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明老秘 发表于 2009-5-9 09:09:22

关于增加农民收入与减轻农民负担的调研报告

<b>
<ul>
<li>
<p align="center"><font size="2">三明市人大常委会农经委课题调研组</font> </p></li></ul>
<p>&nbsp;&nbsp;&nbsp; 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中,提高为人民服务质量问题,就是提高为“三农”服务的问题。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是当前农村经济建设和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根据市人大常委会的部署,我委会同省人大增收减负调研组,深入宁化、沙县两县9个乡镇12个村共72户农户进行调研,并组织县(市、区)人大农经委各调查3个乡(镇),90户农户,全市共调查了1080户农户的收入和负担情况,还邀请了市直农口相关部门共同参与调研。现将调研的主要情况报告如下。</p>
<p>&nbsp;&nbsp;&nbsp; 一、近年来农民收入的基本情况</p>
<p>&nbsp;&nbsp;&nbsp;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尤其是1983年落实家庭承包责任制后,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人均纯收入进入一个为期十年的快速增长阶段。到2001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82元,比198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48元增长了8.1倍,农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质量有所提高。</p>
<p>&nbsp;&nbsp;&nbsp; 目前我市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仍是种养业,其中粮食、经济作物成为收入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全市农民人均农林牧渔业的收入为1756.4元,占全年纯收入的55.2%,所占比例高出全省0.2个百分点。家庭经营的二、三产业收入有较快的增长势头,主要来自商饮服务业,全市农民人均从家庭经营的二、三产业得到的纯收入为341.9元,比上年增加62.7元,增长22.5%,占全年纯收入的10.7%,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劳务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一大来源,比重不断提高,去年全市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达23.5万人,增长13.9%,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769元,比上年增加150元,增长24.2%,占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上年的20.4%上升到24.2%,与全省相比还低了8.8个百分点。</p>
<p>&nbsp;&nbsp;&nbsp; 但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幅度波动较大,从1997年到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进入了增幅减缓时期。这一时期农民收入出现由增幅较大到增幅减缓以至减收的情况。全市1996年前三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都以百分之二十多的速度增长,1995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991元,比1994年1646增345元,增幅为20.96%;199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24元,比1995年增433元,增幅21.75%;1997年为2747元,比1996年增13.33%,1998年为2849元,比1997年增3.71%,1999年为3034元,比1998年增6.4%,2000年为3182元,比1999年增4.9%。从各县调查的情况看,永安、大田两市县从1996年就进入增幅减缓期,永安重点调查的30户中,有11户农户2000年出现减收;而大田调查的3个乡(镇)90户农户,从1995年到2000年6年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处于零增长状态,出现了两年增三年减,2000年收入为1510元,仅比1995年的1508增加2元;三元重点调查的30户中,6年中有三年增两年减,2000年比1995年人均纯收入增幅仅为14.7%。</p>
<p>&nbsp;&nbsp;&nbsp; 二、我市农民增收减缓问题与主要原因</p>
<p>&nbsp;&nbsp;&nbsp; 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缓慢,甚至相当部分农户减收,已成为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影响农民增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整体宏观经济方面的因素,也有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本身的因素以及自然灾害等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p>
<p>&nbsp;&nbsp;&nbsp; 1、农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制约了农民收入增长。一是农民收入的来源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过大,去年我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27.7%,而全省仅为16.3%;二是粮经结构不合理,仍以粮、烟为主架构,其他高效经作产品比重低,粮、烟种植面积占全年总播种面积的65.5%;粮食生产中优质稻比重小,特别是早稻优质率仅为32.6%,而且“优质稻”并不优,作为产粮区,我市国有粮食企业近三年来还从省外分别购入 900万公斤、1200万公斤、1500万公斤优质稻。三是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近年来,农产品价格持续在低位运行,大宗农产品价格一跌再跌,去年市场粮食、肉禽蛋平均零售价格指数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13.6%、3.7%。