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周沙界 发表于 2009-5-26 17:41:15

高速公路时代的三明发展战略研究4(2004年增刊)

<p id="zoom" style="TEXT-INDENT: 26px; LINE-HEIGHT: 150%">  “经济要腾飞,交通须先行”。回眸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不难看出交通先行是一条不可逾越的客观规律。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的命脉,既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之一,又是让经济列车高速运行的重要通道。交通运输的发展对于区域资源开发,区域经济布局,区域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都有着明显的先导和带动作用,已在国内外不少经济学家的理论分析中和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实践中得以证实(见附录2)。长期以来,三明受交通瓶颈的制约,经济社会前进的步伐显得沉重而相对缓慢,不仅同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在拉大,而且在全省经济中的地位表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1980年三明的GDP占全省GDP的比重为12.9%,1990年降为11.7%,2000年下滑到6.5%,大约只有20年前的一半,2003年继续降到6.14%。1994年以来,三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已经连续9年位于全省第5位,作为福建传统的粮食生产基地和工业基地的地位也呈逐渐下降趋势,第一和第二产业产值从1990年全省的第2位分别下降到2002年的第4位和第5位,第三产业发展缓慢,2000至2002年三产产值连续三年在全省的排名仅在第6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也多位于全省的第5、第6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京福高速公路的修建和泉三高速公路的即将开工,为三明整合过去相对分散的区域优势,立足三明,走出三明,恢复和增加三明在福建甚至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区域份量,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基础性支持。本部分将从交通、经济和社会文化等层面分析高速公路的铺设对三明发展的重大影响。<br>
<br>
2.1&nbsp;高速公路对三明交通的影响<br>
2.1.1&nbsp;提升三明在全省、全国交通体系中的地位<br>
京福高速公路的明段的建成意味着途径全国9个省、直辖市的京福高速全线贯通,一方面促进国家公路主骨架网络的构建,另一方面又开通了一条福建出省进入内地的要道,过去阻隔我省经西边与内地省份相连的三明一下子变成了出省的重要口岸,也使江西等省份多了一条走向沿海的捷径。<br>
三明高速公路还是福建省“T”形公路主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三纵四横”公路布局的主纵线(见图1)。京福高速公路由闽赣两省交界的沙塘隘入境,经三明终于福州的兰圃,然后与福泉高速公路或者国道104相接进入福州港各港区。京福高速公路先后在三明境内的泰宁朱口与省道204,在将乐大源与省道309,在沙县际口与省道205,在沙县青州与国道205,在尤溪吉木溪口与县道781,在福州境内的闽清白樟与省道102、203,共有4处与国道有相应的分离交叉,与沿海同三高速公路在我省构成“T”形公路主骨架。另外,我省还有国道104线从福鼎汾水关,经过宁德至福州,国道324线从福州经莆田、泉州、厦门、漳州至诏安汾水关;国道205线从浦城深坑,经南平、三明至武平山子;国道319线从厦门经过漳州、龙岩至长汀隘岭;省道三郊线从三明城关,经过大田、永春至仙游郊尾。高速公路与它们共同构成我省均衡合理的“三纵四横”的主干线公路布局,再与其他省道、县道、乡道连接,形成我省纵横交错的公路网络。这个网络通过集聚和扩散效应的发挥,打破了我省过去分散割裂的区域生产力布局,把全省的九个市紧密地联接起来,强化了山山、山海的联系和合作,使得省委提出的“南北拓展、中部开花、成片开发、山海协作、共同发展”的战略部署得以加快实施。<br>
2.1.2&nbsp;加快本区域综合交通网络的构建<br>
目前承担着三明大部分客运和将近五成货运的三明公路是由五条省道以及大量县道乡道组成的“公路基础网络支撑系统”。三明高速公路网的建设将通过&nbsp;“快速通道保障系统”,融合以普通公路为主的“基础公路支撑系统”,形成覆盖三明全域的公路交通系统,再借助铁运和水运的运输线路,最终整合成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br>
<br>
&nbsp;<br>
图1&nbsp;&nbsp;福建省交通布局示意图<br>
<br>
高速公路的规划和建设首先起到的是增量的作用,它使三明公路系统多了几条“大动脉”,大大增强了三明东西南北多个走向的直接输通能力。其次是优化现有公路系统的内部结构。高速公路的快速引流,大大减轻了普路的运输负荷,普路单位时间车流量的减少还加快了通行速度,更好地发挥其对高速公路的分流和连接作用,使“大动脉”与“毛细血管”各显其能、互为提携。最后是高速公路这个增量还使公路、铁路和水路更好地衔接起来,在突出各自的交通特长中,从总体上提升三明的综合运输能力。可以说,高速公路的建设使三明交通系统区内的连接、互通以及聚合和分流的运输功能都得到明显的加强。<br>
2.1.3&nbsp;提高交通运输的技术和经济效益<br>
高速公路的技术效益主要体现在拉直、铺平和拓宽,这对山高路险的三明来说简直就是一场路的革命。以前左弯西拐的路一下子被拉直了、需要不断爬坡下坡的路现在成为平坦通途、以及狭窄的双向单行道被而今的双向四车道所取代,这些技术变化都极大地改善了公路的路况和行车的环境。<br>
高速公路的先进技术还转化为十分明显的交通运输的经济效益。首先,三明区内外的运输距离大幅度缩短。这主要缘于高速公路的路线拉直、连接增加和提速行车使路网的整体通行能力大大加强,结果不仅明显地拉近三明区内的各个县市之间的物理距离,而且还让三明进入省内的“4小时交通经济圈”,进而直接和间接地降低区内外的交通运输成本。从直接来说,减少行车的各种技术消耗;从间接来讲,主要是一天之内即可往返节省了在外地食宿的费用,更为重要的是时间的节省带来相应的机会成本的下降。第二,降低汽车运输的各种耗损。高速公路的良好路况,如直、平、双车道、全封闭全立交、无红绿灯、无行人自行车手动车干扰等,使车辆可以高速匀速运行,减少交通堵塞和变速运行,其结果会减轻汽车油料、轮胎和机件的消耗,节约车辆的常规保养和部件维修的费用,为运输企业增加直接的经济效益。第三,提高行车的安全水平。高速公路良好路况和完善的行车管理还大大改善了行车环境,提高了行车的安全系数,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的频率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相关的经济支出。<br>
<br>
2.2&nbsp;高速公路对三明经济的影响<br>
以京福高速公路和三泉高速公路组成的三明高速公路网,不仅把三明纳入了我省“四小时经济圈”,而且为三明连接福州港、湄洲港、泉州港和厦门港等四大港口和福州长乐国际机场、厦门国际机场和晋江机场等三大空港贯通了“山海协作”快速通道,也为我省北承浙江至长江三角洲、南接广东珠江三角洲、西连江西内地省份架起了畅通的交通线路,给三明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br>
2.2.1&nbsp;区位优势显著提升,发展空间明显拓宽<br>
不便的交通使三明形成一个相对的封闭空间,成为一块内陆“盆地”,地理区位表现出极大的局限性,发展空间也受到很大的限制,三明越来越成为一个游离于其他经济活跃地区的发展之外的边缘地域,难于参与和融入福建沿海发达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协作和产业分工以及省域省际的共同发展。随着高速公路网的建构,三明将变区位劣势为优势,发展的空间也从区域内几个有限的交通比较便利的县市扩展到整个区域,并从区内扩展到区际,迅速走向全省、全国和海外。<br>
2.2.1.1&nbsp;从边缘到“中心”<br>
高速公路网的建成和投入运营,使边缘化的三明成为“三个中心”(见图2),连接省内外,辐射海峡两岸。<br>
<br>
&nbsp;<br>
图2&nbsp;&nbsp;三明“三个中心”的示意图<br>
三明公路网络的“中心”——高速公路与三明境内原有的205、316国道和S204、S304、S306、S307省道形成纵通南北、横贯东西的公路网络,三明市恰好处在该公路网络的中心。北部的京福高速公路和南部的三泉高速公路呈大致平行的东西走向,贯穿沙县、三明和永安段的高速公路是南北走向,拟建的总里程约555公里的国家重点干线公路天津至汕尾纵线或天汕高速公路福建段起于我省浦城县与浙江省交界处的沙排,途径南平市、三明市、龙岩市,终于武平县与广东省交界处的上社,也是南北走向,这些高速公路以大“H”型的构架把三明地区联结起来,而三明市恰好处于“H”型高速公路交通网络的中心,它通过高速公路紧密地把各个区县连接成一个整体,加强了区内各县市区之间的开放度和彼此的经济互动与合作。<br>
福建省公路交通体系的“中心”——作为京福高速公路、三泉高速公路和拟建的天汕高速公路的交错点,三明成为福建联系内地的中心城市和省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腹地,她横贯闽西北山区、连接福建山海两域的区位作用日趋扩大。<br>
