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私经济---营造优越的软环境 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font><a href="Bindex.htm"><font color="#808080" size="3">返回上页</font></a></b></p><div align="center">
<center>
<table border="1" width="75%" bordercolor="#669900" height="616">
<tr>
<td width="100%" bgcolor="#CCFFCC" height="30">
<p align="center" style="line-height: 150%"><font size="3"><b><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营造优越的软环境 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span></b></font></td>
</tr>
<tr>
<td width="100%" bordercolorlight="#FFFFFF" bordercolordark="#FFFFFF" bordercolor="#FFFFFF" height="581">
<p class="MsoPlainText" 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0.5pt;mso-bidi-font-size:10.0pt;
font-family:宋体;mso-hansi-font-family:"Courier New";mso-b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font-kerning:1.0pt;mso-ansi-language:EN-US;mso-fareast-language:ZH-CN;
mso-bidi-language:AR-SA">市政协课题组</span></p>
<p class="MsoNormal" style="line-height: 150%; text-indent: 30"><font size="3">一、三明市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基本特点</font></p>
<p class="MsoNormal" style="line-height: 150%; text-indent: 30"><font size="3">1.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目前,全市私营企业户数和注册资金分别比1997底增加1801家和24.26亿元,增幅分别为88.6%和307.09%;2002年个私经济销售收入比1997年底增长119%,完成税收比1997年增长了2.5倍。个私经济的各项指标的增幅均高于全市的平均增长幅度。目前,个私经济的总量已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已达30%,税收所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也达25%,贡献率逐年在提高。由于尚有一批国有、集体企业转制后尚未改变登记类,个私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的实际比重应高于目前的统计数字。</font></p>
<p class="MsoNormal" style="line-height: 150%; text-indent: 30"><font size="3">2.经营规模不断扩张,经济实力逐渐增强。目前全市私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私营企业的户均注册为83.62万元,比1997年底的34万元增加了49.62万元,增长了146%。1997年全市私营企业中注册资金超千万元的仅3家,到了2002年底,已达20家,其中亿元以上的1家;组建了11家企业集团;1997年全市上缴税收超100万元的只有2家,2002年底已达41家;1997年全市产值超千万元的只有10家,2002年底已有百家,超5千万元的20家,超亿元的10家。目前,全市出口创汇的私营企业有34家,有20家取得了自营进出口权。</font></p>
<p class="MsoNormal" style="line-height: 150%; text-indent: 30"><font size="3">3.产业、产品结构趋于优化,人员素质不断提高。通过积极的引导、服务,通过跨所有制、跨地区、跨行业经营,通过参股、租赁、购并等形式与公有制经济相互渗透,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三明特色的机械加工制造、林产品、化工、建材、纺织、餐饮等七大支柱产业,出现了一批占据全国市场近50%份额的无纺布等产品。随着个私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队伍的素质也不断提高,涌现出了一批全国、省级、市级的劳动模范和市级的优秀人才。</font></p>
<p class="MsoNormal" style="line-height: 150%; text-indent: 30"><font size="3">二、软环境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font></p>
