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永老秘 发表于 2010-11-23 08:42:10

公务员考试申论满分攻略大串讲

 
<p><b>第一讲&nbsp; 身份假定:公务员审论考试成功的前提</b></p>
<p><b>&nbsp;</b></p>
<p>&nbsp; 要考公务员,就要知道什么是公务员。根据我国《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规定,我国公务员是指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依法执行职务的工作人员。我们从3方面理解:</p>
<p>&nbsp; 1、国家公务员的身份一旦确立,即与国家形成了一定的权力和义务关系,国家公务员在执行职务、履行职责时,不是代表个人,也不是代表一个集团,而是代表国家行政机关行使国家行政权力;</p>
<p>&nbsp; 2、公务员的工作性质是执行国家公务、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科研活动、教育活动等;</p>
<p>&nbsp; 3、公务员执行任务时必须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办事,不能自行其是。</p>
<p>&nbsp; 我国国家公务员的范围包括:依法由选举产生或由人民代表批准任命的各级政府的组成人员和各级政府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其他非选举产生和任命的工作人员。其中,各级政府组成人员称为领导职务,其产生和任免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办理,不适用《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其他人员称为非领导职务,适用《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p>
<p>&nbsp; 公务员审论考试下笔要进行身份假定。有的考生在审论考试中得分比较低,主要原因是口气太大,或者口气太弱,也就是不能站在公务员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有的甚至以旁观者的视角来论述,这样的审论很难得到理想的分数。公务员实际上具有4种角色:政策的执行者、政策的调研者、政策的建议者和领导与民众之间的桥梁。</p>
<p>1、政策执行者。公务员不等于领导。对于刚刚毕业要到机关工作的人员来说,他仅仅是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的办事人员。他手中并没有权力,他的任务就是执行领导和上级的命令。而且在执行命令的过程中必须去掉个人的主观看法,按照命令的要求去执行,任何的情绪性的做法和主观修改上级的命令的行为都将受到惩罚。从某种意义上说,初级公务员就是工具,是会思想的工具。</p>
<p>2、政策调研者。作为一个公务员,他的一项日常工作之一就是政策调研。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了解情况,收集数据,观察事物发展的趋势,回来后写成调研报告,上交给有关领导。在这个调研报告里面,有数据罗列,有不同的人的反映,有趋势的分析,还有政策建议。政策调研是一个初级公务员的基本功。目前,在部分地方公务员审论考试中,就已经出现政策调研的试题了。</p>
<p>3、政策建议者。初级公务员没有权力制定政策,也没有权力修改政策,只有对政策的执行和修改的建议权。在充分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向上级提出政策的执行和修改建议。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在没有正式公布新的政策之前,公务员还必须严格地执行原有政策,不得有不负责任行为。</p>
<p>4、决策者与民众之间的桥梁</p><br/><br/><br/><br/><br/><br/><br/>
<p>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tbody>
<tr>
<td>
<div>
<p>公务员</p><br/><br/>
<p>民众</p></div></td></tr></tbody></table>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tbody>
<tr>
<td>
<div>
<p>领导</p></div></td></tr></tbody></table>&nbsp;</p><br clear="all"/>
<p>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tbody>
<tr>
<td>
<div v:shape="_x0000_s1026">
<p>政策、形势、决策</p></div></td></tr></tbody></table>&nbsp;&nbsp;&nbsp;&nbsp;&nbsp; </p>
<p>&nbsp; </p>
<p>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tbody>
<tr>
<td>
<div v:shape="_x0000_s1027">
<p>领导与群众的中介,实践与政策的中介。</p></div></td></tr></tbody></table>&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p>
<p>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tbody>
<tr>
<td>
<div>
<p>实践、事件、突发事件、政策调研对象。</p></div></td></tr></tbody></table>&nbsp;</p><br/>
<p><b>&nbsp;</b></p>
<p><b>&nbsp;</b></p>
<p><b>&nbsp;</b></p><br clear="all"/>
<p><b>&nbsp; </b>从上图可以看出,公务员的上面是领导,领导是属于政策、决策等宏观性的事物,在公务员的下面是具体的人、物、事件,这些方面常常与处理具体问题和突发事件联系在一起。因此,公务员是领导与群众的中介,实践与政策的中介。</p>
<p>&nbsp; 公务员的角色定位就决定公务员必须具备下面几种意识:</p>
<p>1、政策意识。在审论考试中,要牢牢把握国家政策,在国家政策指导下概括、建议和论述问题,不能“语不惊人誓不休”,更不能背离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去追求所谓的标新立异。审论的成绩不是越新越好,也不是越奇越特就越好,而是越全面、越深刻、越具体、越合理就越好。</p>
<p>2、执行意识。在审论考试中,执行意识表现为提出建议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不能说大话,不能抽象地空谈理论,要做到每一句话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中心观点,要么是逻辑推理,要么是平行说明几件事情。</p>
<p>3、管理意识。管理意识在最近几年的政府管理中有所淡化,但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管理。注意,在审论中,管理要从经济手段、沟通手段、协调手段、法律手段去考虑,不要动辄使用行政手段,现在强调的是以人为本,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因此,在行使管理意识的时候,暴力的、粗野的手段要坚决屏弃,而要用人性化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例如,一个农贸市场秩序混乱,管理措施缺失,让你提出整治意见。你该如何下手?正确的做法是,要从三方面考虑建议:一是运用沟通手段去做形势调研,综合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进行整治,最后形成制度,让市场有序有效地运转。</p>
<p>4、民本意识。当代政府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民本意识,因此,要求公务员也要有民本意识,公务员审论的考生也要有民本意识。体现在审论中的民本意识,主要是要求考生从民众的利益出发,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观察、思考和进行答题。从2000年到2007年的审论试题可以看出,所有试题都是民生问题,而这样的试题只有从民本意识出发,才能取得良好的成绩。</p>
<p>5、服务意识。公务员是公共利益的维护者,是政府公共政策的执行者,从政府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公务员的收益来自公民的纳税,也就是说,公民从自身的收入抽出一部分来,聘请公务员来管理他们的共同事务,因此,公务员实际上真正的职能就是服务。否则,公务员就失去存在的理由了。</p><br/>

安永老秘 发表于 2010-11-23 08:42:39

&nbsp;
<table border="1"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tbody>
<tr>
<td valign="top" width="193">
<p><b>事务文书</b></p></td>
<td valign="top" width="359">
<p>1、述职报告;2、大事记;3、调查报告;<b>4、申论</b></p></td></tr>
<tr>
<td valign="top" width="193">
<p>会议文书</p></td>
<td valign="top" width="359">
<p>1、会议记录;2、会议纪要;3、会议报告</p></td></tr>
<tr>
<td valign="top" width="193">
<p>交际文书</p></td>
<td valign="top" width="359">
<p>1、专用书信;2、公务书信;3、事务书信。</p></td></tr>
<tr>
<td valign="top" width="193">
<p>晓谕性文书</p></td>
<td valign="top" width="359">
<p>1、公告;2、通告;3、通报;4、函;5、公报</p></td></tr>
<tr>
<td valign="top" width="193">
<p>规章性文书</p></td>
<td valign="top" width="359">
<p>1、条例;2、规定;3、公约;4、守则;5、章程;6、制度;7、细则;8、办法;9、须知</p></td></tr>
<tr>
<td valign="top" width="193">
<p>指挥性文书</p></td>
<td valign="top" width="359">
<p>1、命令;2、决定;3、决议;4、布告</p></td></tr>
<tr>
<td valign="top" width="193">
<p>指示性文书</p></td>
<td valign="top" width="359">
<p>1、指示;2、批复;3、意见;4、通知</p></td></tr>
<tr>
<td valign="top" width="193">
<p>呈请性文书</p></td>
<td valign="top" width="359">
<p>1、请示;2、议案;3、报告</p></td></tr></tbody></table><br/>
<p>&nbsp; 有的人把它当成一般公文,这实际上也不完全正确。因为公文里不存在议论的成分,公文没有商量的余地,更不能主观发挥自己的观点。而审论不一样,可以议论,只是月里议论必须限定在政策的框架内。准确地说,审论就是“策论”。</p>