由长三角、珠三角和海峡西岸构成的“双扇形”经济地带的“中心”——高速公路网的铺设还使三明作为轴心,打开了两把扇子。一是福建境内的小扇子,以三明为中心向南北拉开的是扇径,而扇沿则是沿海一线的繁荣带,整个扇子覆盖的是我省要大力发展的海峡西岸经济区,三明发展如何意味着福建沿海的繁荣向西部山区延伸的速度以及福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水平。二是跨省际的大扇子,以三明为轴心的扇径向南北延伸,分别经浙江进入长江三角洲、经广东进入珠江三角洲,扇沿也扩展为东南沿海,这个扇子涉及的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市场最繁荣的东南发达地区。在这个扇子中,三明一方面为福建打开通往内地的西大门,另一方面在福建西部山区又开通一条与长三角、珠三角对接的通道,结果不仅是三明地区本身,而且还带动整个福建进入了全国经济发展的主框架。<br>
总之,高速公路网带来交通状况的历史性改善,将使三明市由经济发展的边缘进入中心,显示出“承南启北、西接东拓”的三明区位优势,迎来“以三明为轴心,覆盖长江、珠江三角洲,延伸至海峡东岸”的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nbsp;<br>
2.2.1.2&nbsp;从“远亲”到“近邻”<br>
高速公路通车以后,缩短了三明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邻省江西、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时空距离,原来难得一见的“远亲”,现在成了随时可以互相串门的“近邻”。根据估算,三明到福州、厦门、泉州等省会、中心城市及沿海港口的时空距离缩短了约2-3小时;与周边如南平、邵武、龙岩、漳平、漳州、莆田等中小城市的时空距离减少了约1-2小时;与本市各县市的时空距离拉近了约1-1.5小时;与江西南昌和赣南大部分地区、浙江省南部地区及广东北部地区的时空距离也只要4-5小时;与“长三角”和“珠三角”时空距离也大大地缩短了。一旦成为近邻后,彼此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经济的分工合作、谋求共同发展也就了基本保证。<br>
过去由于落后交通的制约,我省区域发展相当不平衡,西部山区的资源优势由于缺乏资本与技术而难以转变为经济优势,同时沿海区域的经济发展也由于山区发展滞后导致内需不足、产业梯度转移无法有效展开而受到限制,结果严重地影响整个福建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三明高速公路的建成,把西部山区和东部沿海地区融合为一个整体,为山海之间的交流、沟通、分工与合作创造了现代的交通条件,它将推动沿海地区产业向山区梯度转移,带动山区的资源开发与市场经济发展,与此同时,也使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得到升级与优化,使全省的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在山区与沿海按比较优势进行产业分工与合作的协调发展中得到增强。<br>
对内联接的目的在于将广阔的内陆地区扩展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腹地,使福建的经济能在更大的空间中作出更优的发展选择,三明高速公路的贯通为这种最优选择创造了十分重要的条件。福建的地形地貌使其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生态经济系统,武夷山脉阻隔了福建与内陆省份的经济交往,加之沿海地区与山区之间交通基础设施的落后,使得长期以来福建经济发展缺乏腹地的支撑,而主要依靠沿海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经济的增长。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目标的提出,迫使福建经济的发展必须有更高的站位与更广阔的空间,因此,加强与周边省区,尤其是西部内陆省份的经济联系与合作,对于推动福建经济的发展就显得极为重要与迫切。拓宽对内联接通道,就是要充分发挥福建作为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中心联结点的区位优势,在加强福建同两大经济区分工与合作同时,加强福建与内陆地区的联系、分工与合作,充分发挥福建沿海区域经济增长点的集聚与扩散效应,通过开拓内陆腹地,扩大福建经济发展空间,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京福高速公路贯穿我国南北、连接于纵行福建东南沿海的同三高速公路,它的开通为加强福建同内陆省份的联系,以及进一步的分工与合作奠定了基础。三明作为联系内陆省份的出省口,其区位优势在促进福建经济发展中而提升,同时也在区位提升中获得更好的发展条件。<br>
对外开放就是要在融入世界经济分工与合作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改革开放后,福建经济一直在对外开放中发展。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机遇与挑战,迫使福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需在更高层次和更大规模上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京福高速公路的开通,三明市成为连接内陆省份与福建沿海地区,并通达国际市场的交通要道,使福建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有了更宽广的分工与合作的腹地空间,有利于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同时,福建山区与内陆省份,农业、矿产、旅游等自然资源丰富,京福高速公路开通,也有利于国际经济优势向福建山区与内陆省份渗透,对山区与内陆省份的对外开放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京福高速公路是福建省打通山海协作、对内联接和对外开放三大战略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开通将有力推进三明经济以至整个福建经济在国际分工与合作中不断发展。<br>
2.2.1.3&nbsp;从山乡小镇到互通口<br>
交通经济学的点轴理论认为,高速公路的建设和交通条件的改善,&nbsp;一个地区首先会在若干“点”上形成区位优势(如高速公路沿线的出入口周边),吸引人口、资金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向这些“点”聚集。特别是随着一批支柱产业或带头企业的建立,&nbsp;金融、保险、商业、运输、咨询、饮食、医疗等服务行业也会跟随而来,汇集到这个点上。当这种经济集聚效应强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些点就会沿着高速公路进行轴向扩散,最终形成一个带状经济区域,把点的繁荣推延为与高速公路并行的带的繁荣。京福高速公路在三明北、沙县、尤溪、金湖、玉华洞等地都设有互通口,三泉高速公路也在永安、大田等地开设互通口。这些互通口要不通过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扩大,激活附近的一个或几个现有的乡镇经济,要不通过过各种发展要素的注入,使一个僻壤变成一个新兴的工业区。例如,京福高速公路在沙县的三个互通口,使坐落在该地的三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金山园区在15分钟之内就可以进入高速公路,大大加快了该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另外,沙县还可以依托三个互通口,连接几个乡镇,构建彼此互通、共同繁荣的经济带,进而带动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金湖、玉华洞、尤溪互通口的设置,使三地&nbsp;“旅游交通”系统化和高速化,对于整合旅游资源,吸纳更多游客,特别是集湖洞自然景观游和人文民俗游于一体,拓展和丰富旅游产品,促进与旅游相关产业的成片开发,带动三明旅游经济的整体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还有立足于原料和初级产品加工的永安纺织业,与沿海地区的制衣业形成较好的产业对接,互通口的设置,降低了这种产业对接的成本,甚至还可以吸迎外来制衣企业来永安安家,实行就地产业融合和延伸,既解决农村劳动力转业和就业问题,又带动当地乡镇经济的工业化和城市化。<br>
2.2.1.4&nbsp;从引资劣势到招商热土<br>
三明虽然是全省实力比较强的工业基地,其旅游资源、水电资源、矿产资源、林业资源和农业资源都非常丰富,但由于落后交通的制约,这些产业和资源的优势被巨大的运输成本和时间机会成本所抵销,没能形成对外商的有效吸引,这些年的协议和实际利用外资规模有限,增幅不大。<br>
由京福高速公路和三泉高速公路形成的三明高速公路网,分别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历史性地改变了三明招商投资的环境。高速公路帮助三明基本上念好了外商对投资所在地的交通三字经,即商贸洽谈到附近机场只需要两个小时,产品外送到最近港口只需要两到三个小时,辅助厂商配件供给的时间只需要三、四个小时,使三明相对于其它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吸引外资的一大环境要素。交通条件的改善还加快了其它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而且,当以三明为轴心由东向西摇动前面提到的两把扇子时,我们会发现,三明向周边地区相当强的运输延伸和通达能力,还为自己提供了一个远远超出本区域范围的十分宽阔的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销售市场,这也使三明具有更大的投资办厂的区位魅力。高速公路还支持三明营造一个有利于外商投资的人才、信息、观念和政策环境。变捷交通的形成往往预示着一个地区随之而来的发展机遇和充满希望的未来,这对于留住已经聚集在本地的人才,吸引过去流出的当地人才,特别是考学出去的优秀的年轻学子和在外打工有所成就和积累的流动人口返回三明发展,以及通过更多形式利用外来的各类人力资源,都是一个具有长期作用的环境效应。人流的扩大和人才的注入还会增加信息传播和观念更新,政府的行政理念和作为也会发生变化。这些软环境要素各自的变化以及彼此之间甚至与硬环境要素之间的积极互动,将会继续从整体上优化着三明的投资环境,迎来愈来愈多的外资流入,而外资的不断流入也会对投资环境的进一步优化产生积极的影响。<br>
