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昌市产学研合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技术和成果资源优势,促进企业有效的利用社会科研资源,强化产学研结合,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我市科技创新能力,今年3月初至5月初,在党钢副局长的带领下,就我市产学研合作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调研组通过听取工作情况汇报,实地考察了南昌大学、南昌航空大学、江西中医学院等驻昌高校院所的产学研合作情况,发放了调查问卷百余份,并通过组织召开科研处长例会调研产学研合作情况,掌握了大量详实的材料。在此基础上,调研组对我市产学研合作的现状、呈现的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思考,并对如何优化资源组合、促进我市产学研合作有了一个初步的工作思路。现将本次调研情况简要汇报如下:<br/>一、我市产学研合作现状<br/> 新世纪以来,市科技局按照省市关于解放思想的要求,及时创新工作思路,调整工作重点,启动了科技对外开放与交流,产学研结合工作,并将这项工作列为局里重要工作之一。近年来,随着产学研合作工作的推进,得到省内外高校院所、企业的大力配合,在我市探索了一条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创新之路。<br/>(一)政府着力搭建平台。<br/> 近年来,市政府大力实施“科教兴昌”战略,并把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作为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创新型南昌的重要途径和举措。目前,已有中科院热物理所、江南大学及南昌大学等11家驻昌高校院所共13家高校院所与我市建立了长期科技合作关系;国家级重点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先后在我市设立了技术转移服务中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昌大学都在南昌设有科技园区;南昌发展促进会(北京)成立。同时通过不定期召开科技成果对接洽谈会来为高校院所与我市企业架设产学研结合桥梁,为省内外高校院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舞台。<br/>(二)科技行政主管部门不断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br/> 为了充分发挥平台作用,及时沟通高校院所的科研成果信息,了解企业所需,市科技局不断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打破了市级科技经费不能支持省级高校院所科研项目的传统,促进了高校院所与我市的长期科技合作。此外,为强化信息沟通,市科技局建立了驻昌高校科研处长联席例会制度。原则上每季度召开一次。随着形势的变化,应对县区、开发区的强烈要求,改革了联席例会在驻昌高校间轮值制,将驻昌高校院所科研处长会议设在有需求的开发区、县区召开,为开发区、县区的发展建言献策,答疑解惑。同时,针对高校的重点学科,结合我市县区企业的发展实际,建立了“一校一县(区)”的联系方式,不定期应县区企业的要求,组织高校院所的科技专家下县区开展科技服务,为他们间的合作牵线搭桥,共促发展。2008年,浙江大学的一项技术项目已落户到新建县的一家企业,业已试制出样品。<br/>(三)产学研合作环境不断优化。<br/> 从2008年起,设立了产学研合作计划,实施产学研计划项目60余项。仅南昌大学就获该项计划资助经费67万元。从2009年起,设立党外专家博士产学研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300万元,旨在加速产学研合作成果的转化。同时,通过不定期召开科技成果对接洽谈会,近五年来,成功举办各类产学研合作专题活动10余场,签订意向性合作协议百余项,大力推进了企业与高校院所间的项目合作。近年来共有300余项产学研合作项目得到市级科技经费的支持。此外,加大了产学研合作工作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科技信息网、电视、报刊、广播等宣传产学研合作新政策、新动态、合作新成果,深化了社会对产学研合作工作的理解与认同,产学研合作环境在不断优化。<br/>(四)产学研合作成效显。<br/> 产学研结合,提高了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如江西汇仁与江西中医学院、中国药科大学、南昌市草药科研所、复旦大学等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在上海建立了研发中心,进一步增强企业的技术研发力量,对完成省级重大成果转化项目和该企业产品产业化起到了决定性支撑作用,推动了企业产品技术进步。又如江西本草天工与南昌航空工业大学合作完成国家“十五”攻关项目“中药片剂制造过程在线检测的研究”等等。<br/> 产学研结合,增加了企业的收益。如南昌航空大学与江铃汽车公司合作,采用研发的“汽车机器人焊接柔性焊接系统”、“超薄高强热轧钢板应用与开发”新技术,解决“全顺”系列轻型客车车架疲劳断裂问题,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每年创收1600余万元。<br/> 又如江西中医学院与汇仁制药集团等一批大中型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开发了一批市场名牌产品。复方草珊瑚含片、健胃消食片、草珊瑚牙膏、珍视明眼药水等产品,近三年来累计实现销售额近80亿元,为我市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br/> 产学研结合,活跃了技术转让行为。如江西中医学院将开发研制的国家一类新药“盐酸槐定碱注射液”一次性转让价格2000万元,创全国医药院校科技成果转让价格之最。江西师大化工有限公司以730万元技术作价入股合作开发“MMT”项目。<br/> 产学研结合,促进了技术服务。