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泰秘书 发表于 2010-11-24 08:21:21

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之新农村建设备考资料

 
<p align="center"><b>热点&nbsp; 新农村建设</b></p><br/>
<p>一、存在的问题</p>
<p>1. 近年来,农民收入虽然逐年增多,但城乡居民收入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依然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为突出的矛盾。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将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p>
<p>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资料反映,从1997年至今,我国农民收入增长连续7年在5%以内,呈现出明显的步伐缓慢态势。不仅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而且农村居民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拉大。2003年,城乡收入差距已经达到3.3∶1,然而这仅为名义上的差距。目前,我国城镇居民享受着各种福利和补贴,每年人均约3000多元,而这些对农村居民来说却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如果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估计城乡收入差距可能要达到4倍、5倍,甚至是6倍。</p>
<p>农业部预计,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3200元以上,实际增长6%,是1997年以来的第二个高增幅年份。算上2004年,我国农民增收已连续两年超过300元。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依然是最突出的矛盾。以粮食为龙头的农产品价格持续下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明显上扬。国产尿素价格上涨13%,农膜、柴油价格涨幅在14%至24%之间。据预测,仅化肥价格的上涨,就使农民每亩粮食多增加成本20到30元。</p>
<p>2. 农村基础设施薄弱。自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同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由于财政普遍的投入不足,农田水利改建扩建、生态环境治理、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难以有效开展,大部分农业基础设施普遍存在设施老化,新建和更新改造投资严重不足的情况,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抗风险能力薄弱,还未改变靠天吃饭的历史。因此,现有的农业基础设施不能有效支撑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p>
<p>3. 近10年来,广东省农村面貌发生较大变化,极大优化了居住和生活环境。但由于缺乏必要的规划指导,绝大部分农村建设杂乱无章,村道或窄小难行,或东堵西塞。村容“脏、乱、差”、房屋破旧以及农村交通不便、饮水困难的落后状况急待解决。由于没有规划指引,农村建设显得十分无序,如农民随意选用宅基地,任意扩大宅基地面积等,诱发了不少问题和矛盾,甚至产生一些不稳定因素。</p>
<p>民革河南省委员会在基层调研中发现,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很多村庄首先把精力放在新村建设上,政协委员目睹了一些新建村庄的小别墅、大马路、小花园、大广场。但仔细考察,却发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有的缺乏统一规划,新村建设凌乱;有的脱离经济实力;有的外表漂亮,但新房内空空如也等。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新村建成之日,便是旧村废弃之时,大量的“空心村”由此形成。</p>
<p>4. 农村水环境污染比较严重,有的河流不仅不能饮用,甚至不能满足养殖、灌溉的要求。大多数河流已被污染,特别是有机污染超标率高。在广大农村,诸如“垃圾往水里倒,牲畜死了往水里扔”等陋习十分普遍,造成农村河道水质严重恶化。</p>
<p>由于化肥、农药、农膜等农用物资的不科学使用和处置,造成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化肥、农药大量流入河流、湖泊,对农村地表水、地下水、农产品品质已经带来了明显的危害;农膜及各种塑料废弃物,由于极难降解,且降解过程中还会渗出有毒物质,对土壤及农作物危害也很大;另外,有机磷农药的大量施用,使蔬菜中的农药残留现象让人震惊。</p>
<p>畜禽粪便污染呈加剧趋势。目前,农村大型养殖场普遍缺沼气池等标准化的处理设施。这些规模化的畜禽养殖场粪便、污水的排放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造成畜禽场附近地区地下水中的硝酸盐、氨氮超标和环境污染,夏季蚊蝇滋生,恶臭难闻,群众对此反映强烈。</p>
<p>作物秸秆焚烧已成为一大公害。随着农村人口生活方式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农作物秸秆50%以上已弃之不用,或一烧了之,或抛弃于河湖沟渠、道路两侧,不但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而且污染大气、污染水体,影响农村生态环境。秸秆季节性焚烧还严重影响交通、输电线路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一大公害。</p>
<p>5. 有关农业专家认为,农村务农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不仅成为农民增收的制约“瓶颈”,还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p>
<p>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尤其是职业技能缺乏。在农村4.97亿的劳动力中,受过职业技术培训的不足5%,受过技能培训的仅为1%。农村科学文化设施条件的落后,又使得农民缺乏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渠道和机会。在道德素质方面,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p>
<p>6. 我国有2亿多中小学生,80%在农村,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必须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保证农村适龄青少年上得起学、念得起书,保证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失学、不辍学。2006年,中央对西部地区的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学生学杂费全免的政策,对其中的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07年,这一政策将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p>
<p>由于我国地区间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在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过程中,各地要坚持低标准起步,尽可能使最低生活保障的范围涵盖每一个实际需要的人;同时要合理界定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还要积极探索农村低保金来源和发放的有效机制,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为农村低保提供捐赠和资助;同时要继续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继续加大扶贫开发的工作力度。目前,全国已有10多个省市、1000多个县(市)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488万村民、235.9万户家庭得到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p>
<p>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从2006年起,中央和地方财政较大幅度提高补助标准,合作医疗的试点面将扩大到40%左右,2007年扩大到60%左右,2008年在全国农村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p>
<p>7. 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随着农村的不断发展,各项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但是城乡二元结构仍未彻底打破,土地、资金等影响农村发展的因素未能得到有效、合理地配置,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农村综合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p>