<br>
2.2.2&nbsp;经济格局发生变化&nbsp;资源优势得以整合<br>
交通状况对经济发展影响的一般理论认为,经济的增长点与经济中心区总是跟随着新的交通设施的形成,围绕着交通要道以点—轴模式不断形成与发展,区域生产力布局与经济结构伴随着“增长点”与“中心区”的集聚与扩散效应而不断调整和优化,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因此而加速。回顾三明市交通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历程,不难看出,三明市的区域经济布局也没有违背交通状况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一般规律。如前所述,新中国成立后,跟随着全国形势的发展,地处闽西北山区的三明也历经了交通道路修建的几次高潮,逐步建成了以鹰厦铁路和205国道为主干道的交通格局,并由此形成了以鹰厦铁路和205国道为中心经济带轴线的三明市区域经济布局特征。以三明为中心城市,以永安市为次中心城市,沿鹰厦铁路和205国道向两端延伸的中心经济带也是三明的工业产业集中区,体现了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的发展过程。<br>
随着京福高速公路的开通,以及拟建的数条高速公路的铺就,末来的三明市将形成“二横一纵”高速公路干线,即以京福高速公路三明段、泉三—永宁高速公路段而形成的二横,以天汕高速公路三明段而形成的一纵。这&nbsp;“二横一纵”的高速公路干线与原有的鹰厦铁路、205国道,一起构成了三明市形似“H”字的交通网络大构架,除了明溪县与建宁县外,三明的2区1市7县都在交通网络大构架的干线上。新的交通干线的形成及其对各县域与城镇的沟通,将对三明市区域经济布局和资源优势整合产生战略性影响。<br>
总的来说,高速公路在三明拉开了以“三带两区”为主要框架的整合资源和重组经济的发展布局(见表3)。“三带”&nbsp;是“二横一纵”延伸出来的“高速公路经济带或经济走廊”,是指以京福高速公路三明段、泉三—永宁高速公路和天汕高速公路三明段等高速公路为基本走向并沿高速公路两侧扩延,产业群体相对集中,经济发展高于周边地区和当地平均水平的带状区域,它们对沿线的资源开发、招商引资、产业结构调整、横向经济联合都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中京福高速公路经济带将三明北部的泰宁、将乐、沙县、尤溪由西向东串成一线,并北接武夷山南连福州市,旅游资源丰富、商业基础厚实、新型观光农业发展前景良好。尤其是泰宁的大金湖、将乐的玉华洞、尤溪的朱子文化和观光农业以及沙县小吃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形成比较好的旅游资源组合。<br>
<br>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表3&nbsp;&nbsp;三明“三带两区”的经济格局<br>
        流经或涉及的区市县        经济资源优势<br>
京福高速公路经济带        泰宁、将乐、沙县、尤溪        旅游资源<br>
泉三—永宁高速公路经济带        宁化、清流、永安和大田        农业、工矿资源<br>
天汕高速公路经济带        沙县、三元、梅列和永安        工商贸资源<br>
西部经济区        泰宁、将乐、明溪、清流、宁化、建宁        旅游、绿色农业资源<br>
东部经济区        尤溪、沙县、三元、梅列、永安、大田        工矿、商贸资源<br>
<br>
泉三—永宁高速公路经济带把宁化、清流、永安和大田也连接起来,该经济带西边一半的宁化和清流是我省重要的烤烟基地,清流县还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和重点林业县之一,二者共同构成一个以传统农业和特色农业为主的资源带。经济带东边的永安和大田则是三明工业、林业、矿产和水资源相对集中的地带。永安市森林覆盖率80.7%,木材蓄积量2200万立方米,它和大田境内还储备着丰富的煤炭、黑色金属矿、以及生产建材用的矿产资源。永安拥有基础深厚的纺织工业,发展态势良好的尼葛等高新技术工业区和较著名的上市公司永安林业。大田也有较好的工业基础和扩大工业产业发展的区位优势。<br>
天汕高速公路三明段是三明最华丽的腰带,以三明市区的两区(三元、梅列)为主,联接南北两端的沙县和永安市是三明工业最发达、商贸最繁荣的经济走廊,是三明工商贸资源最集聚的地带,高速互通将促进该经济带内部资源之间和内外部资源之间的积极互动和优化组合,形成更大的经济资源优势,发挥其领军三明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br>
以上“三带”的交错组合就勾勒出三明经济格局的另外两区,一是高速公路围成的向江西开口的一个圈,即顺京福高速公路往东、接天汕高速公路往南、再接永宁高速公路回西所构成的三明西部经济区,二是高速公路围成的向沿海开口的另一个圈,即顺京福高速公路往西、接天汕高速公路往南、再接泉三高速公路回东所构成的三明东部经济区。西部经济区涵括泰宁、将乐、明溪、清流、宁化和建宁6县,这里农业资源、旅游资源都十分丰富,而且由这些资源作为依托的农业和旅游业已经形成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正朝着综合旅游业、绿色农业等资源型产业迈进。东部经济区包含尤溪、沙县、三元、梅列、永安、大田等6个市区县,区内工业基础雄厚、商贸业餐饮业等服务业发达、矿产资源丰富,二次和三次产业发展的势头良好。<br>
从整体来看,三明“三带两区”的经济格局还具有比较好的内部互动和外部延伸的性能。京福高速公路经济带的东西延伸和向三明南部的渗透、泉三—永宁高速公路经济带的东西延伸和向三明北部的蔓延、以及天汕高速公路经济带南北延伸和向东西两边的扩展,将使三明境内的资源、产业和交通的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东西两区的工业、农业之间的产业支持,工农产业生产和商贸服务的互相推进,以及旅游业和餐饮业的互补和共同拉动。另外,沙县和永安的区位优势更加凸现,它们不仅是三明“H”型高速公路体系的两个交错点,分别连接京福高速公路经济带和天汕高速公路经济带、泉三—永宁高速公路经济带和天汕高速公路经济带,而且还是三明市区南北伸展的重要区域,对于把三明中部的经济优势和繁荣向东西两边拓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br>
2.2.3&nbsp;带动产业推成出新,提高产业结构水平<br>
&nbsp;三明“三带两区”新的区域经济布局的形成有着相当重要的产业发展意义,它通过优势资源的整合及其产业的推成出新,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和加强产业的协调发展和整体竞争力。<br>
2.2.3.1&nbsp;对工业发展的影响<br>
三明的工业基础建设于计划经济时代,长期以来以“重”和“老”著称,“重”意味着三明是以“三钢”、“三重”等国有企业为主的重工业基地,我省最大的钢铁、化工、建材、重型机器等企业均在三明市。“老”是对三明为我省经济工业化立下汗马功劳的赞誉。但是,以“三钢”、“三重”、“三化”为代表的三明工业,是资源密集型的工业,因此,它也是交通依赖型的工业。由于三明地处福建内陆山区,境内道路崎岖迂回,道路等级低、路况差,加上作为三明工业主要运输依托的鹰厦铁路的运力已严重饱和,导致工业企业生产所需原材料的进入和产成品的流出时间延长,企业运输和仓储费用增加,资金使用效率降低,产品生产和销售成本提高,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显然,由交通条件而决定的运输成本成为三明工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限制因素之一。京福高速公路三明段的即将开通,以及在此基础上即将形成的三明高速公路网,为三明老工业基地重振雄风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三明依托于老工业基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区提供了支持。<br>
1、老工业基地的振兴<br>
三明的传统工业多座落在三明与永安两个中心城市内。“三钢”、“三重”、“三化”等大型国有企业位于三明市区,永安林产品加工业与纺织工业基础好。从发展过程看,三明的工业发展促进了三明的城市发展,如今,三明的城市发展也为三明工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三明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电力资源、水资源丰富,传统工业与其资源禀赋相适应,多属资源型工业,基本采取粗放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且绝大多数工业企业生产设备还停留在70-80年代。交通条件改善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帮助三明老工业基地重振雄风:<br>
首先,高速公路建设的物质消耗直接拉动相关工业产业的发展。一是对钢铁制造工业的拉动,高速公路建设需要大量的钢材,包括一级钢筋58253吨、二级钢筋83680吨、预应力杻钢筋751吨、钢绞线8980吨、钢材41566吨等等,这些钢材需求量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三明钢铁厂提供的,而且随着三泉高速公路的开工,其需求拉动的作用还会更加明显。二是对机械工业的拉动,京福高速公路和三泉高速公路的建设还抬高三明重型机械厂生产的压路机等公路建筑机械设备的市场需求。三是对建材工业、建筑业的拉动。高速公路建设还要消费大量的建筑材料,据统计,修筑京福高速公路的水泥、生石灰等材料大部分都由三明当地的建材企业提供。<br>
