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老秘 发表于 2009-10-27 08:10:30

新侨情·新资源·新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先后留学欧美、日、澳等国的新一代华侨、华人和留学人员已经成为海外华人社会中一支正在崛起的重要力量。邓小平同志曾把包括这些新一代华侨、华人和留学人员在内的3000多万海外侨胞誉为中国实现大发展的“独特机遇”,江泽民同志则把他们盛赞为中国的“宝贵资源”。因此,充分利用新一代华侨、华人和留学人员这一笔巨大的人才战略资源,对于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扩大对外交往,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扩大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br/>
<p 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2pt; mso-hansi-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font face="宋体" size="4">           <strong> 一</strong><br/>&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 掌握侨情是做好新一代华侨、华人和留学人员工作的基础。而侨情是随着时代和社会发展变迁而不断变化的。与老一代华侨因迫于生计、战乱和政治高压而远渡重洋、旅居异国他乡相比,新一代华侨、华人和留学人员群体是在中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国策之后逐步形成的,同时随着“冷战”结束和全球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而不断发展壮大。与老一代华侨相比,新一代华侨、华人和留学人员群众呈现出以下新特点:<br/>&nbsp;&nbsp;&nbsp; 创业要素构成中的智力成本明显增高。负笈海外的新一代华侨、华人和留学人员素质好、智能高、潜力大,其中有很多人已成就斐然,成为经济、科技等领域的尖端人才,已进入所在国的主流社会。资料显示,在美国各民族中,华人的文化程度最高。在美国12万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工程师中,华人就有3万多,其他70%以上是新一代华侨、华人和留学人员;在3000多家高水平的研究单位中,由新一代华侨、华人和留学人员担任副主任以上职务的约有60%。“目前在美国和欧洲的第一流研究机构和著名学府中,成绩名列前茅的青年科学工作者,大都是中国人。他们的专业几乎覆盖当代科学的所有领域”(李政道)。在长春市政协前不久重点调查的344位长春市籍新一代华侨、华人和留学人员中,在读博士、博士后61人,占17.7%,取得教授、副教授职称的49人,占14.2%,其余大多数为科研人员或在世界各大公司供职的高级职员。在与来自上海、武汉、广州和深圳等地的调查分析结果大体相同。与老一代华侨蔽衣褴褛、白手起家相比,新一代华侨、华人和留学人员不以现金资本作为主要创业方式,而是携技术、专利、信息和新的管理模式来打天下。新的创业方式再加上对东、西文化的谙熟,使他们比较容易捕捉知识经济时代的商机,比较容易在国际、国内资源优势互补中获得新的发展机遇。<br/>&nbsp;&nbsp;&nbsp; 分布重心相对集中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地缘关系的影响,老一辈华侨中的绝大部分把东南亚诸国作为旅居地。而新一代华侨、华人和留学人员中的大部分都流向了欧美、加拿大、澳洲、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据资料统计,从1978年到1998年底,20年间中国向100多个国家派出的40余万留学生中,美国16.5万,日本10万(不含语言学校就读生),加拿大6万(其中在校生2万),澳大利亚6万。这些新一代华侨、华人和留学人员主要从事经济、法律、社会学等人文科学以及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高科技专业。他们更加熟悉当地的政治、经济、法律以及风俗习惯,熟悉国际通行的投资运作方式和现代经济管理模式,同当地政府和企业界有着广泛的联系。通过他们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我们一方面可以获得各种信息,广交国外企业家和技术人才朋友,寻找吸引资金、技术、人才和发展机会。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我国企业尽量避免或者减少由于缺乏经验和不熟悉情况可能遭遇的风险,降低国际市场准入的机会成本。<br/>&nbsp;&nbsp;&nbsp; 创业观念呈现出多元化、理性化、理想化的趋势。老一辈华侨由于创业风险大、成本高,所以十分注重在血缘、亲缘、地缘、业缘和文(化)缘的基础上经营华人社区网络。