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为何选择在下午? 陈毅之子:防受袭扰
<p align="center"><font face="宋体">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图为毛泽东在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中新社资料图</font></p><p><font face="宋体"> </font></p>
<p>作为共和国的开国元勋,陈毅元帅在国人中享有盛誉,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在第一届政协会议期间他曾作为解放军的唯一代表发言,并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位列首名。香港《大公报》报道,在建国<font face="宋体">60周年前夕,陈毅元帅长子、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陈昊苏接受了该报专访,讲述了一代名将在开国前后所经历的波澜壮阔、如歌岁月。 </font></p>
<p><font face="宋体"> </font></p>
<p> 走进对外友协位于北京台基厂大街的院落里,绿树成荫中掩映着一座座西式风格的白色小楼,古朴典雅而幽静。从<font face="宋体">1990年起,陈昊苏已经在这里工作将近二十个年头,从事的正是父亲陈毅所钟爱和为之付出心血的外交工作。 </font></p>
<p><font face="宋体"> </font></p>
<p align="center"><b>政协会议</b></p>
<p align="center"><b><font face="宋体"> </font></b></p>
<p align="center"><b>解放军唯一发言代表</b></p>
<p><font face="宋体"> </font></p>
<p> 与陈昊苏的对话首先始自国庆的话题。陈昊苏说,从<font face="宋体">1949年下半年开始,随着军事斗争的节节胜利,中央开始筹备第一届政协会议。第一届人民政协会议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大会,人民政协的创建与共和国的诞生是息息相关的。 </font></p>
<p><font face="宋体"> </font></p>
<p> 陈昊苏说,<font face="宋体">1949年9月中旬,陈毅元帅以华东军区和第三野战军司令员、上海市长的身份,率领华东地区各界代表赴北平出席会议。抵达北京后,先住在北平饭店,后搬进中南海。 </font></p>
<p><font face="宋体"> </font></p>
<p> 政协会议从<font face="宋体">9月21日开始到30日结束。会议第一天,毛主席致开幕词,当天安排讲话的各方面首要人物有十二位,刘少奇、宋庆龄、何香凝、张澜、高岗、陈毅、黄炎培、李立三、赛福鼎、张治中、程潜、司徒美堂,分别代表中共、民革、民盟、解放军、少数民族、华侨等不同方面。陈毅当时作为解放军的唯一代表,发表了一次讲话。陈毅发言不到三分钟,全文只有三百多个字,是这次大会的讲话和发言中最精炼的。 </font></p>
<p><font face="宋体"> </font></p>
<p> 陈毅在发言中说,“……中国人民解放军四百余万指战员,能派遣代表出席人民政协大会,躬逢空前的人民革命盛典,认为是无上光荣。在此,我谨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全体指战员表示无条件拥护人民政协大会,愿在大会领导之下将人民革命战争进行到底,保证新中国建设的顺利进行。中国人民解放军随时准备着,听候中央人民政府的调用,为消灭残余敌人和保卫新中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到底!”<font face="宋体"> </font></p>
<p><font face="宋体"> </font></p>
<p align="center"><b>防受袭扰</b></p>
<p align="center"><b><font face="宋体"> </font></b></p>
<p align="center"><b>开国大典定下午进行</b></p>
<p><font face="宋体"> </font></p>
<p> 政协会议于<font face="宋体">9月30日下午进行选举。选出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等六人为副主席,陈毅等五十六人当选为委员。 </font></p>
<p><font face="宋体"> </font></p>
<p> 放眼北平<font face="宋体">(政协会议决定改名北京),作为胜利者要见证这个国家的新生,陈毅感慨万千。他即兴写了一首诗《开国小言》,“……革命久从戎,胜利不自期。盛典今眼见,此生信不虚。……”。还应邀到北大、清华给师生们做了一次演讲。 </font></p>
<p><font face="宋体"> </font></p>
<p> 政协会议闭幕第二天,即<font face="宋体">10月1日下午举行隆重的开国大典。这里有一个小插曲。当时南方一些地区还未解放,国民党的空军经常袭扰北方,并图谋破坏开国大典。国民党空军夜航能力不行,在大陆轰炸完后,必须在天黑前返回,如果上午举行大典,国民党飞机飞到北京还能赶在天黑前回去,如果下午举行,就来不及返航。于是开国大典决定在下午举行。后来随着解放军空军战斗力的增强,拥有了对付国民党飞机的能力,以后的国庆活动就都改在上午举行。 </font></p>
<p><font face="宋体"> </font></p>
<p align="center"><b>献身革命</b></p>
<p align="center"><b><font face="宋体"> </font></b></p>
<p align="center"><b>陈毅是个悲剧型英雄</b></p>
<p><font face="宋体"> </font></p>
<p> 建国后,除了担任华东军区司令员、上海市长、副总理、外交部长等要职外,陈毅还担任过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等职。<font face="宋体">1955年,他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font></p>
