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宁秘书 发表于 2009-9-7 09:09:26

有关深化闽台农业合作提案的产生始末

<p align="center">有关深化闽台农业合作提案的产生始末</p>
<p align="center">&nbsp;</p>
<p align="center">俞黄聿</p><br/>
<p>2006年1月中旬,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福建,就加强对台工作等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福建要走在其他省区市的前面,积极推动闽台经济技术合作交流向更高层次、更大规模方向发展”的要求,希望福建抓住国家继续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和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全面贯彻中央对台工作的方针政策,为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作出新贡献。</p>
<p>在学习贯彻胡总书记讲话过程中,民革福建省委认识到,闽台农业合作是福建省独特的对台优势,也是福建省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助推力。作为“六求”的一项重要内容,闽台农业合作受到中共福建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2006年,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扩大到福建全省已有了一年的实践。20多年闽台农业合作的历史,历经了起步、兴起、拓展阶段的闽台农业合作目前状况怎样;在中央、省里一系列优惠政策推动下,闽台农业合作有了哪些新进展、新成效;在新形势下还面临哪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党委、政府在哪些方面继续加大工作力度。立足于服务发展、服务大局,民革福建省委把“关于闽台农业合作交流现状调研”作为2006年重点调研课题,组织力量进行调研。</p>
<p>课题确定以后,民革福建省委对调研作了精心安排。一是上下结合,优势互补。省委会成立了以省直党员中专家学者为主体的重点课题组,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担任课题指导和课题负责。各设区市组织根据各自优势,从不同侧面组织子课题调研,整合了智力优势、群体优势。二是内外结合,拓展视野。除了听取民革组织内专家学者的意见,我们还邀请对口联系单位省台办、省外经贸厅的领导和业务部门介绍闽台农业合作交流各项工作开展情况,使调研更加全面、客观。三是点面结合,深化调研。通过选点实地考察和召开包括台商、省市两级台办、农办、乡镇干部、科技人员在内各方面的座谈会,了解第一线情况,增进感性认识。</p>
<p>自2006年3月中旬以来半年多的调研中,我们了解到,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共中央“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指导下,中共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紧紧围绕“海西”建设目标,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把闽台农业合作作为农业对外开放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台农业合作交流取得显著成效。当前,台商投资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农业新科技交流层次不断提高,良种和技术引进步伐不断加大,合作交流平台不断发展,对台农业合作政策、机制更加完善。特别是自1997年7月国务院台办、原外经贸部、农业部批准福州、漳州设立全国首家“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以来,福建省按照先行探索、大胆试验的要求,大力推进实验区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实验区建设,对加快福建传统农业的改造步伐,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为来闽台商的再创业提供了新天地。但从总体上看,闽台农业合作尚处于农业对农业的阶段,合作的技术层次、合作层面有待于提高和拓展,农产品市场体系和科研推广体系还不健全,农产品通关政策修订尚为滞后。2006年9月底,在综合重点课题组和设区市组织调研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调研报告初稿。为确保调研成果准确、客观,民革福建省委邀请有关方面专家及民革福建省委参政议政咨询委员会对调研报告初稿进行论证,并三易其稿,形成《进一步深化闽台农业合作交流的调研报告》。</p>
<p>2007年初,在省政协九届五次会议召开之际,民革福建省委提交了提案《进一步深化闽台农业合作交流的若干建议》,提出创建闽台农业技术合作园区,进一步完善落实相关政策,鼓励台资企业参与我省农业技术合作研发,建立两岸技术人员交流制度,建立闽台农业科技交流合作基金,进一步为闽台两岸农业技术合作交流创造条件;研究制定《福建省保护台商企业投资条例》,协助在闽台资农业企业开拓内销市场,继续完善对台资农业企业的服务;设立海峡两岸农产品贸易集中区,推进两岸农产品交流和贸易等建议,希望为进一步深化闽台农业合作交流,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献策出力。</p>