江西省农科院积极发挥在农业方面的科研优势,近年组建百名高级农业专家服务团,深入农村,抓好粮食科技丰产测土配方施肥、超级稻示范、病虫防治、畜禽防疫、果业开发、食品加工、农村机械化、生态农业等技术咨询和实地指导服务,为我市农业经济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br/>二、产学研结合工作呈现的特点<br/> 在我们调查的企业中,60%的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通过调研我们感到,我市的产学研合作领域在不断拓宽,合作深度在不断延伸,合作广度在不断拓展,合作的成效在不断显现,涌现出了晶能光电、江西汇仁等一批优秀的产学研联合典型。近几年,我市的产学研合作呈现出以下特点及新的发展趋势:<br/>(一)产学研合作意识不断增强。<br/> 经过调研,我们发现,产学研合作已在企业、高校、院所三方达成了共识,收回的80余份问卷中,100%的在“对产学研重视程度”选项中选择了非常重视、比较重视选项。企业、高校院所都认为产学研合作,已成为企业产品更新换代和技术创新,成为高校院所增加科研经费,提高科研人员收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进器。合作项目不但提升了产品在市场的竞争优势,而且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充分发挥了高校资源人才优势,展示了高校的科研实力,提升了高校院所的形象,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在合作尝到了甜头,高校在合作中锻炼了队伍、检验了技术,实现了双赢。<br/>(二)产学研联合兴办创新载体。<br/> 过去高校院所的成果一次性地转让给企业,或者一次性地联合开发一个项目,项目结束就合作终止了。现在一个重要的趋势,就是产学研联合共建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研发中心等,许多企业的研发中心设在大学里,大学的实验室向企业开放。如华东交通大学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和深圳讯方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投资800余万元共同建设的“华东交通大学现代通信网综合实验室”。通过该实验室的建设,整合了高校的科研资源与企业资源,学校建立了与企业合作的固定、长期模式,可以通过订单模式为企业输送人才,校企双方通过这种模式获得双赢,增强了凝聚力。<br/>(三)产学研联合创办高新技术企业。<br/> 晶能光电、江西西林科实业有限公司等企业都是产学研合作的成功典范。南昌大学材料科学研究所(教育部发光材料与器件工程研究中心)在第一代半导体材料硅衬底上制备出了高质量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 GaN ,在国际上率先研制成功高亮度、高可靠性的垂直结构的硅衬底 GaN 基蓝光 LED 。这一成果改变了目前日美等国垄断半导体照明技术的局面,形成了硅衬底半导体照明技术路线。依托这一技术,由金沙江创业投资基金牵头,联合国际顶尖级创业投资基金 Mayfield fund, Asia vest 三家国际风险投资基金共同投资设立了专门从事硅衬底 GaN 基 LED 外延材料与器件研发与生产的高科技企业——晶能光电(江西)有限公司。江西西林科实业有限公司是以江西师大化学研究所为技术依托,集科研、开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科技研究型公司。<br/>(四)战略合作模式势头旺。<br/> 目前,我市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已从原来的成果转让、联合开发、技术服务等单一的、浅层次的合作发展到战略合作模式。<br/> 案例1:南昌大学与江铃、南昌印钞厂等企业在前期相关科技开发项目成功合作的良好基础上,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理念,建立了全面推进校企科技合作关系。<br/> 案例二:江西师范大学与泰豪集团有限公司校企合作。双方协定将在培养动漫人才、开发动漫产品、建设动漫产业基地以及科技开发、企业经营管理等领域展开全面合作,共同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产学研结合的良性机制建设,通过努力,使双方合作成为全国校企合作模式与产学研良性机制建设的典范和中国特色创新体系建设的典型。<br/>(五)政产学研合作模式在兴起。<br/> 由于产学研合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政府的加盟有助于产学研合作项目的推进,由此近年来,政产学研合作模式在逐渐兴起。如桑海开发区与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的合作就是此例。桑海开发区结合区内的产业结构和创新需求,搭建产学研合作信息平台,搜集区内各企业的技术需求,并帮助各企业寻找合适的技术供给单位(高校或科研院所),从而形成政产学研的合作模式。2008年,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与桑海开发区国家南昌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签署了合作协议,涉及新产品研发、项目包装、人员培训、学生实习就业等项目。<br/>三、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br/>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通过调研也发现在产学研合作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br/>(一)双方在项目需求、利益分配、承担风险意识不协调。<br/> 企业受自身利益的影响,对当前高校科研成果能否实现市场化、产业化及效益产生怀疑,对高校研发项目特别是处于前期的开发项目,投入意愿不强。有些企业在选择合作过程中,主观希望科研方提供投入成本低,而技术含量高见效快的科技成果;而对技术含量高开发周期相对较长或有难度的项目,往往怕承担风险,不愿投资。另一方面,高校院所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往往对研究成果的前景预期过高或实施转化应用不成熟、周期长,因此,而延误了市场好时机。