其次,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加速信息流通,增加人才输入,使三明的工业能够利用较好的传统产业基础,发挥三明资源比较优势,为传统工业注入生机。规模经济是企业降低成本,获得竞争力的最重要方面。运输成本的降低是工业能够实现规模经济的先决条件之一。良好的运输条件缩短了时空距离,提供了较低的货运成本,使得企业服务的市场逐步扩大,进而能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开拓大规模生产,形成规模经济。三明的钢铁、化工、林产品加工、纺织等产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济规模,高速公路网的建成将为企业生产成本的降低、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提供基础保障,将有利于三明工业规模经济的实现。同时,高速公路网所带来的巨大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也将极大地改善企业的经营条件,为老工业基地的雄风重振提供了机遇。<br>
又次,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促进传统产业的结构升级,改变传统工业经济增长方式,再现传统工业活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的劳动力成本和土地价格的日益提高,一些传统的土地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利润率大大下降,竞争优势逐渐丧失,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将一些土地、劳动密集型,能源与资源高消耗型产业逐步转向具有资源比较优势的内陆区域,以实现沿海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带动内陆区域经济发展已是必然的发展趋势。这种产业从经济发达的经济增长中心区向周边欠发达区域扩散的产业梯度转移,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经验已表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欠发达地区最好的发展方式就是接受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产业的梯度转移不仅仅是简单的设备转移,更是包括与这一产业有关的资金、技术、设备、人才等各种生产要素的转移,因此,通过承接这些地区的产业来同时承接相配套的相关技术和人才,比单纯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会更具有效率。三明是福建的老工业基地,自然资源丰富,工业基础较好,劳动力和土地价格较低,技术力量较强的大企业多,生产潜力大,选择空间广,既可以发展技术要求高的工业,也可以发展技术层次较低产业,但受交通等条件的限制,老工业基地的基础与优越的自然资源不能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并且有限的人才资源还不断地向外流失,工业的发展显得陈旧与滞后。有研究资料表明,福建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比三明要快5至10年。交通条件的改善为三明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促进工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改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创造了条件。凭借京福高速公路及其基础上将形成的高速公路网所提升的区位优势,三明既可以实现山海协作,承接福建沿海地区的化工、纺织等轻工制造业和农产品加工产业的转移,又可以南北并进,承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IT制造业和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转移。通过承接这些产业来加强与沿海发达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把三明融入到沿海区域经济的发展之中,成为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腹地。<br>
最后,拉动三明的工业走向世界。三明雄厚的工业基础、丰富的自然资源、优美的生态环境、廉价的劳动力资源,都是其显现的比较优势。交通条件的改善有利于三明外向型工业的发展,使三明的工业能够发挥比较优势,在国际分工与合作中得到更好的发展。<br>
2、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br>
交通条件改善对三明工业发展的积极影响还表现在,它将促进三明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为三明传统工业注入新鲜血液,使三明的工业在传统工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积极互动中得到更快的发展。<br>
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产物,它具有物质消耗少、经济效益高、可持续发展等特征。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已是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与信息密集型产业,它与传统工业显著区别的特征之一是,更强调快速、安全、方便的交通条件,以保证迅速、直接的对外联系和物流、人流、信息流的畅通,因此,良好的交通条件是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区的必备条件之一。高新技术产业是高速经济产业,因此,高速公路沿线地带通常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密集地带。三明目前的工业产业结构中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例极小,随着京福高速公路的开通及在其基础上高速公路网的形成,这一局面将会得到改变。京福高速公路的建成除了将改善三明原有工业发展的交通条件外,还能够通过吸引高新技术产业的进入来逐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三明工业经济中的比重。凭借三明高速公路网便利的交通条件以及土地、劳动力廉价等资源优势,引进资金、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挖掘三明老工业基础潜力,促进三明工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当前福建省政府批准的五个省级高新产业开发区就有两个(永安尼葛林业高新产业开发区和三明金沙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三明市,其中金沙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京福高速公路一互通口处,尼葛林业高新产业开发区位于泉三高速公路旁。这两个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区都位于三明市将形成的区域经济布局中的东南片工业经济区中。无疑,这两个高新技术产业区将成为三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龙头,将成为三明传统工业改造升级的技术源头,将为壮大三明的工业经济作出贡献。通过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三明工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就能够提高三明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br>
<br>
2.2.3.2&nbsp;对农业发展的影响<br>
三明市是福建重点产粮区之一,农业在全省有重要的地位,全市现已建成8个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和9个省级商品粮基地县,每年提供商品粮20万吨左右,居全省第二位。三明农业在三明国民经济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3年三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占三明GDP的比重为37%。已形成烟叶、林竹、食用菌、果茶、畜禽等产业化经营的五大主导产业。三明传统农业资源丰富,而且三明是全国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地区,生态环境优越,具有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产品的优势。但由于区位特点与交通不便等因素的影响,三明农业总体质量不高。由于资金、技术、信息、市场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缺乏,三明农业总体上还停留在传统农业阶段,2002年三明农作物的播种面积居全省九地市中第二位,但农业总产值却位于第五位,与三明农业大市的地位极不相符。三明市的农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提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率的潜力很大。京福高速公路的通行与三明高速公路网的形成将为三明农业发展潜力的发挥带来全新的机遇。<br>