<p>&nbsp; 按照刘勰《文心雕龙`议对》的概括:“使事深于政术,理密于时务;酌三五以熔世,而非迂缓之高谈,驭权变以拯俗,而非刻薄之伪论;风恢恢而能远,流洋洋而不溢。”实际上是说,策论应该深刻阐述国家管理的策略,要结合当前国家的主要事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根据策论的特征,我们把它总结为“三要”,“三不要”:要紧密结合时代,结合国家主要事务,不要脱离时代的空泛的高谈阔论;要驾驭权力来拯救世俗的不良风气,不要发表刻薄的伪谬之论;文章要象行云流水,论述立足点高,切中时弊,不要太锋芒毕露。</p>
<p>&nbsp; 在我国公务员考试中,三种能力是审论考察的要点:</p>
<p>&nbsp; 一、具有充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法律、行政管理等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p>
<p>&nbsp; 二、具有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概括、提炼、加工的能力。</p>
<p>&nbsp; 三、具有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p>
<p>&nbsp; 审论既然不同于一般文章和论文,也不同于普通公文,那么,审论什么特点呢?概括起来就是:阅读材料+策论。具体说来有“6性”:</p>
<p><b>1</b><b>、时间的限定性。</b>从2000年—2007年,在时间要求上没有任何改变,那就是150分钟。在150分钟内考生至少要做下列几项大的工作:(1)阅读5000—8000字左右的琐碎文字资料;(2)书写1800—2500字的材料;(3)进行相关知识、政策、理论的联想;(4)完成3—4道答题写作。时间紧,任务重,应试者必须事先做好训练工作。</p>
<p><b>2</b><b>、材料的基础性、典型性和复杂性。</b>材料的基础性、典型性和复杂性。申论写作所给材料一般是涉及现实社会政治、经济、法律、文化以及民生等方面具有普遍性的现象问题,或者是在国际国内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或问题,或者与自己所报考公务员行业相关的事情与问题。这些材料虽能反映和表现某一主题,而且反映的主题具有典型性,知识运用具有基础性,但又具有复杂性。从近两年的申论考试看,材料越来越复杂,答题难度越来越大,还须善抓重点、善抓主要矛盾。</p>
<p><b>3</b><b>、行文的多层性和综合性</b>。申论写作的多层性表现在整篇申论由内容相同、表达要求不同的三项或二项写作组成,综合性体现在三项或二项写作中,或主题贯穿、逻辑贯穿,构成写作链和结构整体,或几项写作巧妙地融于一项之中。如2003年申论写作就把“概述问题”融进“提出对策建议”之中,因为提出的对策建议必须具有针对性,因此首先应该概述问题或现状状,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或改变现状的对策建议。2004年申论写作“概述问题”与“提出对策”就被巧妙地融入“情况报告”的写作之中,因为它们都是“情况报告”写作中应有的内容。</p>
<p><b>4</b><b>、要求的明确性。</b>申论写作的要求十分明确,因为它是应试写作。</p>
<p>首先,时间要求明确。整个写作规定为150分钟,并且参考答题时限为“阅读资料40分钟,作案110分钟”。</p>
<p>其次,写作要求明确。“三项式”写作要求考生利用所给定的材料遵循“‘概述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对策’→‘论证对策合法合理可行性’”的固定模式,写成三段具有记述、说明和议论文体特征的文章。2003年起改为“二项”写作,写作形式灵活了,但写作要求更是从多方面明确,2003年的“二项”写作,分别被明确为“分析给定材料,从政府职能部门制定政策的角度,就如何‘减少事故,保障安全’,提出对策建议,供领导参考”和利用给定的某一材料情境“拟写出一篇现场讲话稿或电视讲话稿”;2004年明确参考为“概述‘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的趋势’”和写一份“关于我市交通拥堵情况的报告”。</p>
<p>&nbsp;&nbsp;&nbsp; 再次,答题要求明确。它们包括:一是对写作内容和行文要求的明确,如“概括内容”部分常要求“全面,有条理,有层次”;“提出方案,,部分要求“意见合理,具体可行;条理清楚,语言简洁”;“申述理由”要求“联系实际,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语言流畅”。2003年“关于‘减少事故,保障安全’的建议(题)”的写作,要求“分析恰当,对策明确、可行;条理清楚,语言通畅”;“现场讲话稿或电视讲话稿”的写作,要求“根据选定情境,自拟标题”。2004年“概述我国汽车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写作,要求“分析恰当,条理清楚,语言通畅”;“关于我市道路交通拥堵情况的报告”的写作,要求“1.简要介绍情况,恰当分析原因,提出全面、明确、可行的对策;2.条理清楚,语言通畅”。二是对字数明确要求。“三项式”写作概括主要内容部分,一般概述主要问题限定为150字内;提出方案部分为350字左右;论证部分在1 000或1 200字左右。“二项式”写作,2003年“对策建议”要求字数不少于600字,“讲话稿”不少于1 000字;2004年则是从上限作出要求,因为给定的材料分量大(约4 000字),概述“我国汽车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要求字数不多于1 000字,“关于我市道路交通拥堵情况的报告”字数不多于1 500字。此外,还有“虚拟身份”、“行文角度”、“写作文体”的明确和要求等。</p>
<p>&nbsp;&nbsp;&nbsp; <b>5</b><b>、行文角色的假定性。</b>申论考试是为国家机关选择人才,实际上可以看作是公务员处理公务的一次预演。因此申论试卷一般明确要求以某种公务员身份提出对策方案,阐述问题:某些试卷即使未加明确,应试者也应明白要以某种公务员的身份写作。因此应试者的身份总是虚拟的。他应站在一个国家公务员的工作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紧扣社会现实、工和实际。我们在写作公务文书时也应是这样,但是很多学生却意识不到这一点或难以做到角色的转换,写出的公务文书要么不切实际、理想化,要么全是学生腔、学生味。</p>
<p>&nbsp;&nbsp;&nbsp; <b>6</b><b>、写作文体的灵活多变性。2</b>003年中央、国家机关申论命题由考测基础写作转向考测公务员职业写作的趋势看,今后的申论考试很可能不会再是简单的叙述、说明、议论的分步写作,而是会将原来的一项或两三项写作不留痕迹地融于某种应用文体尤其公务文体的写作之中。因为申论写作是应试写作,担负着选择真正的人才的重任,写作的内容与形式不断更新,写作文体肯定也会是多变的。有研究者认为今后“考生除应会写议论文外,应用文常见的文种,甚至新闻文体的写作都要掌握。考虑到申论写作者的身份一般是公务员,重点文体应以报告、请示、意见、议案、提案、讲话稿为主”。这种看法不是没有道理的。因此,考生在练就过硬的基本功的前提下,还须涉猎多种应用文体,尤其是公务文体的写作,以适应多变的申论写作形式。</p>

安永老秘 发表于 2010-11-23 08:42:51

&nbsp;
<p><b>第三讲&nbsp; 把握审论的命题规律</b><b></b></p>
<p><b>一、历年阅读材料内容变化分析</b></p>
<p>新华社评出2002年国内十大新闻。&nbsp;&nbsp;&nbsp;&nbsp; </p>
<p>&nbsp;&nbsp;&nbsp; 第十条、空难引发安全生产大检查。一个月内连续发生“4·15”空难和“5·7”空难。安全生产大检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 </p>
<p>新华社评出2004年国内十大新闻。</p>
<p>&nbsp;&nbsp;&nbsp; 第一条、中央下发一号文件促进农民增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作为中央一号文件下发。《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五年内取消农业税。在政策的带动下,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耕地总量保持稳定。</p>
<p>新华社评出2005年国内十大新闻。</p>
<p>第七条、松花江发生重大水污染事件。11月13日,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事故,造成大量苯类污染物进入松花江水体,引发重大水环境污染事件。这一事件给松花江沿岸特别是大中城市人民群众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辞职。</p>
<p>(一)申论阅读材料的主要特点</p>
<p>第一,材料紧扣时政热点,贴近百姓生活。</p>
<p>第二,材料的阅读量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复杂。</p>
<p>第三,材料的编排形式基本成熟。</p>
<p>(二)申论材料的类型</p>
<p>第一,&nbsp;&nbsp; 材料的内容方面,有政治、经济、文化、哲学、历史、数据、表格、谈话等。</p>
<p>第二,&nbsp;&nbsp; 材料的形式方面,有新闻报道、理论分析、记者访谈、论文节选等。</p>
<p>第三,&nbsp;&nbsp; 字数在5000-8000之间。</p>
<p><b>二、历年申论命题结构变化分析</b></p>
<p>命题形式主要有以下八种:</p>
<p>第一,概括出所给定背景材料反映的的主要问题,字数一般在150-200字之间。</p>
<p>第二, 概括出所给定背景材料的主要内容,字数一般在150-200字之间。</p>
<p>第三,概括出部分给定背景材料的主要内容,拿出材料的一部分内容来概括,字数不等。</p>
<p>第四,提出对策,字数一般在300-800字之间。</p>
<p>第五,观点或思路简述、分析。给出部分观点,找出与给定资料观点不相符的或错误的观点,对不相符的或错误的观点加以论证;或者简述材料暗含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字数不等。(抽象概括)</p>
<p>第六,对策有效性分析。对给定的解决问题的措施,找出有错误的解决问题措施并对错误的要用不超过300-500字的篇幅加以论证。</p>
<p>第七,以不超过1200-1500字的篇幅用调查报告、起草讲话稿、通报等公文应用文形式提出自己的对策、方案或见解。</p>
<p>第八,对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提出的对策建议、反映的思路的论证或评论。这部分内容要用1200-1500字左右,中心明确,论述深刻,有说服力。</p><br/>
<p><b>三、申论考试的命题趋势</b></p>
<p>(一)阅读量越来越大,信息越来越庞杂,内容则更加关注时政热点和民生; </p>
<p>(二)题目灵活多变,几乎每年都有一个新的变化; </p>
<p>(三)命题更加贴近公务员的实际工作;</p>
<p>(四)对概括能力的考查成为重点,“抽象概括”成为考试难点 </p>
<p>(五)分数分布更加分散</p>

安永老秘 发表于 2010-11-23 08:43:05

&nbsp;
<p><b>第四讲&nbsp; 概括类型试题分析与答题方略</b></p>
<p><b>第一节 历年考试内容</b></p>
<p>2000年:用不超过150字的篇幅,概括出所给定背景材料反映的的<u>主要问题</u>。</p>
<p>2001年:有条理地概括这些材料的<u>主要内容</u>,字数不超过200字。</p>
<p>2002年:给定资料反映了网络给社会生活带来的种种影响,用不超过200字<u>对这些影响进行概括</u>。要求:全面,有条理,有层次。</p>
