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秘 发表于 2010-11-15 08:14:45

进一步转变我县工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调研报告

<p align="center"><b>转变发展方式&nbsp; 推动科学发展</b></p>
<p align="center"><b>——</b><b>进一步转变我县工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调研报告</b></p>
<p align="center"><b>县委办课题组</b></p>
<p align="center"><b>&nbsp;</b></p>
<p>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加快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对繁荣县域经济、构建和谐尤溪,加快实现“大县做成强县、优势转为实力”目标,具有重要深远意义。在县委常委、办公室主任林荣尧带领下,县委办课题组围绕如何进一步加快我县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展开调研,作了初步分析和探讨。</p>
<p><b>一、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现状</b></p>
<p>“十一五”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县围绕“建设新型工业县” 发展战略,坚持“速度、效益、环保、节能”理念,下大力气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工业经济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p>
<p><b>1</b><b>、企业发展难题破解,政策扶持成效明显。</b>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县委、县政府领导高度重视,针对工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多次组织相关部门深入企业调研,与企业主座谈,并迅速出台一系列保增长、保目标、保发展的政策措施。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扶持工业企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扶持工业企业发展贷款贴息实施办法》、《尤溪县工业企业还贷周转金实施办法》和《关于加快纺织产业发展若干扶持措施》等一系列扶持政策,由县财政安排500万元作为企业发展基金,去年就发放了企业贷款贴息等补助资金184.6万元,向10家企业滚动借出还贷周转金6520万元,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910万元,企业的正常运转在政策上得到了扶持和保障。同时,进一步深化政银企合作,完善金融贡献奖考评办法,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入,仅去年金融机构就为工业企业提供贷款27.67亿元,支持重点项目基本建设贷款余额17.8亿元;对48家纺织企业发放贷款或办理票据合计2.36亿元,其中贷款余额1.26亿元,办理各类票据1.1亿元;对矿产业贷款合计0.91亿元,金融业服务于工业经济的成效进一步显现,企业资金周转难题得到有效破解。至此,政策扶持效应逐步明显,全县工业经济从回升向好不断向稳定增长转变。去年,累计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家,总数达187家,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2.54亿元,是2005年21.15亿元近3倍;实现销售产值62.15亿元,比增15.2%;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1.72亿元,比增16.5%;对GDP增长贡献率11.75%,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p>
<p><b>2</b><b>、产业集聚效应显现,工业经济比重加大。</b>充分把握国务院出台《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重大机遇,积极对接《振兴三明工业行动计划》,产业规划进一步调整,纺织、矿业、林产、食品加工、建材五大主导产业逐步由点上突破向块状推进、延伸。纺织产业方面,完成了《尤溪县纺织工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荣获“中国革基布名城”称号;铅锌产业方面,基本完成矿产资源整合工作,多数矿产企业恢复生产;林产工业方面,持续开展木材经营加工企业清理整顿,林产工业不断向规模化精深加工方向发展;食品加工产业方面,重点引导茶油、黄酒、金柑、笋、食用菌等食品加工企业整体搬迁入园区工作进展顺利;建材产业方面,石灰石资源勘探和资源整合进度进一步加快,铅锌尾矿、废渣等工业固体废弃物得到有效开发利用。通过新一轮产业集聚升级,工业经济所占比重不断提升,去年三次产业比重由前一年的36.1∶32.2∶31.7调整为34.5∶34.3∶31.2,产业结构日趋合理。</p>
<p><b>3</b><b>、项目工作扎实推进,发展后劲明显增强。</b>重点项目建设有序推进。进一步完善重点项目调度帮扶制度,业主在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保障了重点建设顺利进行,去年共实施省市县级重点建设项目43个,累计完成投资19.13亿元,远固新型建材、新胜峰木业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认真研究中央扩大内需政策,积极策划上报项目,争取资金补助,去年共争取新增中央投资项目21个,累计完成投资1.84亿元,获补资金3343万元。“三个一”项目工作进展顺利。工作责任进一步强化,项目验收考评工作严格落实,全县上下引项目、上项目的积极性不断提高,项目工作氛围较前几年更加浓厚,去年“引好一个项目”责任单位和个人共申报项目83个,固定资产投资8.01亿元,实际完成投资4.93亿元。各类招商会平台作用充分发挥。去年“6.18”、“7.28”、“9.8”等项目洽谈会和推介会上,全县签约1000万元以上内联项目22个,总投资9.01亿元,客方拟投资8.452亿元,实际到资4.695亿元,占目标任务的173.9%;签约外引项目1项,利用外资1300万美元,实际到资699万美元,占全年目标任务的233%,</p>
<p><b>4</b><b>、园区平台日趋完善,承载能力持续提升。</b>为了更好发挥园区对工业经济的承载作用,把尤溪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为设施配套、服务完善的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良好平台,近年来,我县加大园区投入力度,创新园区开发模式,园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去年,尤溪经济开发区累计完成征地面积10000多亩,开发面积8000多亩。其中,城西园三期3000亩用地一平土石方工程顺利完成,新增工业用地面积2000亩;城西园四期土地3000多亩完成征用,并开始地面物调查核实等前期工作;城西园首期1000亩食品加工生态园开发建设顺利推进;城西园500亩制革小区架构形成;城西园五、六期的控制性详规顺利展开;城西园规划环评、污水处理厂开始设计。园区投资硬环境不断优化,项目承接能力不断增强,全年开发区共吸引26家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在园区落户,创产值23亿元。</p>
