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全省肉类产业发展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肉类产业作为我省的重要产业之一,一直以来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餐桌安全,更是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省肉类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们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2024年全省肉类产业发展推进会,共同探讨我省肉类产业的发展之路,这对于推动我省经济发展、保障民生具有重要意义。一、准确把握全省肉类产业发展现状近年来,**省肉类产业实现了稳健增长,得益于政府对肉类产业的多项扶持政策,为企业经营和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一)肉类产量稳步增长。截至目前,全省生猪存栏和出栏量分别为1439.1万头和2317.3万头,同比增长1.6%和4.0%;牛和羊出栏量分别为311.4万头和895.9万只,同比增长3.9%和1.8%。猪肉产量达到191.8万吨,增长3.8%;牛肉产量为52.7万吨,增长3.9%。(二)政策支持不断优化。在生产环节,2022年**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省加快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为肉类产业描绘了发展蓝图:到2025年,现代畜牧产业在规模、质量和效益上都将实现大幅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将稳步提升,肉蛋奶等国家战略农产品保障地位将进一步巩固。在加工环节,2023年**省政府贯彻中央关于“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的重要指示,出台了《**省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和《**省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规划了肉类加工业的区域布局:在**、**等地区建设肉牛加工产业集聚区;在**、**等地区建设生猪加工产业集聚区;在**、**等地区建设家禽加工产业集聚区。同时,指出了以精深加工和品牌打造为主攻方向:扩大冷鲜肉生产规模;推动肉制品加工升级;积极发展皮毛骨血的综合利用。(三)肉类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在粮食主产区的资源优势和**省委省政府产业发展政策、招商引资全要素保障的支持下,双汇、金锣、雨润、大北农等国内优秀的肉类屠宰加工企业纷纷落户**,极大地推动了**省屠宰加工产业的发展,产品种类更加丰富、精深加工水平和占比提高、冷鲜肉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特别是2018年非洲猪瘟后,散养户因风险抵御能力不足大量退出市场;而规模养殖场凭借生产成本较低、产能充足等优势,通过调整生产结构和产量稳定应对市场价格变化。规模化养殖逐渐增加,散户养殖明显减少,养殖结构得到优化,生猪养殖业发展已由高产量向高质量转变。以大型屠宰加工企业为核心的肉类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四)品牌影响力逐渐增加。秋林里道斯、太平商委、裕昌食品、哈肉联等**省肉类食品加工企业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深受省内外消费者认可的肉类食品品牌。特别值得壹提的是,**市屠宰加工企业屠宰量并未显著增加,而市区猪肉消费需求的增加带来的肉品供给缺口主要由**市以外的屠宰加工企业填补,这些企业在**市设立连锁店、代销网点,进入超市,不仅推动了以冷鲜肉替代热鲜肉的消费习惯升级,而且逐渐释放了省内第一大消费城市的磁吸效应,重塑了省内肉品流通格局。二、正确认识全省肉类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一)生猪产销失衡。近年来,**省生猪产业迅速发展,从曾经的猪肉主销区转变为现在的产区。然而,供大于求的局面频繁出现,市场需求和猪肉消费的不足已成为限制**省生猪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二)散养户对生猪生产稳定性影响。生猪市场的周期性波动是其行业特性之一。生猪产能、疫病、自然灾害、政策变动及饲料成本(特别是玉米和大豆)的波动均能触发猪周期。散养户在生产质量、效率方面通常较低,且缺乏应对风险的能力,未能建立稳定的生产、加工合作体系。这些因素使散养户在猪周期中的波动加剧了生猪价格的周期性波动,这对生猪产业的稳定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三)肉类深加工能力的提升需求。目前,我国的肉类产品大多数仍处于初加工阶段,深加工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水平还有待提升。消费习惯的影响导致市场上猪肉产品主要以白条肉为主,分割肉较少;热鲜肉较多,冷鲜肉较少;生鲜肉较多,肉制品较少;散装裸肉较多,包装肉较少。尽管近年来冷鲜肉市场份额已显著增长,但某些地区市场仍以白条肉和热鲜肉为主,深加工肉制品产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之所以存在以上问题,原因如下: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尽管猪肉在肉类市场中仍占据主导地位,其市场份额与禽肉并列前茅,但市场需求总体呈下降趋势。与此同时,牛肉和羊肉的市场份额正逐渐扩大。**省生猪的外销量波动较大。历史数据显示,受生猪生产周期性波动的影响,当全国市场出现供不应求时,**省会增加生猪的外销以满足全国市场需求;而在供应充足时,外销量则减少。散养户的进入和退出壁垒较低。在生猪价格高位运行和猪粮比价较高时,较低的进入门槛吸引了更多的散养户加入,现有养殖户也倾向于扩大规模并改善基础设施。相反,在利润较低时,养殖户通常会缩小规模。由于产品同质化严重、生产水平较低和成本控制能力弱,散养户可能面临更大的退出压力。