化宁秘书 发表于 2009-9-7 09:09:42

<p align="center">闽台农业合作的自然优势</p>
<p align="center">&nbsp;</p>
<p align="center">曾玉荣</p><br/>
<p>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农业地理和气候条件相似,且台湾有80%的人祖籍在福建,两地语言相通、文化习俗相似。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为福建与台湾开展农业合作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p>
<p>一、闽台同属亚热带地区,农业发展生态环境极为类似</p>
<p>福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北纬23°30′~28°22′,东经115°50′~120°40′), 地处亚热带,与台湾隔海相望, 是中国大陆距离台湾最近的省份。台湾位于欧亚大陆东南缘的海洋中,地处热带的北部和亚热带的南部,约为北纬21°45′~25°56′, 东经119°18′~124°34′,是中国最大的岛屿。台湾东临太平洋,南界巴士海峡,西与福建相望,最窄处为130公里。</p>
<p>台湾地区包括台湾本岛和周围属岛以及澎湖列岛两大岛群,共80余个岛屿所组成。陆地总面积3.6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约占全省面积的70%以上。福建省陆地面积12.14万平方公里,大小岛屿1546个,其中,山地、丘陵占陆域的80%,海域面积13.63万平方公里。</p>
<p>因此,闽台两地在气候、土壤等生态环境上的类似,使闽台农产品因此具有广泛的相似性,台湾主要农作物及畜牧、水产的种类,绝大多数与福建是一致的。事实上,台湾早期许多农产品的品种和技术,如稻、茶、蔗、果、蔬、畜禽等良种和农业生产技术是明清时期从福建移入。而改革开放后,台湾对福建农业的技术输出也是从品种、技术的自然转移开始的。</p>
<p>二、闽台是海峡两岸纬度最邻近的区域,物种资源极为类似</p>
<p>台湾具有丰富的作物品种及种质资源。如,台湾具有一个非常丰富的岛屿和山区植物区系。就其种子植物而言,约有186 科,1201 属, 3656种,包括热带属742 属,温带属346 属。台湾地区最大的科是禾本科Gramineae (330 种) 、兰科Orchidaceae (282 种) 和菊科Compositae (218 种) 。禾本科虽然广布于全球,但在台湾出现的属,主要是亚热带或热带的属,也有不少温带属(29 属)。台湾地区的植物区系主体具有明显的亚热带性质。根据研究,台湾植物区系与中国大陆的关系最为密切,是东亚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植物分区上应属于泛北极植物区的东亚植物区系。</p>
<p>另据台湾有关资料记载,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台湾共向世界各地引进了432类作物良种,包括水稻、杂粮、园艺作物、特用作物等品种11000多个。如台湾现有的果树良种是台湾40多年来向世界各地有计划引进的,引种地区包括亚洲、欧洲、南北美洲、大洋洲及非洲,从平原到高山,从温带到热带,几乎涵盖了世界各地。经过吸收、消化、改良、培育,目前推广种植的都是当地适宜的优良品种。</p>
<p>因此,就闽台植物区系关系而言,福建无疑是台湾最为邻近的同一区域,台湾农作物品种及种质资源数量多、种类齐全,闽台合作开发作物品种资源具有广泛的相互适应性。</p>
<p>三、闽台均属海洋性季风性气候,且均为多山地区,具备特殊区域小气候</p>
<p>闽台均是受季风气候强烈影响的地区之一,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干湿季明显。台湾的气候北部属亚热带气候,南部属热带气候,中部则为两气候型间的过渡气候。年平均温度20℃~25℃,平均年降雨量在2000毫米。福建省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22℃,从西北向东南递升。年平均降水量800-1900毫米,沿海和岛屿偏少,西北山地较多。但因地貌不同和受海风的影响不一样,闽台两地的区域性小气候均较为明显。台湾岛有五大山脉、四大平原、三大盆地,局部气候具有寒带、温带、热带、亚热带的特征。福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由西、中两列大山带构成福建地形的骨架。山地外侧与沿海地带,则广泛分布着丘陵,并有著名的福州平原、莆田平原、泉州平原、漳州平原,局部气候也具有温带、热带、亚热带的特征。</p>
<p>因此,许多台湾特色果树,如日本甜柿、印度蜜枣等均可以在福建特色山区引进繁殖。</p>