<p><b>5</b><b>、节能减排严格落实,循环经济逐步推进。</b>去年,全县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共实施循环经济项目27项。其中,开展清洁生产计划企业8家(有4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节能项目6项,资源综合利用13项。节能方面,全县有6家企业实施节能改造,总投资1353万元,实现节煤5600吨,节电292万千瓦时。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实施项目13项,总投资43958万元,已投入资金21150万元,实现节水17200万吨,木材综合利用6100立方米,各种废渣回收利用26.8万吨,资源综合利用率40%以上。减排方面,13家企业完成选矿废水循环利用建设并投入运行,实现选矿废水零排放。去年消减二氧化硫28.16吨,消减COD(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35.6吨,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年初下达的指标之内。</p>
<p>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由于受基本县情和经济发展所处阶段的限制,县域经济仍属于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经济增长仍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推动。在工业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以下问题:<b>一是工业经济总量较小。</b>去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增加值为21.34亿元,占全市303.91亿元的7%,12个县(市区)中排名第五,仅处于中等水平。<b>二是工业结构仍然不优。</b>矿产业作为县内传统主导产业,自2008年四季度以来,不少铅锌矿企业处于停产状态,去年全年铅锌矿业产值仅8.46亿元,同比下降38.1%,严重影响了地方财政收入;同时工业结构调整压力较大,工业产业层次较低,新兴产业较少,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步伐还需加快。<b>三是工业运行质量下滑。</b>去年全年规模工业亏损企业36家,亏损面19.3%。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43.78%,同比下降8.64个百分点,处全市最后一位。<b>四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b>工业企业规模较小,部分企业装备水平、工艺技术还比较落后,能够引领工业创新、代表工业水准、核心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偏少。大部分企业尚未完全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未建立技术创新机构,普遍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品牌,对外技术依存现象突出。</p>
<p><b>二、转变工业发展方式思路和对策</b></p>
<p>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现阶段看,我县转变工来经济发展方式必须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建立新型工业县”发展战略和“效益、速度、环保、节能”工作理念,及县委提出的打造“三大板块”(纺织、矿业、林产)和“三小板块”(食品加工、鞋业、水电)的目标,抓住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契机,转变工业发展方式,调整工业结构,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实现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p>
<p><b>1</b><b>、</b><b>改造提升优势产业。</b>将区域特色明显,对县域经济发展贡献大、有重要支撑作用的传统优势产业,要制定特殊政策给予重点规划、重点扶持、重点推进,逐步解决优势传统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不公平竞争问题,加快实现“优势转为实力”目标。<b>纺织产业:</b>加大对纺织企业引进、更新的国产先进设备费用的财政补贴,不断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提升产品档次;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扶持,围绕国家、省《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吃透政策,筛选上报一批项目纳入国家、省纺织产业振兴与技术改造投资计划;鼓励开发新产品,开发生产建筑、交通、水利、环保、医疗、箱包、制鞋等产业用布,使我县成为布类齐全、名副其实的“中国革基布名城”。<b>矿产工业</b>:以铅锌资源为依托,以引铅锌冶炼大项目建设为突破,以铅锌产品深加工为延伸,加强对铅锌矿产资源的整合,鼓励有实力龙头企业通过市场运作收购、兼并小企业,努力形成层次分明、衔接互补、分工协作、资源共享产业集聚区,实现铅锌矿开发科学有序、持续健康发展,重点抓好“10万吨锌冶炼项目”、“8.5万吨电解铅扩建”、硼酸、纳米氧化锌、蓄电池等铅锌矿产品后续加工项目建设,延伸产业链。同时要积极努力,争取金东公司早日上市。<b>林产工业</b>:加大对竹木材加工企业的清理整顿,淘汰规模小的企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重点培育“三林木业”、“百营木业”、“瑞森家居”、“红树林木业”等杉木集成材加工企业。培育“三恒竹木”、“闽龙竹制品”等加工企业;鼓励“三林木业有限公司”、“三林木业基地林场有限公司”与香港“百营集团公司”合作重组,培育成上市公司;鼓励林竹加工企业开发以门框、门板、建筑组合竹木制品、家具、造纸、松油醇等新产品开发为方向,整合林产资源,延伸林产产业链,改变目前单纯加工人造板的现象,提高产品附加值。</p>
