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清秘书 发表于 2009-9-3 16:53:31

海西统战要先行 客家文化作载体

 新形势下,如何发挥统战工作优势,促进统战先行,挖掘客家文化资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最广泛的力量支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我们结合宁化客家祖地建设的实际,进行了认真的调研。 <br/>  一、提供力量支撑,服务海西建设<br/>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福建省委、省政府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全国大局、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重大决策。我们的统战工作必须服从、服务于这个工作大局。要把美好蓝图变为现实,需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程度上凝聚全省上上下下、方方面面、海内外的智慧和力量,共同为这一目标而奋斗。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广泛性、包容性的特点,充分发挥统战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社会功能,尤其要发挥争取人心、凝聚力量、促进统一的职能作用,把不同党派、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信仰以及生活在不同社会制度的人们团结起来,更好地了解民意、理顺情绪、联络友谊、沟通感情,促进风正气顺、人和业兴良好趁势的发展,为推进海西建设提供广泛而强大的力量支撑。<br/>  福建与台湾具有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的“五缘”相连资源优势。这种突出优势决定了福建统战在做好台湾人民工作,争取台湾民心,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完成促进祖国和平统一重大任务,就必须充分发挥统战的优势和作用,围绕“海西建设”的目标,积极探索和创造更多的合作形式,全面发展闽台关系,增强台湾同胞对“根”、“祖”、“脉”的依归,实现两岸经济优势互补。<br/>  二、挖掘客家资源,促进统战先行<br/>  闽台“五缘”相连的资源优势是对福建全省而言。就三明与台湾的客家资源而言,也具有祖域、血缘、文缘、人缘、商缘等独特优势。三明所辖宁化石壁是客家人的祖地,在客家民系漫长的迁徙中起到重要的“中转站”作用;辖区的大部分地域是客家民系形成初期的人文中心,客家文化孕育于此,客家民系诞生于此,客家人播衍于此,三明已被客家学界确认为我国最重要的客家祖域之一。在交流方面,早期可追溯到宋代大理学家朱熹时代,公元1153年,24岁的朱熹任同安县主簿,为县佐兼治学事,在金门燕南山建立“燕南书院”,并亲临讲学。明清以来,三明赴台出任文武官员的比比皆是等等。而其中的“血缘”和“文缘”对于我们三明客家、宁化客家祖地来说是更为凸显的优势。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些明台独特优势,努力挖掘客家文化资源,从而促进统战工作先行。<br/>  首先,明台“血缘亲”。追溯历史可知,台湾同胞中,80%祖籍在福建,约有2000万人,福建省有台属800多万人。据调查和有关资料显示,三明所辖的宁化、清流、明溪、将乐4县为纯客家县,有6个县(市、区)为非纯客家县。现今台湾的460万左右客家人中就有200多万人与三明有着至亲的血缘关系。而宁化客家祖地是福建省8个纯客县之一,与台湾的血缘关系更为密切。据厦大教授陈国强与林加煌合撰的《宁化石壁与台湾客家》一文中所言:“台湾客家的历史,据有关资料记载,大量是清康熙二十年代以后,即康熙二十三年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后,广东嘉应州属各县的客家,纷纷和福建闽南人迁居台湾。但在此之前,已有客家人迁入,而且嘉应州的客家,祖地即在宁化石壁”。据族谱统计,现今宁化与台湾有亲缘关系的姓氏就达97姓,600多万人,由此可见宁台血脉相连,手足相亲。<br/>其次,明台“文缘深”。