<p class="MsoNormal" style="line-height: 150%; text-indent: 30"><font size="3"> 通过近几年加快个私经济发展的实践,全市上下对加快发展个私经济已基本上形成共识,在推动发展软环境的建设方面,结合三明的实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调查掌握的情况来看,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状况还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产生的后果不容忽视。</font></p>
<p class="MsoNormal" style="line-height: 150%; text-indent: 30"><font size="3">1、政策环境已相对滞后。在调研中,个私业主反映,目前发展个私经济的政策环境既不宽松,也不优惠。主要表现为:一是优惠政策是不优不惠。近几年,市、县出台的各优惠政策规定,一方面除了自身的先天不足、优惠力度不够外,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中国加入WTO、国家和省里对行政审批体制改革的深入,部分收费项目、税收项目的取消,可供具体操作的优惠条文已所剩无几;另一方面,省内周边的南平、龙岩等山区市和邻省江西对外开放度的迅速扩大,其近年出台的优惠政策不仅力度大,而且可操作性强。相比之下,我们的政策环境已明显与我省沿海经济发达的厦门、福州,周边的南平、龙岩和邻省江西、浙江等有了相当明显的差距。如沙县一企业在江西投资2000万元的2个项目,当地赠送其30亩的土地,仅收了1元的证件工本费,而且项目的所有审批办证全都由当地引资部门在短期内予以办好,而我们现行的政策规定,基本上是一纸空文。二是落实政策是做而不实。从问卷调查结果看,有48.94%的个私业主对各种优惠政策的落实情况表示不满意或很不满意,尤其是地方出台的优惠政策与垂直管理的职能部门的规定存在许多相抵触的地方。如优惠政策规定的规范各类检查行为、收费行为、制止乱摊派等基本上没有落实到位,尤其是垂直管理部门如技术监督、消防等
“乱罚款、乱收费、乱摊派”的行为还比较严重。一企业反映,消防部门要其征订了十几本消防杂志,而企业实际上只要2本就足够了。三是公平待遇是公而不平。根据党的十五大、十六大精神,各地都在营造“政策平等、政策公开、法律保护、放手发展”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平台,但在实际上,一些新的规定仍然对非公有制经济带有歧视。如:税收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权益转赠资本金,私营企业的利润转为新增资本金都要征收所得税(而三资企业中可予退还);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投入资产的银行贷款利息不得计入企业的生产成本(而国有企业则允许列支)。这些对个私企业明显不公平,使私营企业即够不上“三资”企业的待遇,也没能取得“国民待遇”,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投资者的积极性,严重制约了民间资本的投资。</font></p>
<p class="MsoNormal" style="line-height: 150%; text-indent: 30"><font size="3">2、服务环境改善不够。服务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此次调研中广大个私企业反映最多也是最强烈的问题。主要表现:一是检查严格罚款重。林业部门严格执行有关的法规,林业的林政稽查、林业公安、木材检查站、林业站等对木竹原材料和林产品的生产、经营实施多重管理和收费,雁过拔毛,滥收费用,造成林产品企业的发展遇到较大的困难,如林业检疫部门对经过高温加工的人造板产品仍要收取检疫费;县林业公安甚至超越权限到企业进行检查。交警及交通管理部门严格对超载车辆检查、重罚,市区的企业反映,交警在市区的两个收费站之间设置了4个检查点,三步一岗、五步一哨,除设卡路检罚款外,个别的还要在企业门口设卡检查和罚款,不仅对外地的运输车辆严查重罚,而且对本市运输车辆照样严惩不贷,造成运输车不敢进入三明运货,当地企业产品及原料无法顺畅运输,生产经营无法正常开展,形成了经济发展的自我封闭。税务部门三天两头到企业查帐,有的不是帮助企业规范制度,而是找出财务的问题施于罚款;有的则是“猎人设套”,等着企业做帐出现漏洞,有的将新的规定放在口袋里,不告诉企业财务,最后利用这些到企业罚款,最后还要对企业说:“没办法,我们要完成任务”。有的企业反映,对于税务的检查,企业不能怠慢,为了避免税务检查出现不必要的麻烦,企业只好派人陪税务官打牌输钱拉关系等,以减少麻烦。二是变换形式乱收费、乱摊派。企业反映:企业要给吃喝买单报销赞助,检查验收才能合格,还有有些社区建设也向企业要赞助,有的一年要多次赞助,也未见对企业有什么服务,一企业反映,去年因赞助不到位,省级文明单位就被摘牌了。三是融资服务障碍多。尤其是县(区)企业融资困难,县级商业银行贷款审批权只有30万元,今年一季度尤溪县有9个项目的共2000万元贷款,报至市行后,没有一个被批准。四是审批程序不简化。三元区政府反映,由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到位,一些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还比较多,有的审批事项甚至是作为前置条件,手续办理十分繁锁复杂,同时受区属职权所限,在办理征地、规划、融资等方面都要做大量的协调工作,让项目业主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延误了企业发展的最好时机。如一外地公司在我市某县收购合成氨厂,整个过程花了2年半的时间,同样的沙县麦丹集团在福州收购一国有企业,整个过程花了2个月时间,同时当年就实现产值1千多万元,利润200多万元。五是政府成本太高。许多业主认为在三明投资办企业成本太高,除费多税高外,企业找领导协调解决问题花费的时间也太多,如审批项目用地要找领导协调变通,用水、用电要找领导协调优惠,企业被罚款也要找领导说情减免等。六是出口退税时间过长。许多出口创汇企业反映,企业的出口退税一般要好几个月才能拿到,有的是当年的退税要待来年才能退到手。</font></p>