<p>8. 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但是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现状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一些党员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三是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不能成为领导农村发展的核心;个别村甚至连正常办公地点都没有,成为“无办公用房、无办公设施、无活动场所”的“三无”支部。</p><br/>
<p>二、原因分析</p>
<p>1. 近年来,农民收入虽然逐年增多,但城乡居民收入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依然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突出矛盾。总的来说,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
<p>(1)我国长时期实行以牺牲农业为代价支持工业优先发展的城乡二元发展战略,是造成我国农民负担过重、收入增长缓慢的最根本原因。据有关统计,仅从1953年开始实行农产品的统购统销,到1985年取消粮食统购统销这个期间,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农业和工业一直出现“剪刀差”。而改革开放后,在发展战略上直接导致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上的巨大差异,在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很多领域农村都远远落后于城市。同时,对农民进城的种种限制,导致农村劳动生产率的低下,农村劳动力浪费,阻碍了农民收入增长,加重了农民负担。</p>
<p>(2)农产品品质差、价格低,目前大宗农产品如粮、豆、果、菜多是传统大路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低下,造成农业增产不增收,有的甚至增产反减收。另外,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产业链脱节严重。目前,我国农产品的加工率仅为10%-20%,绝大多数农产品都以原料的形式出售,严重影响了农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和效益。</p>
<p>(3)国家对农业的投入不足,又缺乏必要的金融支持。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上不少发展中国家已对农业实行保护政策,而我国还在对农业实行抽取。2001年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是1500亿元,如减去农民向国家上缴的各种税费1200亿元,实际对农业的净投入只有300亿元。多年来,国家财政收入是增加的,但从所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看,对农业的支出却是逐年下降的。1978年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的13.4%,1990年下降到10%,2001年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又下降到8%。</p>
<p>(4)农民负担沉重。一方面,乡镇政府“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为了弥补财政缺口,将各种支出转嫁到农民身上,乱收费屡禁不止;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在修房嫁娶、子女上学、人情交往等方面的费用越来越高,支出明显增多。</p>
<p>2. 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导致农村基础设施脆弱。一是资金投入来源不足。虽然国家和地方每年投资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不少,但相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对基础设施的要求来说还远不够。二是对基础设施的市场经营欠力度。对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主要集中在对设施的实物管理,对已有的设施没有形成资产的市场化经营模式,基本为无偿服务、无偿供给、无偿消费,致使供给越多,需求缺口越大,实现扩大再生产就愈是步履维艰。三是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下降。大部分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老化,配套不全。同时,由于税费改革以及农业税全免,缺乏维修资金支持,致使一部分设施不能发挥正常作用,一些处于半瘫痪状态,或者是使用效率不高。四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过去,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由于缺乏统一科学的规划以及强有力的措施保证,设计不超前,没有实现同步发展,致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远远不能满足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在存量上与农业的发展不相适应,增量上也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要求,表现在设施建设工程规模小,骨干工程少。</p>
<p>3. 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各地纷纷付诸行动。但有些地方在具体实践中,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地理解为“新村庄建设”,把精力更多地用在了“村容村貌”的整治上。有的脱离自身实际,或者修华而不实的广场,或者盖“农民式别墅”,或者搞和城市一样的“精品小区”,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工作。凡此种种,反映出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上还存在着误区。</p>
<p>新农村建设需要规划先行,但目前规划往往存在着质量不高、难以落实等问题,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步伐。其主要原因是在认识上、工作上、经济条件上存在某些障碍,亟待按照统筹城乡和惠农政策的方向,搞好村镇布局和村庄内部两个层面的规划。</p>
<p>4. 农村的环境恶化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仔细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p>
<p>(1)环保意识淡薄,重视程度不够。环保意识淡薄、缺乏科学发展观是导致污染产生的根本原因。一是部分地方领导没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和政绩,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没有把环境和生态优先考虑,没有将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在处理环境与经济关系时,片面强调眼前和局部利益,以致在决策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求一时的经济增长,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二是相当部分企业环保法制观念不强,在利益驱动下,在防治污染上消极对待,有的甚至闲置污染处理设施搞偷排。</p>
<p>(2)乡镇环保力量薄弱,难以适应形势需要。由于对农村环保宣传教育的力度不够,群众环境保护的意识总体还不够强,许多群众往往会对涉及自身利益的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举报或投诉,而对自身破坏或影响环境的行为缺乏自我约束。</p>
<p>(3)环保资金投入不足。目前,环保投入严重不足,仍是各地普遍存在的问题。环保投入不足,导致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环保队伍自身建设难以跟上形势需要,环保机构设置滞后,缺乏有效的手段解决环境污染问题。</p>
<p>(4)环境规划的制定和实施难以到位。无论是农村城镇化建设还是农村经济的发展,都缺乏科学系统的环保规划,没有充分地考虑到环境因素。城镇发展布局和产业结构不合理,一些小作坊和乡镇企业“遍地开花”,造成严重的农业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p>
<p>(5)农民落后的生产、生活习惯。长期以来,农村生产技术落后,信息资源匮乏,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农民养成了许多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不良生产、生活习惯。譬如缺少科学种田的指导,滥用化肥和农药;卫生条件差,垃圾随处扔。这种淡薄和落后的环保意识在农民身上根深蒂固,造成制造污染的主体十分庞大,因而污染现象十分普遍,难以根治。</p>
<p>5. 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不仅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造成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原因;既受农民主观因素的影响,也受现实客观条件的制约,但总的可概括为以下几点:</p>