台湾通用方言是闽南话,第二大方言是客家话,以及民间习俗、信仰、戏曲、艺术等都是从福建传承过去的。明台文脉相承、交流密切。尤其是由客家先民创造的光彩夺目的客家文化在台湾有着广泛的影响。其中分布在桃园、新竹、苗栗、台中、高雄等台湾地区的客家人约有450万,他们在语言、风俗、生活习惯、性格气质等方面都与福建客家人有相似之处。而他们在岁时节俗、婚娶喜庆、丧葬习俗、饮食习惯等等方面都保留和传承了三明宁化石壁客家祖地的传统,这都足以说明明台客家文化一脉相承。<br/>  三、发挥祖地优势,推进海外统战<br/>  (一)建设载体,推进寻根谒祖<br/>  要为海西建设提供强大的力量源泉,争取台湾民心,凝聚台湾力量至关重要。而要增强台湾同胞对客家祖地“根”“祖”“脉”的认可和依归,必须靠客家祖地文化来吸引。而客家文化并不是抽象的、空洞的,而是具体的、生动形象的,让人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物。基于此,我们把客家祖地文化进行了物化,建设文化载体来吸引台湾等海内外客家人寻根谒祖。<br/>  1992年宁化开始筹建客家公祠。经3年多的努力,共投资800多万元在石壁建成。公祠由标志建筑、配套建筑及古代建筑三部分组成。标志建筑是一座仿古客式建筑,由正殿(玉屏堂)、文博阁、祭祀厅、休息厅以及前廊、回廊组成;配套建筑由牌坊、姓氏碑廊、碑亭、碑林、客海禅寺、客家之路、广场、接待厅组成;古代建筑由张氏客庙、玉屏古亭、维藩桥、三圣庙、汉帝庙等组成。这些建筑风格、阁藏文物、文字介绍、古今楹联等,客家文化颇为丰富。初步形成了集展示、传承、祭祀、表演、研究、交流、传播于一体的客家文化体系,已成为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集中展示区。<br/>  有了客家公祠这个重要载体,我们就充分利用,创新地开展对外统战工作。每年(10月)金秋时节,都要在客家公祠举行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活动,至今已成功地举办了13届,吸引世界25个国家和地区海内外客家人及县内外游客27万多人次,其中台湾3200多人次前来寻根谒祖、旅游观光。他们在祖宗神位牌前庄严虔诚,三拜九叩、立默祈祷、热泪盈眶……那情景着实动人。通过祭祖活动,大大增进了台湾同胞与祖国大陆的感情,激发了台胞对“根”的思念,对“祖”的崇敬,对“脉”的依归,增强了他们爱国爱乡的热情。从而为祖国和平统一创造了条件。如果宁化每年一次的祭祖活动能够上升为省级或国家级的活动,其影响力将不亚于“妈祖文化”。为进一步丰富石壁客家祖地文化内涵,宁化县政府拟实施客家祖地二期开发,由浙江远见旅游规划设计院设计,分为五大区。总投资在3亿元以上,该项目已被省定为客家始祖文化园重点建设项目。因此,各级各有关部门呼吁支持宁化客家祖地始祖文化园建设有着重要意义。<br/>  (二)搭建平台,促进文化交流<br/>  要进一步密切台湾关系,扩大客家祖地文化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仅仅停留在寻根谒祖、旅游观光上是不够的,因此,我们要在强化客家文化载体建设的同时,努力搭建客家文化交流平台,为多方位、高层次的交流提供条件。我们主要通过客家文化研究会、宗亲会、台联会等民间团体,加强与台湾客属组织(姓氏宗亲会)的沟通和联系,互通信息,分享研究成果,定期举办研讨会、宗亲会、展览,深化与台湾客家渊源关系研究,进一步增强台湾乡亲对“根、祖、脉”的认同。<br/>  近年来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客家祖地文化交流活动:一是积极发挥客家各姓氏宗亲联谊会的作用。做好姓氏源流研究和族谱搜集、整理、研究工作,开展宁台宗亲文化交流活动,深化宁台客家渊源关系研究。二是举办了第二届“宁化石壁与客家世界学术研讨会”和专场宁台客家文化研讨会,通过这个平台邀请有影响的台湾专家、学者前来考察,共同探讨客家文化,进行学术交流。同时与全球客家·崇正会联合总会和台湾世界客属总会联合编辑出版了《世界客家精英》系列丛书。三是2007年10月,成功举办了“首届海内外巫氏宗亲文化艺术节”,宁化巫罗俊分衍海内外的500多巫氏后裔子孙(其中台湾巫氏宗亲80多人)聚集一堂,节期进行了文艺演出,书法美术、展览交流。