<p class="MsoNormal" style="line-height: 150%; text-indent: 30"><font size="3">3、软环境问题的负面效应。当前,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软环境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已经显现出了其负面的效应。主要表现为:投资者和大多数企业业主对我市目前软环境感到不满,投资和扩大再生产的热情不高;民间资本难以激活,外来资金引不进、留不住、也长不大,由于与周边省、市发展环境出现较大的反差,外流资本、外迁企业正在增多。就连在当地购置的车辆,由于报牌年检收费多,许多车辆跑到南平、江西省等地去报牌;当地的林业等资源优势没能很好地转化为产业优势,原本优势的产业也在逐步萎缩。据调研掌握的情况来看,去年一年市内资金的外流已有1个亿之多,而今年又有数千万元的资金正在外流,企业外迁现象日益增多,仅我市某县林产品企业今年就比去年减少了40多家。具有全省林业优势的山区市,林业产业已不如没有林业资源的漳州、莆田等地发达,而且具备品牌优势的胶合板等林产品实际的价格也比深圳、莆田等地高出25%,价格优势也不复存在,市场竞争力在减弱。</font></p>
<p class="MsoNormal" style="line-height: 150%; text-indent: 30"><font size="3">三、阻碍发展软环境优化的主要因素分析</font></p>
<p class="MsoNormal" style="line-height: 150%; text-indent: 30"><font size="3">我市发展软环境之所以久治未逾,主要障碍因素有以下三方面:</font></p>
<p class="MsoNormal" style="line-height: 150%; text-indent: 30"><font size="3">1、思想观念的缺位。领导就是软环境,三明发展软环境建设所以不到位,主要是一些领导的思想观念、思维形式还未真正与时俱进。一是缺乏亲商、爱商的意识。一些领导既不敢大胆与个私企业业主交朋友,更不敢解决企业存在的难点、热点问题,深怕说不清楚;有的会议开的多,口号提的多,形式做的多,问题解决的少,缺乏敢于负责、开拓创新的精神。二是部门领导观念保守。解决问题的着眼点是上级是否有规定,善于用框框套住自己,缺乏灵活、变通,不敢大胆闯、大胆试。例如,由市区机械制造加工企业自行组建,并由市工商联具体筹建的“三明市机械制造业行业协会”各项筹备工作已完成,在上报市民政局审批中,由于上级文件没有规定行业协会可由市级工商联筹建,市民政局不敢批,虽经有关领导多次协调,但至今已半年多,问题始终未能解决。而同样的在泉州等地已经解决,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要么无主管,要么归属地方商会,这是中介组织发展的必然的趋势,而市民政局的领导不敢试,不敢闯,不敢变通,一切按部就班。三是职能部门服务观念的错位。一些部门把自己摆在主人的位置上,居高临下监视、审查服务对象;部分公务员履行职责特别“较真”,一旦抓住企业一点差错,就往狠里整、重里罚;还有的把部门的利益放在全局发展之上,服务就要收费,通过收费、罚款等为本部门争创经济效益,为干部、职工谋求福利待遇,而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的生存则与已无关。</font></p>
<p class="MsoNormal" style="line-height: 150%; text-indent: 30"><font size="3">2、历史包袱的因素。一些政府职能部门因原有机构和职能的设置,加上部分职能的合并、扩充,又无法在机构改革中分流和精简人员,只好依托职能收费养人。因此,走不出“收费养人、养人收费”的怪圈。例如,某县作为林业大县,林业部门干部、职工多达600多人,财政给予的经费很少。要发工资、搞福利,只能靠加强管理收费养人。</font></p>
<p class="MsoNormal" style="line-height: 150%; text-indent: 30"><font size="3">3、现行体制的弊端。一是现行的管理体制,地方政府的权力受限。一些垂直管理的行政执法部门,对地方政府出台的许多政策不落实,而严格按上级部门的规定执行,致使地方的政策规定很难落实到位;二是现行的财政体制,助长部门的不正之风。作为经济不发达地区,地方财政比较困难,部门经费不足,又有名目繁多的捐资、捐款、救灾、扶贫、办实事等需要资金,还有部门购置公务用车,财政只拨付一半的购车费用,要盖办公楼,财政只能拨付一部分资金,其余的要部门自筹。因此,许多单位不论是明的暗的、合法和不合法的,只好向企业等伸手,遇上企业不给面子的就给企业颜色瞧。</font></p>
<p class="MsoNormal" style="line-height: 150%; text-indent: 30"><font size="3">四、加大软环境建设的建议</font></p>