<p>(1)农民本身受教育的程度较低,导致农民学历文化大多偏低。由于受经济、地理、人文及传统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民受教育的程度要大大低于城市居民。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仅为6.79年,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高达54.17%。</p>
<p>(2)近年来,各地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导致了农村务农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因为城乡预期收入的明显差距,农村大部分有知识、有能力,年富力强的年轻人及男性劳动力外出打工,获得工资性收入。一些文化程度较高的劳动力即便留在农村,也多在农业流通、加工领域工作,从而导致直接从事种、养殖业生产的务农劳动力多为文化水平较低的中老年人。</p>
<p>(3)教育培训资源不足,培训体系不健全。在现阶段,对从事农村务农这一职业的劳动力,几乎没有文化素质的前置条件,更谈不上面广量大的农民务农的职业培训。在多数时候,农民接受农业技术的渠道来源于左邻右舍的“示范户”。</p>
<p>6. 当前,我国的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基层医疗卫生基础薄弱,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亟待改善,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急需健全。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是思想观念相对落后,“重经济、轻社会”,忽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现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二是社会事业资源配置不合理,区域性统筹难以实行,卫生、教育等领域城乡差距较大;三是农村社会事业投入严重不足,筹资渠道单一,制约了农村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p>
<p>7. 随着农村的不断发展,各项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但是城乡的二元结构仍未彻底打破,土地、资金等影响农村发展的因素未能得到有效、合理地配置,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也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农村综合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p>
<p>8. 认真分析农村基层党组织目前存在的问题,发现其原因大致有以下三种:</p>
<p>(1)党员意识、执政意识淡薄,共产党员带头作用意识、榜样意识不够。同时,基层党组织中有些干部脱离群众,官僚主义思想严重,面对当前新农村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时束手无策,对党的基本路线贯彻不力,工作上放不开手脚,迈不开步子,跟不上新农村建设的步伐。</p>
<p>(2)基层党组织党员队伍年龄老化,年富力强的基层干部和青年党员普遍偏少,加上现有的党员培训方式已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造成了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明显落后时代发展的要求。</p>
<p>(3)家庭联产承包与农民的分散经营给村级党组织领导新农村建设造成困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取消农业税以后,使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分散的家庭之间的经济链条断裂,经济关系淡化,农村党支部可控制的经济资源大幅减少,公共事业无法办,使村民对村级党组织的经济依赖性大大减弱,失去了赖以发挥作用的经济资源支撑,客观上对村级党组织核心作用发挥造成困难,致使聚心力减弱,离心力增强。</p><br/>
<p>&nbsp;</p>

宁泰秘书 发表于 2010-11-24 08:21:41

<p>三、对策与措施</p>
<p>1.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积极探索建立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p>
<p>(1)继续加大农村剩余劳力的转移力度。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开展定向培训和订单培训,促使农村劳动力尽快就业;要切实保护好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免费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政策咨询和就业服务;要完善农民工劳动合同制度,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建立农民工工资合理增长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使外出务工农民的付出能够得到合理回报。</p>
<p>(2)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要积极利用现代农业科技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精品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深入实施科技农业,提高科技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实现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由单一产品向高质量、高附加值的系列产品转变,使农民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中获得更多的收入。</p>
<p>(3)积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广大农民自主创业。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在乡农民自主创业,是解决农民增收难的客观需要。要制定出台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农民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引导农民领办、创办、合办民营企业,就地吸收消化本地富余劳动力,在致富自己的同时实现共同富裕。</p>
<p>(4)治理发展环境,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对有碍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要严肃查处,落实好有关减轻农民负担的一系列政策规定,切实抓好财务公开、民主管理等各项制度规定的落实,严格控制支出,最大限度地节约开支。</p>
<p>2.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p>
<p>(1)转变观念,树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意识。要切实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就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农村基础设施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赖以发展的“先行资本”,认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因此,在取消农业税后,乡镇应尽快增强服务职能,县级应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加强服务和引导,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工程”来抓,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p>
<p>(2)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走投资主体多元化之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是要解决投入问题。由于政府财力的不足、村社集体经费的缺乏,在投资方式上,应切实改变过去由乡镇政府和村集体大包大揽的做法,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以优惠的政策吸引个人、集体、政府等各类主体投资建设。</p>
<p>(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一是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探索建立长效的管养机制。二是继续推进农村公路建设。要继续抓好农村公路建设,逐步把乡村公路延伸到规划的农民集中居住点。三是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要做好农村改水工作,优先解决农民饮水安全问题,让农民都能饮用上清洁、安全的自来水。四是加强农村能源建设。要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以民用沼气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切实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和居住环境。</p>