<p>2004年:认真阅读给定材料,<u>概述“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u>。要求:(1)分析恰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2)字数不多于1000字。</p>
<p>2005年:根据给定材料,<u>概述我国近年来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方正政策</u>。概述文字要简明扼要,不超过200字。</p>
<p>2006年:假如你是以为新录用的公务员,请用不超过500字的篇幅,<u>概述D部长谈话的主要内容</u>,以供领导审阅。要求:概述全面,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语言流畅。</p>
<p>2007年:<u>根据给定材料1、2的主要内容</u>,整理一份供有关负责同志参阅的材料。要求:概括全面,观点鲜明,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超过500字。</p>
<p><b>概括主要内容的试题有:</b></p>
<p>2001年:有条理地概括这些材料的<u>主要内容</u></p>
<p><b>概括主要问题:</b></p>
<p>2000年:用不超过150字的篇幅,概括出所给定背景材料反映的的<u>主要问题</u>。</p>
<p>2002年:给定资料反映了网络给社会生活带来的种种影响,用不超过200字<u>对这些影响进行概括</u>。要求:全面,有条理,有层次。</p>
<p><b>概括特定观点和内容:</b></p>
<p>2004年:认真阅读给定材料,<u>概述“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u>。要求:(1)分析恰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2)字数不多于1000字。</p>
<p>2005年:根据给定材料,<u>概述我国近年来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u>。</p>
<p>2006年:假如你是以为新录用的公务员,请用不超过500字的篇幅,<u>概述D部长谈话的主要内容</u>,以供领导审阅。</p>
<p>2007年:<u>根据给定材料1、2的主要内容</u>,整理一份供有关负责同志参阅的材料</p>
<p>&nbsp; <b>从上面可以看出,概括分为4大类:一、概括主要问题;二、概括主要内容;三、概括特定观点和内容;四、另类概括:例如,从资料里挑选7个词语,并从中间选出3个组成一段话,这段话必须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b></p><br/>

安永老秘 发表于 2010-11-23 08:43:28

&nbsp;
<p><b>第五讲&nbsp; 抽象概括试题的解法和模式</b></p><br/>
<p>&nbsp; </p>
<table border="1"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tbody>
<tr>
<td valign="top" width="192">
<p><b>具体概括</b></p></td></tr></tbody></table>
<p><b>&nbsp;</b></p>
<p><b>&nbsp;</b></p>
<table border="1"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tbody>
<tr>
<td valign="top" width="168">
<p><b>概括类试题类型</b></p></td>
<td valign="top" width="95">
<p><b></b></p></td>
<td valign="top" width="192">
<p><b>抽象概括</b></p></td></tr></tbody></table>
<p><b>&nbsp;</b></p>
<table border="1"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tbody>
<tr>
<td valign="top" width="192">
<p><b>另类概括</b></p></td></tr></tbody></table>
<p><b>&nbsp;</b></p>
<p><b>一、模型解读</b></p>
<p>&nbsp; 总概括模型:总括句+分述句+道理句</p>
<p>例如:</p>
<p><u>这篇材料反映的是一起因环境伤害引发的民事案件。</u>(总括句)<u>企业强调发展经济却忽视环保;居民深受其害将企业告上有关部门与法庭。事情历时一年多,始终难以妥善解决,引起人们的纷纷议论与广泛关注。</u>(分述句)<u>此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发生的矛盾,从而说明实施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战略的意义。(道理句)</u></p>
<p>&nbsp; 总括句模型:这是一篇关于主体+事件1+事件2+事件3的文体(新闻报道、调查报告、工作总结、案例等)。这里,主体是文体涉及的主要人物姓名或主要单位名称。事件1是指主体的第一个动作,也可以理解为事件的第一阶段。对于个别文章只有一个核心事件,就只需要事件1就足够了。例如“这是一篇关于纯净水广告论战的报道”。</p>
<p>&nbsp; 分述句模型:1、从环节角度(时间先后):环节1+环节2+环节3</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2、从参与方角度:甲方行为+乙方行为+丙方行为</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3、从事件关系角度:一环扣一环。</p>
<p>&nbsp; 道理句模型:它揭示(反映、告诉)了,,,,,,,,规律(状况、道理、性质)</p>
<p><b>真题示例:</b></p>
<p>PPA事件成为2000年医药界的爆炸性新闻。PPA话题成为一个全球性“热点”。各国各界对PPA反应不一。<u>从官方来说,</u>大多数国家把含有PPA的药品列为禁药,仅有少数国家(如日本等)还允许其销售。<u>从民众来说</u>,人们对PPA感到非常恐慌,对该不该吃抗感冒类药物产生了疑惑,有些人甚至拒服任何该类药品。<u>从医学专家来说</u>,他们认为药品不良反应要存在较长时间才会被发现,应加大监督力度。<u>从律师界来说,</u>他们认为制药厂应该早知道PPA的危害而仍销售应受到惩罚。它反映了医药安全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重要问题。(2001年国家公务员试题)(总括句+甲方行为+乙方行为+丙方行为+道理句)</p><br/>
<p><b>第六讲&nbsp; </b><b>具体概括试题的解法和模式</b></p>
<p>一、方法解读</p>
<p>概括主要内容,往往表现为具体概括。主要包括两部分:<b>总括+分述</b>。</p>
<p>总括——对材料所反映情况的一个总体上的概述;&nbsp; </p>
<p>分述——对材料中反映出来的内容进行并列式或递进式的陈述;</p>
<p>1.总括。总括一句话,按照申论要求高度概括全文主要内容、主要问题、主要观点或思路、影响、原因…。句式模型为:“这篇材料谈到了一个…的问题”;“这是一篇关…”;“该材料反映了…”中间可以加的修饰语包括“社会各界都关注的”、“目前所面临的”、“严重的”、“普遍的”等等。 </p>
<p>2.分述。就是要把总括句里涉及的主要内容、主要问题、主要观点或思路、影响、原因,根据并列或递进关系分条分类地整理出来。这时候,可以根据材料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和套路。分述7种方法:</p>
<p>(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递进式概括法</p>
<p>&nbsp; 递进式概括法要求概括分析是递进关系。这种模式适用于有时间顺序和事件过程的试题。</p>
<p>&nbsp; 模式:总述句+阶段1+阶段2+阶段3+政策升华句</p>
<p>&nbsp;&nbsp;&nbsp; 例如:该材料讲述了由于美国有关部门提出应禁止使用含PPA药物的建议而引起的一系列反应。PPA风波所及,各国都很重视,有的态度理智,有的出现惊慌。中国药品监督局也谨慎提出要暂停使用此类药品。对此,不少民众产生迷惑,甚至拒服含PPA的感冒药。有关检测部门指出并未发现由于服用此类药品而导致不良后果,专家则认为药品不良反应一般具有滞后性,提醒要加强药品监督检测,提高用药安全性。加强药品检测、监督、监管应当成为政府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2001年答卷示例)</p>
<p>(2)主体概括法</p>
<p>&nbsp; 主体是文体涉及的主要人物姓名或主要单位名称。主体概括法适用于多个主体共同参与一个事件。</p>
<p>&nbsp; 模式:总括句+主体行为1+主体行为2+主体行为3+政策句</p>
<p>例如:2000年10月19日美国有关部门的一个委员会紧急建议把含有“PPA”的药物列为禁药,引起各国的重视。美国虽认为证据不足,但还是列出了含有“PPA” 的药物名称;日本则只是提醒公众注意用药安全;墨西哥宣布禁售含“PPA” 的药物;我国虽然没有接到因为吃含“PPA” 药物而造成脑中风等严重后果的个案,但专家也指出药品不良反应一般要滞后很长时间才会被发现,为此有关部门仍发出了立即停止使用和销售含“PPA” 药物的紧急通知,并暂停对含“PPA” 新药、仿制药、进口药的审批。(2001年答卷示例)</p>
<p>(3)删繁就简法</p>
<p>&nbsp; 在杂乱的资料中找出几个重点句,加以组合就可以了。注意,重点句在每一段的开头或结尾。</p>
<p>例如:近年来我国农村扶贫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是,在立足不断改革乡镇管理体制和提高农民的平等地位、切实实现农民的经营自主权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帮助农民尽快脱贫的有特色的种养项目,并积极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参与扶贫项目,积极组织农民工的劳务输出,努力构建机制灵活、多种途径的帮扶农民脱贫的开发式扶贫综合体系。(2005年答卷示例) </p>
<p>&nbsp;(4)关键词概括法</p>
<p>&nbsp; 对于给定的材料,如果感到一时无处下笔进行概括,我告诉大家一个方法,就是把文中出现频率高的词汇罗列出来,然后结合文中事实把它们串联起来。关键词往往是中心思想所在。</p><br/><br/><br/><br/>
<p><b>第七讲&nbsp; 概括特定观点和内容试题的解法和模式</b></p>
<p><b>&nbsp;</b></p>
<p><b>&nbsp;&nbsp; </b></p>
<p>&nbsp; 总模式:总观点+分观点1+分观点2+分观点3+升华句</p>
<p>&nbsp; 类型1:抽象(政策、形势)类概括特定观点模式:总形势(政策)+分形势1+分形势2+分形势3+升华句</p>
<p>&nbsp;&nbsp;&nbsp;&nbsp;&nbsp; 类型2:具体(材料、某人观点)类概括特定内容模式:总观点+措施1+措施2+措施3+升华句</p><br/>
<p><b>真题示例1</b>:概述“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机遇与挑战并存</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p>
<p>&nbsp;&nbsp;&nbsp; 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至今,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同时也面临着巨大挑战。</p>
