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我国GDP跻身“三强”
<div align="center"><b><font color="#000000" size="5">理性看待我国GDP跻身“三强”</font></b></div><center>
<table width="100%">
<tbody>
<tr>
<td></td></tr></tbody></table></center>
<p>
<div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00" size="4">王茂林</font></div>
<p>
<div align="left"><font color="#000000" size="3">
<p> 前不久,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最终核实数据,按不变价格计算,GDP比上年增长13.0%,现价总量达到257306亿元人民币。这一数据公布后,引起了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美国彭博新闻社的报道称,中国2007年GDP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BBC评论说,最新公布的数据再次证明了中国正朝着超级大国的方向稳步发展。面对国外媒体的这些说法,我们必须清醒分析,理性看待。
<p>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成就斐然,世人关注。在我们倍感自豪的同时,更应保持清醒的认识:现阶段的中国只是一个经济大国,建成经济强国的路还很长。
<p>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尽管GDP总量跃居全球第3位,而人均GDP却仍处于全球第100位前后。这一客观事实说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当前,我国改革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关键阶段,我们只有理性看待GDP跻身全球“三强”,才能防患于未然,在继续促进经济总量提升的同时,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严重影响,集中精力解决好制约科学发展的各种问题,努力使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p>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区域间发展还不平衡,综合国力不强,国民总体生活水平在世界排名靠后。联合国发布的人类发展指数(HDI)显示,中国在2007年排名81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现阶段,我国人均GDP还不到2500美元,刚刚走出低收入国家行列,正在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经验表明,这一时期是矛盾凸显期,我们将面对影响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各方面因素的挑战,特别是要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我们只有保持足够的清醒,沉着应对与妥善解决不断出现的各种问题,才能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p> 我国还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加之目前就业形势严峻,直接影响着城乡居民收入的稳步提高。尤其是我国劳动力就业结构与GDP结构呈明显的“非对称”特征,约有近一半的劳动力还在从事传统而低效的农业生产。与此同时,我国第二产业GDP比重接近50%,但其吸纳的劳动力仅占20%左右。近年来,我们努力把第二产业的GDP比重降到50%以内,但第二产业增长依然过快,比重变化不大,其中仍以重工业增长为主。目前,我国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仅为1/3略多,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也只有30%左右。这说明我国经济的现代化程度还不够高,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还不协调,城市化与第三产业的良性互动局面还未形成,结构调整的步伐必须加快。
<p> 由于我国产业技术水平低,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源浪费严重,发展所付出的环境代价沉重,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任务十分艰巨。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靠资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粗放投入实现的。近年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中央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制定了节能减排等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具体政策措施。这些政策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还未根本转变,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特征仍然突出,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影响和压力仍在持续。因此,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刻不容缓,这一点应当引起各级领导干部的足够重视。
<p> 近年来我国经济高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靠高投入和出口推动的,国内需求的增长相对迟缓。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增长过快、消费相对不足、对外贸易失衡等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2007年,全国居民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继续下降。去年下半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扩大内需措施,推出了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使得投资比重快速上升。随着外需的萎缩,近5个月来我国外贸出口连续负增长,使得国民经济发展动力趋缓,这需要我们高度警觉。要及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尽快把经济增长的立足点放在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上来,形成投资、出口、消费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p> 应当看到,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增大,今后增长的难度也在增加,走向制造强国仍需付出艰辛努力。从总体上看,我国仍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尽管“中国制造”在改革开放30年中走遍全球,充分体现了中国参与世界经济能力的增强,但我们更要看到“中国制造”本身存在的问题。去年5月,我在考察美国市场时,和一些美国厂商代表座谈,并听取了在美工作的中国企业界人士对“中国制造”含义的理解。大家都认为,在改革开放初期,“来料加工”是完全必要的,这是产业转移的必然趋势,即使在今天,也不能中断这种产业的延续。但现在应以更积极的态度,从政策和资金投放上引导企业开发和运用新科技、新工艺,加强自主设计制造,自主开拓出口市场。只有像海尔这样真正“中国制造”的企业越来越多,才能形成我们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才能使我国的制造业真正发展起来,才能最终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
<p> 美、日及西欧发达国家是最早完成工业化进程的国家,目前已经率先迈入以信息产业和高科技为主导的新经济时代。其衡量标准主要是在GDP结构、劳动力结构、生产效率、能源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国民受教育程度、医疗卫生、公民意识、道德水准、文明礼貌等方面的表现。与这些指标进行对照,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我国迈进比较发达和发达国家行列还需要长时期的自主创新、艰苦奋斗。
<p> GDP总量跻身全球“三强”,为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使我国现代化建设站在了新起点上。在中国经济增长趋势不可逆转这一大背景下,我们深信,只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抓住改革开放的良机,加快发展不放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力推动结构升级换代,努力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就一定能够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p></font></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