交通条件对于农业发展的影响是由经济规律本身所决定的。农产品有季节性、易腐烂、不耐储存等特点,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其商品价值,这就使得交通条件与交通方式成为决定农产品市场范围的重要因素。不同的交通条件导致形成不同的农产品市场范围,导致形成不同的供求均衡条件。因此,交通条件的改变,就意味着农业资源配置选择范围的改变与农业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变。交通条件作为农业生产布局与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早在19世纪20年代就受到重视。例如,农业区位理论认为,交通运输对农业生产布局与经营方式的影响是决定性的。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交通方式不断发展,交通条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程度与影响方式也在发生变化。按照一般规律,交通条件对农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可归结为:改变农产品市场范围;引导农业结构调整;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规模经济形成与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就三明的具体情况来看,高速公路网的形成将对三明农业发展产生以下几方面的影响:<br>
1、促进农业结构调整<br>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市场需求越来越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依据。交通条件改善,缩短了时空距离,使农产品的市场范围扩大,使农业结构可以根据更大市场的需求进行调整。农业结构的调整过程实质就是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过程。某一区域农业结构可以根据更大市场的需求进行调整,意味着该区域资源配置方式选择性的增加,意味着资源可以在更大的范围与增加的选择性中得到优化配置。农产品可达市场的范围,决定了农产品结构调整与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的空间,而交通条件是影响农产品可达范围的最重要因素。由于受交通条件等因素的制约,与传统农业阶段特征相适应,三明市的农业结构优化程度较低。2002年三明农林牧渔业产值结构为53.3:21:17.8:7.9,其中种植业产值结构中粮食作物占28.4%,蔬菜占26%,园林水果占19%,烟占8%。2002年福建省农林牧渔业结构为:40.8:7.0:20.5:31.0。实践已证明,农业结构优化过程总是具体表现为,在农林牧渔业中,农业(即种植业)的比重逐步下降,在种植业结构中,粮食作物的比重不断下降。这种结构的变化被视为优化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市场需求的变化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学认为,有限资源的利用实现了市场供给与需求一致时,就实现了资源的最优配置。经过改革开放十多年的发展后,1995年后我国农产品供求在量上实现了平衡,市场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农业进入战略性结构调整阶段。结构优化还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加经济收益。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作为农业大市的三明难以与时俱进地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进程,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呢?可以说,交通条件的限制阻隔了三明农业与市场的沟通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农产品易腐烂、易损伤、难保存等特性决定了其产品价值的实现对良好交通条件的特殊要求,农产品生产的长周期性决定了其结构调整与生产决策对市场信息畅通的依赖性。相对于粮食作物来说,蔬菜、水果、畜产品、水产品的鲜活、易腐、易损、难贮存与难运输的特征更明显,且价格弹性也更高,因而对交通运输有效性与市场需求信息可达性的要求更高。因此,在交通条件限制与市场信息不灵的情况下,选择种植相对较耐储存且自给自足性强的粮食作物而不愿发展难以到达市场的经济作物,是农民在特定约束条件下的理性选择。它是在交通条件限制的约束条件下,三明农业结构优化进程缓慢的经济根源。<br>
交通条件改善引导农业结构调整,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原因不仅在于其扩大了农产品市场范围,更深层的原因还在于,它将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生产与市场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打破了农业自给自足为主的小生产格局,密切了分散在广阔地域中的小农户之间的联系,为形成新的区域经济生产力布局创造了条件。三明高速公路网的形成,使二区一市九县(多少乡镇)的绝大部分都在“工”字型的交通主干线上,使各县域、各乡镇,能够在市场信息的引导下,按资源比较优势进行合理的分工与合作,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各县域、各乡镇都能以自己的特色产品、品牌产品,形成规模经济。因而从根本上实现三明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br>
2、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br>
如前所述,三明地区具有优越的条件发展农业和林业。三明地处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雨热同季,降水量大,水资源储量充足。另外,三明还有丰富的土地资源、能源资源、农业生物资源、林业资源以及劳动力资源。三明烟叶、林竹、食用菌、果茶、畜禽是三明的农业优势产业,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较强。三明森林覆盖率高,享有闽西北“绿色宝库”的美誉,商品竹1200多万根,笋干1万多吨,是全国集体林区改革试验区,9个县列入南方集体林区重点县。清流县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和省烤烟基地县之一,全国重点林业县之一,其中的冷水鱼水产养殖,已具有相当的市场竞争力;建宁县建成了建莲品种示范、绿色无公害蔬菜、生态果园、花卉种苗、獭兔养殖、特种水产、草莓、优质稻推广示范等10个示范项目和基地;明溪县利用南方红豆杉种植、紫杉醇提纯加工、草木本药物的提纯研究,并在城郊,规划优质水稻品种推广示范区、无公害蔬菜种植示范区、中药材种植示范区、国际型优质烤烟示范区。宁化是三明北部优质粮产区和优质烟叶基地,肉牛养殖也在宁化已初规模。<br>
但是长期以来,受到流通渠道不畅、物流成本过高、运销保鲜技术和物流落后等因素的影响,三明的农林资源优势并未得到很好的利用和发挥,农业产业化水平低。鲜销农产品由于运价、运力、交通基础状况和产品保鲜技术原因而损失巨大,当农产品集中上市时,物流不畅,加工能力不足,产销脱节严重,损耗情况相当突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总体上还停留在以初级产品加工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的层面。在全市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中,年产值1亿元以上的仅占4%,多数龙头企业辐射面窄、带动力不够。交通条件改善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了条件。它使三明农业资源可以在更大的市场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使各县域、各乡镇、各村庄,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的分工与合作。它还有利于把千家万户的农民组织起来,以联合与共同体的方式形成规模经济,从而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另外,高速公路网还为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联接市场与千千万万的农户提供了便道,密切了农产品产供销之间的衔接,带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和农产品市场的建设。所有这些都会强有力地推进三明农业产业化的步伐。<br>
3、推动山海协作和闽台农业合作<br>
交通条件改善的重要性还在于它使经济社会分工协作的区域范围不断扩大。劳动和生产力的最大改良产生于劳动分工,劳动分工的扩大又受市场范围的限制,而市场范围的扩大又依赖于交通运输的发展和运输费用的降低,各个区域农业资源禀赋的差异、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是区域之间分工协作的基础。分工协作最重要的内容与形式是各区域按比较优势生产具有竞争力的产品,然后进行交换,以增加社会福利。<br>
