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善而从 发表于 2009-5-26 17:14:22

对宁化区位与突破口问题的思考(2005年第5期)

&nbsp;&nbsp;&nbsp;&nbsp;一、准确界定宁化区位<br>
&nbsp;&nbsp;&nbsp;&nbsp;准确界定一个地方的区位,有利于扬长短。从不同的时空视角来看,宁化既有相对的小区位优势,也呈现绝对的大区位劣势。<br>
&nbsp;&nbsp;&nbsp;&nbsp;1.&nbsp;从历史的视角看,宁化是闻名遐迩的世界客家祖地和著名的中央苏区。随着客家学的兴起和发展,宁化石壁被学术界、海内外客家人公认为世界客家祖地。自1995年客家公祠建成后,客家公祠成为世界客家人的总家庙,客家祖地已成为海内外客家人的朝圣中心。以丰富的客家文化为内涵的“客家牌”,成为宁化唯一具有世界性的知名品牌,打“客家牌”对于发展客家文化旅游产业、吸引海内外客家人投资兴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宁化进行革命活动,是21个原中央苏区重点县和中央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起点县之一,是诞生和养育红军的故乡之一,是福建省8个几十年红旗不倒的苏区县之一,留下了许多革命遗存(址)和文物,蕴育了珍贵的苏区文化。以珍贵的苏区文化为内涵的“苏区牌”(或“老区牌”),成为宁化具有全国性的知名品牌,打“苏区牌”对于发展红色旅游产业、争取上级项目扶持方面具有重要意义。<br>
&nbsp;&nbsp;&nbsp;&nbsp;2.&nbsp;从小区域的视角看,宁化具有发展边贸和城市经济的区位小优势。宁化地处闽赣两省交界处,位于闽西北经济区和赣南经济区的中点,7个乡镇与江西石城、广昌两县接壤,边界线长达200多公里,边界贸易历来十分活跃。宁化建城区和人口规模在6个周边县(宁化、清流、明溪、建宁、连城、石城)&nbsp;中最大,地域空间广阔,地理位置适中,是赣货入闽和闽货进赣的中转站,历来为边贸重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边界贸易一度十分红火,3个三级商业批发站(百货、纺织品、五交化)升格为一级批发站,年边贸额最多时达7亿多元,是省定5个边贸开发实验区之一。从小区域看,宁化比周边各县更具有发展边贸和城市经济的小区位优势,可以把宁化发展成为闽赣边界中部中心城市,成为两个经济区的物质交流中心和商品集散地。<br>
&nbsp;&nbsp;&nbsp;&nbsp;3.&nbsp;从大区域的视角看,宁化成为经济中心城市的边缘化地区。从全国版图看,宁化属于东部发达地区;从福建版图看,宁化位于西部内陆山区,武夷山脉纵贯全境,距最近的3个经济中心城市厦门、福州、南昌都在400公里以上,离东南西北几条交通大动脉(指铁路和高速公路)都在150公里以上,成为“井底之蛙”,是一个对外交往和联系十分不便的相对闭塞县份,成为经济中心城市的边缘化地区,以至接收经济中心城市的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辐射功能非常脆弱,无法纳入中心城市经济社会圈,并与之接轨发展。如长期以来宁化乡镇企业发展步履维艰,招商引资成效不明显,其主要原因源于此。<br>
&nbsp;&nbsp;&nbsp;&nbsp;4.&nbsp;从宏观政策导向的视角看,宁化成为“资本掏空地”和重点项目“投资盲区”。从收入政策看,在计划经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三个时期,国家、地方和企业通过价格“剪刀差”、收费“红头文件”、农资涨价等手段,从农民和农业县中掏走了相当部分收入,宁化作为农业县,为发展工业和城市经济,无偿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至今尚未完成农业资本的内部原始积累,更谈不上工业资本的原始积累,成为“资本掏空地”,以致对经济社会事业建设长期投入不足,陷入“低收入--低投入--低产出”的恶性循环。从投资政策看,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实行重工轻农政策,资金主要投向工业和城市经济,从一五至五五期间,国家和省没有一个重点项目投向宁化;改革开放后,国家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资金重点投向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西部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大中型能源、交通、水利、城市、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从六五至十五期间,宁化依然没有一项国家和省重点项目。建国后的56年中,宁化是重点项目“投资盲区”。由于缺乏大项目的拉动,几十年来县域经济在艰难中爬坡前进。<br>
&nbsp;&nbsp;&nbsp;&nbsp;5.&nbsp;从大经济格局的视角看,宁化成为“产业凹地”和“资源塌陷地”。宁化以传统种养业为主,主要依靠“一子一叶”,产业结构单一,工业经脱胎换骨转轨后重新起步。虽然戴有国家和省商品粮基地县、全国261个烤烟重点县和全省最大烤烟基地县、南方56个重点林区县之一的“桂冠”,但由于工业落后,农业产业化进程慢,农产品加工水平低,以致农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短,大部份农产品以初级形态进入市场,农产品附加值被发达地区赚走,宁化只是发达地区的原料供应地,与“东高(东部高速增长)、西起(西部快速崛起)”相比,不论农业还是工业,发展速度慢,产业块头小,成为“产业凹地”。另一方面,由于农业劳作辛苦、风险大、比较效益低,受工业化、城市化影响,在发达地区“强磁场”吸附效应作用下,宁化有限的资金、较高素质的人力等资源为获取更高经济报酬,大量流向发达地区,如宁化各银行上存、拆借资金达4亿多元,成为“资源塌陷地”,加剧了宁化经济社会发展的恶性循环。<br>