高校院所更愿意直接转让,获取利润,而往往带来后续技术服务不到位,给企业造成不良影响。高校院所尚不能紧密结合市场或对本地区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进行研究开发,因此造成科研成果多数有学术理论支持,而与推广价值、需求相脱节的现象。<br/>(二)高校科研成果不成熟。<br/> 长期以来,由于高校科研成果的评价体系不尽合理,科技成果的“价值”往往是以获得国家经费多少,发表论文数量,所获奖励级别和数量来确定。“单纯追求学术价值”而忽略了“市场价值”,科技成果很难实现商品化,导致科研成果往往与生产实际脱节,不少科研成果根本没有向生产领域转化,高校没有较好的成为企业技术知识的重要来源和科技创新成果的供应源,无法给企业提供充足数量和较高质量的生产技术。<br/>(三)产学研联合中企业的主体地位没有突出。<br/> 产学研合作计划项目,还停留在等高校院所报项目阶段,缺乏主动结合市里发展重点布局重点产学研合作项目能力,市级产学研合作的项目经费全部下到了驻昌高校,而这方式中的主体却没有得到经费,在整个项目的申报、评估、实施当中都处于被动局面。<br/>(四)中试阶段资金来源困难,缺乏风险补偿机制。<br/> 中试阶段是产学研合作极为关键的一环,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必经阶段,需要大量资金。由于这阶段,技术还不够成熟,市场前景不明朗,企业是以赢利为目的,惧怕风险,不愿对中试进行投资,中试资金来源与中试基地成了中试的最大困难。目前中试缺少相应的补偿机制,社会风险基金只愿意投向业已成熟的项目,中试的困难往往使高校、科研院所在产学研合作后期处于劣势地位,影响产学研转化的积极性。<br/>(五)战略联盟实质性合作难以开展。<br/> 目前,战略性联盟属我市产学研合作的常见形式之一。战略联盟本身是一种很好的合作方式,但在操作的时候往往只有形式,没有内容。在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过程当中,各利益相关方过于封闭,没有实质性的联盟。联盟大多只能研究共性技术,无法共享核心技术。总的说来,该类联盟的性质不清晰,内涵不明确,过于松散,缺乏长效机制,可操作性不强。<br/>四、对策建议<br/> 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需要政府、高校、广大企业以及社会中介同心协力,共同推进。企业是产学研合作的主体,高校是技术创新的源泉,政府则是政策、环境的制定者和营造者。只有“三位一体”,共同努力,才能不断把产学研合作引向深入,才能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因此,我们建议:<br/>(一)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br/> 出台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法规,如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条例、深化产学研结合的实施意见等。改革有关宏观管理体制和组织机制,来引导和整合各方面的创新要素。建议将政府引导和整合作用贯穿于产学研结合的不同发展阶段。对促进产学研结合的计划和项目的优先领域、发展方向、最终要实现的目标乃至建设创新型南昌的目标模式或范式,要有系统的、有预见性的论证和顶层设计。<br/>(二)健全产学研工作机制。<br/> 建议设立政府重视,分管市长过问,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横向合作机制。如市科技局、发改委、经贸委、外经贸委、财政局、教育局、科协、开发区、高校院所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产学研合作的会商制度,促进部门之间的沟通,整合部门资源,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指导,争取财政对产学研工作专项经费的逐年提高。<br/>(三)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平台。<br/> 围绕我市一些重点行业和块状经济,建立跨单位、跨区域,产学研联合,资源共享的行业和区域公共服务平台。着眼建设关键、共性、公益性的公共服务平台,努力将其打造成企业、高校院所共同关注的集科技人才、科技成果、高校资源、企业需求的综合信息平台。如组建新能源技术研究所,以此为核心层,通过理事会、会员制把相关的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联合起来,<br/>(四)设立中试风险补偿基金。<br/> 借鉴其他城市经验(如沈阳市科技开发风险基金),设立中试风险补偿基金,以期通过合理、科学、有效地运作该基金,解决科技成果中试难的问题。<br/>(五)进一步加强对企业引导。<br/> 重点是发动市属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请进来”高层次人才及研发团队,使之成为市属高新技术企业升级和新产品研发关键技术的支撑力量。政府性投入支持产学研合作项目时要坚持企业这一主体地位,引导企业主动与高校院所的合作。<br/>(六)继续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活动。<br/> 以讲求实效为原则,组织好科技洽谈会、产学研合作对接活动;针对企业的需求和产业集群特征,组织与省内外高校院所分类学科领域的专场对接交流,主动为企业与高校院所的衔接沟通创造条件。<br/>(七)努力抓好一批产学研合作重点项目。<br/> 加大产学研合作的实施力度,突出抓好地方重点产业群、节能环保、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学研合作项目,积极利用高校院所优势资源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企业发展壮大。<br/>(八)完善产学研工作的管理。<br/> 逐步建立健全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的校企基本资料库,进行动态管理,适时掌握产学研合作情况,必要时,主动帮助协调解决难点、难题。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