我市去年城市发展大会提出力争到</span><span>2011</span><span>年创建国家园林城市、</span><span>2012</span><span>年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而翻了一下《国家卫生城市标准》,觉得我市目前离这些目标确实差距不小。建议我市不妨学学梅州的“创园、创卫”和城市管理经验。</span></p>
<p style="TEXT-INDENT: 31.5pt"><span>一、梅州的做法和经验</span></p>
<p style="TEXT-INDENT: 31.5pt"><span>2003</span><span>年梅州第四次党代会提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的目标,几年来一直持续努力,</span><span>2007</span><span>年开始进行集中运作,去年“创园”已成功,今年“创卫”志在必得。在城市管理方面,创造了诸多“梅州模式”。他们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有:</span></p>
<p style="TEXT-INDENT: 31.65pt"><b><span>(一)管理体制比较顺。</span></b><span>梅州</span><span>2007</span><span>年成立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负责管理城市公用事业,去年机构改革后,更名为城市综合管理局,为市政府工作部门。该局的主要职责:(</span><span>1</span><span>)研究拟订梅州市区市政道路、桥梁、广场、园林绿化、环境卫生、路灯、景观照明、燃气等市政公用事业的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span><span>2</span><span>)负责梅州市区城市道路、桥梁、路灯及其他市政设施的建设、维护和管理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市政排水沟的建设、维护和管理工作。(</span><span>3</span><span>)负责梅州市区燃气、市场物业的指导、监督和管理以及公用设施的建设、维护和管理工作。(</span><span>4</span><span>)负责梅州市区城市园林绿化的建设、维护和管理工作,古树名木的管理工作。(</span><span>5</span><span>)负责梅州市区公园、游乐园、风景区、动物园、植物园、广场的建设和管理工作。(</span><span>6</span><span>)负责梅州市区临时开挖、占用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及其绿化带、人行天桥、人行地下通道、桥梁、立交桥底、公共广场的管理工作。(</span><span>7</span><span>)负责梅州市区市容环境卫生的管理工作;负责梅州市城市规划区(梅县行政区除外)户外广告的审批及户外广告的管理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临时建设的监督管理工作。(</span><span>8</span><span>)负责梅州市城市规划区(梅县行政区除外)规划、建设和城市管理的行政执法的统一管理、协调;负责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监督监察,依法查处违反建设法规、规章的行为,等等。此外,城市综合管理局还负责管理市环境卫生管理局、城市建设管理监察支队、市政建设工程房屋拆迁安置办公室、园林管理处、市政工程维护管理处、市城市路灯管理处、市燃气管理处、剑英公园管理处、文化公园管理处、嘉应桥头公园管理处、市场物业管理服务总站、市政建设集团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内设</span><span>7</span><span>个科室,核定机关行政编制</span><span>22</span><span>名,局长</span><span>1</span><span>名,副局长</span><span>3</span><span>名。</span></p>
<p style="TEXT-INDENT: 31.5pt"><span>单从管理机构来看,梅州的城市管理体制理得比较顺,做到权责一致。他们的城市管理局从建设局独立出来(原建设局已改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作为市政府一个正处级工作部门,突出管理职能与建设职能并重,足见其对城市管理的重视。将专业管理和综合执法统一起来,有效避免了职能交叉、重叠和多头管理的弊端。</span></p>