<p>3.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新农村建设</p>
<p>(1)新农村建设决不是简简单单的“新村庄建设”。村容村貌建设能搞到什么水平、什么程度,是由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民收入水平决定的。新农村建设必须科学规划,把重点放在整治环境、完善配套设施、节约使用资源、改善公共服务、方便农民生产生活上。</p>
<p>(2)解决新村建设与“空心村”的矛盾。一是新村建设最好不要搬迁新址,应以旧村改造为首选方案;二是即使需要整体搬迁,也要精选新址,少占良田,同时,加强监管,强化对新村的规划和监督;三是采取有效措施对旧村合理利用,宜农则农,宜工则工。</p>
<p>4. 大力保护环境,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p>
<p>(1)加强领导和组织,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长效管理机制和干部考核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清醒认识、认真分析农村环保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正确政绩观,进一步增强抓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自觉性,真正地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摆上各级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p>
<p>(2)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财政政策逐步向农村环境保护如农村环保重点工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倾斜。另外,根据“工业反哺农业”有关精神研究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集体和个人多渠道融资机制,保证稳定有效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投入。</p>
<p>(3)加强对农村环境的综合管理和整治力度。突出以水污染治理、饮用水源保护、固体废弃物治理和综合利用、人畜粪便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为重点,结合村庄建设规划编制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计划,明确综合整治任务。</p>
<p>(4)加强对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坚持资源合理开发和节约并重,增强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加强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着力提高农村环境质量,构建生态优美、和谐稳定的新农村。</p>
<p>(5)广泛宣传环保意识,形成共同参与农村环保工作的合力。一是向广大农民宣传公益意识、环保意识,从而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关心环境、个个参与环境保护的氛围;二是加强对农民的科普教育和政策引导,引导广大农民革除陋习,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帮助农民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p>
<p>5. 加强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p>
<p>(1)加大投入,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将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对农村教育工作的资金投入,大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的的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促进城乡教育事业均衡协调发展。</p>
<p>(2)建立健全农民技能培训体系。一方面,充分发挥基层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鼓励农业科技特派员下乡,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实现政策与农民需求的有效对接,使农民能够掌握新技术,了解新信息,增强致富发展的本领;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强农民就业创业的能力。</p>
<p>(3)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要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和谐村组”等的创建活动,提倡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办好农民图书馆、文化馆、老年活动室等,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p>
<p>6. 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p>
<p>(1)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建设。一是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二是建立与农民收入水平相适应的农村药品供应和监管体系,规范农村医疗服务;三是加大农村地方病、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力度;四是增加农村卫生人才培养的经费预算,组织城镇医疗机构和人员对口支持农村,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农村卫生事业。</p>
<p>(2)增加对农村文化发展的投入,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p>
<p>(3)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应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p>
<p>7. 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p>
<p>(1)统筹城乡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农业,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尽快由“剥夺农业”向“扶持农业”的宏观经济政策转变,采取必要的经济、法律、行政手段,调动和引导社会资源流向农业及其相关产业部门,合理配置经济发展资源。</p>
<p>(2)深化农村土地使用权制度改革。要在切实保护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不受侵犯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有序推进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解决当前农村部分外出务工家庭“土地抛荒”、“胡种胡收”的现象,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p>
<p>(3)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一是要全面深化农村信用社的体制改革,为发挥其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提供体制基础;二是在加强和改善金融监管的同时,适度放松农村金融的市场准人条件,允许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合法化,允许外资金融介入农村金融业务,重点支持农民自主参与的各种形式的合作金融,以增加农村金融的服务供给。</p>
<p>8.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先锋模范作用。</p>
<p>(1)加强农村基层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素质。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逐步打破身份、年龄和地域等壁垒,在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稳定的实践中考察和识别干部,把党性观念强、清正廉洁、群众拥护,热爱农村、熟悉农业、了解农民的人选进基层领导班子,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p>
<p>(2)积极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工作创新。一是在工作推动上,以提供服务为主,及时为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经济搞好服务;二是在做群众思想政治工作中,采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典型引路的方法;三是在处理村务上,完善、落实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四是在处理矛盾和纠纷上,注意扩大基层民主和运用法律的手段。</p>
