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所辖乡镇应结合自身特点进行新农村建设
我国农村情况千差万别,各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有各自的思路和做法,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现成的经验。因此,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是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的一个原则,而绝不能搞一刀切、齐步走。城区所辖乡镇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大农村”,可以说是城市的郊区。二道区位于长春市城区东部,全区面积452.02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24.02平方公里,农村面积428平方公里,下辖6街3镇1乡,共有32个社区、39个行政村,总人口38.64万,其中农业人口10.7万人。在3镇1乡中,有2个镇紧靠城区,有6个村已成“城中村”,另外2个乡镇相对偏远。二道区的农村可以说是典型的城市郊区,那么如何进行新农村建设?最近,二道区政协就此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并结合区情提出了意见和建议。<p align="center"><font face="黑体" size="4">着力解决“城中村”问题</font></p>
<p><font face="宋体" size="4"> 在二道区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解决“城中村”问题势在必行。如何解决?那就是彻底改制。目前,国家没有相应的政策,因各地农村的情况不同,难以制定统一的可操作的法规。近年来,很多城市都在积极探索各自的“城中村”改制之路,取得了成功经验。鉴于我区“城中村”的现状和特点,改制也应该采取不同的对策,因地制宜,因村施策。<br/> “城中村”改制的方式是对集体经济进行改制。根本目标是“经济私有化,村民市民化,农村城市化,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彻底转制”。所要突破的重大问题就是集体资产该不该分的问题。应该明确改革就是要有所突破,改变不适应的旧体制,创造有活力的新体制,以适应形势的发展。目前看,我区“城中村”的改制还存在一定的难度。例如:集体资产量化难度大、改制的合力氛围尚未形成、政策法规不配套及改制成本筹措难等问题。因此,区委、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加强组织领导,着重在加大宣传力度,制定科学合理的改革方案和资产量化细则;完善有关政策措施;合理分担改革成本等方面下大气力,使“城中村”问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妥善解决。</font></p>
<p align="center"><font face="黑体" size="4">大力发展都市农业</font></p>
<p><font face="宋体" size="4"> 发展都市农业既是落实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方针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城乡结合,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集中表现。在发展都市农业上,一定要突出我区特色,根据城市和工业企业的需要,调整城郊农村的种植业结构,同时加快发展二、三产业,逐步提高非农产业比重。实行农林牧副全面发展和远近郊区匹配相结合,培植各类生产基地和生产园区形成专业化生产格局。建立农工商、牧工商和各种生产出口基地,以及龙头企业和加工区,既解决了城市化需要,又能因地制宜地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形成城乡互联,利用城市生产要素的优势,进入城郊乡镇,把泉眼镇、劝农山镇及四家子乡逐步办成农业现代化示范区、食品供应区、农产品加工区、花卉果品区和观光休闲区,为农村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同时,要进一步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多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对农户的带动作用,以农业组织化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和市场化。在这方面,可以说,我们区初步尝到了甜头。目前,我区已有各种农村新型合作组织36个,会员960人,带动农户达8000余户。全区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有5个,通过定单方式连接广大农户,形成产加销紧密衔接的产业组织体系,带动农户2400户;各类示范园区和基地19个,主要产品为苗木花卉、水果、药材和畜禽等,带动农户2900户。其中英俊花卉基地生产面积已达15万平方米,建成标准日光温室219栋,产销各种花卉500多类,品种上万,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去年花卉生产总值达5000万元,利润600多万元。英俊镇和平村农工商公司建立的蔬菜基地主要产品以香菇和平菇等菌类为主,产品全部销往日本,带动农户60多户,去年户均收入达3.3万元。</font></p>
<p align="center"><font face="黑体" size="4">广泛吸收社会投资</font></p>
<p><font face="宋体" size="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城乡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必然要通过加快制度创新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在我国目前的财政体制下,虽然今后投资会向农村倾斜,但就我区而言,用于新农村建设的资金,应该说投入不会很大。因此在这方面,应引入市场机制,构建多元化投资体系。凡是能够市场化运作的新农村建设项目,都要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具体实施,更广泛地吸收社会投资进入新农村建设领域。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旧城区改造步伐的加快和城市工业企业“退二进三”的需求等,一些原城区内的企业需要外迁至城市近郊,尤其是一些民营企业要做大做强,也需要向城市近郊发展,这就为吸纳社会资本介入新农村建设带来了机遇。要广泛吸引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找准企业和乡村发展的结合点,发挥各自优势,以项目带动为支撑,以市场化方式运作,促进双方发展,进而实现“双赢”。像这样将产业资本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也是新农村建设值得探索的路子。我区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我市某知名民营企业要进一步扩大规模,拓宽发展领域,需要有足够的发展空间,经有关部门联系,已和我区某村联手创建农产品深加工基地,目前该项目已进入谋划阶段。</font></p>
<p align="center"><font face="黑体" size="4">壮大偏远农村村级集体经济实力</font></p>
<p><font face="宋体" size="4"> 近年来,税费改革和惠农政策的实施,给农村带来可喜变化,也给农民带来了实惠,但是,我区村级基层组织运转难和公益事业建设难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尤其在偏远农村这个问题更加明显。这是在建设新农村进程中不可回避和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否则,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发展和住宅、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大部都无法筹措。解决的办法便是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凡是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强的,公益事业都办得比较好,如江苏的华西村、我省的红嘴村等。目前,我区大多数偏远农村的村级集体经济都比较薄弱,有的村甚至是负债经营,有的村连基本的办公条件都不具备,搞公益事业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有关部门应抽调力量,认真开展专项调查研究,找出症结所在,紧紧抓住建设新农村的机遇,有针对性地采取政策倾斜、资金扶持等措施,千方百计发展生产,逐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font></p>
<p align="center"><font face="黑体" size="4">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font></p>
<p><font face="宋体" size="4">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群众是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部署、要求和具体的工作措施,首先要过农民这一“主体关”,让农民理解,积极参与。只有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才会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目前除试点村外,我区大多数农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内容不熟悉、不了解,更谈不上积极参与,因此区相关部门、乡镇和村要在进一步调动农民参予的积极性上下功夫。要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农民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宣传形式,增强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组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宣讲团到农村作专场报告;给农村每家每户写一封信,将我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政策和措施等明白地宣传到农户,深入农户、深入人心,让农民群众既懂得新农村建设的具体目标,又看到新农村建设的美好前景。让农民感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能够解决他们最迫切、最关心的问题,让他们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这样,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就自然地激发出来,变“要我干”为“我要干”,使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投身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来,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变为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font></p>
<p align="center"><font face="黑体" size="4">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font></p>
<p><font face="宋体" size="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去做,但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必须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建设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br/> 从我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村委会的实际情况看,大多数的班子都比较好,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但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班子党的宗旨意识不强,作风和能力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有的眼界思路不宽,创新能力不强;其他诸如年龄、文化结构也都不十分理想。显然,这远远不能适应建设新农村的形势发展需要。因此,必须下大气力强化基层组织建设。<br/> 要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和塑造新风貌为实践平台,切实加强基层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的思想、组织、作风、能力和水平建设,着力提高村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组织协调、管理服务和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和水平,切实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农村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br/> 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上,应学习北京郊区、河南鹤壁市和平顶山市、海南儋州市及渐江慈溪市等地实施“大学生村干部计划”的做法,尽快改善我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结构,提高其整体素质和领导能力。区有关部门应结合区情尽早谋划并出台有关政策和措施。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上,我们的看法是应“操之过急”,尽早解决,越早越好,越早越有利于新农村建设,越早越有利于开好局、起好步。</font></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