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明市发展低碳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对策与思考
在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受到能源和环境制约的背景下,低碳经济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的基本途径和战略选择,正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同。三明作为福建省的老工业基地,重工业、高耗能产业集中,长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是三明市积极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注重源头治理、突出产业导向、推广节能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扎实推进节能减排,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三明实情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2005至2008年间,我市单位GDP能耗已由2.18吨标煤/万元,下降为1.92吨标煤/万元,累计降幅达11.87%。然而,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我市市情看,实现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将是一个缓慢而长期的过程,短期内发展低碳经济还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对此,笔者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几点建议。<br/>存在问题<br/> 一、能源需求刚性增长,供需矛盾突出。<br/> 经济要发展就要消耗能源。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保增长的经济刺激计划,也带动了我市钢铁、建材等高耗能产业复苏。即将上马的永安火电厂、新型干法水泥项目虽然在能源使用效率上比以前有较大提高,但仍是属于能耗大户。我市的能源需求将呈刚性增长趋势。能源供应方面,我市本地产一次能源仅有煤和水电,需从外地调入的能源主要有成品油、洗精煤、焦炭、液化石油气、电力等,对外地能源有较强的依赖性。我市虽然是福建省的主要产煤区,但本地产的煤质较差,热值较低,无法满足我市工业生产的需要,煤炭消费中有近四成需要从外地调入。水电建设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进一步开发的潜力已经不大,并且水电存在“靠天发电、受天制约”等问题,遇到干旱年份发电量将大为减少。随着我市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供需矛盾也将更为突出。<br/> 二、形成高耗能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工业用能仍是我市能源消费的主体,工业能源消费占全市能源消费的近九成,而工业增加值仅占全市GDP比重的四成左右。从工业内部结构来看,高耗能行业比重大,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这4个行业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三分之一,但能源消费量占规模以上工业的近九成。近年来,我市产业结构虽得到一定程度的调整和改善,但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的状况仍较为突出。2009年我市三次产业比例为20:48.4:31.6,第二产业比重偏高。经济增长过多地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依赖工业,2009年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9.6%,而具有低能耗特征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明显滞后,比重偏低,致使我市万元GDP能耗一直处于全省最高水平,2008年仍达到1.92万吨标煤/万元,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74.5%和1.28倍。我市工业重型化的产业结构,使得企业资金投入大、设备专用性强,具有很强的“锁定效应”,如果企业要转型,必将承受巨大的转移成本。因此要在短期内得到有效的产业结构调整,难度较大。<br/> 三、“高碳”经济发展特征,破坏生态环境。我市煤炭消费比重大,煤炭消费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折标准煤)一半以上,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在未来的发展中仍将维持较高的比重。由于煤炭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致使经济发展的“高碳”特征非常明显。较高的森林覆盖率虽然有吸收二氧化碳功能,但随着近几年我市林产业的快速发展(2006-2009年年均发展速度高达33.5%),对森林资源的消耗也很大,近几年我市商品木材产量均在两百万立方米以上,仍不能满足林产工业发展的需要。环境污染导致极端气候频发、土壤酸化,严重恶化人类的生存环境,引发大量呼吸道疾病,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据统计,2009年,我市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年排放量分别达到6.91万吨和4.40万吨,人均排放量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6倍和60.7%,经济发展与环境容量的矛盾依然突出。<br/> 四、居民生活用能持续增长,影响GDP能耗下降。随着城镇化发展和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特别是私家车和农村家电普及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加大居民生活能耗。居民生活用能大幅度增加,同时还带动了交通、餐饮、住宿、房地产、商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加速了这些行业对能源的需求,刺激了能源消费量的大幅增长。如2006至2009年间,我市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已由6.69亿千瓦时增至10.10亿千瓦时,累计增长51%,年均增长14.7%。居民生活用能的增加不仅不创造经济价值,而且对降低GDP能耗起反向作用,也给节能降耗带来不小压力。