影响农产品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可归结为:价格、质量和特色。价格竞争力是指产品价格降低导致需求增加的能力,即同类产品的竞争,价廉物美是胜出的关键。价格竞争力的实质是单位产品成本的竞争。成本不仅是生产成本,还包括流通成本。影响单位农产品成本的因素主要是科技和生产规模。质量竞争力是指农产品因其健康、卫生、营养等优良品质而形成的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质量竞争力已越来越成为农产品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进步与生态环境改善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重要途径。特色竞争力是指由于产品的特殊性而创造的市场需求。特色竞争力实质也是质量竞争力,是质量竞争力的一个特例。特色竞争力是根据农产品市场需求与需求层次的多样性,通过产品设计或特殊资源与环境的利用,创造出特殊的效用而形成的竞争力。价格、质量、与特色只是竞争力的表现形式,而影响这些竞争力表现形式的内在因素主要是:资源禀赋、技术水平、投资能力、人力资本状况、管理技能、企业策略和产业结构、营销渠道等。<br>
分工与协作能产生效率,增进社会福利的原因在于各区域按比较优势进行生产,使其产品价格更低,或质量更优,或更具特色,从而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三明属福建经济欠发达的内陆山区,是福建的农业大市。通常,欠发达区域的土地、劳动力、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传统农业生产要素较丰富,而发达地区土地、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的稀缺性会不断提高,而资金、技术、信息、营销能力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则比较丰富,因此,福建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具有发展技术与资金密集型的农产品的比较优势,而闽西北山区则具有生产资源与劳动密集型绿色、特色产品的比较优势。然而,在很大程度上,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山海之间的这种比较优势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难以形成有效的山海协作,以提高农业资源的配置效率。京福高速公路的开通与三明高速公路网的形成,为三明农业比较优势的发挥创造了条件。它不仅能降低了农产品的流通成本,还能以其快捷、方便、门对门的运输方式,保持了农产品的新鲜度与完整性,从而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即高速公路还能以降低流通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等方面,使三明农业的比较优势得到较好的发挥,促进三明低价、高质、特色农产品的生产与流通。<br>
闽台农业合作是福建农业最具特色的部分,闽台农业合作的实质是将台湾相对富余的资金与技术要素与福建相对丰富的土地与劳动力要素进行整合,以提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率。福建农业因此而注入生机,台湾农业因此而找到了新的生存与发展空间。由于受区位优势与交通条件的影响,闽台农业合作首先在沿海经济较发达的区域展开。经过改革开放后二十多年的发展,沿海区域土地与劳动力要素价格也在逐渐上涨,相形之下,内陆山区的比较优势更突出,因此,近年闽台农业合作逐渐向内陆山区发展,然而,交通条件限制作为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使闽台农业向内陆山区发展的进程十分缓慢,台商看好内陆山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廉价的劳动力,却为崎岖迂回交通道路而止步。显然,横穿三明境内、直达福建省份中心城市、连接纵贯于长三角与珠三角的同三高速公路的京福高速公路的开通,为三明利用自身丰富的资源优势,吸引台湾农业的资金与技术,加速闽台农业合作打开了方便之途。<br>
2.2.3.3&nbsp;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br>
三明森林覆盖率居全国首位,高达76.7%,在郁郁葱葱的三明境内,隐藏着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旅游业的开发潜力巨大。三明市旅游资源的绝对量在全省各市中名列前茅,旅游种类齐全,在全国旅游资源共6大类68种中,三明市旅游资源就有6大类49种,拥有旅游资源的72%。<br>
改革开放以来,三明旅游业得到较快发展,现已建成以“山、水、洞、林、石、古文化”为特色的旅游风景区(点)60处。其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3个(永安桃园洞-石林、泰宁大金湖、将乐玉华洞)、国家4A级旅游区4个(泰宁大金湖、永安桃园洞、梅列瑞云山、三元格氏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将乐龙栖山、永安天宝岩)、国家级森林公园4个(泰宁猫儿山国家森林公园,三元国家森林公园、将乐天阶山国家森林公园、三明仙人谷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2个(泰宁大金湖、宁化天天鹅洞群)、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个(泰宁尚书第明代建筑群、三元万寿岩旧石器文化遗址、永安安贞堡)、省级风景名胜区3个(宁化天鹅洞、沙县七仙洞-淘金山、梅列瑞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9个(三元格氏栲,三明萝卜岩,泰宁峨眉峰,宁化牙梳山,建宁闽江源,尤溪九阜,明溪均峰山、君子峰,大田大仙峰)、省级森林公园三个(梅列金丝湾、将乐天阶山、三明仙人谷),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个(梅列正顺庙,沙县城隍庙,泰宁世德堂,将乐杨时墓,建宁白楼、天主教堂,尤溪南溪书院、季奎堡、孔时公大厝,清流狐狸洞,宁化伊秉绶墓、革命烈士纪念碑、黄慎墓)。现有三明、永安2个国家级优秀旅游城市。三明市还拥有一些世界、全国独一无二的重要旅游资源,如世界唯一的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全国唯一的楠木林自然保护区、世界客家祖地、朱熹诞生地故居、全国最大露天卧佛造像等。<br>
但是,三明境内丰富的旅游资源集中度低,显得比较分散,“绿之旅”线路的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中部的三明、永安,“山湖洞”线路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北部的泰宁和将乐,“客家风情”线路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西部的宁化,其中又以泰宁大金湖、将乐玉华洞最富盛名。三地之间的联系主要依靠公路运输,从三明市至将乐大约需要三个小时、到泰宁要四个小时,其间需要翻山越岭,行车难、旅行累;从三明到宁化大约需要3个多小时,其间主要是等外级的公路;从泰宁、将乐到宁化大约需要3个多小时。县市之间缺少方便、快捷、舒适的旅游直通车,极大地限制了三明境内的客源;而省外的旅游客源大多通过铁路进入三明,但铁路交通中,进出三明的火车卧铺票有限,特别是厦门方向卧铺票特别紧张,尽管铁路部门在黄金周期间增开了三明至厦门往返旅游专列,仍然不能满足旅游团队的需要,限制了外地游客来三明旅游的数量。不便的交通条件是三明旅游业不能做大做强的最主要原因,一方面无法把全市的旅游资源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规划、统一推介,更无法使旅游资源相互依托、彼此链接,发挥组合优势,形成“大旅游”、“大市场”;另一方面不能提高各景点的关联度,游客旅游成本加大而旅游效用降低,最后影响游客来三明旅游的意愿。还有交通落后还影响与之相配套的通讯、电力、服务、运输、商贸等行业的发展,使三明的整个旅游产业基础脆弱,知名度不高,吸引力差,丰富的旅游资源无法转化为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2003年,三明旅游总收入9.15亿,仅占三明全市GDP的2.8%。因此,交通条件的改善,尤其是高速公路网的形成,将对三明旅游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br>
首先,提升三明对接北方、中西部大旅游的交通区位。京福高速公路北端的北京市是中国目前最热的旅游城市之一,其南端的福州市地处经济发达的“闽南三角地带”,且为中国侨乡大省之一,也是对游客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胜地。起始于北京的京福高速公路,途经天津、济南、徐州、合肥、南昌等大城市,这可使京福高速公路沿线景点、景区与三明、福州、厦门等旅游景点联系起来,使进入三明旅游的游客增多,扩大三明旅游业的辐射范围。目前三明旅游的客源中,省内旅客占国内游客总数的70%左右,省外游客占30%左右,其中省外游客以上海游客居多,约占17%。京福高速公路的建成既为沿线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了优越的交通条件,也为三明增加内陆省份的客源创造了条件。<br>
其次,整合三明旅游资源优势。拟形成的三明高速公路网,将使三明成为全省高速公路网密度最大的地区,而交通便捷程度又是衡量旅游业发达程度最重要标志之一。凭借高速公路网快速、便捷的交通条件,可以减少游客更换交通工具的次数,满足旅游者直达、省时、舒适的需求,使游客获得美好的第一印象,为后续的旅游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高速公路网的形成以及它与其它交通方式的联合,将使三明的旅游资源得到有效的整合。拟形成的三明高速公路网沿线主要城镇和景区大多为三明旅游开发建设的重点,高速公路网与鹰厦铁路、国道、水路、普通公路等多种交通道路有效地连接起来,将形成三明市立体交通布局,把三明分布于不同地区的旅游景点、景区串连为一体,打破景点之间原有的因交通限制而形成的零散、孤立的格局,缩短各旅游景点的时空距离,这样既可以提高游客的旅游收益,又可以增加三明旅游业的收益,取得双赢的效果,同时还可以促使三明的旅游观光形态由以往的通过型向滞留型转变,获得倍增的收益。<br>