<p style="TEXT-INDENT: 31.5pt"><span>相比之下,我市城市管理体制有点乱。我市的城市管理职能主要在市建设局,同时,城管办、规划局、国土局、交警支队、工商局、卫生局、环保局都有相关管理和执法职能,比较分散,相互之间的职能有交叉现象,执法部门之间有时因职责不清,发生争执、漏管、推诿扯皮的现象。一般老百姓更是搞不清楚城市管理究竟谁在管、谁负责,出了事不知道向哪个部门反映。市建设局下设</span><span>9</span><span>个科室,仅</span><span>32</span><span>个编制,管理</span><span>19</span><span>个企事业单位,除城市建设、管理、综合执法外,还管着建筑业、房地产业、城市公交、拆迁安置服务站等职能。建设局职能过于庞杂,主业不够突出,负责城市管理的职能偏弱,人手不足,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城管及市政公用事业发展。综合执法方面,市建设局设有城建监察支队,主要负责市容市貌的执法工作;市规划局设立规划监察支队,主要负责城市的规划执法工作;市国土资源局设立国土资源监察支队,负责全市的土地和矿政管理执法工作。新罗区作为唯一城区,未成立城管部门,基本上未承担城市管理、执法工作。在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三级城市体系建设的现今阶段,现行城市管理体制难以适应现代城市发展需要。</span></p>
<p style="TEXT-INDENT: 31.65pt"><b><span>(二)政策比较具体而有效。</span></b><span>“创园”、“创卫”期间梅州出台了《梅州城区城市园林绿化管理规定》《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的“六乱”与环境保护规定》、《大排档整治规定》《梅州市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制》、《梅州市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暂行规定》等多项配套政策,这些政策都规定得很具体,很有针对性,很得群众拥护。例如,规定:“对大排档在转型进场进店经营中的办理证照等各个环节给予减免收费,并承诺至</span><span>2010</span><span>年底前免营业税、进店经营给予</span><span>1800</span><span>元奖励”;“城市公园绿化用地面积应当占总陆地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游览、休憩、服务性的建筑面积不得超过总用地面积(水体面积除外)的百分之五”;“城市主干道绿化带面积占道路总用地面积的比例不得低于百分之二十;次干道绿化带面积所占比例不得低于百分之十五”;建设工程项目必须安排配套绿化用地,配套绿化用地面积占建设工程项目用地面积的比例规定也相当具体明确,如“居住区、居住小区和住宅组团不得低于百分之三十,在旧城改造区的不得低于百分之二十五”。这些规范性文件对于有效推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起到有法可据,有规可依的作用。</span></p>
<p style="TEXT-INDENT: 31.65pt"><b><span>(三)措施比较灵活而有力。</span></b><span>梅州为了创园、创卫,出台了不少有力举措,开展了不少活动,收到了显著成效。举例如下:</span></p>
<p style="TEXT-INDENT: 31.5pt"><span>——治水:被水利部誉为“梅州模式”。</span><span>梅州一江两岸的大气开阔给人印象深刻。而</span><span>20</span><span>多年前,梅江南堤还是一条低矮窄小的土堤,北岸无设防,河岸是烂泥滩,洪水时常泛滥。</span><span>1992</span><span>年,梅州下定决心,提出“把水利推向市场,政府以土地使用权给予补偿”的“以地换堤”模式,对梅江裁弯,取直,从河道的滩涂、沙洲和原土堤中取得</span><span>1000</span><span>亩左右可供开发的土地。省政府每公里补助</span><span>100</span><span>万,后又补</span><span>2900</span><span>多万;民企威华水电集团、上市公司梅雁集团、宝丽华集团纷纷参与大堤建设;海外华侨踊跃捐资。从</span><span>1993</span><span>至</span><span>2003</span><span>年共筹集投入资金</span><span>8.2</span><span>亿元,完成了</span><span>23.6</span><span>公里的南堤、北堤、西堤改造工程,成为集防洪供水、美化城市、旅游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安居工程。被水利部誉为城市河堤治理的“梅州模式”,“一江两岸”项目获建设部</span><span>2003</span><span>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及联合国“人居环境项目范例奖”。</span><span>1998</span><span>年,该市又成立梅江河保洁队,对梅城境内的梅江河段进行清障工作。西阳水电站建成启用后,梅江梅城段</span><span>14</span><span>公里成了一个宽阔、平静的人工湖,“城中水,水中城”的独特景观给梅城增添了一份柔美、恬静的神韵。如今,梅江水质大大改善,已经可以游泳,提纯后可以作为饮用水。</span></p>