他们对祖国怀有深刻的留念,一旦祖国和家乡需要,他们会心甘情愿地为民族和国家无私奉献,甚至毁家摅难亦在所不惜。绝大多数新一代华侨、华人和留学人员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从小接受党的教育直至大学毕业,有的还经历过“文革”的磨难,深知祖国改革开放成就来之不易,出国后又切身体验“二等公民”的辛酸,所以他们同老一辈华侨一样渴望祖国繁荣富强,希望能为国内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尽一份力量。但是也应该看到,由于时代变化和资本主义社会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侵染,他们归国创业中的“理性”成分越来越多。而且由于各所在国家和地区不同、所经历的际遇不同,因此他们的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状态,有时反差很大。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是,这种基于价值观念的差异会使很多“海归派”人员归国创业时往往会照办国外模式,脱离具体的国情,具体表现在眼界太高,要价太高;部分投资项目停留在纸上;总想急于求成,其行为观念过于超前。<br/>&nbsp;&nbsp;&nbsp; 流动的速度和频率加大。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国际间人才流动的速度异常加快。新一代华人、华侨和留学人员中定居地和创业地分离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据美国盖洛普公司的调查统计,美国各大公司派驻中国大陆的代表中,有65%是来自我国的新一代华人、华侨和留学人员。在各跨国公司派驻香港机构中担任高级职务的为数更为可观。同时,随着加入WTO后中国和世界联系的进一步加深,通过留学、婚姻、继承以及技术移民等各种方式成为新一代华侨、华人和留学人员的国人会越来越多,这个群体的流动无疑会更加快速和迅捷。这将增加我们的调查摸底、联谊交往和资源利用的难度,对今后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br/>&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       <strong>    二</strong>&nbsp; <br/>&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 截至2001年12月底,全国约有5400多家“海归派”企业,他们经营着通讯、电子、生物、制药、农业、化工等30个行业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健全,在报国创业以及巨大市场机遇的双重引力下,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必将出现一个日益高涨的海外新一代华侨、华人和留学人员回国创业高潮。但目前与欧美等发达国家每年万人以上的人才引进速度相比,我们的工作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尤其是受长期和老一代华侨打交道形成的思维定势和工作套路的影响,在面对利用新一代华侨、华人和留学人员资源这个新课题时,往往想不出适宜对路的新办法,提不出行之有效的新举措。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顺应潮流,正视对象,深入研究,开拓创新。<br/>&nbsp;&nbsp;&nbsp; 正确处理“所有”与“所在”的关系,树立大侨务观。人才的流动,已经成为不可遏止的国际性潮流。对于新一代华侨、华人和留学人员,我们理应提倡为国服务,而不必刻意强调“回国服务”。因为在现代信息社会,专业人才的居住地已经无关紧要,关键在于智力利用。“楚才不仅可以储于楚,也可以储与晋,储与秦,还可以当客卿。”引进还是放出,只是方式和手段,目的是要更好更多地开发我国海外新一代华侨、华人和留学人员中的高科技人才资源,加强加快与世界的联系。要突破引智工作中的地域狭念,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创新人才聚集、创新环境完善的条件,采取“就地取才、就地开发,互利合作,借鸡下蛋”的策略,拓展深化人才资源的利用渠道。要敢于破除用人问题上的单位所有制,通过人才网络对海外新一代华侨、华人和留学人员进行项目制、阶段性、顾问式聘用,大胆借用“候鸟式”、“两栖式”等目前国际上流行的用人机制;要尽快建立针对海外人才的期权制度,鼓励知识入股,使技术成为准资本,把管理经验和个人潜能折合成股本,引进预期收益,为他们回国创业打开新通道。<br/>&nbsp;&nbsp;&nbsp; 要积极参与全球人才竞争,加大对新一代华侨、华人和留学人员的引进开发力度。鉴于优秀青年人才与高新技术产业及高经济增长之间的必然联系,国际人才争夺战的重心开始转向优秀青年人才。