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固定资产投资效果及其对经济增长的滞后影响分析(2008年第2期)
<p id="zoom" style="TEXT-INDENT: 26px; LINE-HEIGHT: 150%">八十年代以来,我市固定资产投资迅速增长,为增强我市经济实力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相当规模的生产能力和使用效益。据统计,1981-2007年,我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1613.82亿元,这种大规模投入的效益究竟怎样?本文试对八十年代以来我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及其对经济的滞后影响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提高我市投资效益的途径和对策。<br> 一、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br>
纵观20多年来我市经济增长的变动趋势,不难发现固定资产投资是影响其变动的主要因素。<br>
(一)从投资率对经济快速发展来看<br>
投资率是反映一个区域积累水平的重要标志,较高的投资率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经阶段。我市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来,采取各种措施,制定相关政策,改善投资环境,投资需求不断扩大,对经济的拉动明显增强。投资需求占全市经济的比重稳步提高,投资率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2001年我市投资率为26.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02年29.3%,第一次高于全省平均投资率。2003—2006年投资率分别为34.1%、37.6%、42.7%、53.2%,分别高于全省3.8个百分点、4.6个百分点、7.0个百分点、11.7个百分点,2007年我市投资率达65.9%,高于全省18.2个百分点。在一定时期保持一个较高的投资率为经济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对实现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起到重要作用。<br>
(二)从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发展趋势来看<br>
从我市投资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实际运行轨迹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br>
1.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幅度都具有周期性变化趋势<br>
1981-2007年间,我市经济发展大约经历了4个比较完整的周期,周期长度大约为6年。观察同期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呈现与经济增长同样的周期性波动。从发展趋势看,二者周期起伏亦大致相同,表现出高度的吻合性,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投资增长率上升,经济增长率亦上升;投资增长率下降,经济增长亦下降。例如1993年,投资增长速度达到81.0%,当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也快速提高,达到16.6%,较上年提高了8.1个百分点。<br>
2.固定资产投资波幅大于经济增长<br>
从二者的趋势曲线上看,经济增长曲线相对于投资曲线较平滑;其波动轨迹比较平缓、稳定,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波动较为剧烈。在投资增长曲线上,波峰出现在1993年,增幅为81.0%,波谷出现在1987年,增速为-5.1%,峰谷差达到86.1个百分点;而经济增长曲线上的波峰和波谷分别出现在1988年和1991年,其增长率分别为17.7%和2.6%,峰谷差为15.1个百分点。<br>
3.经济增长的变动周期相对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动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滞后期大约为1-2年或更长<br>
例如1991-1994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在25.3-81.0%的高增长平台上运行后,我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在1993年达到16.6%的高峰, 并在1994年又保持了11.7%的较高速度;1996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大幅下降,增速仅为2.3%,较上年速度下降了4.5个百分点,1998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也大幅下降,由上年的13.3%下降为9.9%,跌至“八五”以来的较低水平。这种现象表明投资对经济的推动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投资通常应该优于经济的增长而增长,其作用在投资的当年并不一定能反映出来,但会在第二年、第三年甚至更后的时间逐步显现出来。<br>
二、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的概念及测定方法<br>
投资效果系数是指一定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增加额与固定资产投资额之间的比值,它是从国民经济角度和投资活动全程来综合反映投资收益的指标,它能够较全面反映投资活动的最终效益即反映地区生产总值增加额与投资比例关系和基本趋势,计算公式为:<br>
某一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增加额(△Yt)<br>
固定资产投资效果(Et)=——————————————————<br>
某一时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It)<br>
应注意的是,当年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对当年新增地区生产总值所起的作用,有可能由于投资 项目种类政策效应、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存在,会产生所谓的“滞后效应”。所以,在分析过程中,必须考虑到新增的地区生产总值与滞后固定资产投资之间的关系。因此,考虑滞后因素的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可表示为:<br>
