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工业投资发展现状及对策(2007年第2期)
一、 工业投资进展情况<br>2000年以来,三明市在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上狠下功夫,项目建设工作取得良好进展,特别是工业投资力度加大,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相继上马,投资结构不断改善,推进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工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工业发展后劲得到加强。<br>
1. 工业投资力度不断加大。7年来,在投资拉动经济发展的信念指导下,营造了投资发展的良好氛围,工业投资迅猛发展,发展势头强劲。2006年城镇以上工业(下同)投资完成达84.15亿元,创历史最好水平,工业投资总量越上一个新台阶。工业投资增长速度在2002年出现拐点,从2000、2001两年负增长中摆脱出来,2002年增长0.1%,2006年增长39.3%,比全省增幅高9.7个百分点,创近年来较高水平。2005、2006两年工业投资项目共986个,投资共完成144.55亿元,占同期城镇以上投资的46.4%。<br>
2. 工业投资结构不断改善。2004年以来,工业投资领域开拓创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产业结构现状和资源优势,对支柱产业投资保持在较重位置,工业优势行业表现更加明显。冶金及金属压延、机械及汽车零配件、林产加工业和生物医药“3+1”产业占工业投资比重由2004年的36.5%,发展到2006年的47.3%,提高10.8个百分点。2006年,“3+1”产业主导地位继续得到巩固,投资完成39.84亿元,增长52.4%,占工业投资近一半,其中,机械及汽车零配件业投资完成9.18亿元,增长1.4倍;生物医药产业投资完成2.39亿元,增长71.1%;冶金及金属压延业投资完成14.27亿元,增长85.6%。<br>
3. 工业投资效益显现。一是投产项目效益显现。2006年全市工业投资项目5000万以上建成投产10个,2007年按建成投产项目的设计能力及产生效益预计,可实现工业总产值12.48亿元,利税1.19亿元。二是工业技改项目效益较好。通过有效地工业投入,将促进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从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能力。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以企业原有设备生产能力为基础,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淘汰一批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生产设备,使生产效率迅速提高并拥有了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从而使全行业的经济总量和经济效益水平有所提高。2006年,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产值119.25亿元,增长14.3%,利税13.90亿元,增长58.0%。三是民间投资活跃。随着工业投资领域开放,推进投资多元化取得明显进展,民间投资取得长足进步,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壮大。2004-2006年全市工业民间投资共完成154.61亿元,占同期城镇以上投资的37.1%,年均增长51.0%。2006年,全市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私营工业企业新增167 家,总数达到568家,占全市企业数的比重为 59.1 %;产值达到131.38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比重达27.4%,增长52.7%,高出全市28.7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单个企业规模也不断扩大,平均每个私营工业企业产值为2313万元,比2005年增长18.2%。<br>
二、存在问题<br>
1. 大项目、好项目少。2006年,全市10亿元以上工业在建项目2个,比宁德少2个,其中宁德有100亿元以上项目1个(宁德核电站),而我市至今没有上百亿元的项目;我市亿元以上工业项目44个,比龙岩少9个,平均单体规模2.9亿元,比龙岩少0.63亿元。<br>
2. 投资总规模偏小。2000年以来工业累计投资共完成284.06亿元,年均增长24.8%,比宁德低25.2个百分点。2006年工业投资项目610个,平均单体规模0.14亿元,比全省少0.07亿元,比宁德少0.14亿元,比龙岩少0.06亿元;工业投资占城镇以上投资比重为45.1%,比宁德低6个百分点,比龙岩低1.4个百分点。<br>
3. 县域之间、行业之间差距较大。2006年,工业投资增幅最高与最低县相差97.4个百分点;工业投资总量最高与最低相差12.37亿元;工业投资增量最高与最低相差2.85亿元。从行业发展的情况看,在占全市工业完成投资70%以上的十大行业中,增幅较快的是有色金属矿采选业3.9倍,医药制造业71.1%,通用设备制造业51.0%,纺织业49.3%,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49.2%,而电力生产与供应、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均低于全市平均增长水平。<br>
