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工委学习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专题研讨交流会上的发言
同志们:产业是生产力的载体,园区是产业发展的主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个概念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个重大任务,以全新视野深化了党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对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行专章部署,对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医药高新区将把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结合起来,深刻理解把握“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方法论,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土体质的新质生产力发展道路。下面,我谈几点体会。客观分析条件与能力,做到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摸清家底、综合研判,让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更加扎实。一是因资源禀赋而宜。**医药高新区不靠大海不靠上海,对人才资本的集聚效应也不是很强,如何在“强手如林”的长三角地区“出圈”,形成比较优势?这些年,我们始终坚持内涵式增长、外延式扩张,在招大引强的同时,遵循生物医药产业“研学产”的发展逻辑,通过吸引高端人才、集聚高端成果、落户高端企业、发展高端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渐成规模、发展壮大”的历史性跨越。截至目前共集聚了130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包括14家全球知名跨国药企,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4300多名。2023年,中国医药城综合竞争力在全国204个生物医药园区中首次进入前十,排名第9。二是因产业基础而宜。中国医药城自2006年启动建设以来,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矢志不移集中资源、集聚要素、集成政策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初步形成了“生物药、化学药新型制剂、体外诊断试剂及高端医疗器械、现代中药”四大支柱产业,“特医配方食品、动物保健类药物”两大特色产业的“4+2”产业体系。其中,疫苗产业集聚度在全国最高,拥有5张生产许可证,各类疫苗产品近50个;特医配方食品获批产品数十个,在细分领域上走在了全国前列。三是因科研条件而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而生物医药产业是最典型的创新密集型产业。因此,我们始终聚焦支撑产业扩张的重大科技平台载体,布局建设了**大学健康科学研究院、**医学部(**)医药健康产业创新中心、药品监督服务综合体、疫苗工程中心等一批平台载体,走出一条“创新空间培育孵化、工业标房中试放大、科研成果有效转化”的新路。同时,在上海设立离岸创新中心,在北京建设离岸创新申报服务中心,推动外埠创新与科技前沿紧密互动。综上,**医药高新区的优势在于产业基础扎实、科研平台完备、人才质量较高,构成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础和有利因素。我们将持续深耕具有比较优势、特色优势的领域,找准突破口、发力点,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与体系,做到循序渐进、稳中求进。目前的**医药高新区仍然处在新旧产业接续、新旧动能转换的阶段,对旧动能较为依赖,而新动能的推动力还不够强。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先立后破”的现实逻辑,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以新代旧、以新化旧,不断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力量。一是推动支柱产业价值跃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支柱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对**医药高新区来讲,石化、能源等传统产业在经济中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坚实支撑。比如中海油气(**)石化一体项目,自落户以来累计实现开票销售2400多亿元、利税约430亿元;目前,我们正通过新建二期项目,以润滑油的技术创新拓展产业领域,孕育形成新质生产力。在能源产业上,近期我们与国家能源集团筹划实施了百亿级的“国能绿岛”项目,其中,煤炭交易中心是对标纽卡斯尔港的新业态,能够有效降低物流成本;碳捕集项目是新动能,绿色低碳,能够实现零碳排放;航运一体项目是新业态、新技术,能够推动造船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二是推动新兴产业争优领跑。聚焦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按照“垂直整合、链式发展”思路,推动化学药仿创结合,重点培育新分子创新药和高端仿制药,大力发展高端原料药产业;推动生物药增存并举,重点发展创新型疫苗、多联多价疫苗等,提高抗体药集约化发展水平,打造全国疫苗产业地标、全国知名的抗体药物产业化基地;推动现代中药传承创新,激活经典名方,发力中药研发,加快布局多领域中药产品线,建设现代中药产业示范区;推动特医食品不断壮大,依托省特医食品质检中心,布局创新型特医品种,抢占健康食品产业“新风口”。三是推动未来产业加速布局。立足省“10+X”未来产业体系,结合自身产业成熟度、技术成熟度,分类推进、精准施策,努力催生更多新的前沿产业。加快培育已见雏形的成长型未来产业,发展细胞和基因技术、合成生物、精准医疗、新型储能,在技术、工艺以及应用场景等方面不断突破,力争产业规模在未来实现倍数级增长。同时,加快布局具有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的前沿型未来产业,发展前沿新材料、零碳负碳等相关产业,在多方向、多路径预研探索上不断突破,力争在未来成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坚力量。建强科创平台与生态,做到扬长补短、蓄势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竞争,拼到最后就是创新的平台和生态。中国医药城过去的发展,得益于早于周边的起步和平台生态的构建;今后,要再造一个面向未来的中国医药城,更离不开平台生态的全面升级。我们将举全区之力锻长板、补短板、填空白,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一是在原始创新上突出“久久为功”。高度重视“0到1”的基础研究,谋划建设生命科学**实验室,以“**队列”为核心,把靶点发现作为实验室的原始创新和核心动力,围绕从队列建设到组学研究、类器官研究到靶点发现,形成创新生态;基于药物靶点、诊断标记物的发现,重点研究化学药物、生物药、创新中药、诊断试剂,应用于慢病防治,叠加健康管理,在慢病防治领域形成亮点。同时,整合功能平台组成科创矩阵,共同打造中国医药城全链条支撑、全要素保障、全生命周期覆盖的高水平科创高地。二是在技术应用上突出“能快则快”。聚焦“1到10”的产业应用,围绕生物医药创新的两大短板,加快完善科创平台。在靶点发现上,支持**大学健康研究院“**队列”建设发展,为研发生产更多适合中国人生命基因传承和身体素质特点的中国药提供数据支撑。在临床研究上,加快**临床研究中心建设发展,推动临床试验时间缩短1/3,资金节约1/3,成功率提高1/3;同时,推动公司化运作、项目化落地,引导更多优质成果在**转化、产业化。加快建设中国医药城药物非临床研究中心,缩短药物研发周期、提高研发效率、控制研发成本、促进药物产业化。三是在生态营造上突出“审慎包容”。用足用好“113医药人才特别计划”,力争今年引进高层次人才600名以上,其中省级以上重点人才计划入选数20人以上。建立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机制,推动区内企业与知名高校开展产教融合,提高职业技术人才培养质量,大力培育新型劳动者。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引导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打通科技企业孵化“最先一公里”,推动金融更好支持全过程创新。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