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探讨(2006年第5期)
<p id="zoom" style="TEXT-INDENT: 26px; LINE-HEIGHT: 150%"><br>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在我们这样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最大限度的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至关重要。<br>
一、转变服务和管理,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br>
推进新农村建设,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必须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一方面,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利益主体,是这项事业的直接受益者。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农民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支持不支持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诚心诚意为农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使之真正成为广大农民群众拥护和支持、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另一方面,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实践主体,是推动这一事业的主要力量。推进新农村建设,要坚持相信农民群众,依靠农民群众,让农民群众唱主角,努力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设新农村的利益主体和实践主体是农民,这一体现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重要观点,对我们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特别是在领导上必须转变服务和管理工作的内容及方法,即必须一切从当今农村社会条件和实际出发,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形势需要及其对农民的生产方式、经营模式和生活方式所带来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农民的创造潜能、尊重农民的物质利益、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才能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br>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村的生产方式上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了传统的以生产队、大队为核算单位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集体所有制。经营模式上,农业的产业化经营、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已经成为农民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效益的有效实践途径。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上,市场经济的加快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农村城镇化建设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方面的必然趋势,都对农民的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带来很大变化,有相当大部分的农民,他们劳动的合作性、多样性和变动性(或农或工或商)以及生活的流动性变迁(城市或乡村)等已经成为新的特点。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它的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既注重发展农村生产力,又注重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既注重农村经济发展,又注重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构成了一个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统一、外在形象与内在素质相融合的科学完整的目标体系,包含了农村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建设新农村,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就必须适应客观形势,根据农民的利益要求和现实情况的变化,创造性地把“二十个字”的总体目标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层面,并从服务和管理的角度,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引导农民在新农村的硬件建设上发挥主体作用。要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建设新村镇。县乡政府应当切实担负起责任,以城镇化建设为发展方向,以建制镇和自然村为单位,抓紧编制符合农民意愿的科学的村镇规划,并抓好规划落实,使村镇建设逐步达到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整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脏乱差问题。二是要引导农民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上发挥主体作用。“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致富,产业发展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基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经济发展内在规律的要求,也是新农村建设包括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三是要引导农民在培育新农民的自身建设上发挥主体作用。要采取各种措施和办法使广大适龄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或产业工人,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多样性劳动的创业经营新要求。四是引导农民在先进的劳动方式和经营方式上发挥主体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农村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解决好这个问题,需要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传统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五是要引导农民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上发挥主体作用。要以创建文明村镇为主导,塑造新风貌,全面提升广大农民的文明素质和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并大力提高农民的文化生活水平。六是要引导农民在乡村民主政治建设上发挥主体作用。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相信和依靠农民群众,充分尊重他们的首创精神。特别是在动员和组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问题上,更要做好村务公开和政务公开,注重运用规划引导、政策扶持的方法,用好“一事一议”等民主议事的机制,项目决策要经过农民的民主讨论,实施过程和结果要接受农民监督,不能包办代替,不能超越农民承受能力,更不能搞强迫命令或“一刀切”的行为。 <br>
二、增强内动力,激发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br>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内因和外因两大作用的共同结果。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需要城市对农村的支援,需要工业对农业的反哺。但是,国家的政策,城市的支援,工业的反哺,最终都要通过农民的双手来实现。如果没有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个内因作用的充分发挥,再好的政策,再多的扶持,也很难发挥效果。并且,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幅员辽阔,农村人口众多,加之长期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观,农村相对贫困的问题还相当突出。在这样的现实背景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无疑难度很大,尤其是资金的需求量大。虽然国家的经济实力在不断增强,已经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能力,但这种能力与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因此,要把国家的支持、城市的带动与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紧密结合起来,使农民在党的农村政策扶持下,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为了使新农村建设稳步健康向前推进,必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帮助农民克服“等、靠、要”思想,增强广大农民的内动力。<br>
第一,强化宣传,加深广大农民对“新农村”内涵的理解,增强其精神动力。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取、少予、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这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深刻内涵。围绕这一要求,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在原则方法上,提出了“五个必须坚持”的指导原则,指出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协商,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目标,是符合我国农村实际的。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农村发展,让农民得到实惠。各级党委政府、各级新闻媒体,都要认真宣传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目的意义,认真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原则方法,使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深入人心,让广大农民从根本上深刻认识新农村建设与自身要求的一致性。要使党中央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主张变成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把中央的要求和农民的意愿有机统一起来,唤醒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热情,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农民的共同追求和行动指南,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和精神动力。<br>
第二,拓宽增收渠道,掌握致富本领,增强农民自我发展的能力。内动力是以物质条件为基础的,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要稳定完善各项惠农政策,鼓励发展种植业,提高种植业的比较效益,调动农民从事种植业的积极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使农民在农业内部获取较好收益。要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优化种植业内部结构,在保证粮食安全和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生产,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有效增加农民收入。要积极发展农村劳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要使农民掌握一项或几项劳动技能,增强致富本领。要建立健全农民进城务工的权益保障机制,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加强劳务信息建设,为农民务工指明方向。要加强农民工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解决好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后带来的深层次社会矛盾和问题。<br>