<p>(3)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积极推行党务公开。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用“管理民主”来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调动农民群众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把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有机结合起来。要充分发挥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推进村民自治,保证农民群众当家作主,行使民主权利。</p><br/>
<p>四、答案提示1</p>
<p align="center">从新农村建设的“新”说起</p>
<p>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而做出的重大决策。因此,我们必须全面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之“新”的内涵,切实做好“新”的文章。</p>
<p>首先,新农村建设的起点“新”。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即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建议》还进一步强调,我们应当立足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就是说,工业支持农业,农业由依靠自身剩余积累的发展转向依靠工业剩余积累的更大发展。这些,就使新农村建设有了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p>
<p>其次,新农村建设的思路“新”。现在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指导方针更加明确。十六大以后,党中央在总结历史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了对发展目标、发展内涵、发展动力的理解和把握,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五个统筹”,特别是统筹城乡发展,走出一条又快又好发展的新道路。</p>
<p>第三,新农村建设的体制“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然伴随着一系列的体制创新,进入“十一五”的第一年,我国将全面取消农业税,农业步入“无税时代”,因此,我们的一大任务就是要推进以巩固税费改革成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同时,《建议》还提出,“十一五”期间要“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这些改革任务涉及到农村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核心是要建立起精干高效的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可见,这次新农村建设的运行机制将更加科学有力。</p>
<p>第四,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新”。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五点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二十个字内容丰富、涵义深刻,既要求发展生产力,又要求调整完善生产关系;既要求加快经济发展,又要求加快社会发展;既要求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又要求加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这就使得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布局更加全面。</p>
<p>最后,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新”。建设新农村,离不开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建议》要求“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这是把农村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也是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没有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而没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国家的现代化。</p>
<p>可以说,这次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我们党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重视“三农”问题的战略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今天的新农村建设,贯穿了科学发展的思想,包含了农村现代化的新内容,体现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新理念,反映了农村全面发展的新要求。</p><br/>
<p>答案提示2</p>
<p align="center">解决“三农”问题的神来之笔</p>
<p align="right">——浅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p>
<p>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着眼于加快推进现代化、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所提出的一项历史任务。它不仅在全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更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可以说,它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神来之笔,是惠及亿万农民的民心工程。</p>
<p>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p>
<p>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而只有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全国经济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因此,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p>
<p>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p>
<p>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首先从农村展开,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迅速发展,城乡差距明显缩小。但改革重点转到城市后,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农民增收放缓,城乡收入差距明显扩大。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致使整个国家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因此,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p>
<p>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p>
<p>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当前,我国内需不旺,产能过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内的消费需求不足。而其关键则是广大农民收入不高,没有足够的购买力。因此,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p>
<p>最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p>
<p>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p>
<p>正是在对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深刻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在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清醒分析和判断的基础上,党中央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我们要深刻理解其重大意义,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地推向前进。</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之新农村建设备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