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发展工业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
发展工业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是否是冤家对头?当然,不否认个别地区盲目发展工业经济,丢掉了科学发展的前提,把牺牲生态环境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代价,得不偿失。但如果将二者完全对立,则有失偏颇。<br/> 近几年,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工业经济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自然也就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地区,在草原上发展工业特别是发展矿产资源业必然会涉及草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br/> 笔者在内蒙古工作多年,目睹和经历了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的变化,并对如何发展地方工业经济和保护草原生态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在科学发展的前提下,锡林郭勒盟坚持发展工业和保护生态并重,用1%的开发面积保护了99%的草原面积,使发展工业经济成为草原生态保护的基础和保障。所以笔者认为,发展工业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并不矛盾,工业是从长远和根本上保护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br/> 锡林郭勒草原总面积 20.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江苏、浙江两个省的总和,历史上曾经是典型的草原畜牧业经济区,几乎没有工业。一直到本世纪初,草原生态却急剧恶化,究其原因,全球气候环境变化、干旱少雨是重要因素,而草原超载过牧却是最直接的原因,牧民提高生活水平和收入只能多养牲畜。<br/> 从锡林郭勒草原近60年的生态变化状况来看,从根本上解决草原生态问题任重道远。<br/> 在解放初期,锡林郭勒盟牲畜头数只有167万头只,到上世纪末最高峰时达到1823万头只,50多年间增长了十几倍,长期超载过牧使草原不堪重负,沙化退化严重,特别是2000年频繁的沙尘暴天气至今仍让世人触目惊心。从2000年开始,国家紧急启动了京津周边地区风沙源治理项目,每年投入大量生态资金对草原进行保护和建设,对锡盟草原的保护和恢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草原生态的问题,牧区超载过牧现象仍然十分突出。<br/> 从锡林郭勒盟的实际情况出发,要从根本上恢复草原生态,必须减少牧区人口以减轻草场的压力。<br/> 锡林郭勒盟20万平方公里草原分布着20多万牧民,转移一个牧民就相当于有效缓解1平方公里草原的生态压力。基于这种大的背景,从2003年开始,锡林郭勒盟确定了坚持走生态保护与工业发展的双赢之路,一方面在推进工业发展中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另一方面集中发展工业,增强吸纳农牧民转移就业能力和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的实力,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两转双赢”的工作思路,即通过工业化、城镇化带动,转移农村牧区人口、转变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实现草原生态保护和农牧民增收的“双赢”目标。一是按照“科学开发一小块、有效保护一大片”的思路,合理规划布局,推进工业集中发展。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和配套条件,重点规划了七个地区集中发展工业,工业园区规划建设面积不足全盟总面积的1%;二是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提高项目规模和技术门槛,走技术跨越的路子,推进工业集约发展。坚持引进大企业,打造大产业,核心项目的规模、技术、装备、档次力争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2010年,锡林郭勒盟煤炭产量将达到1亿吨,主要由不足10家全国500强企业生产;三是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积极延伸产业链条,从注重抓资源性产品开发转到注重转化升级,逐步实现由生产原材料向生产中间产品和终端产品转变,着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四是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严格环保标准,推进工业清洁发展,在严格执行环评制度和“三同时”的基础上,重点工业项目全部采用一流的节水技术和一流的环保设施,严禁不具备治污能力的项目落地,不接受落后生产力转移,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br/> 2003年以来,锡林郭勒盟依托工业项目和与之配套的服务业,不断完善政策、服务、培训、就业等措施,积极引导农村牧区人口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全盟累计稳定转移农牧民14.4万人,其中转移牧区人口3.8万人,约占牧业总人口的20%。目前,锡林郭勒盟第二产业已占到GDP的65%左右,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 50%,财政收入较2003年翻了三番,工业反哺农牧业的能力不断增强,禁牧、休牧和冬羔提前出栏等补贴的力度不断加大,牧民从工业发展中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同时,锡林郭勒盟草原生态不但没有继续遭到破坏,相反还有所恢复,在全国率先推行了草场休牧、禁牧、轮牧制度,基本覆盖全部可利用草场,同时严格执行了草畜平衡制度,按照生态容量推行限量养殖,牲畜数量连续7年年均压减100万头只以上,现已减少到1100万头只。经过不懈努力,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草原植被平均盖度较2003年提高13个百分点,浑善达克沙地流动沙丘面积减少43.1%,草原生态呈现出“总体遏制、局部明显好转”的局面。<br/> 综上所述,锡林郭勒盟发展工业经济与草原生态保护的实践证明,发展工业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并不矛盾,只要坚持科学发展、合理发展,工业经济完全可以成为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盟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