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宁秘书 发表于 2010-11-28 09:28:06

2011年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卷及答案(4)

 
<p align="left">一、注意事项</p>
<p>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p>
<p>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p>
<p>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p><br/><br/>
<p align="left">二、资料</p>
<p>1、两个家庭的就医之痛:</p>
<p>7月23日,北京某医院。躺在病床上的张小军是从河南来京的务工人员。7月20日下午,他在北京一个工地上干活儿,因一脚踩空从6层楼上掉了下来。经诊断,张小军为脑震荡和三根肋骨粉碎。一个月前,张小军为了挣钱回家办生孩子的喜酒,经熟人介绍来北京打工。“三天花了两万多元,我们每天才挣40多元。这钱先由老板给垫着。现在还没敢通知他家里。可也不能老这么撑着,这不算什么工伤,花这么多钱他一辈子也挣不了……”他的同乡刘军低着头说。病床上的张小军黝黑的脸上有泪水的痕迹。</p>
<p>7月24日,在北京协和医院门口,记者见到从山西来京求医的肺癌患者范某。范某43岁,六年前他就感觉呼吸不舒服,拖到去年2月才去看病。“当时拍个片子就要500元钱。我嫌太贵,就没看。”2004年4月,范某实在忍不下去了,才去医院,结果被确诊是肺癌。范某夫妇很后悔,当时觉得看病太贵了,能扛就扛,没想到扛成了大病。到目前为止,范某为看病共花了7万元,把家里值钱的东西都卖了,还背债6万元。现在,他家成了当地贫困户。</p>
<p>2、一组数字:</p>
<p>52%:药品费用支出(据世界银行一份报告显示,2003年,我国药品费用占全部卫生支出的52%,这一比例在大多数国家仅有15%~40%)。</p>
<p>12%-37%:大处方(由于大处方,我国卫生费用的12%-37%都被浪费掉了)。</p>
<p>80.2%:抗生素滥用(我国某医院2000年调查显示,该院住院患者中使用抗生素的占80.2%,其中使用广谱或联合使用两种以上抗生素的占58%)。</p>
<p>36.7%:大检查(1990年至2002年,我国门诊和住院病人的医疗费中,检查治疗费用所占比例从28%上升到36.7%)。</p>
<p>3、卫生部有关负责人透露,现在全国县级以下公共卫生机构只有1/3能够维持正常运转,另外1/3正在瓦解的边缘,还有1/3已经瘫痪了。据卫生部统计,2000年中国卫生费用中,农村卫生费用占22.5%,城镇卫生费用占77.5%,这就是说,占全国人口三分之二的农村居民所花费的医疗费用,不到城市居民的三分之一。</p>
<p>4、据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农村37%应就诊病人没有就诊,65%应住院病人没有住院。而农村应住院而未住院者中,1993年有58.8%的人是出于经济困难,1998年,这个比率增加到65.25%。1998年调查显示,农村的因病致贫率达到21.61%,贫困地区甚至达到50%以上。</p>
<p>5、卫生部不久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有约48.9%的居民有病不就医,29.6%应住院而不住院。卫生部常务副部长高强10日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分析这一问题成因时说,5方面因素导致了“看病难”问题突出。这些因素包括:</p>
<p>(1)、医疗资源总体不足。中国人口占世界的22%,但医疗卫生资源仅占世界的2%,其中还有不少资源水平不高,公众不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p>
<p>(2)、中国的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80%在城市,20%在农村,农民缺医少药的状况还没有真正改变,不少人长途跋涉,异地就医,增加了就医困难,也加大了经济负担。</p>
<p>(3)、中国的医疗保障覆盖面太小。中国44.8%的城镇人口和79.1%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绝大多数居民靠自费看病,承受着生理、心理和经济的三重负担。”</p>
<p>(4)、医疗费用上涨过快。近八年来,中国人均门诊和住院费用平均每年分别增长13%和11%,大大高于人均收入增长幅度,公众经济负担沉重。“这里有合理的因素,也有体制、机制以及医疗销售和医疗服务不正之风的影响,必须着力解决。”</p>
<p>(5)、政府投入不足。在中国目前的卫生总费用中,大约有60%靠居民自费,25%靠集体负担,政府投入仅占15%。</p>
