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三明文化产业发展
发展文化产业是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新时代对文化发展的新要求。国家编制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我们省也制定了《福建省文化强省建设纲要》,都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的目标任务。最近,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省、市又制定了《实施意见》,这些都为我们发展文化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为此,我们要很好地研究这些文件和政策,紧密结合实际,抓住机遇,进一步拓展文化产业,进一步提高文化产业在地方综合实力中的比重,成为地方竞争力的重要因素。<br/> 一、理清思路,进一步拓展文化产业发展领域<br/> 首先要提高认识。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文化作为商品和服务进入市场,具有越来越大的经济价值,在国民经济中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发展文化产业的宣传力度,树立发展“大文化”的产业观念,改变那种认为文化行业不能赚钱,不能成为产业的旧观念。其次,要编制规划。研究制定文化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确立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任务和发展重点,明确产业定位、产业布局、优势产业、实施对策和保障措施等相关安排,使文化产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第三,要加强领导。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发展文化产业上的作用。政府是公共文化产品的提供和文化服务的统筹者,既要发挥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又要弥补和抑制市场调节的消极作用。<br/> 二、夯实基础,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综合实力<br/> 一要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科学规划、集中力量建成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备、层次分明的重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特别是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场所,有效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改造完善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努力实现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街道)有文化中心或文化站,70%以上的社区和行政村有文化室(文化俱乐部),逐步扭转城乡差距过大并不断扩大的局面,逐步改变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差距相差大的状况,使城乡之间文化领域方面的差距逐渐缩小。二要加强特色文化建设。对于三明来说,就是要积极打造客家文化、朱子文化、红土地文化、抗战文化、古文化等特色文化,加快万寿岩文物园区、吉山抗战文化遗址、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村)、建宁苏区反围剿主题园、宁化红军长征出发地革命纪念园、地方剧表演场所等项目建设,创建一批有特色、有影响、有市场、有效益的特色文化旅游景区,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最佳结合。三要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和民族民间文化。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是推进地方文化产业建设的宝贵资源。要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基本状况、特色、特点等进行全面普查,建立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本分布和重点保护项目名录,切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工作,重点保护开发列入国家级、省级名录的项目,如三明市的梅林戏、大腔戏、肩膀戏、竹纸制作技艺等,培育一批历史文化和民间艺术旅游项目,促进旅游文化产业发展。<br/> 三、增强活力,进一步加大文化体制改革力度<br/> 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要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演艺等领域,扩大改革范围,突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激发发展活力。拓展改革内容,由点到面,分期分批全面推进三个层面的文化体制改革。一要抓好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试点改革工作。要对现有的文化事业单位按其性质及其职能进行科学定位,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着眼于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要实行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法人代表负责制,使其面向社会,面向群众,自主开展服务活动。要加快构建政府宏观管理、单位自主用人、个人自主择业的机制,逐步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二要做好经营性文化事业的转企改制工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贯彻“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方针,重点调整市场定位,确定经营主业,积极开拓市场,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经营性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推动国有文化企业进行公司制或股份制改造。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行企业财务、税收、社会保障、劳动人事制度。以市场为导向,明晰产权、搞活经营,改革投入方式,推进内部干部人事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分配制度、产权制度改革,着力培育新型文化市场主体。三要按照积极稳妥、深入细致、切实可行的原则,推进艺术表演院团体制改革。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领域,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扶持农户组建文化中心户、文化专业户、文化室,兴办农民书社、民间剧团及集(个)体放映队;大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培育一批艺术之乡、书画之乡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园。