<p>&nbsp;&nbsp;&nbsp; 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是:第一,汽车全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产品销售收入及利润总额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实现了增产增收。16家重点汽车企业(集团)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第二,中国的汽车工业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整合目前汽车工业差、乱的局面为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企业迫在眉睫。第三,&nbsp; “入世”后,我国的轿车产业面临巨大挑战,要利用“入世”后幼稚工业的“保护期”,进一步加大力度,开放市场。第四,我国的汽车消费过于保守,持币待购现象严重,巨大的消费潜能将会转为消费功能突然释</p>
<p>放。第五,随着私家车的增多,有关汽车的投诉也在不断上升,有关汽车售价、‘保险、上牌入户、维护、收费等各类问题影响着消费者的权益。</p>
<p>&nbsp;&nbsp;&nbsp; 汽车工业的现状中有喜有忧,它的发展趋势又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载货汽车需求量将增长,尤其体现在西部地区,但市场份额将有所下降,轿车、客车,尤其是微型客车的需求量将有较大增长,且市场份额会进一步提高,公款购买、公务使用或商务使用的市场呈下降趋势。第二,私人购买汽车发展势头良好,将成为吸纳汽车增长量的主体。随着国家有关鼓励私人的购车政策出台,个人购车的比例逐年快速增长。第三,到2005年,汽车工业的生产总值将达1 300亿要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一。其中,轿车的发展速度将大大高于汽车工业的平均增长率。第四,我国政府将致力于汽车工业的战略重组:优化资源配置,培育出两到三家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极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同时,我国政府</p>
<p>将积极发展售价八万元左右的经济型轿车,满足中国家庭的需要。第五,汽车工业的相关环境也将会迅速发展,中国公路里程到2005年将增至16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5万公里。各地还将加大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停车场等交通配套设施。第六,汽车的消费环境及对汽车工业的管理也会得到相应的改善及加强。</p>
<p>由此可见,汽车工业在我国将会进入到一个全新发展时期&nbsp; 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但是我们也要充分注意到其缺点与尚不完善的相应环境。只有问题得到解决,我国的汽车工业才能才能更好地加入到国际竞争中去。(2004年国家公务员试题)</p>
<p><b>真题示例2:</b></p>
<p>根据以上材料,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概述如下:</p>
<p>&nbsp;&nbsp;&nbsp; 一、现状</p>
<p>&nbsp;&nbsp;&nbsp; (1)我国汽车工业的主要缺点。我国汽车工业缺乏国际竞争力,重要原因之一是行业内缺乏起领头作用的大企业、大集团,国家政策上则偏重于“扶弱抗强”,哪家困难帮哪家。对此,国家已予以重视,并准备改变。该行业自身缺乏完整的轿车开发能力和自主的品牌,零部件制造体系薄弱,汽车产业服务体系落后,在“入世”后面临巨大挑战。</p>
<p>&nbsp;&nbsp;&nbsp; (2)我国汽车工业的市场优势。我国汽车工业在现行市场环境中还是有其优势的,尤其是一些汽车主导产品。据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汽车产业利润总额的增长超过了产值和销售收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以汽车制造业为主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取代了电子信息通信业,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更加突出。</p>
<p>&nbsp;&nbsp;&nbsp; (3)我国汽车行业的消费环境。汽车行业自身不能提供一个让消费者满意的消费环境,如汽车销售管理不完善,诚信度不够等;销售服务体系不完善,如消费者索赔的手续过于复杂;汽车维修市场混乱,不同维修厂的配件和维修价格相差太大。总之,汽车产业需在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上下功夫,以应对“入世”后外国汽车工业的挑战。</p>
<p>&nbsp;&nbsp;&nbsp; (4)我国当前的汽车消费特点。消费者的汽车消费过于保守,存在着严重的“持币待购”现象,汽车消费能力与我国实际国力明显不符。</p>
<p>&nbsp;&nbsp;&nbsp; (5)政府方面也为汽车消费带来不少问题,如消费者在节假日办理牌照入户不方便;强制小轿车1 2年报废;政府征收的汽车税费名目繁多等。</p>
<p>&nbsp;&nbsp;&nbsp; 二、发展趋势</p>
<p>&nbsp;&nbsp;&nbsp; 就我国汽车消费市场来看,它有很大的潜力,前景广阔,各种用途汽车的市场需求量有的会略有下降,更多的则是保持稳定或者在未来将会有快速增长。尤其是私人购车将成为吸纳汽车增长量的主体,这种巨大的潜能将会转化为消费功能而突然释放出来。此外西部地区以及农村市场的汽车需求都会有较大增长。</p>
<p>&nbsp;&nbsp;&nbsp; 就国家汽车工业战略来说,我国将致力于汽车工业的战略重组,优化资源配置,培育出两到三家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积极发展售价八万元左右的经济型轿车,以满足中国家庭的需要;大力推进发展汽车工业的相关环境,如增加公路里程,在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时增加停车场地等交通配套设施;利用“入世”后对幼稚工业的“保护期”,进一步加大力度,开放市场;引导民众的汽车消费,清理、减少不合理的汽车税费,出台鼓励个人购车的政策,鼓励百姓购车。</p>
<p>就汽车产业自身来说,“入世”会面临巨大挑战,必须进一步加强管理,降低成本,尤其是汽车零部件的成本。(2004年试题)</p>
<p><b>真题示例3:</b></p>
<p>&nbsp;&nbsp;A.加大县乡两级的财政投入并不能解决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的问题。扶贫资金被挤占的原因是在监督检查环节上存在问题,因此,如果不在监督检查环节上加强行政力度,而一味的加大县乡两级的财政投入,只会使更多的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从而形成更大的漏洞。</p>
<p>&nbsp;&nbsp;&nbsp; B.实行多部门联合监督检查,只会增加扶贫资金的管理成本,并不能解决扶贪资金被挤占挪用的问题。扶贫资金多部门管理,会缺乏统一的规则,难以统筹安排。此外,若没有一个部门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统一检查监督,将使责权严重脱节。(2005年国家公务员试题)</p>
<p><b>真题示例4:</b></p>
<p>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突发性的公共事件不断发生。这些问题的积累,已经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健康。为此,新华网邀请D部长与网友进行了广泛交流,其谈话要点概括有:</p>
<p>&nbsp;&nbsp;&nbsp; (1)正确理解突发事件的概念。若是突发的自然灾害能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不会危及公共安全,也就不能成为突发性公共事件;</p>
<p>&nbsp;&nbsp;&nbsp; (2)社会矛盾引发的公共事件在增多,建立一整套应急预案至关重要,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机制,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p>
<p>&nbsp;&nbsp;&nbsp; (3)非典事件的处理虽然在一定程度肯定了我国目前党政统一的领导体制,但我国公共卫生防疫体制亟待完善;</p>
<p>&nbsp;&nbsp;&nbsp; (4)一个国家要有一定富余财力来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但靠经济介入也不一定就能防治得了;</p>
<p>&nbsp;&nbsp;&nbsp; (5)社会领域中存在的就业问题是引发突发事件的诱因之一;</p>
<p>&nbsp;&nbsp;&nbsp; (6)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主要是政府的责任,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政府机构及各社会团体组织应以大局为重;</p>
<p>&nbsp;&nbsp;&nbsp; (7)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普及性常识教育是必要的。(2006年国家公务员试题)</p>
<p><b>真题示例5</b>:</p>
<p>近几年来,在工业化、城镇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的新形势下,大量农村集体用地被国家征用。就以河北北焦村和西营村为例,当地的土地征用基本情况为:第一,耕地流失严重。第二,土地征用的补偿费用偏低,无法弥补农民的损失。第三,在土地征用的过程中存在违法违规的操作行为。第四,利益的冲突无法很好地解决导致了上访现象的增加。 </p>
<p>由上述情况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在城市化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在农村土地征用问题的许多方面仍略显不足。首先,部分地区的征用土地的利用效率偏低,存在部分征地处于荒废状态的现象。其次,从经济学角度来衡量,征地收入与征地赔偿之间存在不等价性,在获得巨大征地收入的前提下,对失地农民的补偿费用过低,这是违反价值规律的经济行为。再次,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看,农民的权益没有得到完全的维护必然会影响社会的稳定。第四,农村的一些相关管理部门存在违法违规卖地的行为,如贱卖土地、拖欠农民土地补偿费等问题。第五,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作为土地使用权的“卖方”的农民,却没有权利为自己的土地使用权定价,这也是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 </p>
<p>我国政府针对这个问题,已出台《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规范审批权,相信该社会问题将逐步地得到解决。 (2007年国家公务员试题)</p>

安永老秘 发表于 2010-11-23 08:45:12

&nbsp;
<p><b>第八讲&nbsp;&nbsp; 概括类试题要求:4“求”。</b></p>
<p><b>1、 </b><b>求准</b></p>