在这方面,新一代华侨、华人和留学人员正以其不可比拟的年龄和专业优势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争夺的重要对象。目前美、加、日、澳等国都制定了规模庞大的招才、引才、留才计划。就连东南亚的马来西亚等国早在10年前就开始实施华裔网络工程,意在“借华出海”,让本土企业家尽快挺进国际市场。在国内,上海、广州、深圳等沿海发达地区正在凭借着发达的区位优势和优惠的政策条件,大力引进海外新一代华侨、华人和留学人员。在这种形势下,长春作为欠发达城市要想在这场跨国家、跨地区人才争夺战中占据有利位置,争取主动权,就必须采取超常规的举措。首先要统筹规划、联合作战。根据全市科技立市的总体规划,各外事、侨务、统战、友协、侨联、大专院校以及科研院所,都要把建立本系统海外人才库作为一项当务之急的重要工作抓起来,在准确调研摸底的基础上加强联谊工作,树立多联多成、久联必有大成的思想,克服急功近利倾向,多做艰苦细致的基础工作。其次既要敢于从欧美和国内发达城市等海外人才聚集和回流的“热点”地区“抢”人才,又要善于从非洲、南美、亚洲以及国内欠发达省市等“冷点”地区“拉”人才,同时要尽快采取措施,从根本上制止我市本地人才和科技成果“墙外开花墙里香”的现象。在稳步提高海外人才回流率的基础上,尽量减少本地人才的流失率。<br/>&nbsp;&nbsp;&nbsp; 努力营造良好的国内创业软环境,为新一代华侨、华人和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发展提供条件。邓小平同志曾经讲过:“绝大多数华侨都是带着爱护和发展社会主义祖国这个愿望回来的,与纯粹的外国投资者不同。”正是由于投资动机上这种差异,新一代华侨、华人和留学人员中的回国创业者对国内投资创业软环境的要求格外高,对软环境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反映也格外敏感。因此,加强软环境建设就成为吸引海外新一代华侨、华人和留学人员为国服务的关键因素。各级政府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调整自身角色,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加大软环境治理的力度,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服务、舆论等手段,努力营造一个符合国际惯例、符合国际运行规则的最佳投资环境;要努力营造“科技以人为本,人以创造为荣”的开放式创新文化氛围,鼓励冒险,容忍失败,为新一代华侨、华人和留学人员放开手脚大胆创业提供广阔的人文背景支持。要遵循其创业特点和发展规律,突出重点,集约经营,抓好高科技园区等引智基地建设,协助新一代华侨、华人和留学人员企业寻找合作伙伴,创造融资条件,真正做到“筑巢引凤”。要注意帮助“海归派”人员尽快了解国内市场,了解厂家和投资者的心思,了解国内目前的资金、生产、销售和消费状况,克服归国创业人员中存在的“水土不服”现象。<br/>&nbsp;&nbsp;&nbsp; 发挥海外民间团体优势,促进民间对外交往。进入新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合作将成为历史性潮流。多元共处、融合互助,加大国际交往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快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必由之路。目前,海外华侨、华人社团约有1万多个,而国内的各级侨联组织有约1万多个。在这种形势下,通过各级侨联组织,团结日益壮大的新一代华侨、华人和留学人员群体,不仅可以在更宽的领域和更广的层次上促进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交往,还可以为我国招商引资、以侨引侨、以侨引台工作作出更大的贡献。要以海外社团为基础,做好规划和部署,把各个分散的社团团结起来,通过整合资源,提升新一代华侨、华人和留学人员社团的影响力,并通过他们加强所在国家与中国官方和民间的友好交往。要以中华文化为纽带,重点加强同海外移民宗乡组织的联系与交往,争取更多的海外华侨华人关心、了解和支持祖国的统一大业,进一步扩大拥护祖国统一的海外队伍。要紧紧跟随区域经济合作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根据我国加入WTO后的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适时从内扩外,充分利用新一代华侨、华人和留学人员商业网络的独特优势,做海外文章,扩大外需,拓展我国的海外商品市场和海外投资市场。<br/>&nbsp;&nbsp;&nbsp; 依法护侨,争取侨心,凝聚侨力。争取侨心,凝聚侨力,基础在国内。切实保护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对于调动海外新一代华侨、华人和留学人员报效祖国的积极性,增强亲和力,为实现我国新世纪的三大任务,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加大《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的宣传力度,特别增强有关部门的侨务法制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尊侨、爱侨、护侨”的浓厚氛围。