<p><b>2</b><b>、加快培育新兴产业。</b>工业化中的产业集聚、融合往往能够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要在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加快产业集聚、融合的基础上,通过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和加快产、学、研的融合,掌握新兴产业核心技术,占领新兴技术产业制高点,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推动工业经济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围绕生物资源优势培育生物医药产业,充分利用山区县生物资源丰富的优势,引进生命科学技术、药物研发和先进医疗制造设备,积极发展展生物医药产业。围绕“低碳经济”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注重引进投资强度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小和兼具资源培育、产品精深加工双重功能的工业项目。围绕“循环经济”培育环保节能产业,注重开发和应用节能减排技术,构建“资源培育——产品加工——反哺资源”的循环工业产业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和装备保障。围绕“工业信息化”培育信息产品制造业,注重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使信息网络产业不仅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更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助推器”。</p>
<p><b>3</b><b>、狠抓节能减排工作。</b>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引进和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设备,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坚决关闭“十五小”,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按照节能减排工作的总体要求,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积极构筑企业、行业、社会三个层面的循环经济体系。严把节能关,指导企业加强节能管理。如鼓励年销售收入8000万元以上的纺织企业建立技术中心,推动企业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资源综合利用。严把减排关,指导企业搞好清洁生产,促进企业生产管理上新台阶。如积极做好“染整”、“制革”企业的规划和污水设施建设,做到达标排放;加大对选矿企业的环保整治力度,加快推进铅锌选矿企业废水循环利用的环保设施的建设,确保全县所有铅锌选矿企业2010年底前实现废水循环利用,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大环保执法和排污监控,建立健全监测体系,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过快增长。组织开展节能减排专项检查和监察行动,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和污染源的日常督查。对不按期淘汰的企业,组织相关部门依法责令其停产或予以关闭,依法吊销生产许可证和排污许可证,依法停止供电;对未按规定建设和运行污染减排设施的企业和单位,公开通报,限期整改;对恶意排污的行为实行重罚,追究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员的相关责任。切实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广泛宣传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紧迫性及国家采取的政策措施。组织好每年一度的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及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水宣传日等主题宣传活动;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理念渗透在中小学校教育教学中,从小培养儿童的节约意识,提高全社会的节能降耗意识。强化企业主体责任。企业必须严格遵守节能和环保法律法规及标准,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加大环保设施设备的相关投入,善于在传统、落后的工艺上做“减法”,对科学先进的工艺做“加法”,化压力为发展动力。通过调整产品结构、改革生产工艺、改进和更新生产设备、建立生产循环和回收利用、提升科学化管理水平等方式,积极开展清洁生产,自觉节能减排。</p>
<p><b>4</b><b>、提高自主创新能力。</b>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在于依靠科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政府部门的支持力度,加快制定、完善并实施中长期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战略,引导大型企业、龙头企业研究开发,强化信息沟通、信息导向的作用。对于建立研发中心、提高研发能力的企业给予切实可行的财政和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的扶持力度,加快企业对新技术、新产品开拓研发。加强政银企合作,成立互助性质的信贷担保基金会,用于扶持拥有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为该类企业提供良好金融服务。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构建产学研创新体系,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不断提升企业科技创新水平。明确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和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充分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内生动力,推动创新成果向企业集中、创新政策向企业倾斜、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加快培育一批集研发、设计、制造于一体的科技型骨干企业。加快人才培养、引进和集聚。落实好省、市人才发展政策,健全人才工作领导、人才投入支撑、人才资源配置、人才引进创业、人才激励保障等体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市场建设,切实提高劳动力素质,加快技术人才的培养;建设引才引智基地,完善吸引高层次人才的载体,加快人才引进;优化配置人才资源,激励和推动各类人才向重点项目、高新技术产业集聚。</p>
<p><b>5</b><b>、实施品牌带动战略。</b>品牌产品在开拓市场、提高经济效益发挥着显著的示范和带动效应,是推动我县工业品在省内外、国内外市场发展的有力引擎。因此,要大力推动品牌战略的实施,积极打造具有尤溪特色的工业“名片”。推动年内制定完成尤溪县革基布企业标准,进而逐步提升为省级标准或行业标准,提高我县革基布名城的话语权、定价权,同时,在全县纺织企业全面实施企业标准,彻底解决目前“非标”生产现象;抓好纺织产品检测中心建设,加强销售产品的检测,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诚信度。加大对现有茶叶、油茶、金柑等加工企业工业品牌的保护与开发力度,并鼓励企业培育新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商标、品牌,争创国家驰名商标和省、市著名商标、知名商号和名牌产品。加快实现今年培育出福建省名牌和著名商标各1个、三年内培育出福建省名牌和著名商标各2个的目标。通过名牌产品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吸引更多的企业为其配套生产,延伸形成产业链,推进产业集聚。通过企业品牌提升整个区域形象,再通过区域品牌效应,增强区域内企业竞争优势,进而为招商引资创造有利条件,促进我县工业经济质的提升,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p>