第三,增强三明旅游业自我发展的能力。世界旅游业的发展表明,旅游业发展最典型的模式有两种:一种为超前型模式,即通过率先发展旅游业来带动国民经济相关行业发展。超前发展模式适于旅游的自然、环境条件较好,旅游资源丰富且旅游吸引力强的地区采用,而且这些地区通常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它追求的不是本行业的经济效益,而是旅游业的波及效益,也就是通过对旅游业的高强度投入,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另一种为滞后型发展模式,即在国民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基础设施已经形成较强的体系后,自行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可见两种发展模式的运行环境和经济特点不同。然而,结合三明区域经济特点,发展三明的旅游业既不可能通过当地财政的高强度投入,走超前型的发展模式,又不可能借助其他产业发展的推动,走滞后型的发展模式。虽然三明的旅游业资源极为丰富,但作为计划经济制度的遗产,三明经济发展重心在工业,投入不足也是三明旅游业相对其丰富的旅游资源而显得十分滞后的原因之一。与此同时,三明属福建经济欠发达的内陆山区,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较为落后,使得相关产业对旅游业的带动能力不够。因此,三明旅游业的发展必须选择“自我积累与自我发展”的新模式。即依靠自身丰富的旅游资源来实现旅游业的自我积累与自我发展。无疑,交通条件的改善,尤其是高速公路网的形成,将为三明丰富旅游资源的魅力展示构筑平台,为三明旅游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的形成与增强创造条件。<br>
2.2.3.4&nbsp;对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br>
随着京福高速公路和三泉高速公路的修建,三明以其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一跃成为闽西北和省际的交通枢纽,加上已建成的SDH同步光缆传输网等现代通信基础设施,三明演变为闽西北物流中心指日可待。通过便利交通网络,三明不仅聚集和扩散本区的工业产品、木竹产品、农副产品,而且还汇合和运送南平、龙岩、江西等地的商品,为我省从南、北、西三个方向进行省际的产品交流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交通保障。三明还可以发挥自身的农林资源优势,发展订单农业、建设农产品供应基地,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以绿色农林产品为主的现代物流业,直接为沿海发达地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农产品市场供货。交通条件改善还会引导物流企业和工业企业合作,充分发挥高速公路方便、快捷、灵活和“门对门”的运输特色,向工业企业提供包装、装卸、仓储、运输和配送一体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以现代交通为依托的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不仅成为三明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还对相关产业产生带动作用,因为物流的形成和扩大还将进一步带来商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的集聚,以及交通运输业、商贸业、金融业、信息业和旅游业等多种产业的发展。<br>
此外,封闭式的高速公路运行和管理还催生了设置在路两旁的定点服务站,加油加水、车辆检查和清洁、司机和乘客休息和用餐、交通信息和旅游资讯的传递,甚至地方特色产品和旅游产品的销售等多元服务在这里聚集,形成与高速公路运输相配套的新的服务业的组合。<br>
        <br>
2.3&nbsp;高速公路对三明社会文化的影响<br>
高速公路的建设不仅有力地拉动三明经济,而且还深刻地改变着三明社会文化面貌。高速公路对三明的非经济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br>
2.3.1改变三明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br>
一个地区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至少分为意识观念层面、制度机制和行为方式等三个层面。高速公路在三明铺开既直接改变着三明人的思想观念和人们已经习惯了各种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又通过这三个层面之间的联系对它们施加间接的影响,例如当三明人接受了高速公路所倡导的速度意识时,他们就会主动地对慢节奏的生活方式进行调整,对层次繁多、办事拖拉的行政制度进行改革。<br>
在观念方面,高速公路至少向三明人传导和灌输五种现代意识,即开放意识、速度意识、自强意识、规范意识和产权意识。高速公路穿越环抱的群山,为长期封闭而居、自给自足的三明人打开了对外交流的窗口,拓宽了生存和发展的视野。不论是借助便利的交通主动走出去接触外面的世界,还是伴随着外来人口流进而把外面更大的世界带进来,三明人在对比之中既发现以前未曾意识到的资源优势,又感觉到家乡在发展上的相对滞后,固步自封、自给自足的小农思想也就逐步被开放交流、取长补短、分工合作的现代意识所取代。开放意识还会带来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车辆在高速公路上成倍的提速运行让三明人感觉到速度与时空之间的关系,认识到过去对时间的淡漠和浪费实际上是缺乏时间观念和机会成本意识,加速在一定意义上表现为时间资源的增加和对机遇的及时把握。高速公路网的建成和运营还打破三明人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即把三明发展不快的许多人为责任推卸给无法突破地理条件限制的落后的交通,依赖意识、畏难情绪、随遇而安不思变化的思想也都失去赖以存在的事实依据,给敢于负责、积极进取和自强不息的精神的培养和扩散创造了有利的客观环境。在使用高速公路的过程中,三明人还会接受规范意识和产权意识的教育。面对高速公路严格的专业管理、严厉的违规处罚,特别是不按章行车将付出的生命代价,三明人将自觉地丢弃在普通公路上养成的不良的行车习惯,学会文明行车,主动地去维护一个良好的行车环境。从这里进一步引申,高速公路还有助于强化三明人的环保意识,知道对环境的破坏不仅影响他人,还直接危及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最后,谁投资谁收费谁受益的高速公路建设和运营模式还用现代产权观念替代一些三明人划地为牢、过雁拔毛、强收买路钱的寨主意识,而且还进一步培养三明人的投资意识。<br>
在制度和行为层面,高速公路建设和使用也有着除旧纳新的作用。以政府的行政制度为例,随着三明凭借高速公路融入更大的发展空间,并和区外发生更多的社会经济联系和合作,地方政府的制度架构就可能从过去更多的区内性质转向区际导向,不论是制度的具体设计和运作目标,还是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制度资源的投放都会更多地集中到对区际经济合作关系的协调,对区内资源存量在区内外进行更为合理的配置,对区外各种发展资源进行更加有效的引进和利用。公正透明、由下而上、讲究效率、依法行政和文明行政等也都成为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必要表现,否则便利的交通都可能很快地把群众对制度的不满和失望聚集起来,造成不必要的公共影响。便捷、快速的高速公路交通功能还在更大的范围内以更快的速度把先进的城市生活方式向广大农村传递和扩散,三明人出外远行的机会多了,外出的目的也多元化了,特别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也随着活动区域的拓宽从原来比较单一、低层次的向比较丰富、高层次的形式转变,从满足生存需要向追求享受需要甚至发展需要转化。所以,在行为方面,高速公路造成的影响不仅是量的增加,而且还是结构的变化和提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高速公路会明显地扩大社会交往的圈子和频率,特别是把以前只局限于农村社区的社会交往扩展到城乡之间和区际省际之间,这种开放式的社会交往和互动一方面为三明村民提供一个客观的城乡比较的参照系,膨胀他们思变求富的欲望,暴露自己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竞争的个人劣势,另一方面又为他们积累和使用社会资本以及获取发展资讯创造条件,强化他们实现人生变革的能力。在这样的社会交往和互动中,三明人的思维将不再封闭、守旧和怨天怨地,三明人的眼光不再局限于本地狭小的市场,三明人的举动不再是自给自足、自产自销的小农经济行为,取而代之的将是积极、开放和创新的思路,捕捉省际、国际大市场机遇的视野,以及善于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区际合作与竞争的大市场运作。<br>
2.3.2&nbsp;加快人口流动和城市化进程<br>
从人口角度来看,一个地区的经济繁荣程度和未来发展潜力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乡村人口向城镇,特别是向本区的中心城市集聚,城市人口的比例持续上升;二是通过区外的人才引进以及本区的教育投入的增加和留住人才的政策实施,建筑本区的人才高地,优化劳动人口的文化和技能结构;三是适度规模的流动劳动人口和消费人口,既满足经济发展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又激活和繁荣本区的旅游等市场。可以说,高速公路的修建将从总量规模、结构特征、空间分布和区间流动等层面引起三明的人口变动,加快三明的城市化进程和加强经济发展的后劲。<br>