据粮食部门统计,1998年—2000年粮食收购量比前几年大幅减少,全市1997年收购粮食23399万公斤,到2000年仅收购12000万公斤,减了将近一半;加上粮食定购价格逐年下降,农民售粮现金收入从1997年87元/100斤(含价外补贴10元),降至2000年54元/100斤,每年至少递减10元/100斤,定购数量减少和价格下降使农民人均的售粮收入由1997年199元减至2000年的66元,相差133元。如宁化县,去年全县粮食产量4.6亿斤,由于2000年粮食收购价比1997年每100斤减33元,农民共减少收入1.518亿元,按农业人口29.8万人计算,农民人均比1997年减收509元,而实际上农民并不能按收购价全部卖出余粮,特别是早籼稻每100斤仅售30多元。烟叶收购价格的下跌和等级的提高,是造成农民减收的另一原因。种植烟叶为我市农民增收做出很大贡献,近年来,因价格、质量等原因,农民种烟的收入在下降。宁化县是我省也是我市最大的烟叶生产基地,年种植面积保持在12—15万亩左右,年产量都在25—30万担之间,占全省的1/5。烟叶价格由1997年的650元/100斤,跌至去年的428元/100斤,跌幅达34%。此外,烟草收购部门对上四等与下四等的烟叶,从去年开始不收,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占烟叶总值的14%左右,仅此两项造成农民人均减收183元。据调查统计,去年全市人均种植业收入为1794.9元,比上年减收43.8元;畜牧业收入608.8元,减收27.5元。</p>
<p>&nbsp;&nbsp;&nbsp; 2、农业科技发展缓慢,农产品加工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低,制约农民收入的增长。我市有资源上的优势,但由于基础条件、资金、科技、信息、市场等诸因素限制,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全市年产值上亿元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仅5家,农产品加工严重滞后。如水果的生产,目前只有5%左右的果品进入加工行业,而绝大多数果品只能以鲜果进入市场,而且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专业市场、批发市场偏少,辐射面小,营销手段落后,造成流通不畅。最典型的是1999年,我市柑桔大丰收,但农民并未因此而增收,反而出现“卖难”现象。不仅水果如此,诸多农产品没有能力加工而只能以初级产品直接进入市场,我市肉鸡加工还是空白。我市现有的龙头企业,技术力量薄弱,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低,精深加工产品少,带动能力差,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机制不健全,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农户只能以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来面对国内国际大市场风云变化。我市农民的整体素质低,许多农业科技成果得不到有效应用和推广,农业产业化不高,制约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影响了农业效益提高和农民收入增加。</p>
<p>&nbsp;&nbsp;&nbsp; 3、农村城镇化进程不快,乡镇企业发展趋缓,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近年来,我市农村小城镇建设有了长足进步,但与沿海地区相比,我市农村小城镇建设步子还不够大,突出表现在:一是小城镇特别是中心小城镇规模偏小,人口不够集中,难以形成集聚效应。二是小城镇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据统计,全市现有59个建制镇中,按人口标准衡量,大于5万人的镇仅2个,3—5万人的镇12个,1—3万人的镇42个,低于万人的镇3个,其中还有1个小于2000人的镇;同时,除县城所在地外,非农业人口大于万人的仅有永安曹远和沙县青州两镇,0.3—1万人的集镇4个,0.1—0.3万人的23个,千人以下的20个,最少仅有184人,而且,工业化程度低,非农产业发展不足,文教卫生等基础设施落后,城镇综合功能普遍薄弱。三是乡镇企业规模小, 产品结构不合理,缺乏市场竞争力。我市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下降,相当部分企业运转困难,甚至倒闭或关闭,据统计,全市已关停年产5000吨以下造纸厂26家,米窑年产4.4万吨水泥企业6家,煤矿压井限产企业23家,还有11家面临关闭。小城镇建设滞后,乡镇企业效益下滑,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城市就业压力大,文化水平低的农民就难以谋到职业,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民增收难度较大。</p>
<p>&nbsp;&nbsp;&nbsp; 4、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发展缺乏后劲。近年来,我市各县(市、区)财政只能保“吃饭”,大多数乡镇财政收入更是连“吃饭”都难保,市、县、乡三级政府用于农业的投资比重呈下降趋势,有的县、乡(镇)不仅拨付不及时,配套资金不到位,还挪用上级部门下拨的农业专项资金,使已捉襟见肘的农业投入资金更加难以到位。再加上商业银行贷款困难,对农业的投入严重不足,直接影响农业的扩大再生产。据我们几项调查,基层普遍反映,农村资金大量流向城市、农村金融政策落实不到位,农民发展生产借贷资金非常困难,农民呼声较大。由于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脆弱,现有的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功能老化,保障能力大大下降。近几年来,自然灾害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暴雨、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给我市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如1999年冬的霜冻,使我市柑桔类水果遭受严重冻害,造成次年柑桔减幅高达23.3%,减产近8万吨;去年4月和6月两次暴雨袭击大田县,农作物受灾面积5.19万亩,成灾面积2.67万亩,绝收面积0.63万亩;冰雹与病害都曾给种植烟叶的农户带来损失,有的甚至因灾而返贫。</p>
<p>&nbsp;&nbsp;&nbsp; 5、农民负担尤其是隐性负担偏重,降低了农民实际收入。农民负担是近几年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虽然我市农民的统筹提留费负担没有超过199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的限额,但由于各地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农村“三乱”等合同外负担仍有发生,一些乡镇基层所站仍存在乱收费行为。据各县调查反映,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中小学乱收费,强制学生保险、购买校服及课外读物;二是各级有关部门向农民和村集体摊派订阅报刊,这一问题基层反映较为强烈,从调查情况看,一般村集体订阅刊物人均在10元左右;三是教育负担过重,一个普通大学生的学费、生活费用等年均在1万元左右,初中生、高中生的消费也在3000—5000元之间,如此昂贵的教育开支,对目前农民收入状况而言,的确是沉重负担;四是农民隐性负担过重,主要是人情交往、封建迷信和其他民俗文化活动支出负担重,各县(市、区)在调查过程中普遍反映,每户均在500—2000元不等。</p>
