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明老秘 发表于 2009-5-9 09:00:03

“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议政会与会同志发言摘要

<p style="LINE-HEIGHT: 150%" align="center"><b><a name="1"></a>从尤溪县八字桥乡农民中介组织的发展<br/>谈农业经济结构调整</b></p>
<p style="LINE-HEIGHT: 150%" align="center">●三明市农调队 王阿禄</p>
<p style="LINE-HEIGHT: 150%">&nbsp;&nbsp;&nbsp; 尤溪县八字桥乡有一支远近闻名的农民营销队伍和民间群众团体组织营销员协会,它成立于1998年3月,现已吸收会员400多名,由25个营销小组组成,每个小组由5个大股东组成,每个股东入股资本金2万元,并安排2个专门工作人员,最小小组单位由15人组成。他们采取包销到户,全程收购;信息发送,网点销售;约定俗成,统一定价等营销方式。收购上,先确定基本农户,从产瓜开始保证收购到霜降为止,实行分级代理式的基点收购办法,一个小组平均每天收购瓜量10-20吨。质量上,除“老瓜”、“小瓜”、“带刺瓜”三种不要外,其他的全部收购。销售上在杭州、温州、上海等热销城市建立网点,派2人以上驻点,负责收集市场信息、组织销售、预测行情,与产地保持每天联系,反馈信息组织发货,收购点按不同需求进行合理包装或拼车搭运。结算上,实行一天一个价,随行就市,收瓜后20天内定价并付款,必须保证6组以上合理统一定价方为有效,否则要补给瓜农差价。瓜价最高的时候,每公斤收购价达0.8元以上,最低的时候(接近尾声)每斤保持0.05元。<br/>&nbsp;&nbsp;&nbsp; 从八字桥乡农民中介组织的发展情况谈我市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几点认识:<br/>&nbsp;&nbsp;&nbsp; 1、农业结构调整的增收效应在微观和宏观层次上是不对称的。从微观层次上看,农业结构调整使部分地方和部分农民受益,但在宏观层次上,不一定使农民增收。统计调查数据反映的情况确是如此,虽然近几年我市各地结构调整力度很大,但农民来自农业的纯收入是绝对下降的。据对全市770户农村住户抽样调查统计2000年全市农民人均农林牧渔业纯收入为1756.4元,比上年减收112.2元,减幅6%,占全年纯收入的比重为55.2%,比上年下降7.8个百分点。<br/>&nbsp;&nbsp;&nbsp; 2、农业结构调整确实使那些先知先觉的地区或农户受益,使一哄而上的农户吃尽了价格跌落的苦头,农民生产安排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基本上是看到别人种什么就跟着种什么,哪些品种挣到钱后大家都跟着种,结果造成结构趋同,价格下跌,农民减收。这不是结构调整必然带来的问题,而正是市场经济起作用的表现。<br/>&nbsp;&nbsp;&nbsp; 3、农业结构调整带动了当地二、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农民增加非农产业收入。据调查统计2000年全市农民人均从家庭经营的二、三产业得到的纯收入为341.9元,比上年增收62.7元,增长22.5%,占全年纯收入的10.7%,比上年增加1.7个百分点。农业结构调整不再是简单地引导农民多种点什么,少种点什么,而是要全面地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布局,形成特色产品,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特色产品的形成有利于带动服务业、运输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产业链得到延伸,前向效应和后向效应都很显著,但这些效应不直接体现在农业收入中。例如尤溪县八字桥乡这支营销员队伍,他们当中有50%以上的人跑营销年纯收入超过1.5万元,其中以杨昌涌为首的村头村营销小组2000年人均纯收入达2.3万元。当地年产6300吨佛手瓜、3500吨金柑、4300吨冬笋都是通过这支队伍源源不断地销售全国各地。同时,他们还成功实现了跨地区跨行业作业,把泉州的蜜桔、古田的绿笋、隔壁乡的辣椒等农副产品运到杭州、上海等地销售,从中获取可观的经济效益,年组织营销异地农副产品产品超过3000吨。今年来,每天有1吨佛手瓜包装后进入杭州、上海超级市场销售,出现新的发展动向。这支队伍带动了运输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第二、三产业收入。<br/>&nbsp;&nbsp;&nbsp; 4、农业结构调整是农业增效的一个永恒主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决定需求,由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副产品的需求在不断发生变化,由此决定了农副产品数量、质量和品种结构也要进行相应变化,农民要想适应市场实现农业效益的最大化,就必须随时进行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可以说,农业结构调整的过程就是农业生产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尤溪县八字桥乡从1990年开始,就主动参与经济结构调整,把水资源丰富和立地条件较好的山垅田和山地用来扩大佛手瓜种植同时对现有基地按照绿色蔬菜的发展要求,实施以品种改良和技术改造,提高鲜瓜品质和档次,每年发展新植数超过10000藤,以“占地少、产量高、收益快”而为人称道,年创产值700多万元,占该乡农业产值的30%,占用耕地却不到8%。<br/>当前农村金融出现的“信用村”和“小额信贷”模式说明信用将成为农村经济工作的新热点。信用营销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值得广泛关注的新鲜产物,它与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磨合中所取得的经济效益结合点,说明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未来社会,信用化、网络化、信息化将成为经营销售活动的发展趋向。只有大力发展、壮大、规范农村中介组织,才能进一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p>
<hr noShade="noShade"size="1"/>