上式中,Et-i 为滞后期为t-i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当i=0时,Et为当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 It-i 为滞后期为t-i年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当i=1时,It-1 为滞后期1年的固定资产投资额。△Yt为第t年地区生产总值增加额。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当年以及滞后期分别为1年和2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效果,因此,采用的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分别为Et 、Et-1 、Et-2 。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越小,则投资效果越差;而当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越大时,则投资的效果越好。<br>
三、我市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分析<br>
对1981-2007年我市与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进行比较,我市固定资产的投资效果具有以下特点:<br>
1.我市固定资产的投资效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br>
从上图可以看出,从1982-2007年我市与全省一样,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呈现明显的周期性波动,且波动周期、波动轨迹基本一致。除1985—1989年和1994年六个年份外,我市的投资效果系数始终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br>
1993年以前,受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方式的影响和对中国向市场经济转轨表现出的不适应,我市与全省一样,固定资产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波动频繁,稳定性较差:1993年以后随着宏观调控初见成效市场机制逐步完善,1994年固定资产投资效果达到了1.02以上的高水平。但好景不长,1997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固定资产投资效果开始大幅度下滑,到2000年跌到了最低水平0.23。2002年以后,经济逐渐恢复,固定资产投资效果呈现出了平稳回升的态势。<br>
2.滞后期的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与同期的波动趋势基本一致,滞后期越长投资效果相对越好,但波动幅度越大<br>
由上图可以看出,我市滞后一期、两期的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与同期的波动趋势基本一致,但滞后一期的波动幅度高于同期,滞后两期的波动幅度高于滞后一期。计算同期、滞后一期、两期的平均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分别为0.52,0.65,0.80,投资效果随着滞后期的延长不断增加;投资效果的波动也随着滞后期的延长不断加剧。以上数据显示,虽然我市投资效果的发挥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效应,但滞后时期越长,投资效果越不稳定,对投资效果的发挥反而会产生制约作用。因此,应特别注意对当前固定资产投资进行有效引导,在加大投资力度的同时,更要注重投资效益的有效发挥以便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br>
四、我市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的滞后分析<br>
究竟哪一期的固定资产投资对我市地区生产总值的变化有较大影响,需要通过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的滞后效应分析来确定.根据数据分别对同期、滞后一期、滞后二期的固定资产投资与地区生产总值增加额进行滞后效益分析。<br>
以各年的地区生产总值增加额为因变量,分别以同期、滞后一期、滞后二期固定资产投资额为解释变量,利用SPSS 13.0拟合各种趋势线,并通过比较判别系数R2,选择三次曲线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三个回归方程为: <br>
△Yt=3.318+0.339It-0.001It2+0.00000126It3 (1)<br>
R2=0.897 F=67<br>
△Yt=4.674+0.296It-0.000166It2+0.00000843It3 (2)<br>
R2=0.875 F=53.893<br>
△Yt=6.204+0.25It-0.001It2+0.000638It3 (3)<br>
R2=0.840 F=40.162<br>
从公式(1)、(2)、(3)及其R2、F值分析,三个公式均通过检验,符合经济含义和数学要求。从判别系数R2看,相关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1)式、(2)式、(3)式;从估计标准误差看,从大到小依次为(1)式、(2)式、(3)式,即滞后一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与地区生产总值增加额拟合的三次曲线拟合效果最好。说明,前一年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增加1亿元,能够使当年的地区生产总值增加额增加0.296亿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271亿元。<br>
以上分析表明,我市固定资产的投资滞后效应是客观的,且滞后一期的综合效果最好,与投资滞后系数图反映的问题一致。因此,应尽量采取措施减少其滞后效应,使固定资产投资尽快发挥效益,以实现在较短时间内,用一定固定资产投资取得较多国民收入。<br>
五、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果,改善投资对经济增长滞后影响的对策建议<br>
从投资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滞后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但是通过改进投资政策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人们又是可以改善或控制其对经济增长的滞后影响,提高投资效益,以达到人们期望的效果。<br>