<p><b>&nbsp;</b>&nbsp;首先,时间要求明确,整个写作规定为150分钟,并且参考答案时限为“阅读材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其次,写作要求明确。“三项式”写作要求考生利用所给定的材料遵循“‘概括主要问题’――‘提出主要问题对策’――‘论证对策合法合理可行性’”的固定模式,写成三段具有记叙、说明、议论文体特征的文章。</p>
<p><b>2、 </b><b>求实</b></p>
<p><b>&nbsp; </b>概括类的文体和行文的要求是平实、可信,不要过于华丽。</p>
<p><b>3、 </b><b>求深</b></p>
<p><b>&nbsp; </b>要把材料的深刻内涵挖掘出来。</p>
<p>(1)该给定材料通过某省某市红星新村居民H状告某印刷公司一案涉及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反映的主要问题有:①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②如何在保护企业、促进企业设备更新、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和保护公民正常的生活环境等方面的问题。(2000年示例)</p>
<p>(2)该资料反映了现代城市在加速发展过程中所经常遭遇的问题:因传统遗留和盲目建设所造成的城市工农业生产布局不合理,给居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而这种影响,由于种种阻力,很难加以消除。但是,因为城市居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和社会环保日趋迫切,这种城市布局不合理现象所引起的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中心议题之一。(2000年答卷示例)</p>
<p><b>4、 </b><b>求全</b></p>
<p><b>&nbsp;</b>&nbsp;概括内容要全面,因为概括试题是踩点给分。</p>
<p>(1)由于美国有关部门接受了一个研究小组根据其研究成果提出的应禁止使用含PPA药物的建议,美国药品公司便忙活起来,其中明显有商业竞争的因素。风波所及,各国都很重视,有的态度理智,有的出现惊慌。中国药品监督局也谨慎提出要暂停使用此类药品。对此,不少民众产生迷惑,甚至拒服含PPA的感冒药。有关检测部门指出并未发现由于服用此类药品而导致不良后果,专家则认为药品不良反应一般具有滞后性,提醒要加强药品监督检测,提高用药安全性。(2000年答卷示例)</p>
<p>(2)该材料反映了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即如何加强对药品使用的监测工作。PPA对人体有害,药品生产厂商早已知道却不公开,这是对公众健康权力的侵害。PPA事件说明,药品监测工作需要透明、公开。同时,该事件也说明,一旦发现类似PPA这样的事件,药物科技人员应立即研制新药,以便能投放市场,补充这方面需求。此外,假如我们在含PPA药品未进入市场或进行审批生产前就予以查实禁止,那么PPA事件就会成为无源头之污水。国家在这一方面应予以高度重视。(2001年答卷示例)</p><br/><br/>
<p><b>第九讲 对策类型试题分析与答题方略</b></p>
<p><b>&nbsp;</b></p>
<p><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b>历年考试内容和考题形式</b></p>
<p><b>&nbsp;</b></p>
<table border="1"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tbody>
<tr>
<td valign="top" width="109">
<p>&nbsp;&nbsp; 年份</p></td>
<td valign="top" width="443">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命题内容</p></td></tr>
<tr>
<td valign="top" width="109">
<p>2000</p></td>
<td valign="top" width="443">
<p>以省政府调研员的身份,用不超过350字的篇幅,提出解决给定材料所反映问题的方案。要有条理地说明,要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p></td></tr>
<tr>
<td valign="top" width="109">
<p>2001</p></td>
<td valign="top" width="443">
<p>假定你是某部门的工作人员,请你就PPA风波所引发的问题提出善后处理意见。可以全面谈,也可以就某一个方面谈。要求:意见合理,具体可行;条理清楚,语言简明;字数不超过300。</p></td></tr>
<tr>
<td valign="top" width="109">
<p>2002</p></td>
<td valign="top" width="443">
<p>从政府制定政策的角度,就如何克服资料所反映的种种弊端,提出对策建议。要求:有针对性,有条理,切实可行。</p></td></tr>
<tr>
<td valign="top" width="109">
<p>2003</p></td>
<td valign="top" width="443">
<p>对给定材料进行分析,从政府职能部门制定政策的角度,就如何“减少事故,保障安全”,提出对策建议,供领导参考。要求:分析恰当,对策明确、可行;条理清楚,语言通畅。字数不少于600。</p></td></tr>
<tr>
<td valign="top" width="109">
<p>2004</p></td>
<td valign="top" width="443">
<p>假定给定材料中有关我国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在你市都存在,你作为市交通主管部门的负责人,请根据给定材料,写一份“关于我市交通拥堵情况的报告”。要求:(1)简要介绍情况,恰当分析原因,提出全面、明确、可行的对策。(2)条理清楚,语言通畅。(3)作题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字数不多于1500。</p></td></tr>
<tr>
<td valign="top" width="109">
<p>2005</p></td>
<td valign="top" width="443">
<p>给定材料罗列了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多种意见。其中反映了两种不同思路,请你对这两种思路分别加以简述。简述文字要简明扼要,不超过150字。</p></td></tr>
<tr>
<td valign="top" width="109">
<p>2006</p></td>
<td valign="top" width="443">
<p>在我国,妥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是政府面临的重大问题。请你就我国政府如何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写一篇文章,谈出自己的看法。要求:自拟标题,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语言流畅。字数在1000-1200字之间。</p></td></tr>
<tr>
<td valign="top" width="109">
<p>2007</p></td>
<td valign="top" width="443">
<p>给定材料2提到“把土地转让市场区分为两大类进行交易”,请进一步说明这两大类市场怎么区分,并谈谈在这两大类市场中怎样解决“农民没有权利为自己的土地定价”的问题。不超过200字。</p></td></tr></tbody></table>
<p><b>&nbsp;</b></p>
<p>从2000年到2007年的命题形式:</p>
<p>第一,提出对策,字数一般在300-400字之间。</p>
<p>第二,观点或思路简述、分析。给出部分观点,找出与给定资料观点不相符的或错误的观点,对不相符的或错误的观点加以论证;或者简述材料暗含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字数不等。(抽象概括)</p>
<p>第三,对策有效性分析。对给定的解决问题的措施,找出有错误的解决问题措施并对错误的要用不超过300-500字的篇幅加以论证。</p>
<p>第四,以不超过1200-1500字的篇幅用调查报告、起草讲话稿、通报等公文应用文形式提出自己的对策、方案或见解。</p>
<p>从2000年到2007年命题的对策建议有下列几种:</p><br/><br/><br/>
<p>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tbody>
<tr>
<td>
<div>
<p>提倡性对策</p></div></td></tr></tbody></table>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tbody>
<tr>
<td>
<div>
<p>防止性对策</p></div></td></tr></tbody></table>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tbody>
<tr>
<td>
<div>
<p>解决性对策</p></div></td></tr></tbody></table>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tbody>
<tr>
<td>
<div>
<p>对策分析</p></div></td></tr></tbody></table>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tbody>
<tr>
<td>
<div>
<p>风气、现象、精神</p></div></td></tr></tbody></table>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tbody>
<tr>
<td>
<div>
<p>1、社会现象。2、突发公共事件。</p></div></td></tr></tbody></table>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tbody>
<tr>
<td>
<div>
<p>1、一个事件。2、一个行业现象。</p></div></td></tr></tbody></table>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tbody>
<tr>
<td>
<div>
<p>1、肯定性分析。2、否定性分析。3、改进性分析。</p></div></td></tr></tbody></table>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tbody>
<tr>
<td>
<div>
<p>对策、建议</p></div></td></tr></tbody></table>&nbsp;</p><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 clear="all"/>
<p><b>第十讲&nbsp; 对策(建议)的解决方案</b></p>
<p>1、&nbsp; 提倡性对策的解决方案</p>
<p>&nbsp; 提倡性对策的解决方案是指积极的社会现象。如:</p>
<p>寒假来临之际,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给学生布置了一项特殊的寒假作业,要求主动给父母磕一个头,让很多同学不能接受,校方则表示,磕头是中国感恩的最高礼仪,让学生给父母磕一头并不过分。(1月23日《大河报》)</p>