<br/> 四、创新模式,进一步增加文化产业投入<br/> 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创新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模式,推动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一要加大财政投入。逐步增加政府财政在社会领域中投资、投入的比例,建立政府投入社会公共服务事业的持续稳定增长机制,保持社会公共服务事业费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的稳步增长,保持社会公共服务事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占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稳步增长,保持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社会公共服务事业的投入占全部社会公共服务事业投入比重的稳步增长。二要出台优惠政策。充分利用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来规范文化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和各类文化企业的经营行为,积极引导合法经营,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保障合法经营者的权益。同时,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在行政审批、市场准入、投资融资、市场管理、税收等各个方面制定一系列优惠措施,尽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努力维护市场机制的良性运行,为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文化经营单位的经营发展,为民间文化的交流创造有利的条件,最终推动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三要引入社会资本。进一步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放宽市场准入,积极培育多元化投资主体,鼓励民间团体、企业和私人等投资文化事业项目,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和吸引外资、台资的优势,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特别是在政策允许进入的出版物分销、有线电视接入网、影视节目制作和销售、电影放映、文艺表演团体和演出场所等领域,吸引非公有资本或参加国有文化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或兴办文化企业,加快山区文化产业发展。近年来,三明市通过文企联姻,运作开展的流动舞台车文化下乡巡回演出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经验,起到了宣传企业,引导农民文化消费的作用。<br/> 五、重在建设,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br/> 我市文化产业还处于初级的发展阶段,不仅技术含量、市场环境、资本实力、品牌专利等方面相对落后,而且现阶段突出表现在文化产业的人才十分缺乏方面。所以,培养、引进文化产业人才,壮大人才队伍,丰富人才资源,是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同时,要抓好文化产业管理队伍的培训,采取多种形式,分期分批分类培训从事文化产业的干部及有关部门管理人员,抓紧培养一批熟悉市场经济规律,懂经营、会管理的专门人才。要特别注意培养和引进懂科技、会管理的创新人才、策划人才、外向型人才和网络科技人才,为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积蓄人力资本。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选拔和管理机制,全面推行聘任制、签约制,完善分配激励机制。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创业环境、生活环境和人文环境,不断提高文化产业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br/> 六、发挥优势,进一步加强明台文化交流与合作<br/>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将我省建成“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历史契机,进一步扩大对台文化交流。从三明来说,要着力做好三项工作:一要努力打造对台文化交流基地。三明特色文化中的客家文化、抗战文化、宗亲文化等在台湾广为流传、具有深厚基础。以特色文化为纽带、以挖掘保护为基础、以发扬光大为前提、以经贸合作为依托,坚持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充分运用三明地方特色文化的丰富资源,深入挖掘保护和大力弘扬地方特色文化,提升明台民间文化交流活动层次。要以万寿岩文物园区建设为重点,加快万寿岩文物园区建设步伐,做好三明旧石器时代遗址和古人类遗址的发掘、整理、保护和利用工作,打响古文化品牌,加深闽台同根同祖和深远的文化渊源的认识。要加大涉台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对永安复兴堡、吉山抗战文化遗址、大田“连氏龙井大宗祠”、“萧氏林铺大宗祠”、马氏入闽始祖开基地清流县赖坊乡南山村、泰宁庆云寺(峨嵋峰慈航宗教文化园)等重点文物进行保护和开发,努力将其建成福建对台文化交流基地。二要以文化精品生产促进明台文化交流。把文化产品努力提升为代表一个地区文化发展水平的文化精品,积极加以鼓励、引导和推动,通过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创新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和传播的激励机制,加大优秀文艺作品的生产力度。加强优秀剧目等相关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重点挖掘客家文化内涵,打造梅林戏《邹应龙》等一批反映客家文化的重点剧目,争取赴台演出交流。三要策划项目,争取政策和资金扶持。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提出,“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和中央预算内投资,以及其他中央专项资金,都要加大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扶持力度,特别要加大对原中央苏区县、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等资金时,福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等参照执行中部地区政策,福建原中央苏区县参照执行西部地区政策”,“适当降低中央投资项目地方投资比例,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重大项目建设,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专项补助”。三明12个县(市、区)中原中央苏区县、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占了绝大部分,有11个老区,其中7个是苏区。我们要用好用足中央给予的优惠政策,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和策划重大项目建设,争取国家和省里的扶持,争取更多项目落地山区,进一步推动我市文化产业发展。<br/> (作者为三明市文化与出版局局长)<br/>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