<p class="MsoNormal" style="line-height: 150%; text-indent: 30"><font size="3">1、以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转变观念为突破口,优化思想观念环境。领导带头、机制促动、干部实践是优化思想观念的关键点。一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领导就是软环境,对非公有制经济领导得好,引导得好,非公有制经济就能快速发展。因此,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大胆摆脱“恐私”的困扰,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敢于和善于与非公代表人士交朋友,克服怕“傍大款”的心理,把解放思想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落实好领导联系重点私营企业制度,深入调查研究,了解企业发展状况,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引导他们加强快发展,带头营造一个“亲商、爱商”的社会氛围。二是各级领导要牢固树立敢于负责的精神,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的都要大胆试、大胆闯,要敢于承担责任,主要领导要敢于为分管领导承担,分管领导要敢于为部门领导承担,上级领导要敢于为下级领导承担。三是各部门、各单位要坚决转变服务观念,坚决摒弃狭隘的部门利益,广泛开展向“不”字告别活动,只要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文禁止的就可以大胆变通,同时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强自身职能建设,着眼全市发展大局,紧扣第一要务,坚持“鼓励发展”与“引导提高”并重,实行“依法管理”与“强化服务”并重,共同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四是推广尤溪鼓励支持机关干部入股、下海领办创办企业,转变干部思想观念的做法,出台鼓励支持市直机关干部入股、下海领办创办企业的政策规定,促进机关干部切实转变“官本位”的思想观念,增强“爱商”的意识。五是深化“抓项目、促发展、增后劲”竞赛活动,从推动项目入手,增强各级各部门和机关干部职工参与经济建设、关心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亲商”观念。</font></p>
<p class="MsoNormal" style="line-height: 150%; text-indent: 30"><font size="3">2、以出台宽松优惠的政策为着眼点,切实优化政策环境。宽松优惠的政策环境,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支撑点。一是要重新修订出台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几年前出台的“68条”优惠政策,对当前形势下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已没有多少优惠成分和可操作性,因此,要借鉴沿海地区,邻市、邻省新近出台的有关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优惠政策特点,结合三明的实际情况,着重针对目前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中仍然存在的“用地难、融资难”等突出的问题,修订出台比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周边省、市优惠政策更为优越优惠、可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营造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二是各地、各部门要针对三明投资环境相对弱化的现状,增强危机感,并结合营造有利于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的环境为原则,认真清理规范和调整本部门那些不利于当地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和规章,把公平的原则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font></p>
<p class="MsoNormal" style="line-height: 150%; text-indent: 30"><font size="3">3、以深化体制改革、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为切入点,优化服务环境。廉洁、高效、求真、务实的服务环境是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着力点。一是各级政府要深化审批制度的改革,已经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不能以种种理由继续执行;现行的审批事项,能自行取消的一定要取消,能转为报备的立即转为报备,能下放的尽快下放。二是切实抓好体制建设,从源头上杜绝“三乱”。要进一步深化政府职能部门的机构改革工作,做好管理职能的转变和人员的分流,走出“养人收费、收费养人”的怪圈;要制定出台“损害经济发展软环境行政责任追究办法”,切实从管理体制上解决一些垂直部门不关心地方经济建设、不落实地方政府政策规定的行为;要禁止各级财政各项专项经费的“半拉子”拨付,从增收节支原则出发,该拨的全额拨给,不该拨的不要拨,从财政体制上解决“乱摊派”问题。三是完善和推行行政服务中心,要切实把行政服务中心建成为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窗口,实行好“开放式办公、一站式服务”的运行机制,真正解决项目审批中存在的互为前置条件的弊端;同时要推广沙县行政服务中心的经验和做法,在未建立行政服务中心的县市、区尽快建立行政服务中心,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四是市级金融要适当放宽县级金融部门贷款审批权限,解决中小企业的贷款难问题。</font></p>