<p style="TEXT-INDENT: 31.5pt"><span>——绿化:“一路一树、一街一景、森林围城”。</span><span>在“创园”过程中,该市以“一路一树、一街一景”为绿化模式,并改变单一的行道树绿化模式,进行生态化的高绿量复层植物配制,优化乔、灌、花、草搭配,丰富城市的街道景观。江南路的木棉,梅江大道的榕树,嘉应路的大王椰,彬芳大道南的海南蒲桃等等,一条条各具特色的绿化长廊成为城市一道道风景线。市区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达</span><span>98.92%</span><span>。措施方面,该市每年都开展群众性的专项绿化行动,</span><span>2004</span><span>年至</span><span>2006</span><span>年,分别开展了“绿满梅州”、“洁净家园</span><span>?</span><span>绿满梅州”、“十万群山森林围城工程”活动,投入</span><span>3.8</span><span>亿元用于绿化建设。</span><span>2006</span><span>年开始,梅州开展认建认种认养活动,得到了市直各单位及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三年来共筹集社会资金约</span><span>3850</span><span>万元,共有认建认种认养点</span><span>32</span><span>个,绿化面积</span><span>116.2</span><span>公顷,认种的树木</span><span>12350</span><span>株。</span></p>
<p style="TEXT-INDENT: 31.5pt"><span>——联动治理“六乱”</span><span>。“六乱”(乱搭乱建、乱堆乱摆、乱拉乱挂、乱扔乱倒、乱停乱放、乱贴乱画)现象是不少城市的通病。梅州“创卫”以来,把它作为城市集中整治的重中之重。该市成立了由城管、卫生、工商、公安、环保等单位组成的联合执法队,集中整治市区违章建筑、占道经营、乱停乱放等突出问题。此外,建立了市、区、街(镇)、居(村)委四级管理网络,对辖区的检查考核以社区居(村)委为单位。同时,健全相互协调和监管机制,由社区居(村)委在属地范围监督责任单位开展“创卫”工作,书面告知整改事项,由责任单位落实整改,并聘请</span><span>84</span><span>名协管员负责梅州城区集贸市场的管理。</span></p>
<p style="TEXT-INDENT: 31.5pt"><span>——攻克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薄弱环节。</span><span>该市从抓突出问题、薄弱环节入手,把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的“六乱”与环境保护等问题作为“创卫”工作重点,进行综合治理,疏堵结合,有效改善了市容环境。近两年市直单位挂钩帮扶梅江区</span><span>51</span><span>个居委(村委),累计投入</span><span>1000</span><span>多万元进行整治改造,共封密水沟</span><span>7420</span><span>米、修复水沟</span><span>9300</span><span>米、清理水沟</span><span>8</span><span>万米。梅江区对</span><span>37</span><span>个社区居委全部配备</span><span>4</span><span>名保洁人员,拨出专项经费增加保洁设施,对卫生死角、死水塘、臭水沟进行了清理。同时,强化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充实保洁人员,规范路面和河道保洁制度,卫生保洁实行每日清扫制度,做到日产日清,清运率达</span><span>100%</span><span>。</span></p>