<p>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磕头是中国人的传统感恩方式。“小羊羔吃奶时双膝跪下,小乌鸦报母恩一十八天”。做为一名学生,你现在能为父母做些什么,父母又舍得你去为他们做些什么。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哪一个父母不是为儿女的成长操碎了心,儿女从小到大,哪一个父母给儿女关爱不胜过自己。如今上大学校就要一大笔高额的费用,父母为了儿女忙碌,劳作,含辛茹苦,对于父母特别是家在农村的父母,为了能让儿女上学,有的背井离乡外出做工,有的得病舍不得治疗,这些儿女也许知道,但又有多少人放在心上。</p>
<p>儿女给日渐苍老的父母磕一个头有什么不好,真的不明白这怎么就让很多同学不能接受。儿女一天天长大,全身透着青春的气息,而父母一天天老去,父母看在眼里喜在心中。过年了,面对日日牵挂你的父母,双膝跪地,父母他们真的惊讶,但他们能够接受,做为上一辈人,他们比我们更能理解中国这种感恩的最高礼仪,这一跪,让父母为儿女操劳的心灵得到慰籍。中国人,跪天跪地跪父母,儿女跪父母不丢人,与儿女无损,让父母欢乐,儿女怎么就不能接受。<br/> 父爱如山,母爱如水,天底下最伟大的人就是父母,永远。没有一个父母会不爱自己的孩子。在父母心中,儿女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父母永远会把最好的东西留给自己的孩子。面对父母的关爱,儿女最应学会对他们报答,这是做人的第一步。就像郑州大学那位老师说的,学院开展的感恩父母活动是感恩教育的一部分,给父母磕一个头只是活动的其中一种表现形式。大学生首先要从感恩父母开始,才会对社会感恩,才能更好地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报答社会,报答所有关心、帮助过自己的人。<br/>  过年了,回家给父母磕一个头,每个人都有为人父母的那一天。</p>
<p>&nbsp; 这是一个引起广泛议论的话题。有的人反对,理由是不一定用极端的形式表达感恩,只要心里想着就可以了。但有的人很赞成,理由是没有形式,怎么会有内容?从网上调查的结果看,赞成的居多。</p>
<p>&nbsp; 又如:</p>
<p>晨报讯据新华社电在湖南怀化学院的校园内,每天早上一位23岁的男生,都会用自行车把一个十多岁的小女孩送到石门小学,晚上再接回到他们的住处——男生宿舍下的楼梯间。这位男生就是2003年从河南省西华县考入怀化学院经济管理系的洪战辉。而那位小女孩和洪战辉并没有血缘关系,是犯有间歇性精神病的父亲捡来的弃婴。由于母亲离家出走,这位捡来的妹妹由他一手带大。从洪战辉读高中时,他就一直把妹妹带在身边,一边读书一边照顾年幼的妹妹,靠做点小生意和打零工来维持生活,如今已经照顾了12年。11年如一日,洪战辉一边读书一边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照看时常发病的父亲,抚养捡到的妹妹……这期间,曾经动摇,也曾经想到逃避,但一种责任最终让他“只是默默地走,不愿放弃”。</p>
<p>12月9日,新华网远程连线在湖南怀化的洪战辉兄妹。在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洪战辉敞开心扉向网友讲述了苦难而贫困的不幸家庭、不离不弃的兄妹亲情以及一个“普通人”的坚持和责任。连线引发11300名网友点击,跟帖330多条,网上一片热议。</p>
<p>网友留言说,“洪战辉感动着中国,人间自有真情在。感动来自普通人的平凡行为!总有一些平凡的人震撼我们的心灵,总有一些善良的人感动我们的情怀。又一次被感动了!” </p>
<p>“这样的事迹感动着你,感动着我,感动着中国人。我们有责任来让社会变得温暖,社会是有生命的,我们要注入爱,让社会处处有爱,有真情。” </p>
<p>面对网友如潮的好评,洪战辉真诚地说:“我觉得我自己是一个再平凡不过、再普通不过的人了……但是我又会坚持。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责任,不但对自己、对家庭,还有对社会。” </p>
<p>许多好心人都纷纷向这对兄妹伸出援助之手。洪战辉明确拒绝了大家的好意。他说:“我觉得一个人自立、自强才是最重要的”“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我已经具备独立自主生存、照顾家庭的能力了。”于是,网友们在感动之余,唯有祝福。</p>
<p>正如洪战辉自己所说,他的生活从没希望中走出了希望。他高兴地告诉记者,考入大学后,每年春节回家,都能欣慰地看到久病的父亲病情大有好转;2004年底,母亲也感到了愧疚,回到了久别的家中;在外漂流了多年的弟弟现在也有了消息。我作为普通人,还会一如既往地去做我该做的事情,去尽我该尽的义务和责任,平和、静心、无悔、无愧地走完这一生几十年,不是很好吗?</p>
<p>&nbsp; 提倡性对策的解决方案是:</p>
<p>&nbsp; 第一步:政策层面:宣传、演讲会、报道、开展活动。</p>
<p>&nbsp; 第二步:行业层面:建立鼓励机制。</p>
<p>&nbsp; 第三步:个人层面:创立成长环境</p><br/><br/><br/>
<p>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tbody>
<tr>
<td>
<div>
<p>宏观:政策层面</p></div></td></tr></tbody></table>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tbody>
<tr>
<td>
<div>
<p>中观:行业层面</p></div></td></tr></tbody></table>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tbody>
<tr>
<td>
<div>
<p>微观:操作层面</p></div></td></tr></tbody></table>&nbsp;</p><br/><br/><br/><br/><br/><br/><br/><br/><br clear="all"/>
<p>&nbsp; </p><br/>
<p><b><br/><br/><br/><br clear="all"/>&nbsp;</p>
<p>例如上面的示例中就是使用的历史回顾法:</p>
<p>城乡经济统筹发展,这是个新提法、新思路,具有很强的有针对性。<u>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u>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对城市、居民实行一种政策,对农村、农民实行另一种政策。长期实行这种“一国两策”的结果,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二元经济结构、二元社会结构,城乡不能交融,城乡差距很大,实际上形成了两个市场、两个社会,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经济社会问题。<u>改革开放以来,</u>由于户籍制度等体制性障碍没有改革,城乡差别扩大的趋势仍在继续。<u>最近几年来,</u>东部沿海城市发展很快,日新月异;但广大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农村,还相当落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江泽民<u>在十六大报告</u>中提出了一些对新阶段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新观点和新思路,其中就包括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报告指出,就现阶段来说,必须把转移农业人口作为今后繁荣农村经济的一大重任。有专家指出,这是在新阶段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思路,离开了这个思路,要想在十几年内的时间内把我国农村建成小康社会,是很难做到的。</p>
<p>&nbsp;&nbsp; 从划线部分我们可以看出这样的叙述逻辑:20世纪5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最近几年——党的十六大。这样的历史回顾法把整个文章衬托的脉络清晰,语言流畅。</p>
<p><b>第二节结束</b></p></b>

安永老秘 发表于 2010-11-23 08:45:35

<p><b>2、 </b><b>防止性对策的解决方案</b></p>
<p>&nbsp; 防止性对策是审论命题的重点。防止性对策的解决方案分为两个方面:社会现象和突发事件。这两个方面又有不同的解决模式。请看图表:</p><br/><br/><br/>
<p>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tbody>
<tr>
<td>
<div>
<p>社会现象</p></div></td></tr></tbody></table>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tbody>
<tr>
<td>
<div>
<p>突发事件</p></div></td></tr></tbody></table>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tbody>
<tr>
<td>
<div>
<p>政策层面:宣传</p></div></td></tr></tbody></table>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tbody>
<tr>
<td>
<div>
<p>行业层面:建立机制</p></div></td></tr></tbody></table>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tbody>
<tr>
<td>
<div>
<p>个人层面:加强教育</p></div></td></tr></tbody></table>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tbody>
<tr>
<td>
<div>
<p>建立应急预案</p></div></td></tr></tbody></table>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tbody>
<tr>
<td>
<div>
<p>成立专门事故小组</p></div></td></tr></tbody></table>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tbody>
<tr>
<td>
<div>
<p>制止当前事态,处理遗留问题</p></div></td></tr></tbody></table>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tbody>
<tr>
<td>
<div>
<p>落实个人责任制</p></div></td></tr></tbody></table>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tbody>
<tr>
<td>
<div>
<p>防止性对策</p></div></td></tr></tbody></table>&nbsp;</p><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 clear="all"/>
<p>&nbsp; 凡是防止性对策,我们就可以套入这个模式,答案全面而准确。请看往年真题示例:</p>
<p>社会现象的防止性对策真题示例:</p>
<p>对加强我国网络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三个解决方案:</p>
<p>&nbsp;&nbsp;&nbsp; (1)建设网上的马克思主义阵地。鉴于网上是欧美的“信息霸权”,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界线趋于模糊,国家政治安全特别是意识形态的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国家敌对势力的侵害。因此,建设马克思主义的网络阵地就很有必要了。</p>