我们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展示了宁化客家祖地文化,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四是组团出席了2006年在台北举行的第21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加大了对台宣传宁化的力度。五是组织人员编书和拍摄影视片,编写出版了《石壁客家文化史》一书,拍摄了《客家春秋》、《滚滚血脉》等电视剧,近年来共邀请了台湾8家影视公司、45人到石壁客家祖地拍摄影视片子,如《拜访客家人》、《大陆寻根》、《客家源流》、《客家之旅》等8部。这些片子的播放有利于促进台湾民众对客家源流进行追根溯源的回顾,形成台湾与大陆历史渊源的总体印象,从而进一步密切了与台湾的关系。<br/>  多方搭建平台后,进行了广泛的客家文化交流,促进了海峡两岸乡亲的友好往来。据统计1987年至2005年,宁化在台乡亲返乡探亲达2100多人次。同乡会为宁化亲人资助兴办企业、建房等达2300多万元人民币。还有278位在台乡亲捐资280多万元人民币为宁化家乡建校、修路、建桥等公益事业。这些足以表明客家文化交流增进了宁台感情,加强了宁台团结互助。<br/>  (三)凸显特色,打造文化品牌<br/>  宁化客家祖地文化,具有其他客家地区客家文化的共性,更有其他客家地区客家文化的独特性。就宁化而言,历代客家文化名人辈出,留下许多值得骄傲的作品。自唐至清考中举人152名,进士50名,状元1名。宋至清140余位宁化人著书立说300余部,其中郑文宝的《江表志》、罗登标的《易学阐微》、雷鋐的《读书偶记》等著作被收入《四库全书》。特别是明末清初李世熊著述丰富,所纂的《宁化县志》被誉为天下名志。清代画家黄慎为“扬州八怪”之一,享受“诗书画三绝”美誉。著名书法家伊秉绶其隶书名扬天下,与邓石如共称“南伊北邓”,他们都是我国的一代文化名流,建树卓越,享有美誉。这些客家祖地文化名流,是宁化独有的,也是祖地客家文化之特色。其次,祖地的客家饮食文化也颇具特色:如“延祥茶”、“客家擂茶”、“客家酒娘”、“韭菜包”、“豆腐驼子”、“田鼠干”、“生鱼片”等等。<br/>  对于以上宁化客家祖地特色文化,我们目前正在进一步搜集整理,努力挖掘,着力开发,并把其打造成为“品牌”,凸显出祖地文化与众不同的特色。一是继续建设文化载体。筹建融历史、民俗、风情为一体的客家博物馆和客家文化名人主题公园;在湖村“蛟湖”旁建“黄慎草堂”,在城区修缮伊秉绶故居。二是做足名人文章。可制作名人商品,大量复制黄慎、伊秉绶、郑文宝的诗书画,推向市场;还可以用这些名人的姓名制作笔、墨、纸、砚等文化用品,开设“客家名人文化用品专卖店”等等。三是客家祖地美食品牌化。把以上宁化特色美食申请商标后筹建“祖地美食一条街”作为品牌推向市场。通过加强始祖文化品牌建设,以品牌文化搭桥,更好地满足海内外客家人来宁化寻根谒祖、旅游观光者的购物和品尝美食需要,为海西建设添砖加瓦。<br/>  (四)多方合作,促进文化发展<br/>  我们发挥客家祖地文化优势,推进海外统战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发展海峡西岸经济,为海西建设提供广泛的力量支撑。发展闽台关系,力求更多的合作,目的也是实现两岸经济的共同繁荣。我们构建文化载体,吸引海外客家人寻根谒祖、旅游观光;搭建平台,打造祖地文化品牌,进行文化交流,已联络了宁台感情,加深了乡情、亲情和友情,这些工作为我们多方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我们不能停留在这个层面上,必须在这基础上谋求更大的发展,进行多方的合作才能达到目标。<br/>  近年来,我们与台湾的合作有经贸、农业、工业、林业、旅游等等。如:经贸方面自1985年至20世纪末,有171家台资企业“落户”三明,总投资1.5亿美元。其中宁化就有台资企业22家,总投资1952万美元。宁台农业合作方面我们以台资农业企业为载体,引进台湾农业新品种、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经验,改造传统农业,优化产业结构。主要从农产品系列精深加工、优良种苗引进繁育推广、市场营销体系建设三方面与台商进行合作。<br/>通过与台的多方合作,达到共同繁荣目的,更重要的是推进了宁化客家祖地的经济发展,为海西建设贡献一份力量。<br/>  (作者分别为宁化县委常委、统战部长,县文联主席)<br/>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海西统战要先行 客家文化作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