**省肉类产业在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尚未形成稳定和畅通的产业链,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产业的有序健康发展。面对国内已出现的基于生产基地化、加工品种专用化、质量体系标准化、科学生产管理和先进加工技术的一体化发展模式,以及产加销一体化的大型企业和网络化、信息化经营模式,**省的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尤其在市场低谷时期将面临较大挑战。三、扎实推进全省肉类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一)加强品牌宣传,提升肉类企业的知名度。肉类品牌是肉类市场发展的核心。**省应利用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行业媒体,大力推广以**红肠为代表的特色肉制品和本省的优质肉制品品牌。通过这种方式,使消费者对品牌产品有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建立**精深加工肉制品的良好形象,并发挥流通在肉类产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一要分层次培育肉类品牌。**省应继续调整肉类产业结构,着重做好“老字号”的改造升级、“原字号”的深度开发和“新字号”的培育壮大。通过发挥不同类型品牌的特点,形成竞争优势,以品牌推动产业发展,以产、加、销的紧密合作为纽带,带动产业链的升级,将品牌建设融入到现代化肉类产业体系中。二要集中宣传品牌企业。组织肉类加工知名品牌企业集中进行宣传,积极参与国内外肉类展销会、洽谈会、市场推广和品牌推介活动,提升**省肉类品牌产品的市场认知度。鼓励和支持企业集中力量宣传**省肉类品牌企业的产品生产、质量安全、产品特点和文化内涵,普及肉类消费知识,引导肉类消费习惯的改变,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以促进名牌产品的市场拓展和市场覆盖率的提高。三要推动品牌企业联合经营。积极引导品牌企业利用**省在全国各地建立的绿色食品营销渠道,联合建店经营,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的宣传**省的品牌产品,扩大省外肉类销售。同时,还应鼓励肉类出口企业将贴牌加工与创立自主品牌相结合,逐步提高自主肉类品牌产品的出口比例。(二)完善市场网络,提升肉类品牌产品营销效果。肉类市场不仅是肉类产业发展的基石,也是推动产业增长的关键因素。畅通且高效的销售渠道对于肉类产业的扩张和强化至关重要。为此,我们应着力打造具有特色的品牌肉类产品市场,集中推广优质肉类产品。同时,需确保销售渠道的稳定性,积极开辟新的商业伙伴关系,优化下游产业链的布局,从而加速肉类产品流通体系的构建。一要充分运用多元化的肉类流通模式。在**省,肉类流通模式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我们应充分利用连锁大型超市、食品超市及综合副食商场等先进的流通方式,设立专门的肉类销售区域;鼓励企业开设肉类自营和加盟连锁专卖店,以便更好地销售品牌肉类产品;推动实施“厂场挂钩”“厂店挂钩”等营销策略,构筑起“养殖基地、肉类加工企业、超市”这一紧密的肉类产业链条;倡导肉类直销业务的发展,以减少中间环节、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并发挥市场促销的作用;同时,还应规范农贸市场的经营,支持城市连锁超市、专卖店在早市销售冷鲜肉,增强市场肉类产品的安全性。二要开发农村肉类市场。农村地区的肉类消费水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可以借助“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实施,充分利用农家店,遵循“一店多用、双向流通”的原则,增设冷藏设施,将肉品下乡销售,确保农民能够长期享用安全可靠的肉类产品。三要扩大肉类市场的外销渠道。在巩固省内市场的基础上,应积极开拓省外和国外市场,提升肉类的外销能力。首先,扩展省外市场。支持企业在各大城市设立销售分公司,建立境外营销网点,推动**省肉类流通渠道向省外延伸,构建全国性的供应链体系。其次,开发国外市场。整合政府、企业、协会等各方资源,建立产业联盟,重点开发俄罗斯市场,力争将年猪肉出口量提升至10万吨。同时,积极拓展韩国、日本等周边国家市场,以及欧美市场,推动**省肉类出口实现新的突破。最后,鼓励企业“走出去”。通过收购、参股等方式开展跨国投资合作,参与国际竞争。四要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应积极发展“互联网+肉类产品”的营销模式,引导和支持肉类加工企业按照统一标准组织生产,并以统一品牌在网上销售,实现省内外肉类市场的互联互通,打造一个结合内外资源的新型网络平台,增强消费者对**省高品质肉类产品的信心,以及对我们的技术和管理体系的认可。(三)深化肉类加工,拓展市场销售品种。随着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肉类消费模式正从生鲜肉向肉制品过渡,对高品质肉制品的需求呈现出巨大的增长空间。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推动肉类的深度加工,以提升其附加值。一要推进肉类深度加工。遵循“由大变小、由粗变精、由生变熟、由废变宝、由害变利”的原则,支持肉类品牌企业开发冷鲜肉、小包装分割肉等产品,重点发展新型中式肉制品、风味发酵肉制品等特色低温肉制品。同时,增加即食肉制品、休闲肉制品、调理肉制品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肉制品,将熟肉制品的加工作为重点,减少单一的畜禽屠宰项目。此外,加强猪副产品如皮毛骨血的综合利用研究,以实现生猪的综合利用和效益提升。二要采用先进的加工技术。鼓励企业改变肉制品的生产方式,从手工操作转向机械化和标准化生产。结合产品的营养价值、便捷性以及色、香、味、形的饮食文化特点,培育和壮大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品牌产品,减少同质化竞争,增强**省传统肉制品的市场竞争力。三要增强创新驱动能力。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新动力。