<p>&nbsp;&nbsp;&nbsp; 三、促进农民增收和减负的主要对策和建议</p>
<p>&nbsp;&nbsp;&nbsp; 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在新形势下要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关键在于各级政府如何组织好、发挥好、保护好农民的积极性,采取相应策略,切实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转到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开拓新的领域,为农民增收减负开辟新的渠道。</p>
<p>&nbsp;&nbsp;&nbsp; 1、落实农村政策,严格行政执法,保护农民利益。一是进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建议放开粮食市场,省政府要及早出台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方案和配套措施。要注意粮食生产安全,调整和完善粮食流通体制,加强宏观调控,保护基本农田,严格控制非农用地,确保粮食生产能力。要增加农业和粮食生产投入,粮食生产安全保障金和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基金向产粮区倾斜,保护和改善粮食生产基本设施。要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政府要与粮农签定购粮合同,敞开收购农民余粮,收购价可由市场价加上合理的地区差价和适当政府补贴。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出台优质优价政策,鼓励农民发展优质、专用和高效的粮食产品。二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实行税费改革后,有可能加重农业税负担,由此产生收支缺口,因此,我市在新一轮的农村税费改革过程中,要积极反映并争取省里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三是加大烟草生产技术指导和收购工作的管理,切实保护好烟农的利益。政府要督促烟草主管部门把好烟叶生产和收购关,严格信守合同,依法如数收购好农民的烟叶,烟草部门要妥善安排解决收购档次低的烟叶,以增加烟农收入;四是调整木材税金费政策,维护林农的利益。现行的木材税费项目繁多,林农得益较少,营林积极性得不到充分调动,直接影响我市林业的发展。因此,我市在进行集体林经营体制改革的同时,积极向省里提出林木税费改制建议和意见,以减轻农民负担,增加林农收入。</p>
<p>&nbsp;&nbsp;&nbsp; 2、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增加农民收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效益农业,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一是以提高农产品优质品率为重点,调整优化品种结构。二是以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为重点,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不断提高经济作物在种植业产值中的比重。三是以发展畜牧业为重点,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使畜牧业由传统的家庭副业向主导产业转变,全面提高畜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从而使畜牧业在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不断上升,农林牧渔业的结构逐步趋向合理。四是以培植发展特色产业为重点,调整优化农业区域结构。把当地资源优势与有效的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做好特色产业。五是鼓励多种经济成份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扶持一批具有较强带动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不断上规模、上档次、出效益,提高农产品的加工率、转化率、增值率。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真正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确立农民在产业化进程中同龙头企业平等互利的主体地位,使农民能分享加工、销售等环节的部分利润,达到增收的目的。</p>
<p>&nbsp;&nbsp;&nbsp; 3、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一方面,发挥农业投入的引导作用,各级政府要按《农业法》的要求,逐年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在建设江河岸堤工程 同时,把投入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加强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和市场建设,从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积极帮助乡镇企业和农民家庭生产经营上的信贷支持,切实有效地解决发展生产资金的困难。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要实施好“种子、种苗工程”,采取“引进一批,选育一批,推广一批”的办法,加快品种的更新步伐,大力发展名优特新产品,促进农产品品种改善和质量提高。要搞好新技术的推广运用,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实行产学研结合。要进一步发挥好现有科研机构和农业科技力量的作用,推行农科教结合,促进科研单位更好地融入到农村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要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农技队伍建设,首先,对基层农业五站人员按照中央有关精神,采取必要的措施,从人员到资金、财产实行归口管理,垂直领导,做到专职专用;其次,对已经借调或挪做他用的农技人员要限期归队;不要随意抽调农技人员从事其他工作,以保证他们全力投入农业科技服务工作;同时要制定科技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农业科技人员进入科技主战场,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业科技有偿服务,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p>