<br/><br/> 优势潜力<br/> 一、水能资源丰富。水电作为一种经济、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与燃烧矿物资源获得电力能源相比较,无论在资源方面,还是在环境方面,都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与火电相比较,每一千瓦时的水电电量大约可以减少原煤用量500克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一千克,这对减轻环境污染和酸雨等危害有巨大的作用。而且开发水电能源除了发电以外,还有灌溉、防洪等综合效益,社会经济意义重大。三明地区雨量丰富,河流稠密,集雨面积在10KM2以上的河流有250条,河流坡降大,为我市的水电事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从这几年的情况来看,雨水较多的2006年水力发电量占我市电力消费量的八成以上,雨水较少的2009年这一比例也达到近六成,水电为我市工业生产及人民生活提供了有力的电力保障。<br/> 二、可再生能源发展前景广阔。近年来,我市在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方面进行了专项研究和开发应用,并取得一定的成果。1、太阳能。三明市年平均日照时数在1727.1~1897.5小时,年平均太阳辐射能可达120千卡/平方厘米,属于日照资源较丰富地区,发展太阳能热利用具有很大的潜力。太阳能具有能量大、利用范围广、清洁安全等优点,近年来,一些居民小区开始采用太阳能作为卫浴的基本能源。预计未来几年,三明市太阳能热利用的发展速度还会加快。2、地热能。我市可利用的地热能源蕴藏丰富。如永安市具有丰富的地热资源,泉脉广、水量大、温度高、质量好,属水热型地热资源,平均取水温度在70℃左右,目前已进入开发阶段。3、生物质能。我市生物质能较丰富,主要包括:沼气、林业三剩余物、农业废弃物、生活垃圾等。<br/> 三、森林资源丰富。我市森林覆盖率达76.8%,林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80%以上,这当中既有为数可观的缓坡荒地和边远撂荒的贫瘠山垄田,还有大量荒山坡地与疏林地和许多单一树种的人工林林地,可通过改造或采(间)伐迹地更新,种植油料植物来发展生物质能源林。目前我市已有部分县开始种植生物质能源林,发展前景广阔。此外树木具有吸收二氧化碳的功能,据了解每增加一公顷林地可以吸收5.77万吨碳,较高的森林覆盖率对我市的减碳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而且我们还可以利用林业碳汇机制来参与国际碳交易,以期获得大量碳资金,用于支持低碳经济建设。<br/><br/>对策建议<br/> 一、制定发展低碳经济的总体规划。规划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导向,才能从决策源头上保证经济朝着低碳方向发展。把低碳经济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从前瞻、长远和全局的角度来确定低碳经济发展思路。制定重点行业和部门的低碳产业发展规划,调整以低碳为目标的产业结构,积极构建低碳产业体系。研究低碳经济开发、推广、对外合作、技术引进等重大策略。<br/>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调整三产结构。我市第二产业万元增加值能耗远远高于第一、三产业,因此促进一、三产业发展,对我市发展低碳经济意义重大。特别是第三产业具有低能耗、少污染、高就业的特点,应加快发展。目前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比例占70%,我省的比例也达41.5%,而我市这一比例仅为31.6%,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br/> 调整工业结构。工业结构调整方面一是要继续做好节能降耗工作,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二是要严格执行高耗能行业准入标准,拒绝高耗能、低附加值的行业发展;三是要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机械加工等具有较高附加值、低能耗的行业,降低高耗能行业的比重。<br/> 三、优化能源结构。优先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降低对煤炭等高碳能源的依赖,加速能源消费结构向低碳化、洁净化、生态化转变。一是要提高水能利用效率,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开发中小型水电,加大老电站技改扩机力度。二是要推广太阳能的应用,开发并推广太阳能采暖、空调等热利用技术,促进太阳能应用产品与建筑一体化,扩大太阳能光电产品应用范围。三是要促进生物质能高效利用,提高沼气专用设备技术水平,在农村中进一步推广牧沼果生态农业与能源发展模式。四是要提高地热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力,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加快地热规模化应用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吸收。<br/> 四、大力发展能源林。利用我市丰富的林地资源来种植优质能源林有许多好处。一是增加了我市森林资源总量,保护生态环境;二是提供大量生物质能源原料,并通过创办一批油品加工、肥料等生产生活用品企业,形成一系列生物质能源产业链,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极和财政增收的又一源泉;三是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农民收入,形成多赢局面。<br/> 五、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发展低碳经济不仅仅是政府的职责和企业的责任,还需要每个公民的共同参与和努力。要利用电视、报纸等各种媒介,广泛宣传普及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知识,让公众认识到每个人的生活都与低碳密切关联,衣食住行都能够减少碳量排放,形成低碳生产方式和消费行为。建设低碳社会、低碳消费将会成为一种趋势,要倡导低碳生活理念、低碳生活方式和低碳生活文化,创新和推广低碳生活和技术和方法,完善低碳生活条件,鼓励和帮助人们将低碳生活方式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引导人们更多的选择低碳消费方式。<br/>lcwTkclqlnziSTbJDx
ISuRS3<a href="http://wcyjvqrpnbtf.com/">wcyjvqrpnbtf</a>, szsnykxatobb, nlyxotqgtnac, http://qkhycrxybzju.com/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