<p style="LINE-HEIGHT: 150%" align="center"><a name="2"></a></p>
<p style="LINE-HEIGHT: 150%" align="center"><b>加快养殖业发展对我市农业和农村<br/>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b></p>
<p style="LINE-HEIGHT: 150%" align="center">●三明市畜牧水产局 钱 超</p>
<p style="LINE-HEIGHT: 150%">&nbsp;&nbsp;&nbsp; 面对机遇和挑战,现阶段我们工作的关键在于如何尽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养殖业发展优势,使养殖业发展成为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致富增收的支柱产业。<br/>&nbsp;&nbsp;&nbsp; 1、稳步发展生猪、肉禽等食粮畜禽,促进我市粮食产品的转化。目前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大提高,全国进入了阶段性粮食过剩时期,三明市区居民也越来越多购买外省的优质大米。据粮食部门统计,去年从外省调入稻谷1500万公斤。2000年三明全市粮食总产为135万吨,粮食部门收购1.2亿公斤,商品率为8.9%,农民手中的余粮较多。为此,我市畜牧部门提出稳步发展生猪、肉禽等食粮畜禽,实现我市粮食产品的合理转化。随着我市食粮畜禽的不断发展,在充分消化农民手中余粮的同时,应及时将种植业结构由“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调整,适当调出一部分耕地用于饲料粮种植,满足畜牧业发展要求。<br/>&nbsp;&nbsp;&nbsp; 2、加快牧草开发,大力发展牛、羊、兔、鹅、奶牛等草食动物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的有效结合。近几年,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对于牛羊肉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国际上畜牧业生产发达国家,都把发展草食家畜作为国策来抓,牛羊肉在肉类中的比重都达50%。而我市草食动物仅占肉类总量的4.16 %,低于全国近10个百分点。草食动物比例提高1个百分点(按猪的肉料比率计算)即可节省饲料粮353.4万公斤。发展草食动物的前提条件是大力开发牧草,尤其是冬季牧草的种植,以草换肉换鱼,这也是种植业结构调整“二元”为“三元”的主要途径之一。多年实践证明可大力推广的黑麦草干草粗蛋白含量为14.1%,亩产以平均干草750公斤计,可相当于1550公斤稻谷或1350公斤玉米的蛋白质含量。牧草开发可充分利用十边地及部分低产耕地,是集生态环境、农业经济、社会效益为一体的良性绿色项目。为此,应将大力发展牧草,作为我市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的主要项目,以种草养鱼养殖畜禽为基础,通过牧草开发推动养殖业发展。要围绕发展养殖业和牧草种植实行技术力量重心转移,组织科技力量,引进和筛选一批优质牧草,加强牧草栽培、饲养管理、饲料加工、疫病防治的技术指导,加速养殖及牧草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要发动养殖专业户、重点户,充分利用冬闲田和部分农用地开发种植优质牧草,将种草与养畜养鱼结合起来,鼓励广大农民扩大养殖规模,为牧草过腹增值创造条件。<br/>&nbsp;&nbsp;&nbsp; 3、加大稻莲田水产养殖开发,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市现有耕地面积245万亩,其中水田232万亩,莲田8万亩,宜渔稻莲田86万亩。目前我市稻田养殖利用率不高,高产高效稻莲田养殖示范基地面积5060亩,仅占养殖面积2%,如果利用三分之一28万亩,建设高标准稻渔工程,就等于新增池塘7万亩(按4亩稻田养殖产量等于1亩池塘的产量),相当再造了一个三明池塘渔业,将成为我市淡水渔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此外,稻莲田水产养殖由于施工量小,所耗人力及资金少,而且饲料成本低,投入产出比加大,产品在市场中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易于被群众所接受。为此,今后我市稻莲田水产养殖要以“一稻一鱼”、“中、晚稻田轮兼作周年养鱼”等为主,在不影响稻谷、莲子产量的基础上,通过技术改革,品种、模式更新,提高稻莲田水产养殖的单位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建立多模式、成规模、多方位的连片基地示范,达到大面积推广稻莲田水产养殖、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力争到2005年全市稻莲田水产养殖面积达10万亩,使稻莲田水产养殖成为我市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p>
<hr noShade="noShade"size="1"/>