<p>6、2003年年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确定了“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课题研究。课题组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北京市疾病控制中心、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以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组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课题组披露了最新医改报告的详细内容。由葛延风领衔完成的报告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行了总体性评价和建议。</p>
<p>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某些方面也取得了进展,但暴露的问题更为严重。从总体上讲,改革是不成功的。</p>
<p>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医疗卫生体制变革的基本走向是商业化、市场化,体制变革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主要表现为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不同社会成员医疗卫生需求的实际被满足程度,由于收入差距的扩大而严重地两极分化。富裕社会成员的医疗卫生需求可以得到充分的满足,多数社会成员(包括相当多农村人口以及部分城市居民)的医疗卫生需求,出于经济原因很难得到满足,贫困阶层则连最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都享受不到。</p>
<p>在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对成员国卫生筹资与分配公平性的评估排序中,中国列188位,在191个成员国中倒数第4。</p>
<p>7、资料:</p>
<p>■人民日报:医改千万不能迷失方向<br/>  我国的医疗体制与西方完全不同,“看病难”的主要根源是医疗服务的社会公平性差、医疗资源配置效率低等,无论是产权制度改革,还是引进民间资本,都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让人民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使“患者有其医”,这个方向不能迷失,这个目标不能偏离。<br/>  ■南方都市报<br/>  医改“去市场论”存偏差 医疗福利应更公平分配<br/>  医疗福利制度改革是引起人们对医疗改革普遍不满的最重要原因,而它显然与“市场化”无关。<br/>  目前的医疗体制改革如存在问题的话,首先是政府的医疗福利投入过低,或者更重要的是,这笔投入分配不公,其次是公立医院里呈现商业化倾向。<br/>  ■《中国经济时报》<br/>  医改怨声载道 别拿市场当替罪羊<br/>  “市场化”或许并不适合中国的医疗改革,但据此将所有问题都归罪于市场,却有失公允。<br/>  医改的前提,是要分清楚,哪些事该政府做,哪些事该交给市场。市场化不是改革方向,并不意味着“市场”是一切过错的替罪羊。<br/>  ■南方日报:落实生命健康权<br/>  生命健康权是公民享有的最基本的人权,这是最基本的公民权利,如何能从制度和法律上切实落实到每个具体的公民,不再又是一纸空文。</p>
<p>8、据中国青年报消息&nbsp;:近日,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刘新明在医院与医药企业峰会上指出,当前医疗服务市场上出现的“看病贵”、“看病难”等现象,根源在于我国医疗服务的社会公平性差、医疗资源配置效率低。要解决这两个难题,主要靠政府,而不是让医疗体制改革走市场化的道路。</p>
<p>昨日,正在参加民营医院管理年会的许多代表说,这是卫生部首次站出来否认“市场化道路”。在最近召开的全国副省级市城市卫生局长会议上,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也作了同样的表态:医疗卫生是关系人们生死健康的问题,它不同于企业,改革的方向要以政府为主导,而不能是以市场为主导。</p><br/><br/>
<p>三、申论要求</p>
<p>1.请用不超过150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20分)</p>
<p>2.用不超过350字的篇幅,提出解决给定资料所反映问题的方案。要有条理地说明,要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30分)</p>
<p>3.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200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50分)</p><br/><br/>
<p align="center">&nbsp;</p>
<p>1.【答案提示】</p>
<p>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变革的基本走向是商业化、市场化,带来一系列的消极后果,导致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不同社会成员医疗卫生需求的实际被满足程度,由于收入差距的扩大而严重地两极分化。医疗改革基本上不成功,今后应该纠正医疗领域市场化的导向,公平分配医疗福利和资源。</p>
<p>2.【答案提示】</p>