应鼓励和支持品牌肉类加工企业与高等教育机构、科研机构加强技术合作,共同进行深度开发,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导、市场需求为导向、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创新体系。积极开发市场需求大、科技含量高的优质新品,并根据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生产和开发深度加工产品,扩展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四要提升服务水平。肉类食品生产企业需重视服务功能,以质量为根本,以服务为保障,供应安全无害、优质多样的肉类食品。满足消费者对食材、半成品、即食等各类肉类食品的需求,通过实体店和网络下单等多种方式提供选购便利,并确保及时的冷链配送服务。(四)强化质量管理,提升肉类品牌产品竞争力。肉类食品的质量不仅关系到食品安全和居民健康,而且是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品质消费需求、增强省外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基础。随着品质消费在城镇居民肉类消费中的地位日益上升,我们有必要采取以下措施来提升**省肉类产品的竞争力。一要确立“以质取胜”的战略意识。面对**省肉类产品营销的新形势,应当发挥本省绿色农产品的优势,提升肉类质量安全水平,走质量强省之路。这包括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环节,严格执行各类质量安全标准,确保肉类质量安全。二要加强肉类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在**、**等城市肉类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的基础上,应扩大试点范围,尽快在大中城市建立和普及肉类可追溯制度。建立肉类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全程监管体系,以便在发生质量安全事件时,能够快速追溯、及时控制、减少危害。这将为**省肉类产品作为溯源食品进入省外市场提供有利条件。三要加强肉类冷链设施建设。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冷鲜肉已成为肉类产业发展的趋势,也是供应上海等城市的市场准入门槛。因此应积极拓展冷鲜肉市场,完善冷链物流渠道,加强冷库、冷链运输车辆及冷链销售设施的建设。特别是连锁超市、专卖店应具备完善的肉品存放设施,建立无断链的肉类冷链物流体系,将冷鲜肉直运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走出一条质量高、效益好的肉类发展新路,推动**省肉类自主品牌产业的发展。四要实施企业诚信经营。诚信是扩大肉类销售的重要条件。我们应全面推进以防范失信风险为核心的诚信管理体系,通过建立企业诚信教育、失信因素识别、内部信息采集、自查自纠改进和失信惩戒公示等机制,落实肉品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确保企业诚信管理体系持续运行,提升肉类加工企业诚信经营能力和质量管理水平。五要继续扩大标准化规模养殖占比。根据《“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我们应健全生猪产业平稳有序发展长效机制,稳定猪肉产能,防止生产大起大落。将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作为保障猪肉产品安全的重要工程。推进生猪规模化养殖有利于提高生猪养殖业抗风险能力,促进生猪产业平稳有序发展,是生猪养殖业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规模养殖可以降低平均成本,从而增加收益。与生猪散养户相比,规模养殖场在疫病防控、生产效率、抵御风险等方面更加具有优势。规模养殖场产能明显更高,当产能调减到合理范围,市场价格回升后,可以增加产量,获得更多市场份额和利润。通过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可以有效引导过剩产能退出,为肉类优势品牌产品占领市场腾挪空间。(五)加强政策扶持,深化肉类市场开发。一要促进本土肉类品牌转型与升级。鉴于肉类产品在技术性和政策性方面的特殊性,建议设立专门的发展基金以支持本土肉类品牌企业的转型与升级。这些措施包括改进肉类产品的储存、保鲜和运输等物流设施,进一步开拓肉类市场,扩大销售网络。具体策略可涉及网点建设、品牌塑造、冷链物流配送、产品追溯体系、市场拓展、全产业链运营、肉类出口、企业参展、宣传推广以及创新技术等方面。同时,应制定明确的审定标准,设定申报程序,并确保政策落实到位。二要支持肉类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对于从事肉类出口的企业,应在信贷和信用保险方面提供优先支持。此外,加强肉类出口企业的认证工作,激励企业提升管理水平,以获取国际质量认证、环保认证和安全认证等权威认证。通过这些措施,快速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发挥其带头作用,提升整体管理水平。三要强化政策与市场落实的指导。面对扩大肉类市场所带来的挑战,建议成立专门组织,形成合力,以完善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该机制应负责监控和支持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加强对市场扩展的指导,并确保支持资金的有效使用。这样做旨在增强市场信心,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确保资金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进而推动**省肉类产业的流通与发展。同志们,发展肉类产业,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信心,真抓实干,努力推动我省肉类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我省做出新的更大贡献!谢谢大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