<p style="TEXT-INDENT: 31.5pt"><span>——主次干道实行<span>16</span>小时保洁。</span><span>针对小马路、社区卫生与主干道卫生有较大差距的实际问题,城市管理部门加大保洁力度,市区生活垃圾做到日产日清,主次干道实行</span><span>16</span><span>小时保洁,小街小巷实行不低于</span><span>8</span><span>小时保洁,垃圾收集运输全面密闭化。</span></p>
<p style="TEXT-INDENT: 31.5pt"><span>——首创城市公厕管理“以店养厕”模式。</span><span>近年来,梅州推行以“厕”养厕的管理方式,“公厕+门店(酒店、垃圾中转站)”或“公厕+中转站+办公楼”等“二位一体”、“三位一体”的建设模式,以及公厕全部免费开放等令业界称道,被誉为“梅州模式”。“公厕+门店”即临街有条件建店面的公厕,均建一间店面;“公厕+中转站”即底层建垃圾中转站,二层建公厕;“公厕+中转站+办公楼”三位一体,底层是公厕、垃圾中转站,二、三层是办公房。采取这些模式既降低了建筑成本,节约了土地资源,又提高了环卫设施的综合利用率,并方便于管理。</span><span>2005</span><span>年</span><span>6</span><span>月</span><span>1</span><span>日起,梅州城区</span><span>32</span><span>座公厕的保洁维护由私营企业——梅州宏信环卫有限公司承包经营,同时全部公厕免费向市民和游客开放。</span><span>2005</span><span>年</span><span>11</span><span>月,由加拿大、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国专家组成的国际能源与环境考察团到梅州考察后认为,梅州城区公厕的建设和管理模式,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公厕解决方案。</span></p>
<p style="TEXT-INDENT: 31.5pt"><span>——整治“五小”行业保障饮食安全。</span><span>对全城</span><span>719</span><span>间小餐饮、小食杂等“五小”行业经营单位进行全面检查和整改。在深入餐饮业调研的基础上,专门制定《梅州市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制》、《梅州市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暂行规定》等政策性文件,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市政府对整改达标的小餐饮店每户给予</span><span>1000</span><span>元补助。</span></p>
<p style="TEXT-INDENT: 31.5pt"><span>二、几点建议</span></p>
<p style="TEXT-INDENT: 31.5pt"><span>我们经常说要在闽粤赣边做“龙头老大”,光凭经济实力、工业实力远远不够,还应在城市建设和管理,在建设生态文明,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加大力度,争取成为让梅州、赣州口服心服的“老大”。为实现去年城市发展大会提出的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等目标,应从现在开始就着手努力,制定一整套切实可行的创建方案,有组织、有计划推进。借鉴梅州经验,提如下几点建议:</span></p>
<p style="TEXT-INDENT: 31.65pt"><b><span>(一)理顺城市综合管理体制。</span></b><span>建议结合新一轮机构改革,设立市城市综合管理局,将分散到建设局、规划局、城管办、卫生局、环保局等部门的城市管理职能以及各种各样的事业单位集中到一个局行使,加强机构,充实人员,规范管理体制。新罗区成立城市综合管理分局,实行市区一体双重领导和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同时,对与城管相关的事业单位进行分类改革,该分的分,该并的并,该撤的撤,该转的转,该升格的升格(如可将环卫处升格为环境卫生管理局,隶属城市综合管理局为二级局)。梅州的城市公交管理放在交通局,建议我市城市公交也放在城市综合管理局。原建设局建议改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不仅搞中心城市的建设,还要指导县城、小城镇的建设。</span></p>