<p class="MsoNormal" style="line-height: 150%; text-indent: 30"><font size="3">4、以完善三项监督检查机制为目标,优化监督检查环境。一是强化行政监督,着重是加强对机关效能建设的领导,以各级效能办为依托,开设举报投诉电话,认真受理对行政职能部门和服务经济发展存在问题的投诉,及时协调解决群众投诉的问题,加强对行政机关和具有行政职能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效能实施有效的监督检查。二是要扩大社会监督范畴。充分发挥各级人大、政协、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的作用,大力支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民主党派人士考察、调研活动,认真办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议案、提案,共同监督和推进我市发展软环境的建设。三是推广民意监督。尤溪县推行的“业主评议政府部门”制度被证明确实是一项很有成效的监督机制,各地可学习借鉴尤溪的做法,通过企业主直接对职能部门进行评议的形式,进一步促进行政机关、公共服务行业主管机关及其窗口的作风建设,增强为经济服务意识,着力解决“办事难”的问题。</font></p>
<p class="MsoNormal" style="line-height: 150%; text-indent: 30"><font size="3">5、以保障合法权益为基础,优化法治环境。各级人大要加强对保护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法治环境的调研,督促政府和执法部门贯彻落实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有关法律法规;审判机关要为非公有制企业依法参与有关诉讼活动提供便利,惩处违法,保护合法,并加大对已经生效判决的执行力度;检察机关要为非公有制企业加强犯罪防范提供便利,并积极查处侵犯企业权益的案件;政府法制机构要及时、依法办理非公有制企业申请的行政复议案件、行政执法投诉;公安部门要严肃处理侵犯非公有制企业权益的违法犯罪;司法部门要积极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法律服务。</font></p>
<p class="MsoNormal" style="line-height: 150%; text-indent: 30"><font size="3">当前,我市发展环境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已成为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一大障碍。只有加大力度强化发展软环境建设,切实营造比其他地区更为优越宽松的发展软环境,才能不断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上新台阶,才能完成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font></p>
<p class="MsoNormal" style="line-height: 150%; text-indent: 30"><font size="3">提高三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水平之“软环境建设”课题组</font></p>
<p class="MsoNormal" style="line-height: 150%; text-indent: 30"><font size="3">课题指导:郑昱荣</font></p>
<p class="MsoNormal" style="line-height: 150%; text-indent: 30"><font size="3">成 员:毕宪初、陈文强、陈杰、陈映哲、柳公昌、王三明</font></p>
<p class="MsoNormal" style="line-height: 150%; text-indent: 30"><font size="3">执 笔:陈文强</font></p>
<p style="line-height: 150%; text-indent: 30"><span style="mso-bidi-font-size: 10.0pt; font-family: 宋体; mso-hansi-font-family: Courier New; mso-bid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font-kerning: 1.0pt;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CN; mso-bidi-language: AR-SA"><font size="3">责任编辑:陈 锋</font></span>
</td>
</tr>
</table>
</center>
</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