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山区新农村建设(2007年第3期)
<p id="zoom" style="TEXT-INDENT: 26px; LINE-HEIGHT: 150%"><br>加快山区地区农村经济建设是当前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任务,它将影响全局。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山区农村建设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各项基础设施正在逐步完善,山区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但是较之福建东部沿海地区的农村建设依然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当务之急要加快步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在促进福建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同时,要逐步缩小东、中、西部地区农村之间的差距,确实改善山区地区农村的发展条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br>
一、当前山区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难点及成因<br>
山区地区新农村建设较之其它地区新农村建设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我们既要认识到山区地区和其它地区新农村建设困难的共性,更要充分认识到山区地区新农村建设难点的特殊性。抓共性,可以借鉴其他地区建设新农村的成功经验;抓特殊性,不同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不是同一盘棋,怎么下法要根据各地区的不同情况对症下药,这也就决定了新农村建设不可能是一个模式,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山区地区特别是贫困山区地区的新农村应该怎么建设是我们面临的一大考验。<br>
山区地区新农村建设和其它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共同难点。基础设施缺乏,公共事业缺失,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增收难度相当大等。<br>
福建山区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特殊难点。总的来说,福建山区地区缺乏区位优势,资源也相对贫乏,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社会发展比较滞后,自然环境、发展情况差别较大,农民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建设新农村的任务更为艰巨。福建山区地区新农村建设特殊难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br>
1. 和其它地区的共同困难方面,山区显然更为严重。 基础设施更为缺乏,公共事业缺失更为严重,自然条件更为恶劣。一些山区至今还没通电,没有公路和农村相通,没有有线电视,没有基本的通信设施,缺少与外界沟通的基本条件,一些山区农民生活异常艰苦。<br>
2. 福建山区新农村建设的难点在很大程度上和山区的地理自然环境有很大的关系。首先福建是个人多地少、山多海阔的省份,全省人均0.56亩、劳均1.52亩耕地,是全国人均耕地最少的省份之一。在福建要用占全国1.3%的耕地养活占全国2.6%的人口和满足几百万外来人口的生活需求。而山区人均耕地水平更是低于其他地区,山区农民要通过粮食生产来创收难度较大。其次福建多山少平原。福建海拨480米以上的山区占了全省陆地面积的45.8%,是个比较典型的山区省份。大部分山区农村就分布在这海拨480米以上的地区。造成交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通信、电视等现代化设施覆盖率较低,信息不对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山区经济的发展,也造成农民观念不够开放,比较闭塞。第三是福建山区方言多,普通话普及面不够广,这也成为农民走出山区的障碍。<br>
导致的后果:一是山区农民居住分散,基础建设成本高,新农村建设难度很大。二是山区自然灾害频繁,防御灾害的体系薄弱,农业、农村、农民深受其害,严重影响山区三农的发展。三是山区农业生产方式依然比较落后,农业基础设施落后于生产发展的需要,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与分散的小规模种植方式难以实现高效结合,农业生产力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山区农村经济结构相对单一,种植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相分离,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市场相脱节,涉农高端产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和带动作用不足。四是山区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小,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各种要素市场发育不健全,农民就业渠道狭窄,增收难度大。第五作为山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长期在山区形成的生产生活习惯及各种素质方面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br>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山区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br>
《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建议》中指出:“福建山区地区新农村建设要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量力而行,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内地山区也要积极进取,开拓新思路,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壮大自身经济实力,努力缩小与沿海地区的差距。”根据精神,以下是几点对策建议。<br>
(一)建设山区新农村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和发展好山区农民的根本利益<br>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实现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山区新农村必须牢固对立和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实现和发展好山区农民利益作为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br>
1.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和发展好山区农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为农民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政府要加大财政支持和转移支付力度,确实增加对山区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为山区新农村“生产发展”打下基础。在今后的基础设施项目布点和资金安排上要向山区倾斜。加强山区交通道路建设,争取实现村村通公路,打通山区与外界的通路;加快山区水、电路建设,特别是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本建设及电力电网建设,确保山区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提高山区的通信和有线电视覆盖率,让山区与外界保持信息畅通,改变信息闭塞的状况;加强山区的信息化建设,让网络实现“村村相通”,为发展好三个产业打下基础;加强山区生态工程建设,确保山区新农村建设有个良好的生态环境。<br>
