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善而从 发表于 2009-5-26 17:14:22

三明粮食产业化的现状与对策(2005年第5期)

&nbsp;&nbsp;&nbsp;&nbsp;一、三明粮食产业化的现状&nbsp;<br>
&nbsp;&nbsp;&nbsp;&nbsp;1.&nbsp;有较明晰的粮食产业化成长期。粮食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粮食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服务为手段,通过实行产购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将粮食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善的产业系统。三明粮食产业化萌芽于2001年中央加快在广东、上海、福建等沿海粮食主销区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之后。福建省从2001年开始全省取消粮食定购任务,放开粮食购销价格,放开粮食市场。当年三明市国有粮食企业粮食收购量陷入历史最低谷,农民大量余粮无法出售,在寻求新的粮食产销途径。粮食市场化改革给三明粮食产业化的诞生创造了条件,粮食产业化萌芽就此产生。在粮食市场化改革的大背景下,三明市为确保粮食安全,建立健全了地方粮食储备体系,逐年增加粮食储备规模,国有粮食企业为了确保能收购到一定量的粮食,逐步探索出了一条粮食订单收购的新途径,用于增加粮食储备规模,适时轮换地方储备粮和确保市场供应。可以这样说,开展粮食订单收购,是三明粮食产业化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粮食订单收购的发展过程,也是三明粮食产业化雏型的形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粮食收购量逐年增长。在2004年全国全面推行粮食市场化改革之后,对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实行直接补贴政策,三明市作为福建省粮食主销区中的主产区享有粮食直补政策,省、市、县三级储备粮增储和轮换与粮食直补挂钩,促进了三明粮食产业化的发展。&nbsp;<br>
&nbsp;&nbsp;&nbsp;&nbsp;2.&nbsp;呈现出较为松散的发展态势。我市粮食产业化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人们对粮食产业化这一新生事物往往认识不足,因此,资金投入不足,政府支持不够,部门配合不好,使三明粮食产业化呈现出较为松散型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一是由于认识不足,缺乏对粮食产业化的引导,任其自由发展,表现为松散和无政府状态;二是政府支持不够,资金投入有限,制约了粮食产业化的发展;三是农村科技力量不足,优质稻品质不够优良,市场认可程度不高,经济效益欠佳,参与的各方积极性不高,阻碍了粮食产业化的发展;四是部门配合不好,使优质稻无法连片种植,无法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广,规模效益不佳,导致了粮食产业化的松散和缓慢发展;五是龙头企业不强,各县(市)虽然都有国有粮食购销公司和至少1家的骨干粮食加工企业,但谁都无法担当起全县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重任,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的粮食产业化,只能是松散的初级的自由式发展。&nbsp;<br>
&nbsp;&nbsp;&nbsp;&nbsp;3.&nbsp;三明粮食产业化规模不大。三明具有一定粮食产业化规模的仅有4个县,分别是泰宁、宁化、明溪和建宁,但规模都不大。泰宁县2004年引进了“丰园香稻978”优质稻,种植面积为34483亩,&nbsp;2004年优质稻收购价每50公斤90元以上,比常规稻谷高15%,该县计划订单收购优质稻1034万公斤,实际仅收购104.4万公斤,占订单数的10.1%,大量优质稻被众多个体工商户以降低质量标准提高收购价格等手段抢购,导致多数农户不与国有粮食购销公司履行订单收购合同。宁化县引进了“丰园香稻978”、“寿司”、“蓬莱”、“佳福占”等8个品种,分别种植在10个乡镇,计64696亩。该县与农户签订优质稻收购订单2950万公斤,实际仅收526万公斤,占订单计划的18%,影响了与联营公司销售合同的履行。三明粮食产业化经营基本情况为:泰宁县以粮食购销公司为主,&nbsp;2004年销售量为965.3万公斤,生产基地面积为4万亩;宁化县以粮食购销公司为主,年销售量为2197.3万公斤,基地面积为7.43万亩;建宁县以濉溪粮食购销公司为主,年销售量为710万公斤,基地面积为1.5万亩;明溪县以扬地粮食加工厂为主,日加工能力为5万公斤,年销售量为512万公斤,基地面积为3.5万亩。三明粮食产业化普遍以县为单位,规模都比较小,有能力覆盖全县规模的没有一个,其他各县粮食产业化规模更小。<br>