第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增强农村投资活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事业发展不够,是影响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力量帮助农民解决他们自身难于解决的问题。要在农村大力实施油路通乡通村、公路通组通户工程,解决行路难的问题;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力推行沼气池建设,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帮助农民用上安全清洁的饮用水,提高生活用水质量;加强农村电网改造,提高农村供电水平;积极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认真落实国家教育政策,提高农村青少年受教育程度;积极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这些问题通过国家政策扶持和农民诚实劳动的有机结合逐步得到解决,农民就会信心倍增,投资活力就会不断增强。<br>
第四,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创建和谐民风,增强农民的自我约束力。培养公民良好的思想道德,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农民群众的自我约束力,是增强农民建设新农村内动力的又一个重要方面。抓好农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应在农村广泛深入开展建道德规范、建道德档案、建道德组织、创和谐民风的“三建一创”活动。道德规范大体应包括以下方面:爱党爱国、遵纪守法、顾全大局、勤劳朴实、诚实守信、与人为善、邻里团结、夫妻和睦、孝敬老人、关爱子女、相信科学、讲究卫生、爱护公物、保护环境、文明礼貌、奉献社会。应将这些内容进一步具体化,使其成为全民共同遵守的思想道德行为准则。与此同时,可结合各村实际,制定一些村规民约,让老百姓共同遵守。行为规范和村规民约制定后,要对公民的执行情况进行评议。要在农村普遍建立道德理事会,使其成为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自律组织。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良好的文明习惯,创建和谐民风。<br>
三、落实科教兴农措施,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素质<br>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归根到底,要靠高素质的新农民;实施城镇化战略,归根到底,也要靠高素质的城市工人和“农民工”。正如邓小平说过的,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力的素质。真正解决“三农”问题和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必须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换句话讲,文盲是建不出新农村的。人口多、劳动力多,特别是农村劳动力多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如果为数众多的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能得到提高,那么我们就可以变人口压力为劳动力资源优势。目前我国农村还有上亿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但是这些劳动力整体文化水平低,缺乏职业技能培训。从总结历史经验的角度来看,虽然“我们过去20多年里,转移出来1亿多富余劳动力,为城镇化建设作出了极大贡献,但是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个转移某种意义上是带有自发性质的,没有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素质培训,因此他们进入城市后形成了城市人与‘农民工’之间的落差。在未来的几年里,如果农村劳动力还按照前20年的方式转移,中国的社会问题将进一步加剧,农村的发展也缺乏持续的动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关键是要靠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要靠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江泽民同志提出创建学习型社会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已经把建设学习型社会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针对当今农村劳动力素质状况,唯一的出路是从现在起,把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重点尽快地、迅速地转移到农村去,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特别是劳动技能。《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要求“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这是把农村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也是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一是要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特别要加快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要让所有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要适应农村现实需要,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开展农村义务教育,积极推进在农村初中教育阶段一方面进行基础教育,一方面进行科技教育,做到能升学的升学,不能升学者毕业后有一技之长。二是要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根据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采取现场培训、专班培训、印发宣传资料、举办科技讲座等形式,把技术传授给农民。要注重农村科技示范户的培植,以其带动和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三是要大力开展农村职业技能培训,要按照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标准,培养新型农民和务工农民,大力实施以农村适用技术、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的“阳光工程”,有针对性地举办相关技术培训。总之,在提高农民素质问题上,除了必须更加重视农村基础教育之外,要积极建立政府扶助、面向社会、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这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重点工程。在财政预算和资金投入上必须改变以往那种重生产轻教育、不重视对人的投入的观念,把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科教兴农的战略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认真地加以贯彻落实 。<br>
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新农村的战斗堡垒作用<br>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由于其任务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以及它涉及千家万户、方方面面,更需要有效地组织、协调和管理,更需要有效地领导、引导和带领。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带领农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斗堡垒;农村党员既是农民主体的一部分,又是建设新农村的骨干力量。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仅是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好农民的主体作用的关键,而且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关系到党群关系是否密切,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是否巩固,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是否顺利。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要把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建设体现于新农村建设同党的先进性建设紧紧结合上面。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及时捕捉农民的期盼,发挥农村党员贴近农民的优势,创造条件顺应农民的意愿,满足农民的需求,实现农民的期盼,让他们在凝聚群众智慧、维护群众利益、团结动员群众中体现先进性、展示先进性。把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目标要求,内化为服务群众的精神动力,外化为解决群众最急、最盼、最需的实际行动,转化为“民得实惠、党得民心”的工作成果,做到在服务中凝聚群众,在凝聚群众中引导群众、组织群众、动员群众。要敢于创新,积极大胆地开展农村基层党建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的实践探索。如有的地区从当地实际出发,围绕如何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探索了“一推三带”的路子,就是大力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建设,在保持先进性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以中心镇带动新农村建设,以新产业带动新农村建设,以示范村带动新农村建设。实施这一工程,目的在于把农村党组织的先进性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先进性建设的成果推动新农村建设,以新农村建设的成效检验先进性建设,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先进性建设的主战场,先进性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又如,有的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把先进性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增强先进性是具体实在的,体现在党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体现在党员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上。只有广大党员都具有较高的素养,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我们党才能够展现与时俱进永葆先进的品质。因此,着眼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力扩大,有效整合党员队伍资源,是先进性建设的基础工程,也是建设新农村的有力保证。他们通过创建三个平台、提升三种能力、发挥三个作用,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使农村基层党组织成为领导群众建设新农村的坚强核心,使农村党员成为带动群众建设新农村的骨干力量。具体而言,“创建三个平台”即在产业协会建党支部,在致富项目建党小组,在社会事业建党员先锋岗。“提升三种能力”,即提升党组织的领导能力,提升党员干部的组织能力和提升党员的带动能力。“发挥三个作用”是指发挥组织作用、示范作用和服务作用。<br>
<br>
参考文献:<br>
李君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十大关系.学习时报.2006-08-07.<br>
<br>
作者简介:李贵荣,中共三明市委党校科研处主任、教授。<br>
</p></td>
</tr>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