2.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和发展好山区农民的根本利益,就要提高山区农民素质。要发展好山区教育文化事业,在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适合山区地区的教育培训体系制度,加快普及成人教育、职业教育、专业技能教育和普通话教育。要建设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使山区人也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人。当前福建山区农村的落后,根本上还是人的落后。目前,由于山区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比较低,提高农民素质的任务非常艰巨。这种情况是由于“教育”的缺失,导致农民思想观念相对陈旧,整体素质普遍偏低。因此,培育新型山区农民,需要从教育入手。而目前,山区地区的教育管理体制不顺和教育模式单一,严重制约了山区农村教育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因而,解决山区农村教育的发展问题,以适应山区新农村建设,需要突破体制性障碍,变革单一的教育模式,进行制度创新。要在基本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山区成人教育、职业教育、专业技术技能教育和普通话教育。教育体系既要考虑“升学有望”,更要考虑“致富有路”,要承担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培训任务和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任务。使农民走出山区之后能够和外界交流,能够有一技之长谋生,以增加收入。<br>
3.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和发展好山区农民的根本利益,就要想方设法增加山区农民收入。首先要在政策上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在山区农业补贴、税收减免方面落实到位,不能加重山区农民负担。其次要带领农民根据山区特点进行创收,要充分开发利用山区资源,大力发展适合山区的种植业和畜牧业,发展大农业,让山区农业也走上产业化、市场化的道路。第三要建立有效的劳务流通机制,引导农民走出山区,走向第二、三产业。要山区农民确实转变观念,通过改变人来改变山区。 “走出去”多少决定了“拿回来”多少。现在农民在非农业领域增加的收入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因此要积极创建有效的劳务流通机制和信息沟通机制,引导山区农民走出山区,进入城市和城镇,要实现山区劳动力输出组织化、就业技能化、服务人本化,确实做好农民输出之前的教育培训工作和输出之后的农民工权益保障,保护好农民工的利益。建立针对农民回乡创业的各项扶持机制,促进山区经济的快速发展。<br>
(二)统筹区域发展,进一步加强山海协作<br>
统筹区域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必须坚持的基本方略。发展山区农村经济必须进一步加强山海协作,确实让沿海支持山区,让沿海富裕地区带动贫困山区。山区和沿海应本着“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长久合作机制,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其间政府要起积极的引导作用,开拓山海合作领域和项目。要重点抓好沿海和山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对外开放、科技教育、人才开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协作。同时要加强沿海对山区的定点帮扶工作,各项帮扶要针对各山区不同情况,在资金、人才、建设等方面安排到位,工作要落到实处。<br>
(三)坚持全面发展,促进山区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全面进步<br>
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全面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协调发展。<br>
1. 充分发挥山区自然资源优势,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发展有山区特色的农业经济。福建山区的植物、动物、森林、旅游等自然资源都很丰富,这为形成以特色资源加工、绿色产品开发、旅游生态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特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要发展山区经济就要加强农业综合开发,一手抓粮食生产,一手抓非粮食生产,加大山区科技成果和农村新技术的推广力度,促进山区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有特色、效益高的经济作物和名特优产品,推进农业、林业、水电、旅游、矿产等优势资源的合理开发及其产品的深度加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br>
2. 加大山区对外开放力度,积极引导外来资金进入,加快工业化的进程,为山区新农村“生活宽裕”打下基础。俗话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富”,要建设山区新农村,让农民走上“生活宽裕”之路,工业是不可缺少的经济基础。山区要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加大宣传力度,突出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积极引导外来资金投入发展现代化工业。山区的工业化水平低,缺乏区位优势,因此政府在对外开放、税收、建设用地、吸引人才方面要制定优惠政策,帮助山区建立适合本地发展的工业,以带动农业走向现代化,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确实增加农民收入,真正实现山区的“生活宽裕”。<br>
3. 发展山区农村文化,促进乡风文明,是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又一项重要任务。当前,山区农村文化存在着三个问题:一是文化设施和文化发展体系薄弱;二是农民文化生活单调、贫乏;三是旧的、落后的、不健康不文明的思想依然滋扰着农民的头脑。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必须重视和解决好这些问题。要不断加大山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山区农村文化发展的支撑体系。既要让城镇文化、外地优秀文化通过广播电视等多种途径进入山区农村,也要重视挖掘山区农村自身文化资源,发展山区地域优秀传统文化。既要用先进文化教化山区农民、培养新型山区农民,又要不断丰富山区农民文化生活,使山区农民群众能够获得享受文化的幸福。<br>
4. 加快建立山区自然灾害防御和灾后重建工作体系,确保农业的安全生产,农民的人身安全。近年来,随着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农村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污染日益严重,自然灾害非常严重,而且发生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受到严重的影响,特别是山区农村,山体滑坡、洪水泛滥,大量农田和森林资源被毁坏。因此加强山区农村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是当务之急,是保证农民增收增产的基本条件。<br>
5. 加快山区的小城镇建设,改变山区农村分散居住的状况,科学合理规划城镇建设,为“村容整洁”打好基础,以更好地发展山区新农村。分散的自然村屯居住方式严重制约山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无法集中优化配置资源,也影响农民社会交往方式和传统观念转变。因此要加快山区小城镇建设,集中人口,优化资源配置。山区小城镇建设既要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又要统筹规划,科学指导,引导产业和人口向城镇集中,促进城镇经济发展,稳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城镇化建设是改善山区农民生活状况的重要举措,是从根本上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必由之路,更可为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br>
6. 加快山区地区民主和法制建设,为山区新农村“管理民主”打下坚实的基础。<br>
新农村建设中要加强农村民主和法制建设,倡导管理民主。民主要以农村民主政治和法治环境为基础。建立人与人的和谐关系,也要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文明、科学的生活观和生活习惯。但是山区农村人口居住分散,不同地区群体结构差异大,尤其是文化差异更加突出,因此法制工作难度较大,必须加强针对性。在法制教育必须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对象确定教育内容,并采取相应的方式方法抓好教育,以达到最佳效果。同时要加强山区农村干部的民主法制培训教育,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使他们能深入第一线,以案释法,解决问题。 <br>
<br>
作者简介:周碧云,中共尤溪县委党校讲师。<br>
<br>
</p></td>
</tr>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