在人口总量和结构上,交通条件改善带来区位优势的提升和发展机遇的增加,使三明对人口的截流和引进功能大大加强了,结果会在一定程度上首先提高三明人口的社会增长,然后是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截流是指三明依托高速公路起飞起来的经济弱化了对区内人口的向外推力,外流的人口特别是人才的流失会随之减少;与此同时,三明还会增强对区外人口的拉力,尤其是对三明籍的学子、中西部内地省份的技术管理人才以及年轻的流动人口的吸引和接纳能力。由于流入人口主要处于婚生的年龄段,所以他们的到来还会提高三明的平均生育率,增加新生人口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三明人口的年龄结构水平。京福高速公路的开通及拟建的高速公路网形成后,以交通沿线为中心的餐饮业、旅游业、交通服务业、商贸流通业和房地产业等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将为外来人口,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和年轻的女性劳动人口的流入创造更多的劳动就业和职业转变的机会,结果还有可能提升三明城镇人口的平均教育水平,改变原来的人口性别结构。另外,旅游业、餐饮业和交通服务业在高速公路网络支撑下形成的积极互动还吸引更多的区外旅游观光人口进入三明消费,当每天游客都保持相对稳定的规模时,这些人单从数量上来看其实也应该是三明常住人口的一个组成部分,也起到扩大三明人口总量的作用。<br>
在人口流动和分布方面,高速公路产生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在高速公路的牵引下,三明的人口会以“口”、“片”和“带”的路线移动和集结,最后形成与“两横一纵”的高速公路网络相类似的“H”型人口空间分布。首先,互通口的开设激活了离该口最近的城镇经济发展,使之成了新的经济社会增长点,而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必将带来人口的社会增长,即周边地区人口向互通口城镇流转移,以及随后跟进的人口自然增长。其次,当互通口城镇经济和人口扩张到一定程度,它就会沿着高速公路向两边延伸,致使距离比较近的互通口城镇连接起来,形成由两个互通口贯通的人口与经济片区。最后,这些片区再由高速公路牵线联姻,伸展为和经济、社会彼此互动的人口发展带。可以预计,最先出现在三明境内的人口发展带将是南北走向的永安至三明的人口高度密集区域,而作为“两横一纵”的高速公路网络联接点的永安与三明将会利用自己的交通优势和更加宽阔的拓展空间一跃成为三明人口增加最快的两个县市,它们和三元、梅列两区的城镇人口规模和增长速度将对三明市的人口城镇化水平起着越来越举足轻重的作用。<br>
2.3.3&nbsp;促进就业机会增长和农业劳动力转移<br>
与我国不少地区一样,三明的“三农”问题的根源也在于,过多的劳动力集中在有限的农地上,且剩余的劳动力无法有效转移,致使农业劳动生产率难以提升,农民增收困难。2002年末,三明市户籍总人口267.49万,其中乡村农业人口201.30万,占总人口的75.26%;乡村实有劳动力87.37万人,占农村人口的43.4%。三明农业劳动力转移进程之所以相对缓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交通条件的制约。在没有便利交通的连接下,多山的地理结构使三明的农业很难进行集约化经营,广大农民被相对分散地捆绑在有限的土地上,他们的生产投入微薄,所获得的生产收益也相当稀少。与此同时,落后交通又限制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和附加值的扩大,影响城镇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其结果是三明的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推力和拉力都处于比较薄弱的状态。<br>
交通条件的改善和高速公路网的形成打破了这种不利于三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局面,从好几个层面加快了三明农业劳动力由农村向城镇,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以及由区内向区外转移的进程。1)高速公路投资直接提供新的就业机会。据有关分析,每亿元公路投资平均为公路建筑业创造2000个就业机会,而高速公路建设通过各个相关产业部门直接或者间接增加的就业机会则是前者的2.43倍。从京福高速公路三明段的建设来看,预计提供7790万个人工日的就业机会,其中相当一部分可以成为沿线农村剩余劳动力短暂性转移的去向。这种短暂性转移还会随着泉三高速公路、永宁高速公路和天汕高速公路的陆续开工建设而持续下去。2)高速公路运营间接创造就业机会。互通口城镇的兴起和繁荣,特别是多个互通口城镇连接成片、成带和随之出现的二、三产业的发展,无疑也会提供更多的适合进城农民劳动经验和技能的非农业工作机会,或者加强城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和消化的能力,促进农业劳动力的永久性转移。交通的改善还为这些进城务工的农民兼顾家乡的季节性农业生产的需要和与家人的经常性联系提供了便利,较大程度地降低了农民进城务工的经济和情感成本。3)高速公路减少传统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前面的分析告诉我们,交通条件的改善有利于加深农业集约化和产业化的程度,进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当农业种植面积保持不变时,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农业生产过程中劳动要素投入的减少,结果将扩大农村劳动力的绝对剩余,或者把隐性的农村劳动力剩余转化为显现的剩余,形成更为强大的推力迫使农村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从一次产业向二、三次产业转移。另外,农业产业化还延伸农业的产业链,促进农产品的深度加工;发展订单农业,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化水平;推动农业机械化和无季节化生产等,所有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农业内部的结构变化实现农业的工业化和传统农民的工人化。4)高速公路还拓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空间,把以前较多的区内转移扩展为更大的区际转移。这主要归因于交通的改善加快了三明与区外之间的就业信息传递,减少了因为劳动市场信息不畅通或传递不及时不客观而出现的就业机会的丢失和区外寻找工作的成本;便捷的交通缩短了与区外较大城市之间的距离,降低了异地流动的交通费用,也便于处理好家庭和婚姻关系;快速的交通还会更好地凭借区内的资源优势在区外合作创业或自我就业,发展不错的流出人口也会加强和家乡之间的联系,随着回乡次数的增加,他们不仅发挥着扩散城市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桥梁作用,而且还以自己的成功经历作为最有说服力的示范,激励更多的还生活在农村的亲朋好友也加入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行列。<br>
        综上所述,高速公路建设对三明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十分显著和深刻的正面作用。根据我们的综合估算,高速公路对三明今后的经济社会进步的贡献率将接近70%(见附录3)。<br>
2.4&nbsp;高速公路对三明的负面影响<br>
但是,高速公路网的建设和营运对三明也存在着一定的副作用,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对沿线环境及其土地和旅游资源的影响。<br>
1、对生态环境的污染<br>
高速公路施工和交通运输等均会对沿线的生态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污染。在施工期间,由于公路的永久性占地、挖填工程等会破坏植被,改变地形,造成新的坡面等,从而影响了部分动物的生存环境和植被的生存条件。在营运期间,运输车辆排放出来的气态污染物以及铅土等对沿线两侧土壤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以及农作物质量的影响,产生的噪音对靠近公路两旁的居民住户和企业单位的日常生活和运营的干扰。<br>
2、对有限耕地的占用&nbsp;<br>
由于建设价位相当高,以及提高高速行驶的安全系数,高速公路一般不会走弯路,而把路线尽量拉直,结果不可避免地要侵占大量农田和林地,不仅造成土地面积,特别是农田用地的绝对减少,而且还改变了土地利用的形式和土地的结构。高速公路两旁的隔离和封闭直接切断原来的自由互通,给需要经常横跨公路的沿线两侧民众的生活和生产带来很大的不方便,甚至因此而增加了生产的成本。高速公路修建还可能破坏原来的水灌系统,使一些耕地因为缺水而退化为林地。<br>
3、对自然景观的破坏<br>
高速公路在连接分散的旅游资源、突出旅游整合优势的同时,也会带来对一些自然景观的破坏,如人为的高速公路在自然景观中的穿行会扰乱自然天成的和谐和统一,又如便利的交通还会在自然景点聚集过多的游客,使自然景观因长期超负荷接待而无法予以必要的维护。<br>
<br>
</p></td>
                              </tr>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速公路时代的三明发展战略研究4(2004年增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