<p>&nbsp;&nbsp;&nbsp; (2)发挥网络的舆论宣传与引导作用。政府可以利用网络对外宣传自己的意识形态,对内起社会舆论的监督和引导作用,以加大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提高其识辨能力,抵制西方网络对我国的消极影响。</p>
<p>&nbsp;&nbsp;&nbsp; (3)加强网络法规建设。我国是后起的网络用户大国,近几年已初步建立了我国的网络法规,但还很不完善。应加大网络立法的力度。一是应加快立法速度,以对政府、企业和个人信息数据实行保护;二是应强调采用法制手段制裁处罚网络犯罪;三是应大力培养网络执法人员,及时发现与打击网络犯罪;四是应通过技术手段提高人民群众利用信息的能力,包括技术加密防范能力、获取信息和信息防染能力等。(2002年国家公务员真题)</p>
<p>突发事件的防止性对策真题示例:</p>
<p>作为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当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力争减少事故、保障安全,尤其是要把恶性安全事故频发的势头及时控制住:</p>
<p>&nbsp;&nbsp;&nbsp; (1)尽快追究事故有关责任人的责任,该撤职的撤职,该查办的查办。同时必须坚持“四不放过”的原则,也就是“事故原因不查清不放过;防范措施不落实不放过;职工群众未受到教育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未受到处理不放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吸取事故教训,避免同类事故重复发生,促进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p>
<p>&nbsp;&nbsp;&nbsp; (2)尽快组织开展一次全国范围内的安全大检查,发现事故隐患及时消除,发现存在问题及时整改,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努力减少人员伤亡事故的发生。</p>
<p>&nbsp;&nbsp;&nbsp; (3)建立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把预防事故发生、强化安全监督管理的责任落到实处,分工负责、层层把关、责任到人。同时,对重大事故责任人坚决给予相应的党纪、政纪处罚,情节严重的追究刑事责任。</p>
<p>&nbsp;&nbsp;&nbsp; (4)尽快出台加强安全监督管理、预防事故发生的法律或者法规,或者对刑法的相关条款进行司法解释,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加强和规范安全监督管理。同时加大执法检查力度。</p>
<p>(5)鉴于目前安全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安全监督管理体制不顺,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力量薄弱,管理工作不到位,因此建议提请国务院,尽快调整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加强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增加人员,落实经费,并授予相应的管理和处罚权限。</p>
<p>(6)建立健全安全事故处理应急机制,一旦出现事故,及时抢救、处理,减少人员伤亡,减轻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2003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真题)</p>
<p>防止性对策真题示例:</p>
<p>如何处理突发公共事件</p>
<p>&nbsp;&nbsp;&nbsp; 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是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保障,是履行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高度,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把这项安国利民的大事做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提供一个稳定、安全的社会环境。</p>
<p>&nbsp;&nbsp;&nbsp; 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就是要提高国家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预防和减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保障国家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p>
<p>加强全国应急体系建设和应急管理工作,必须做好健全组织体系、运行机制、保障制度等工作。</p>
<p>第一,健全体制,明确责任。各地区各部门要在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各级政府要把加强应急管理摆在重要位置,把人力、财力、物力等公共资源更多地用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p>
<p>&nbsp;&nbsp;&nbsp; 第二,居安思危,预防为主。要健全公共安全管理机制,健全监测、预测、预报、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加强专业救灾抢险队伍建设,健全救灾物资储备制度,搞好培训和预案演练,全面提高国家和全社会的抗风险能力。不断完善各级各类应急预案,并认真抓好落实。</p>
<p>&nbsp;&nbsp;&nbsp; 第三,强化法治,依靠科技。要加快应急管理的法制建设,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法制体系,把应急管理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高度重视运用科技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加强应急管理科学研究,提高应急装备和技术水平,加快应急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形成国家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p>
<p>&nbsp;&nbsp;&nbsp; 第四,协同应对,快速反应。各地区各部门要树立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不仅要加强本地区本部门的应急管理,落实好自己负责的专项预案,还要按照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做好纵向和横向的协同配合工作。健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体系,明确各方面职责,确保一旦有事,能够有效组织,快速反应,高效运转,临事不乱。</p>
<p>&nbsp;&nbsp;&nbsp; 第五,加强基层,全民参与。要特别重视城乡基层和各项基础工作,做好社区、农村、学校、医院、企事业等基层单位应急管理工作,提高基层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能力。广泛宣传和普及公共安全知识、应急管理知识、灾害知识、防灾救灾和自救知识,提高群众参与应急管理能力和自救能力。</p>
<p>&nbsp;&nbsp;&nbsp; 我们的政府是人民政府,根本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不受侵害、减少损失。各级政府必须强化责任意识,把保障人民群众利益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应急管理的首要任务,居安思危,常抓不懈,努力提高我国应急体系建设和管理水平。(2006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真题)</p><br/>
<p><b>&nbsp;</p>
<p><b>3、 </b><b>解决性对策的解决方案</b></p>
<p>&nbsp; 有两个方案:一个是具体事件,一个是行业现象。具体事件类似于突发事件的解决措施,则需要挖掘更深的政策措施。</p>
<p>&nbsp; 例如2004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真题:</p>
<p>关于我市交通拥堵情况的报告</p>
<p>&nbsp;&nbsp;&nbsp; 由于各种原因,近几年来我市交通状况越来越严峻,交通拥堵现象如今已极为突出,老百姓中甚至有“北京一大怪,汽车没有行人快”的说法。车路矛盾不仅降低了运输和通行效率,还加大了财政负担,每年需大量资金投入到缓解交通拥堵上;交通拥堵带来的汽车怠速运转,还加重了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与此同时,交通事故也是有增无减,近年来我国交通事故死亡率高居世界第一,2002年每天死亡人数达到300人。可以说,交通拥堵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治理的地步,否则必将极大地不利于市民的工作、生活,影响我市的长远发展。</p>
<p>&nbsp;&nbsp;&nbsp; 据调研,我市交通拥堵现象及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p>
<p>&nbsp;&nbsp;&nbsp; 一、道路发展赶不上车辆增长,车路比例不协调。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市的道路长度和道路面积均呈增长趋势,修建了地铁、高架桥等许多道路基础设施,拓宽了地面交通要道。但城市机动车保有量同期也在迅速增加,其增长总量大大超过了道路的增长,这与城市道路建设发展相对缓慢构成了尖锐的矛盾。而近年我市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私人购车,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估计私家车还将会有一个大的增长。</p>
<p>&nbsp;&nbsp;&nbsp; 二、城市道路功能定位不清。专家认为,就功能定位而言,城市道路应分六个层次,即城际高速公路、沟通城郊与城市主干道的快速路、城市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以及生活区道路,可行车速从每小时120公里到10公里不等。但我市道路功能定位不够明确,导致行车错位。</p>
<p>&nbsp;&nbsp;&nbsp; 三、道路资源利用率低下。原因在于:市区停车不便导致的临时停车占道现象十分普遍,致使在行车辆遇阻或减速,动静态交通相互争夺空间;小汽车在我市机动车总量中所占比例较大,与公交车、自行车等运输工具相比,其运行效率最低,但占用的道路资源却不少。</p>
<p>&nbsp;&nbsp;&nbsp; 四、其他影响交通的情况,如道路施工建设,尤其是毒干道道路施工,对车辆通行影响很大;部分市民的交通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交通公德意识差,严重阻碍了排堵保畅的效率。</p>