4. 高新技术投资项目少。2005年,全市工业投资项目中高新技术投资项目12个,占工业投资项目的0.8%,高新技术项目比例明显偏低,现有企业的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既缺乏比较优势,又缺乏竞争力。<br>
5. 资金到位率偏低。近两年,我市工业投资资金来源不足的状况虽然得到了一定缓解,但筹融资渠道还有待于改善。2006年全市工业投资到位资金81.91亿元,增长25.5%。从资金来源方面看,银行贷款仅占全部资金来源的27.5%,比例过小。工业利用外资比上年下降0.7%,企业自筹资金比例提高了4.2个百分点,但仍有部分企业筹融资难度大,资金到位时间不及时,影响了项目建设进度。<br>
三、加大工业投资的对策<br>
1. 着力扩大工业投资规模。政府在投资方向上除谋划蓝图外,投资重点转向大项目,对我市工业经济的影响意义深远。政府在改善投资环境的同时应重点向亿元以上工业投资下功夫,要主动策划,整合现有的资源、资产和产业,开发能够代表未来三明发展的大型、特大型项目。在10亿元以上的工业投资项目方面更要狠下功夫,力争在今后抓住机遇上几个类似的巨大项目,形成以大企业集团带动工业全面发展的格局。在大项目运作方面,应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增加项目储备。一是对各部门、各单位、各行业的储备项目进行梳理和汇总,分门别类进行管理和指导。建议政府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于支持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对特别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经费,从常规专项经费中解决,有困难的应另外拨款或借款给予支持。二是建立重大项目奖励制度,对在重大项目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励。<br>
2. 注重提升项目质量。追求“有效投资”、“高效投资”与“绿色投资”,即发展能有效扩大内需、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投资,力求避免无效投资和重复建设;发展对GDP、财税贡献大的增长型、效益型项目,特别是要在延长产业链、集聚产业度和降低环境污染等方面做文章,以利于优化投资结构,力求避免规模大而效益低,质量差,建成项目生产能力闲置的投资;发展能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环保等方面因素,着眼于长远利益的投资,力求避免环境污染、只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和环保问题的投资。<br>
3. 调整好工业投资结构。市委、市政府提出了“3+1”产业发展方向,今后工业投资方向也应紧密围绕“3+1”产业结构进行整合。首先在产业整合方面以产业政策为框架进行市场整合,在一些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进行引导型的投资,使得产业格局向着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发展。在信息服务上建立一整套的信息服务系统,为产业投资和产业转移提供快速正确的服务,从而在产业导向上实现最终目的。其次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新经济向传统产业的渗透也将为新一轮投资增长开拓空间。逐渐发展潜力大,产业关联性强的行业,把成长型产业扶持成支柱产业。第三,合理布局各县(市、区)工业经济结构,特别是那些对工业经济发展影响显著的重大项目要合理部署,增强各县(市、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br>
4. 加大高新技术项目的投资力度。企业的发展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要不断地注入活力,技术创新就是企业的投资主体。技术创新在使新兴产业诞生的同时,也积极地改造着传统产业。通过投入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提高技术水平,改变生产面貌,开发新产品,同时要加快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增加高新技术产业的含量和份额,提升产业结构,培育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br>
5. 千方百计扩大融资渠道。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政府财政性资金作用方式,加大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资本金制度、招投标制度等改革措施,保证竞争性项目最大程度的开放,提供优惠政策和条件,充分调动民间投资主体的积极性。从收费减免、市场开拓、技术、人才等方面予以支持,积极帮助企业加大资产重组力度,推进股份制改革,加快一批公司上市步伐。帮助已上市公司增资扩股,促进尽快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发挥其在项目带动中的重要作用。<br>
<br>
作者简介:廖加泽,三明市统计局科员。<br>
<br>
</p></td>
</tr>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