化宁秘书 发表于 2009-9-7 09:10:04

闽台农业合作的历史回顾

<p align="center">闽台农业合作的历史回顾</p>
<p align="center">&nbsp;</p>
<p align="center">康火南</p><br/>
<p>闽台农业合作与交流源远流长。有史料记载:早在明代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颜思齐率大批闽、粤居民迁台时,台湾原著民的农业生产技术还相当落后,甚至还不知道牛耕和犁、锄、镰等工具。1628~1631年间,郑芝龙在福建巡抚熊文灿的支持下,招募饥民数万人到台湾,这是福建第一次有组织地向台湾移民,并将牛耕技术带到台湾。</p>
<p>1662年,郑成功率师驱逐了荷兰殖民统治者,在此后的20多年中,大批福建移民入台耕作,而且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台湾原著民的农业生产方式,加快了台湾的土地开发,使台湾的可耕面积不断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的农区。</p>
<p>1863~1895年,台湾农业生产进入快速发展期,闽台两地的交流日益频繁,在刘铭传等地方官员的倡导和闽台两地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台湾的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p>
<p>新中国成立以后,两岸关系对峙,闽台农业交流一直停滞不前。</p>
<p>改革开放以后的80年代初,隨着两岸关系的不断缓和,台湾当局逐渐釆取较为宽松的大陆政策,在这种形势下,福建省紧紧抓住中央赋予的“同等优先,适当放宽”的对台政策,充分利用闽台一水之隔,气候相似,作物培育节律相近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力发展闽台&nbsp;&nbsp; 农业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p>
<p>闽台农业合作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p>
<p>第一试探起步阶段(1980年-1990年)。由于受台湾当局对“大陆政策”的严格限制,闽台农业交流与合作主要是一些闽籍台胞出于亲情、乡情,通过探亲访友、旅游观光、参观访问等形式,多以隐蔽、零星、分散、短期的形式出现,实行“五带”,即自带良种、自带工艺、自带技术、自带资金、自带市场,进行试探性的交流与合作。畜牧业先在龙海市的紫泥镇甘文农场创办;1989年,台商在诏安县西山国营农场承包池塘养鳗和对虾,年出口对虾300吨,鳗鱼40吨,为国家创汇400多万美元;最早的蔬菜速冻也是由台商林先生与港商和龙海市种子公司合作在海澄镇创办第一家龙泰果蔬食品有限公司专门加工蔬菜速冻(现改为亚细亚独资);他们以第一个吃螃蟹的大无畏精神开创了闽台农业合作的先河。</p>
<p>第二兴起发展阶段(1991年-1996年)。这时期,台湾当局认识到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放宽了对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的限制,两岸农业交流有了好的开端,半官方渠道交流最早出现在1992年8月,由中国农业交流协会与台湾“亚农中心”联手在福州召开“海峡两岸农作物改良研讨会”,台湾18位农业专家、教授与大陆10多个省、市数十名农业界同行相聚一堂,共同进行学术研讨与交流,增进了了解。接下来,由我省动议,于1995年10月台湾“亚农中心”负责人又率领10多位农业专家和产销部门人士,首次在福州召开“海峡两岸水果产销研讨会”,会议期间台湾专家一行从福州、泉州、漳州、厦门实地考察海峡西岸农业,这种半官方农业交流先从学术研讨起步,科技交流接棒,台湾专家还在东山县进行了芦笋栽培、鲍鱼养殖的技术交流和试验。台湾黄历校友会(抗日战争时期福建农学院校友)曾三度组团来闽拜访母校并进行座谈考察,同时还赠送农作物种子、苗木、图书资料。在双方农业界的共同努力下,1996年由中国农业交流协会和台湾农村发展基金会(前身即“亚农中心”)牵头,在漳州的南靖、漳浦建立香蕉技术综合改进项目;在永春县建立芦柑技术综合改进项目,台湾方面派专家来闽帮助技术培训和操作示范,我方也组织专业人员赴台开展对口考察活动。为闽台农业交流与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段期间内我省农业部门专家和技术人员曾接受台湾方面邀请以不同形式赴台进行农业考察、参与学术活动和商讨农业合作事宜。由于有了学术上的交流为基础,台商对闽农业经济技术开发投资活动也发展为公开、择优、成批进行,并出现台、港、侨、外联合投资开发的新局面。以漳州为例,至2006年共批准台资农业项目556个,合同利用台资10.61亿美元,实际到资5.94亿美元。</p>
<p>第三全面提升阶段(1997年~2007年)。1997年7月,国务院台办、农业部和原国家外经贸部联合批准漳州、福州为全国首批“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实验区的设立为闽台农业合作与交流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拓展了我省农业发展的新空间。2006年两个实验区分别在漳浦、福清县设立“台湾农民创业园”。实验区内的规划布局更加合理,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投资重点更加明确,优惠政策同时配套。实验区建立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认真用好、用足中央赋予的政策,精心组织,扎实推进。2005年7月,国家有关部门又批准了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扩大到福建全省。闽台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全面拓展,形成多领域、高层次、双向互动的新格局。10年来,我省台资农业项目不断增多,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后劲也不断增强,据统计全省到2006年底共批办台资农业企业1916家,总投资23.9亿美元,实际到资13.6亿美元,农业利用台资总额位居全国第一。漳州市作了一个调查,全市引进台资农业项目规模平均总投资达205万美元,比实验区设立前增1.35倍,有105家台资农业企业增资扩产总增资额2.2亿美元,分别比实验区设立前增长75%和1.3倍,全市累计引进台湾农业良种1600多种,其中,大面积推广的有100多种,推广面积达100多万亩。引进台湾先进农业加工设备4000多台(套)、农业种养加工技术600多项,成为全国农业利用台资最多设区市。&nbsp;&nbsp;&nbsp;&nbsp;&nbsp; </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有关深化闽台农业合作提案的产生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