<p>&nbsp;&nbsp;&nbsp; 交通堵塞的现象在任何一个国际性城市都发生过,交通管理仅靠简单的行政和经济措施,是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交通问题的。针对上述情况,我部门经过调研,提出如下解决方案: </p>
<p>&nbsp;&nbsp;&nbsp; 一、继续加大公共交通投资力度。公共交通不够发达是交通不畅的最关键因素。我部门建议: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增加公共客运交通投资比例;给公交车设置专用封闭车道,加快发展大容量快速公交系统(BRT);借鉴国外经验,大力发展城市地下交通,缓解地上道路资源的紧张;货运时间与客运时间高峰期错开,商业、娱乐休闲业营业时间与上下班时间错开。</p>
<p>&nbsp;&nbsp;&nbsp; 二、科学、合理地规划我市道路建设和使用,提高道路资源利用率。为此,有必要加强交通发展规划,结合我市空间发展布局调整和《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编制《交通发展纲要》;推进城市功能布局及交通结构调整,大幅提高公共交通吸引力及运输比率;调整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分配比例,市区道路投资由以快速路、主干路系统为主转向次干路、支路建设,提高路网的整体效能;改革高速路收费制度。</p>
<p>&nbsp;&nbsp;&nbsp; 三、引导和限制私车使用。私人小汽车发展缺乏引导,导致了城市交通结构进一步恶化,建议用经济手段引导和限制私车使用:征收小汽车牌照费,二环路内及交通严重拥堵地区征收道路拥挤费;对停车收费实行差别化管理,不同区域、不同时段设定不同的收费标准,城区中心停车要高收费,以此调节交通的流量。此外,在市区边缘,结合大型公交枢纽建设,设置低价位或免费停车设施,鼓励市民换乘公交车进入市区,倡导“理性用车”,缓解交通压力。</p>
<p>&nbsp;&nbsp;&nbsp; 四、加强交通管理,提高交通组织水平。我们现在仍没脱离靠人管理的模式,用的都是限制、处罚的方法去维持交通。需尽快实行科学化的管理,实现由静态交通到动态交通的管理;科学分配警力资源,提高交警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科技应用技能,警力时空分布和勤务管理由现在的分散管理转向科学化、集约化。</p>
<p>&nbsp;&nbsp;&nbsp; 五、加快发展交通指挥现代化、管理数字化、信息网络化、办公自动化,建立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为此可以着手整合交通信息资源,建立综合交通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完善智能交通管理与控制系统和智能公交指挥调度系统,建立出租车呼叫调度系统、车辆诱导系统、物流货运智能运输系统、停车诱导系统等。</p>
<p>&nbsp;&nbsp;&nbsp; 六、加强交通法制建设,规范交通建设运营管理。制定如《道路交通条例》、《公共交通条例》、《轨道交通安全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完善其他相关法规。还要在增强市民交通安全和法制意识上多做工作,经常组织相关宣传活动,发放宣传手册。</p>
<p>以上分析和方案是否妥当,还须进一步组织专家论证,特此报告。</p>
<p>这份答卷比较完美。文章布局合理,遵循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条思路,前面介绍情况,中间分析原因都紧紧围绕材料进行,并将材料中的信息概括起来,反映出考生较强的阅读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接下来的解决方案是针对文章前面的分析而提出的,也体现出考生在写作中能够前呼后应,并且分析得很有条理,全篇文章语言也很简洁。美中不足的是,在所述方案中,有些泛泛而谈,材料中的数据也没有准确掌握好,因而对成绩有所影响。 </p>
<p>&nbsp; 4、<b>对策分析的解决方案</b><b></b></p>
<p><b>&nbsp; </b>近两年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命题趋势:“策论”越来越明显。也就是说,对策分析的试题分量在逐渐加大。审论的精神实质迅速地突现出来,这就加大了试题的难度,也是近两年审论的分数普遍偏低的重要原因。</p>
<p><br/>&nbsp;</p>
<p>&nbsp;<b>&nbsp;</b><b>对策分析模式:解题――理论或政策或历史对比分析――对策</b></p>
<p><br/>&nbsp;</p>
<p>例如2005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真题:</p>
<p>评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两种思路</p>
<p>&nbsp;&nbsp;&nbsp; 中国农民脱贫的出路在哪里?思路之一是着眼农村自身的经济建设,通过增加财政扶贫资金和扶贫贷款,大力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小城镇”。思路之二是利用城市解决农村人口的就业问题,加速城市化步伐,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尽快转移,城乡经济统筹发展。两种思路,就是两种解决农村农民问题的战略,在农村与农民问题这个关系国民经济的根本大计的首要问题上,两种思路中的任何一种都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孰优孰劣,值得深入思考。</p>
<p>&nbsp;&nbsp;&nbsp; 城乡经济统筹发展,这是个新提法、新思路,具有很强的有针对性。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对城市、居民实行一种政策,对农村、农民实行另一种政策。长期实行这种“一国两策”的结果,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二元经济结构、二元社会结构,城乡不能交融,城乡差距很大,实际上形成了两个市场、两个社会,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经济社会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户籍制度等体制性障碍没有改革,城乡差别扩大的趋势仍在继续。最近几年来,东部沿海城市发展很快,日新月异;但广大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农村,还相当落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一些对新阶段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新观点和新思路,其中就包括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报告指出,就现阶段来说,必须把转移农业人口作为今后繁荣农村经济的一大重任。有专家指出,这是在新阶段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思路,离开了这个思路,要想在十几年内的时间内把我国农村建成小康社会,是很难做到的。</p>
<p>另一方面,从发展“小城镇”的思路来看,中国若要遍地都去发展“小城镇”,总有一天会面临无土可耕的危机。我国的城市化不能仿效美国模式,因为美国的土地资源要比我国丰富得多。但如果只着眼于农村自身建设来发展“小城镇”,实际上就是“让农村关起门来搞城市化”,还是不能消除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这不符合中国国情。</p>
<p>从2005年1月1日起,各地区将统一使用人口统计中的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并对历史数据进行调整,长期以来以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将成为历史。农民工对城市GDP的贡献将被承认,他们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也将由城市的公共财政加以解决,这将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性举措。要通过改革,使城市向农民开放,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这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村与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目前,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工农业商品供应充足,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各方面的条件已逐渐具备。应该深化户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敞开城门镇门,让农民走进来。<b></b></p>
<p>这篇文章写的是比较好的。其突出优点是“理据相谐”、“有立有破”。作者紧扣主题,将给定材料中列出的问题加以梳理,围绕“发展农村经济要以加快农村人口转移为思路”这一论点,加以论述。“策”“论”结合,浑然一体。<b></b></p>
<p><b>&nbsp; </b>这类试题的特点是已经有了给定观点,让你议论。解题思路是:</p>
<p><b>&nbsp;</b>&nbsp;第一步:给定观点与相关政策比较,经过比较就会产生差异。</p>
<p>&nbsp; 第二步: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p>
<p>&nbsp; 第三步:分析给定政策产生的影响。</p>
<p>&nbsp; 第四步:提出相关措施。并评价相关措施。</p>
<p>&nbsp; “策”论的具体方法:用历史的、现实的、抽象的、数据的方法从四个角度加以论证。如图:</p>
<p><br/><br/>&nbsp;</p>
<p>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tbody>
<tr>
<td>
<div>
<p>历史回顾法</p></div></td></tr></tbody></table>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tbody>
<tr>
<td>
<div>
<p>理论分析法</p></div></td></tr></tbody></table>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tbody>
<tr>
<td>
<div>
<p>现实联系法</p></div></td></tr></tbody></table>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tbody>
<tr>
<td>
<div>
<p>数据分析法</p></div></td></tr></tbody></table>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tbody>
<tr>
<td>
<div>
<p>给定</p>
<p>观点</p></div></td></tr></tbody></table>&nbsp;</p>
<p><br/><br/><br/><br/><br/></p></b>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公务员考试申论满分攻略大串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