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巍青:为外来务工人员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
<strong>摘要:由于特殊的地缘经济位置,三十年来,广东省一直是首屈一指的外来务工人员大省。在深圳、东莞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最狭义的“外来务工人员”即“农民工”,其数量早就超过真正的本地人。广义上的外来人员更加是本地人的数倍,完全是压倒性的人口结构倒挂。</strong><p> 由于特殊的地缘经济位置,三十年来,广东省一直是首屈一指的外来务工人员大省。在深圳、东莞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最狭义的“外来务工人员”即“农民工”,其数量早就超过真正的本地人。广义上的外来人员更加是本地人的数倍,完全是压倒性的人口结构倒挂。所以,外来务工人员的流动史、定居史、生存史、发展史,是三十年来广东省乃至全国改革开放史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而从今年10月份开始,外来务工人员史可能翻开新的篇章。这指的是,广东省从外来务工人员中招考基层公务员。虽然名额很少,省会广州仅招6名,全省总共50名,但这是破冰之举。就全国来看,从外来务工人员中直接招考公务员,广东是第一家。</p>
<p> 报名情况显示,这项改革举措在外来务工人员当中很受欢迎。深圳市有10个招考职位,报名者有4683名,平均460人竞争一个职位。其中,深圳市福田区总工会的一个职位,报名人数达到551名,创下最高比例。而在广州市,报考与录取的比例平均也超过300:1。</p>
<p> 这种受欢迎的程度,说明在外来务工人员眼里,公务员职位开放,对于他们是实实在在的机会与福利。迄今为止,非城镇居民的外来务工人员如果要突破户籍屏障,大约只有两条路径。一条路径是购买,比如以购买房产为条件而获得户籍或者准户籍。另外一条是置换,就是放弃原来在农村的土地权益,交换城市居民身份。最近几年,一些地方大规模推行的“农民进城”计划就是这样的路径。从根本上说,置换也是购买。不过置换方案允许以土地变现,从而减轻现金压力,在这个意义上增大了选择自由。</p>
<p> 比较起来,从外来务工人员中招考公务员,可以算第三条路径,不妨叫做“行政特许”。以前有一些零星个案,对那些获得官方认可的荣誉称号例如“优秀外来工”的人,给予市民身份,也可算在此类。显然,在这条路径下,外来务工人员可以凭借个人能力和表现而实现身份转换。这当然也是增大个人的选择自由,所以带有积极意义。 </p>
<p> 笔者曾对珠三角地区五个城市的农民工生存状况连续两年做过调查,并有两点体会。一点是,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未完成初中教育的比例很小,只有百分之几。超过50%的人最后学历在初中以上;10%-15%的人读过大专。这说明,农村普九教育成效显著,年轻一代农民工的教育水准明显提高了。第二点体会是,这样一个年轻的、有文化的、数量庞大的群体,普遍感到缺少职业发展前景。这说明,他们可以在城市找到一份工作以谋生,但是,要找到个人的发展前景却很难。就笔者身边接触的个案来看,无户籍的农民工或者外来工,户籍身份上的差异与歧视,是他们人生规划与家庭规划的主要障碍,也是个人沮丧的主要成因。越是在城市呆得久的人,其权利与机会平等的愿望和诉求就越强烈。 </p>
<p> 由此可见,超越单纯的谋生,寻求个人发展提高的机会,并为自己的下一代积累更好的城市发展基础,已在外来务工人员群体中成为越来越强烈的集体忧虑与集体诉求。广东省面向外来务工人员招考公务员的做法,着眼于提供新的发展机会,确实是新的思路。但是,广东省的外来务工人员总数有几千万,区区几十个基层公务员职位,只是杯水车薪,撒胡椒面,它的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实际意义。这也说明,在解决人的权利平等和发展机会平等方面,现有的手段、路径和资源实在太少了。</p>
<p> 因此,关注广东省创新性地在外来务工人员中招考公务员,更大的意义在于,再次会聚社会注意力,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化进程中的权益与发展问题,关注身份户籍制度与社会公平正义之间的尖锐冲突。公务员的招考对外来务工人员开放,这在特定语境下,有权利平等的意义。但是,它的负面意义是进一步凸显了公务员身份在机会与福利方面的特殊性。能不能把权利平等贯彻到底,使最大多数人在最大范围中有最大可能的创业与发展自由?这将对政府的政策与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政府为所有人提供公共物品,即自由、平等、民主、法治,而不仅仅是提供公务员职位。</p><!-- publish_helper_end --><!-- google_ad_section_end --><!-- 正文内容 end --><!-- $ {新版相关媒体新闻显示}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