&nbsp;&nbsp;&nbsp;&nbsp;4.&nbsp;三明粮食产业化有三种主要模式:一是&nbsp;“公司+基地+农户”的“产销结合”模式。近几年泰宁和宁化两县,均以县粮食购销公司为龙头企业,在县内建有相对稳定的优质稻生产基地。他们的共同做法是:以国有粮食购销公司为龙头,粮食部门与农业部门密切配合,采取包粮食订单签订、包良种供应、包技术指导、包信息传递、包收购兑现。泰宁同时还实行种子赊销,待粮食收购时再收回种子款,粮食职工工资与绩效挂钩。该县粮食购销公司组织所有员工包村到户,与优质稻生产基地的农户签订粮食订单收购合同,并采取统一供种、统一机播、统一管理、统一机割,统一收购的方式,实行粮食产业化规模化经营。该公司还与联营公司签订销售合同,实行“产销结合”经营模式,这是一种发展优质稻和特种用稻生产的“产销结合”的紧密型的粮食产业化发展模式。<br>
&nbsp;&nbsp;&nbsp;&nbsp;二是“粮库+公司+农户”的“粮食订单”模式。这种模式近年发展比较迅速。“粮食订单”发展模式的具体做法是:根据省、市、县各级粮食储备需增储或轮换的数量,以粮食订单(去年起为粮食直补订单)计划,层层分解落实到县、乡、村及农户,组织粮食生产。各级储备粮库(含国储库)需增储和轮换的储备粮,先与各县(市)国有粮食购销公司(含有收购资格的其他粮食经营单位)签订粮食购销协议,再由县(市)粮食经营企业向农户签订粮食订单,实行“订单收购”。从2004年起,粮食直补订单主要由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操作,直补款由各级财政部门支付,直补订单粮食由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购,用于各级储备粮的增储和轮换。&nbsp;<br>
&nbsp;&nbsp;&nbsp;&nbsp;三是传统的“国有或私营企业+农户”的“市场营销”模式。市场营销型的粮食产业化发展模式是比较松散的,主要表现在:一是国有粮食部门可以实行“粮食订单”收购,也可以委托农民经纪人组织收购;二是经批准的具有粮食收购资格的个私粮食经销户,也可以参与粮食收购;三是具有粮食收购资格的粮食加工企业,主要是各县(市)的骨干粮食加工企业,他们可以边收购粮食,边组织加工,边销售大米或原粮,对粮食质量的要求可高可低,对水分的要求也可放宽,且一手钱一手货,经营手段十分灵活,是国有粮食企业的主要竞争对手;四是用粮大户经批准也可直接向农户收购粮食,如沙县麦丹集团公司,因生产味精而成为用粮大户,该公司每年都用“订单”的形式向农户收购大量的自用粮食,既解决了企业生产用粮问题,又实现了企业与农户的双赢。<br>
&nbsp;&nbsp;&nbsp;&nbsp;二、三明粮食产业化的对策&nbsp;<br>
&nbsp;&nbsp;&nbsp;&nbsp;1.&nbsp;组建一个有较强实力的粮食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三明粮食产业化起步较早,但发展缓慢,规模不大的主要原因是:没有一个有实力的粮食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缺乏一个有较强实力的龙头企业的整合和带动,目前粮食产业化松散、小型、各自为阵的现状就难以改变。我们的初步设想是:在条件成熟时,可以组建一个三明市粮食集团公司,即以现有的三明市荆西粮油储运站、三明市粮油贸易公司、三明市粮食总公司为基础,重组成立三明市粮食集团公司,作为三明粮食产业化的市级龙头企业。&nbsp;<br>
&nbsp;&nbsp;&nbsp;&nbsp;三明市荆西粮油储运站,有较良好的AA级企业信用等级。该站现有13座粮食仓库,仓容3500万公斤,实际存放储备粮3438.7万公斤,其中代国储2381.7万公斤,市级应急大米储备库存1000吨。三明市粮油贸易公司,现有包括粮贸大厦在内的经营资产(原值)1457万元,下辖2个粮站和一个粮食加工厂,现公司直管市区4个骨干粮店,年销售优质大米474.8万公斤,中高档食用油70.4万公斤,约占市区优质粮油总销量的40%以上。同时还拥有20多个粮店,可较大程度满足市区粮油市场供应。三明市粮食总公司,现有固定资产512.6万元,在白沙还有4座仓库200万公斤仓容和多个店面,2005年投入200万元兴建粮油批发市场,在荆西还有粮食加工厂(现已租赁经营)。这3家企业均属市粮食局直属企业,规模较大,人员不多,没有历史包袱,且资产优良,有较充足的粮食仓容,有较完备的营销网络,还有足够的粮食加工能力,初具粮食收购、储存、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粮食产业化经营规模,十分有利于重组成三明市粮食集团公司。<br>