<p>(1)、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促进公益性卫生机构的改革与发展。在基本医疗方面,以政府投入为主,针对绝大部分的常见病、多发病,为全民提供所需药品和诊疗手段的基本医疗服务包,以满足全体公民的基本健康需要。</p>
<p>(2)、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加大政府的投入,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p>
<p>(3)、实施支援农村卫生工程,以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减轻农民经济负担。鼓励城市医师到县乡医院开展医疗服务和技术培训工作,并逐步形成一项制度。</p>
<p>(4)、彻底实行医药分开。政府工作的重点应主要集中于非基本医疗领域,特别是营利性医疗服务机构。主要的调控手段一是在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的基础上严格限定医院的收入比例,全面推行医药分开,二是辅之以严格的价格监管和相应的惩戒手段,最大限度地控制医药合谋问题。</p>
<p>3.【答案提示】</p>
<p align="center">医疗改革——让老百姓真正看得起病</p>
<p align="center">&nbsp;</p>
<p>“目前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部长葛延风说。由他担任课题组负责人的最新医改研究报告于近日发布,报告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行了总体性评价和反思,并提出了医疗改革的新框架。</p>
<p>很佩服这位葛副部长和《中国青年报》,佩服他们的勇气和胆识。承认“中国的医改基本上不成功”,要冒否定改革的风险,在现阶段否定改革就是最大的政治问题,这个风险一般人是不敢担的。</p>
<p>如果始终不正视现实,捂着鼻子哄眼睛,任由医改在错误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使得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有病不敢医,“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成“癌症”,让医改走进死胡同,这才是真正地害了改革。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承认失败,越是不敢承认失败,这个失败就越大越彻底。发现改革方向出现了偏差,及时进行纠正与调整,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来,才是真正的改革家,才会取得最终的成功。现在终于有人第一个站出来说话,揭开了这个盖子,坦承医改出了问题,这是一件大好事。</p>
<p>据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农村37%应就诊病人没有就诊,65%应住院病人没有住院。而农村应住院而未住院者中,1993年有58.8%的人是出于经济困难,1998年,这个比率增加到65.25%。1998年调查显示,农村的因病致贫率达到21.61%,贫困地区甚至达到50%以上。改革开放20多年来,价格上涨的巅峰是药品。20年来,工资上扬了10一20倍,而医药费用上涨的幅度在100倍到200倍,它的涨幅不但大大高于工资上扬的水平,而且大大高于同一时期国民经济增长的水平。20年前在医院生一个孩子(顺产)收费只不过十几元钱,现在竟达到四五千元。开一次刀就得“出一次血”,看一个大病就得倾家荡产。这充分说明医改出了毛病。</p>
<p>中国医疗体制改革走到今天,恰似一个人正身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至为关键。考察医改的重点,无外乎医院和农村,这也是难处所在。设医院之目的,在荟萃名医,治病救人而已,可现而今,医院自身竟不能健康生存,难以为继,又如何担当保障、提升人民生命健康的重任?所以,必得先为医院“输血”、“降压”,是为急务。毫无疑问,担负起这个职责的,应该是我们的政府、中央和地方的各级政府,而不仅仅是其卫生部门。因为说到底,在目前条块利益分割、冲突、转型的复杂背景之下,单单一卫生部门根本无法应对此种局面。而对于农村,原本底子更薄,困难更大,需要花的心思、下的工夫就更多,非政府莫能。政府责无旁贷,必须来主导医疗体制改革,让所有中国人都能看得上病、看得起病,都能享受更好的“生命小康”!</p>
<p>当我们找到“医疗保障成‘富人的俱乐部’,服务公平性下降”、“城乡医院两极分化,效率低下”、“‘小病拖,大病扛’,医疗费用居高不下”这些病症时,才能对症开方,开出“打破城乡、所有制等界限,建立覆盖全民的、一体化的体制”、“将医疗卫生服务分为三个层次,实行不同的保障方式”、“打破‘医药合谋’,全面推进医药分开”这样一些药方。有了好的药方,再照方抓药,及时治疗,医疗“疾病”才有可能好转,老百姓才有救,普通群众才有希望看得起病,医疗卫生机构才有可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1年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卷及答案(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