1.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投融资体系<br>
固定资产投资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投资规模的大小将直接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要保持我市投资稳定较快增长,就必须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投融资体制改革,优化投资环境,加速建立和完善市场导向企业为主、政策引导、社会化融资的新机制,更多更好地争取和聚集国家、地方、社会、民间等各种形式的资本,投资我市、建设我市。具体说:一是改革投资决策体系和管理制度,建立以企业投资为主,以市场调节投资行为和以投资主体决策、风险自负为基础和政府间接调控引导的资本要素配置机制。二是推进和完善投资有偿使用制度,实行资金筹集多渠道化除财政资金外,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全面促进社会投资;积极利用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推进土地批租,吸引国内外资本流入;加大力度招商引资,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疏通间接融资渠道,积极争取国债和银行贷款。<br>
2.建立投资项目绩效评估制度,加快项目建设进度<br>
投资项目绩效评估贯穿于整个项目周期,包括项目前期、建设期和竣工运营期通过建立投资项目绩效评估制度,不仅可以避免项目重复建设所导致的低效率投资,而且也可以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缩短建设工期,使固定资产尽快交付使用。项目前期绩效评估是在安排项目投资预算前,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投资项目在社会、经济、财务、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效益状况进行全面系统的可行性分析研究和评估,判断项目是否值得投资及投资的效益、效果和存在的风险,杜绝违背科学的决策,只是凭借主观意识决定项目的可行性,而且要严格遵守项目投资的决策程序。项目建设期绩效评估是对建设期项目工程及财务管理等方面所进行的评估,主要包括:建设管理制度执行情况、工程进度及质量、各项合同执行情况、投资概算预算执行情况,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建设资金到位和使用管理情况、建设周期及施工管理水平、洽商变更签证情况、管理制度、对环境的影响。项目竣工运营期绩效评估是对项目建成投产或交付使用的建设项目实际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及环境影响进行综合评估主要从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或达到目标的程度、成本效益分析、对社会经济实际影响、项目可持续性等方而对项目进行评估。<br>
3.合理调整投资结构,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br>
根据我市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未来投资结构调整,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加强对“4+1”产业的支持力度,优化产业投资结构;协调区域发展,优化区域投资结构;加大投入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特别要处理好基础设施投资与直接生产投资的关系。通常直接生产投资能较快地增加地区生产总值,而基础设施投资通过为直接生产投资创造有利条件进而才促进地区生产总值的增加。增大基础设施投资比重,将会强化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滞后影响,降低当期投资效益;反之,则可缩短滞后影响。同时要处理好新建投资与改建投资、扩建投资的关系。通常改建、扩建投资项目会较快形成生产能力,有利于弱化其对经济增长的滞后效应影响;而新建投资项目往往形成新的生产能力速度慢,对经济增长的滞后效应显著,从而降低当期投资效益。<br>
4.改进投资宏观调控方式,协调投资宏观调控手段<br>
综合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全社会投资进行以间接调控方式为主的有效调控。有关部门要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编制教育、科技、卫生、交通、能源、农业、林业、水利、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战略资源开发等重要领域的发展建设规划,包括必要的专项发展建设规划,明确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总体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等。按照规定程序批准的发展建设规划是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努力提高政府投资效益,引导社会投资。制定并适时调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指导目录、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明确国家鼓励、限制和禁止投资的项目。建立投资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发布政府对投资的调控目标、主要调控政策、重点行业投资状况和发展趋势等信息,引导全社会投资活动。建立科学的行业准入制度,规范重点行业的环保标准、安全标准、能耗水耗标准和产品技术、质量标准,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br>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以及宏观调控需要,合理确定政府投资规模,保持国家对全社会投资的积极引导和有效调控。灵活运用投资补助、贴息、价格、利率、税收等多种手段,引导社会投资,优化投资的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适时制定和调整信贷政策,引导中长期贷款的总量和投向。严格和规范土地使用制度,充分发挥土地供应对社会投资的调控和引导作用。<br>
<br>
作者简介:廖加泽,三明市统计局投资科科员<br>
</p></td>
</tr>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