&nbsp;&nbsp;&nbsp;&nbsp;荆西作为三明市级龙头企业的粮食储存、加工、销售、运输基地有其天然的优势:&nbsp;(1)有十分便利的铁路公路水路运输渠道。粮油储运站与铁路货运站仅一墙之隔,荆西国储库还有两条铁路专用线,荆西地处205国道、泉三高速公路旁,多数县的粮食可经此运往福、厦、漳、泉等沿海粮食主销区。近几年,荆西已成为市区粮食饲料集散地。(2)有设施完备的仓储条件。荆西除了有储运站35000吨仓容外,还有中储粮三明直属库13万吨库容,现共储各级储备粮15万吨,每年有相当数量的粮食需轮换,为集团公司提供了商机,也为粮食加工厂提供了粮源。(3)有较好的加工、生产设施。荆西大米加工厂(市佳源米业公司)日生产能力180吨,工艺设备比较先进,去年销售量达1.5万吨。荆西面粉厂(市银河面粉厂)日生产能力125吨,去年加工销售量达2万吨。荆西饲料厂(市明兴饲料公司)年生产能力1.5万吨,去年销售量达1万吨。荆西现有的粮食、饲料加工生产企业在全市都具有相当规模和实力,为今后市级龙头企业粮食集团公司的粮食生产转化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br>
&nbsp;&nbsp;&nbsp;&nbsp;2.&nbsp;做大做强各县(市)的粮食购销企业和中心储备粮库,作为促进三明粮食产业化发展的抓手。目前,三明市各县(市)都有一个国有粮食购销公司,有的县还单独设立了中心储备粮库,这些公司和中心库已经或即将成为该县粮食产业化的龙头企业,但规模都不够大,带动能力都不够强。市级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组建、整合、稳定之后,可采用股份制授权、合同等形式将各县(市)的国有粮食购销公司或中心粮库纳入旗下,也可采取重组或兼并的办法,将部分县(市)的国有粮食购销公司和中心粮库作为集团公司的子公司做大做强。在政策性亏损挂帐重新核定,划归县局集中管理后,重组兼并已成为可能。充分发挥各县(市)国有粮食购销公司和中心粮库的积极性,充分利用他们点多面广,业务熟悉的优势,在产前引导农民种植市场适销对路的优质稻,并与农户签订粮食订单收购合同;在产中与农技部门一起加强对农户的技术指导,并搞好田间管理,以确保优质稻稳产高产;在产后努力做好粮食收购工作,提高粮食订单收购合同的履约率,并实行绩效与工资奖金挂钩,使其成为粮食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抓手。<br>
&nbsp;&nbsp;&nbsp;&nbsp;3.&nbsp;联合全市的骨干粮食加工企业,促使粮食产业化协调、持续发展。在三明粮食产业化的触角延伸到各县(市)、各乡(镇)直至农户的同时,要联合全市的骨干粮食加工企业,继续延长粮食产业链的链条,促使三明粮食产业化协调、持续发展。目前,三明有市级骨干粮食加工企业3家,县级骨干粮食加工企业12家,还有众多的中小粮食加工厂,他们在三明粮食产业化进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特别是全市的骨干粮食加工企业,是我们必须联合的粮食产业化的同盟军。三明有“泰香王”等佳源系列优质米,还有市区的“山田乡”、泰宁的“上谷溪”、建宁的“裕芳”等品牌优质大米,有的品牌优质大米还畅销省内外,多数是当地市场的主导粮食品种,深受市民的喜爱。集团公司可以与粮食加工企业搞联营,有必要时也可参股控股,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发挥各自的优势,力争效益最大化,促使三明粮食产业化协调、持续发展。<br>
<br>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br>
&nbsp;&nbsp;&nbsp;&nbsp;课题&nbsp;指&nbsp;导:徐桂春(福建省粮食局副局长)&nbsp;<br>
&nbsp;&nbsp;&nbsp;&nbsp;课题组组长:汪&nbsp;&nbsp;伟(三明市粮食局副局长)<br>
&nbsp;&nbsp;&nbsp;&nbsp;课题组成员:洪文宜&nbsp;(三明市粮食局业务科科长)<br>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王建生&nbsp;(三明市粮食局副主任科员)<br>
&nbsp;&nbsp;&nbsp;&nbsp;执&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笔:王建生&nbsp;<br>
<br>
<br>
</p></td>
                              </tr>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三明粮食产业化的现状与对策(200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