<p><b>三、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政策保障机制</b></p>
<p>实现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强化政府部门的调控引导作用,形成政府与市场、企业和社会共同推动格局,构建并完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工作保障机制。主要须建立和完善以下四类保障措施:</p>
<p><b>1</b><b>、组织领导保障。</b>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和保障作用。各级党委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管、部门协调的组织领导机制,完善目标责任制度,协调和督察考核制度,确保各项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完善科学考核体制,建立健全与集约型增长方式相适应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制,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相关指标纳入县级领导、相关部门的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引导广大领导干部关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工作的着力点集中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上来,强化对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领导保障。</p>
<p><b>2</b><b>、制度规范保障。</b>通过法律、制度和补偿机制,创造市场机制起作用的条件,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优化结构、促进创新和提高效益上的基础性作用;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性、市场供求状况和环境代价的资源价格体系,消除外部性引起的生态代价和社会成本,实现资源和环境的合理分配。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加快职能转变,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专家决策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制度和听证制度,推动行政方式创新。大力发展和完善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要素市场,健全市场机制。加强激励性、限制性和惩罚性制度建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环境质量。以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为核心和纽带,重点抓好网络服务、融资担保、培训和创业等平台建设,完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p>
<p><b>3</b><b>、政策服务保障。</b>建立健全政策支持体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手段。加快制定并完善各类配套的政策措施:①结构调整的相关政策。建立健全工业性投资导向目录,完善我县招商引资政策,大力引进有利于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项目。②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政策。将经济手段与行政干预相结合,有效限制“两高一低”(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益)产业的发展,扶持并促进“三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产业发展壮大。③生产要素分配的相关政策。改进生产要素分配方式,让有限的要素资源逐步向重点扶持的优势产业汇聚、朝新兴和高新技术产业集中。④加快科技创新的政策。整合各种资源,制定出台推动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相关政策规定,设立科技创新专项基金,鼓励企业加快科技创新。</p>
<p><b>4</b><b>、环境引导保障。</b>对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进行深入分析,大力广泛宣传科学发展的先进理念、先进典型和新知识,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对转变发展方式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极力倡导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大力开展构建“两型”社会宣传、教育和培训,增强干部群众的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逐步将转变发展方式转化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将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形成科学发展、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合力。</p>
<p>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多领域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下大力气,需采取综合措施。因此,在逐步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的同时,也要积极围绕“打造朱子文化城、构建和谐新农村”发展战略,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全县经济发展整体质量效益,这样才能根本有效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b></b></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进一步转变我县工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