&nbsp;&nbsp;&nbsp;&nbsp;二、科学选择突破口<br>
&nbsp;&nbsp;&nbsp;&nbsp;科学选择突破口,有利于集中力量攻坚克难,短期内快见成效,形成后发优势。如何科学选择突破口,站在不同的行业看这个问题,会有不同的观点。有的观点认为:突破口在于交通,因为交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目前交通闭塞成为制约宁化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环节;也有的观点认为:突破口在于工业,因为无工不富,工业能够为财政提供大量资金积累;还有的观点认为:突破口在于破解“三农”,因为“三农”问题是根本问题,解决了“三农”可以带动其它问题的解决。<br>
&nbsp;&nbsp;&nbsp;&nbsp;本人认为,选择突破口要尊重科学、切合实际。从尊重科学态度出发,应用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来思考这个问题,应考虑以下几个条件。一是产业关联度大,一个产业(项目)可以带动许多关联产业(项目)的发展,即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呈现显著的连锁效应。二是产品市场容量大,需求旺盛,发展前景广阔,消费者具有持续的购买欲望和消费需求。三是经济社会效益高,预期回报丰厚,一方面有利于企业做大做强,成为一个地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另一方面有利于财政增收,增强政府的调控和服务功能;再一方面有利于增加劳动者收入,提高消费者水平,拉动内需市场。四是具有源源不断的后续原料可供开发利用,即原料是可再生的,可进行专业化、区域化、社会化的大规模生产。五是该产业(项目)属薄弱环节,容易取得突破,发展潜力大,短期内见效快。六是受公共基础设施和自然条件刚性约束不强,该产业对交通、能源等的需求不是特别大,不属大进大出、高能耗产业。从宁化实际出发,比照以上六个条件,宁化的突破口应选择农副产品加工业,尤其是食品加工业,即发展以食品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基本符合以上六个条件。再者,国家近年相继出台了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的产业政策,发展该产业可以获得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力扶持,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期。<br>
&nbsp;&nbsp;&nbsp;&nbsp;三、重点主攻突破口:集中力量发展以食品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业<br>
&nbsp;&nbsp;&nbsp;&nbsp;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切忌面面俱到,这个也想培育,那个也想发展。通过产业的连锁效应,带动农业、包装、运输、商贸、饮食、服务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以食品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作为地方政府,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既要努力转变职能,不直接干预具体经济活动;又要从现阶段实际情况出发,积极主动发挥政府对发展产业的导向和促进作用,主要解决市场无法调节、经济主体(指企业、生产者)解决不了的问题,如发展该产业所需的公共基础设施、政策导向、服务环境、争取扶持等问题,而资源配置、产品开发、创立品牌、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问题,应由市场和经济主体自行调节和解决,政府不应象计划经济时代那样大包大揽,做政府不该做、做不了、做不好的事情。<br>
&nbsp;&nbsp;&nbsp;&nbsp;1.&nbsp;做大做优基地促突破。发展以食品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业,需要稳定、足量的加工原料来源,必须建立专业化、区域化、社会化的大规模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制定和落实农业产业结构政策(包括促进政策、扶持政策、保护政策),优化资源在农业内部、地区之间的合理配置,做大做优农产品基地,为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创立知名品牌,占领市场,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一是扩大基地规模。要立足资源优势,按照“围绕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创基地、连片开发成基地”的思路,以市场拉动、效益驱动、典型带动为手段,积极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即投资主体社会化)参与农产品基地建设,巩固和扩大现有优势农产品基地规模。二是调优产业结构。要遵循比较优势原则,充分利用农业区划成果,大力发展适宜区,限制发展次适宜区,淘汰不适宜区,做到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大力发展名、优、新、特农产品,使优质农产品取得数量上的优势,形成优质农产品区域产业带。<br>