<p><font face="宋体"> </font></p>
<p> 陈昊苏说,被授予元帅军衔后,父亲常常说“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告诫子女们不要依赖父母的功劳与地位,要独立奋斗,不要只是靠父母提供帮助。<font face="宋体"> </font></p>
<p><font face="宋体"> </font></p>
<p> 陈昊苏说,“父亲是一个悲剧型的英雄。富有献身精神。南昌起义失败后,他勉励同志们要当失败的英雄。红军长征后,他在南方的穷山恶水中坚持三年游击战争。在胜利后,他告诫战友们要经得住糖衣炮弹的袭击,‘手莫伸,伸手必被捉’。他们这些老一辈革命家,都有一种殉道者的情怀,是悲剧型的英雄。即使在‘文革’中遭受不公正的待遇,仍保持着坚强的革命信念,与人民有着血肉的联系,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p> <div>
<p>“校长,再不起飞,我们就不能按时到达了。”蒋介石猛地站起身,对着话筒讲:“任务取消。”周司令大惑不解:“校长,请再考虑考虑,我们准备得很充分,保证完成任务。”“任务取消!”蒋介石又一次更加坚定地重复一句,然后放下了电话话筒,他慢慢地坐回沙发。<font face="宋体"> </font></p>
<p><font face="宋体"> </font></p>
<p> <font face="宋体">1949年10月1日清晨,蒋介石官邸。空军司令周至柔已经来过几次电话了,但蒋介石的回答仍然是“再等等”。</font></p>
<p><font face="宋体"> </font></p>
<p> “校长,再不起飞,我们就不能按时到达了。”蒋介石猛地站起身,对着话筒讲:“任务取消。”周司令大惑不解:“校长,请再考虑考虑,我们准备得很充分,保证完成任务。”</p>
<p><font face="宋体"> </font></p>
<p> “任务取消!”蒋介石又一次更加坚定地重复一句,然后放下了电话话筒,他慢慢地坐回沙发,脸上充满无奈。</p>
<p><font face="宋体"> </font></p>
<p> 不过,蒋介石此时确实作出了一个正确的决策:他取消了用空袭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计划。这是一个蒋介石与周至柔密谋多时、准备多时的计划。蒋介石为什么要取消这一计划呢?因为他最后认识到,即使他能把天安门地区炸个稀巴烂,他们能得到的只是全国人民的更加愤怒和美国对蒋介石黔驴技穷的蔑视。还有,天安门广场与故宫相连,把故宫炸了,把北京的古建筑炸了,蒋介石不就成了烧阿房宫的项羽和烧圆明园的英法联军了?</p>
<p><font face="宋体"> </font></p>
<p> 也正是出于对蒋介石冒险的警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阅兵式上,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飞机带弹受阅,这在中外阅兵历史上也是极罕见的。</p>
<p><font face="宋体"> </font></p>
<p> <font face="宋体">1957年4月16日,周恩来为来访的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举行盛大酒会。周恩来介绍原国民党高级将领卫立煌时说:“国共两党过去已有了两次合作的过程了。”毛泽东紧接着说:“我们还准备第三次合作。”4月17日,《人民日报》刊出这条消息,标题为“毛泽东说,我们还准备第三次国共合作”。 </font></p>
<p><font face="宋体"> </font></p>
<p> 后来,毛泽东主席对此问题更是语出惊人:“台湾是蒋介石当‘总统’好?还是胡适好?还是陈诚好?我看还是蒋介石好。”</p>
<p><font face="宋体"> </font></p>
<p> 毛主席为什么选择蒋介石?因为陈诚、胡适有外来干涉的背景,蒋介石在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方面,是绝对不含糊的。</p>
<p><font face="宋体"> </font></p>
<p> <font face="宋体">1974年1月19日,中国与侵入西沙海域的南越之间的西沙之战爆发。</font></p>
<p><font face="宋体"> </font></p>
<p> 中南海,毛泽东的书房。邓小平拿着一份电报匆匆赶来。“报告主席,海军要求增兵西沙战场。”邓小平边说边递上电报。</p>
<p><font face="宋体"> </font></p>
<p> 认真地看着作战地图的毛泽东看完电报,立刻指示“同意”。邓小平正要离开,毛主席忽然说:“慢!”他略一沉思,然后一字一字地说:“直接走。”</p>
<p><font face="宋体"> </font></p>
<p> 几天后,台湾“国防部”一份电报送到了蒋介石面前:“中共海军导弹护卫舰<font face="宋体">4艘清晨抵达东引岛一侧,企图穿越台湾海峡。” </font></p>
<p><font face="宋体"> </font></p>
<p> 台湾海峡当时被国民党海军和美国第<font face="宋体">7舰队控制。过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舰艇从东海调到南海,或者从南海驶往东海,都要绕道台湾东南的公海,以避免在台湾海峡内引起摩擦和冲突。</font></p>
<p><font face="宋体"> </font></p>
<p><font size="3"><font size="2"> 当时正在阳明山养病的蒋介石对西沙战事亦很关注,看到电报后,几乎未假思索就说了一句:“西沙战事紧。”台湾军方心领神会,作了妥善布置。当天晚上,解放军东海舰队<font face="宋体">4艘导弹护卫舰顺利通过台湾海峡,国民党军不仅没有开炮,还打开探照灯,让解放军的舰队通过。</font></font><font face="Times New="New"Roman"> </font></font></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