<p style="TEXT-INDENT: 31.65pt"><b><span>(二)下决心整治龙津河。</span></b><span>龙岩的定位是山水园林城市,山比较有特色和优势,而水却是我们的一块“心病”。一座城市,有水才有灵气。如果龙津河没有整治好,山水园林城市名不副实。一方面要治污,另一方面要引进水源增大流量,加快何家陂水库建设,两手并举改善龙津河形象。建议将防洪、治污、人饮、文化、安居、绿化、道路、管线的综合整治工程项目捆绑成可持续发展试验区的项目之一,并争取中央、省有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坚决关闭取缔上游地区的“五小企业”、养殖户等污染源。此外,应重启龙津河管委会,聘用一批保洁专业队伍,加强清淤清障、垃圾处理等日常保洁工作。</span></p>
<p style="TEXT-INDENT: 31.65pt"><b><span>(三)加强城区绿化规划和管理。</span></b><span>深化“绿亮美”工程,借鉴梅州经验,按“一路一树、一街一景”模式规划,设立并突出市树市花,做到“点上绿化成景、线上绿化成荫、面上绿化成林”。同时,广泛持续开展认建、认种、认养活动,发动各单位和社会力量支持绿化工程。同时,出台《城区城市园林绿化管理规定》,规范绿化管理。</span></p>
<p style="TEXT-INDENT: 31.65pt"><b><span>(四)集中整治“六乱”现象。</span></b><span>龙岩街头占道经营、乱摆乱放、“两违”建筑等现象还是比较普遍,不仅影响了市容市貌,而且也给交通秩序的维护带来压力。建议借鉴梅州经验,建立市、区、街道(乡镇)、村居四级管理网络,加强相关部门经常性联合执法,下大力气整治“六乱”现象。出台《大排档整治和入店经营》相关政策,整治夜宵大排档秩序,结合美食城等项目,引导入店经营,实行规范管理。加强街道日常保洁,做到主次干道</span><span>16</span><span>小时保洁,背街小巷至少</span><span>8</span><span>小时保洁。各村居聘请若干名集市协管员,加强对集贸市场及小摊小贩的监督管理。</span></p>
<p style="TEXT-INDENT: 31.65pt"><b><span>(五)大力整顿交通秩序。</span></b><span>在加强道路规划建设,加快推进外环路等项目,大力发展城市公交的同时,加强对城区车辆管理。目前,城区行驶的摩托车不少已到报废年限,建议集中整治,到达报废期限后强制报废,五年内不再挂新牌,逐年减少两轮摩托车。按照新的电动车标准,取缔超标准的电动摩托车。禁止中小学生骑电动车出行。加强交通安全的宣传教育,严格并持续不懈开展交通执法。</span></p>
<p style="TEXT-INDENT: 31.65pt"><b><span>(六)提升中心城市文化品味。</span></b><span>梅州城市客家文化主题鲜明,氛围浓厚。举个例子:位于江南东片的归读公园不仅仅是欣赏江水、绿廊、亭阁的休闲胜地,更是弥漫着历史风情、客家风采的人文秀区。公园分五个主题文化区,五座园林建筑分别以梅州历史文化名人命名为逢甲书屋、芷湾翰墨、公度诗廊、剑英弈台、风眠画苑,将梅州崇文重教的客家传统融入其中。在公园入口广场和休闲、健身、观景场所,分散布置了十四组雕塑,分别体现梅州客家崇文重教、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客家民俗、客家妇女风貌等客家耕读文化及客家风情。龙岩中心城市相比之下,文化的主题很不突出,一会儿是客家文化,一会儿是河洛文化,一会儿是红色文化,到头来一事无成。建议首先制定一个中心城市文化景观发展规划,结合中央苏区主题公园等项目,各休闲公园、道路、雕塑的命名要增强文化韵味,增添公共场所文化景观,展示城市文化。</span></p>
<p style="TEXT-INDENT: 31.65pt"><b><span>(七)探索市场化和社会化的城市管理路子。</span></b><span>梅江治理的“以地换堤”模式,梅州公厕“以店养厕”模式,梅州绿化的认建认种认养模式都体现了城市管理走市场化、社会化运作和经营的思路,这一点我市也可以探索和尝试。比如,龙津河上游地区可结合生态休闲景观的开发,以及别墅群的开发换取治理经费;发动本市有实力的企业家支持街道绿化建设,换取某街道、公园的冠名权或广告权;发动各单位、广大群众认建绿地、认种认养树木等。</span></p>
<p style="TEXT-INDENT: 31.5pt"><span>从梅州的创园、创卫历程看来,我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即使从现在做起时间也已经非常紧迫,建议市委、市政府在适当时候组织学习考察组赴梅州学习考察,并把“创园、创卫”工作早日付诸实施,腾出手来集中运作,同时加快建立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把龙岩城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span></p>
<p style="TEXT-INDENT: 31.5pt" align="right"><span>(作者单位:中共龙岩市委政研室)</span></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