&nbsp;&nbsp;&nbsp;&nbsp;2.&nbsp;做大做强龙头求突破。发展以食品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业,需要大量的资金、人才、技术,这些生产要素宁化自身难以解决,必须借助外力、引进外商(本文指县以外的),抢抓经济发达地区产业向内地梯度转移的有利时机,通过制定和落实产业组织政策,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培育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使其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化企业。要按照“以资源换技术,以产权换资金,以市场换项目,以存量换增量”的思路,建立农产品招商项目库,并实行滚动管理,推出可供开发投资的项目,尤其是好项目、大项目,通过以利吸人、以诚服人、以情感人,吸引外商、港商、台商带资金、带项目、带技术、带市场,来宁化开发农产品资源,投资办厂。在引进外商外资时和企业建成投产后,要吸取以往经验教训,审慎把好“三关”。一要把好“入境关”。要对业主进行必要的业绩考察,引进有经济实力、信誉良好的业主,不能良莠不分,“有奶便是娘”,以尽量避免欺诈行为和客商外逃。二要把好“准入关”。要引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具有新技术、新工艺,做到较高起点、较高标准发展,避免引进落后技术和淘汰工艺,尤其要杜绝“三高三低”(指高能耗、高染污、高危险和资源利用率低、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低)项目的进入,以免得不偿失。三要把好“监管关”。要依法依规对外商投资企业进行规范监管,尤其在“三废”排放、安全生产、税收征管、职工权益保障等方面要严格监管。考虑工业才开始起步,对企业违法违规行为责令限期整改,教育上要从严,但处罚可酌情从宽。促进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标准化生产,取得ISO质量体系认证,注册商标,创立知名品牌,提高产品市场知名度和增强竞争力。<br>
&nbsp;&nbsp;&nbsp;&nbsp;3.&nbsp;做优做好环境谋突破。这是政府责无旁贷的职责。制约宁化经济发展的交通和能源瓶颈等硬环境,随着“十一五”期间过境高速公路的开工建设,电力实行全省同网同价,将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在此不作论述。通过制定和落实产业配套政策(包括倾斜政策、培育政策、振兴政策、鼓励政策),筑巢引凤,做优做好环境,增强吸引力,使宁化成为外商投资创业的热土、发财的宝地、生活的福地,把着力点放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引企入园。从已入园企业和意向入园企业看,大部份为以食品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申报计划投资都在1000万元以上,用地规模已超过目前可供用地,预示园区良好的发展前景。应因势力导,修改园区投资政策,将工业园划分成若干工业小区,第Ⅰ工业小区界定投资领域主要为以食品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及其配套行业,提高准入门槛,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起点100万元提高到500万元,使园区第Ⅰ工业小区成为以食品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产业集聚区,走集约化发展道路。二是净化环境。从目前产业配套政策(即习惯称“优惠扶持政策”)的落实情况看,不尽人意,问题主要出在执行环节,受部门利益的制衡(即“中硬阻”现象),使优惠扶持政策大打折扣。要下大力气、大决心彻底解决部门“中梗阻”问题,使优惠扶持政策真正落到实处,不致成为“壁上饼、水中月”,让业主进得来、留得住、干得长。三是项目支持。对外商投资企业不仅要“扶上马”,还要“送一程”,在工业起步阶段尤须如此。要认真研究上级扶持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做好项目对接,策划包装好项目,巧打“苏区牌”,争取项目资金扶持,既体现政府的产业发展导向,又体现政府对企业的支持和诚意,增强业主在宁化投资创业的信心。<br>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br>
&nbsp;&nbsp;&nbsp;&nbsp;作者简介:刘根发,宁化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br>
<br>
&nbsp;&nbsp;         &nbsp;&nbsp;<br>
</p></td>
                              </tr>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对宁化区位与突破口问题的思考(200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