尤其要认真贯彻落实《长春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华侨、归侨、眷属工作的通知》有关规定。要依靠人大、政协等立法和监督机构及各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加大执法力度,依法行政,认真查处侵犯归侨侨眷权益的典型事件,真正做到保护归侨侨眷利益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时要抓紧出台《长春市出境定居人员权益保障规定》,积极探索和加强出境定居人员权益保障的新办法、新举措,使包括新一代华侨、华人和留学人员在内的广大侨胞感到祖国的温暖和关怀,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br/>&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            <strong>三<br/></strong>&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 李瑞环主席指出:“进入新世纪,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港澳侨工作与这三大任务有着直接的联系,对于完成三大任务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人民政协参与开展海外新一代华侨、华人和留学人员工作,具有统战性、民间性和包容性的特点。政协组织可以利用工作领域广泛、交往渠道多样,活动方式机动灵活、不受组织形式和礼宾规格限制的多种优势,深入开展联谊、交往和资源利用工作,为促进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br/>&nbsp;&nbsp;&nbsp; 要深化建档立案工作。要尽快把海外新一代华侨、华人和留学人员工作纳入政协工作的视野,及早规划,及早动作。要利用政协半官半民的优势,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双向、动态的海外新一代华侨、华人和留学人员高科技人才及项目信息库,为全市各类企业、大专院校与海外新一代华侨、华人和留学人员专业人士及相应机构开展合作,提供有效、便捷的信息资源服务。<br/>&nbsp;&nbsp;&nbsp; 要善于搭建交往舞台。通过策划一些大型和专题研讨活动、恳谈会,同时要主动参与、积极利用地区性的交易会、科学论坛、经贸洽谈会等载体,增进与海外新一代华侨、华人和留学人员的沟通与交往,加深彼此的了解与友谊,促进交流与合作的深入开展。要重点参与或抓好聘任海外经济技术顾问、荣誉市民和对外友好城市工作,在民间团体交往上实现较大突破。要为“走出去”搞好中介服务。目前,我市海外新一代华侨、华人和留学人员有很多人已经学有所成,有的在国外的一些跨国公司任职,有的在华社会组织当中担任职务。这一趋势今后还将进一步扩大,这为我们多渠道利用海外新一代华侨、华人和留学人员资源,实行“走出去”战略,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政协组织在这方面应该大有作为。比如,我们可以协助政府精心率选组织一些项目,参加海外华社会组织的大型文化经济交流活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也可以发挥政协联系海外侨胞的传统优势,为我市准备“走出去”的企业牵线搭桥,通过新移民社团,提供当地的投资政策、投资环境以及拟合作伙伴的资信情况,搞好中介服务。<br/>&nbsp;&nbsp;&nbsp; 要开拓性地举荐贤才。全市各级政协组织要创造条件,吸引归国海外新一代华侨、华人和留学人员中的优秀人才进入政协委员的队伍中来,扩大政协组织社会开放度,提高政协议政能力。对于其中一些具有突出管理才能的人士,应该积极乡党委和政府推荐,使他们走上县区级科教领导岗位,发挥他们的科技素养和网络优势,扩大引智效能。<br/>&nbsp;&nbsp;&nbsp; “天奉不可失,天机不可纵”。海外新一代华侨、华人和留学人员作为中华民族储存在海外的一笔巨大的人才资源,正在以其不可比拟利用价值和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如果我们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有效利用和占有,那么就会造成这笔财富的白白流失。希望全社会都充分动员起来,把这项关乎中华民族新世纪伟大复兴的工作做早,做好,做实。<br/></font></span></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侨情·新资源·新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