<p>&nbsp;&nbsp;&nbsp; 4、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搞活流通。开拓农产品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战略措施。我市要进一步抓紧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发展产地批发市场,充分发挥产地批发市场对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引导和带动作用。一是大力发展和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着力在大宗、重要农产品的产地或集散地,按市场规律有计划地建设一批设施完善、辐射面广、信息量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形成布局合理的集贸市场与专业批发市场结合的农产品销售网络,提高农产品的集散度。二是加强流通中介组织和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协会、产销一体化合作组织、农村供销合作社等中介组织在搞活农产品流通中的纽带和桥梁作用;鼓励、引导有条件的乡镇、村建立农民营销协会或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积极引导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培养农民营销大户、经纪人,充分激活发挥农民流通主体的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农副产品流通活动。三是组织形式多样的促销活动。通过举办农产品展销会、订货会、交易会等方式,以及组织参加全国、全省性各类农产品产销会,拓宽销售渠道,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p>
<p>&nbsp;&nbsp;&nbsp; 5、积极拓宽农民的收入渠道,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拓宽就业门路,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二、三产业收入比重,是提高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局面的有效途径。一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要坚持产业兴镇,根据小城镇的特点,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产业化经营、乡镇企业、各种服务行业和市场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产业发展、人口聚集、市场扩大的良性循环。要抓紧制定促进小城镇发展的投资政策、土地合理流转与开发政策、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教育制度及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实施办法,吸引企业、个人以及外商以多种方式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经营,走出一条在政府引导下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建设小城镇的路子,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向非农产业转移或形成“走耕农”。二是调整和优化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加快乡镇企业的发展,把农副产品的加工业及部分城市工业的配套企业适当向农村扩散,以增强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促进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三是政府要加强技术培训和管理,使富余农业劳动力均有一技之长把城市和农村劳动力就业作为一个整体来开发利用和管理,完善劳动要素市场,实现有序转移,避免盲目性,为农业劳动力流动和择业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p>
<p>&nbsp;&nbsp;&nbsp; 6、积极稳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税费改革是农村又一重大改革,是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我市永安、沙县两个试点县(市)要按省里关于农村税费改革统一部署,要加大工作力度,推进实质性改革试点工作。一要加强领导,把我市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摆上突出位置,对改革方案和政策要认真研究,周密部署,认真组织实施,确保试点工作取得成功。二要加大宣传力度,把政策交给基层和农民,把税费改革的各项政策落实到基层,让他们正确理解改革,真心拥护改革,积极参与改革,使农民从改革中得到实惠。三要制定和实施农村税费改革的配套措施。农村税费改革是农业发展新阶段的一项重大改革,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必定会出现税额难以确定、乡(镇)经费不足和征收难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必须引起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确保我市农村税费改革试点顺利进行,为明年全面推行奠定基础。同时,还要继续加强对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完善农民负担监测、信访举报、监督检查、案件查处等工作制度,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防止“三乱”反弹,切实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并且要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加强农村的思想政治工作,广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从简操办红白喜事,减轻农民的隐性负担。</p>
<p>&nbsp;&nbsp;&nbsp; 责任编辑:陈明 </p></b>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增加农民收入与减轻农民负担的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