<p style="LINE-HEIGHT: 150%" align="center"><b><a name="3"></a>三明市林业经济结构调整对策</b></p>
<p style="LINE-HEIGHT: 150%" align="center">●三明市林业局 温国良</p>
<p style="LINE-HEIGHT: 150%">&nbsp;&nbsp;&nbsp; 1、全面推进林业各项改革。一要巩固集体林经营体制改革成果;二要切实加快国有林业企业改革、稳妥展开林业政企分开改革;三要积极推行源头预征林业金费改革;四要逐步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改革;五要实施集体林木材经营体制改革。<br/>&nbsp;&nbsp;&nbsp; 2、狠抓商品林基地建设。目前,国家计划建立12片商品林基地,其中我市已被列入。对此,市、县两级林业主管部门一定要抓住机遇,根据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要求,认真修订完善各类商品林基地建设的规划,继续选择地势平缓、不易造成水土流失的林地,广泛推广应用科学技术,推进林板、林纸结合,拓展商品林基地建设的投资渠道, 实行定向化、基地化、集约化培育,大力营造和培育速生丰产林和工业原料林,发展高优笋竹两用林,满足天然林禁伐后社会对木材的进一步需求。<br/>&nbsp;&nbsp;&nbsp; 3、加快林业产业化进程。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要实施“进一促二强三”的战略,“进一”就是要从发展传统的营林业,转为大力推进速生丰产林、工业原料林、笋竹两用林和名特优经济林基地建设为主的新兴营林业。“促二”就是要加大力度改造传统的林产品加工业,加大科技投入,进一步发展林产品精深加工业,并发挥其辐射联动作用,形成龙头带基地、产加销一条龙、贸工林一体化的格局。“强三”就是鼓励林业企业主营转产,依靠各自的资源、地域、人才和信息等优势,大力参与森林旅游业、花卉生产与销售业、木材及林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和其他服务产业。在产品结构调整上,要以科技为先导,改造提升木材采运业和以木竹加工、林产化工、制浆造纸为主的林产品加工业,实现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加工转变。在所有制结构调整上,要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从战略上调整国有林业经济布局,重点发展以商品林为主的多种经济成份的资源培育企业,扶持几家大中型林业产业骨干企业;对于其它小型国有林业企业,均应放开搞活,采取拍卖、转让、租赁等形式,大力发展非公有制和混合所有制的林业经济。<br/>&nbsp;&nbsp;&nbsp; 4、实行优惠的税费政策。一要实行木材综合加工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二是鼓励以木竹为原料的加工企业营造原料林基地。允许企业每年从利润中提取20-50%投入原料林基地建设,允许林权单位以其森林资源作为资产参股、转让,使原料林基地成为企业“第一车间”,实行产品终端征税政策。三是进一步制定中幼林抚育间伐更加优惠政策。凡是按规定批准生产的间伐材,一律免征农业特产税和育林费、维简费以及经批准的其它各项收费。<br/>&nbsp;&nbsp;&nbsp; 5、健全完善林业市场体系。要创造条件,建立森林资产评估中介机构,完善森林转让规章制度,促进森林市场的发育,盘活森林资产存量。继续推进源头预征木竹金费改革,步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木材及林产品市场体系。进一步搞好三明市木竹交易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继续办好各林业企业在全国各地建立的销售网点建设,发展“订单林业”。&nbsp;<br/>&nbsp;&nbsp;&nbsp; 6、实施名牌战略。深入开展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活动,保护名优品牌,加大对技术进步、技术改造的投入,促进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加快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支撑林业经济增长能力强的产品,加速产品更新换代,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提高市场占有率。同时,根据用户和市场的潜在要求,在技术创新和深化全面质量管理上下功夫,提高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市场占有率、附加值和竞争力,争创一批新的省和国家优质产品、名牌产品,通过打响品牌,推动三明林业产业发展。&nbsp;<br/>&nbsp;&nbsp;&nbsp; 7、加快林业对外开放步伐。要积极引进外资发展造林营林和林产工业项目,鼓励外商嫁接改造现有林业企业,并划出一定范围的林地,让企业兴建原料林基地,实现产业化经营。要抓住我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努力扩大松香、松节油、笋制品、木竹工艺品、特种用材等传统林产品出口,提高林业创汇能力。鼓励和支持社会团体和个人从事山地综合开发,发展林业生产,其生产的木材及林产品允许产销直接见面,确保其合法权益。<br/>&nbsp;&nbsp;&nbsp; 8、认真实施科教兴林战略。继续完善市、县两级林业教育网络和市、县、乡、村四级林业科技推广网络,筛选一批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编制切实可行的推广计划,扎扎实实地组织,加大林科教结合的力度。组织并聘请省内外专家、学者,就现行人工造林技术、种苗、育苗新技术、林产工业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等项目,进行协作攻关,及时为林业建设和林农生产提供技术指导。&nbsp;<br/>&nbsp;&nbsp;&nbsp; 9、坚持依法治林。要认真学习、宣传、贯彻新《森林法》、《福建省森林条例》及有关林业法律法规,加强林业行业的宏观管理。要严格执行森林限额采伐制度,切实减少森林资源的非正常消耗。要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森林资源、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乱采滥挖野生植物的违法犯罪活动,维护林区的安定稳定。要加强林地管理,做好对非法征占用林地的清理、查处和退耕还林工作,并及时变更和发放林权证,确立林权证的法律权威,维护林区稳定。要认真清理整顿木竹收费项目,凡未经国务院及有关部、委和省政府批准设立的收费项目,一律停止收取,确需收费的项目,应按规定报省政府审批。</p>
<hr noShade="noShade"size="1"/>

<p style="LINE-HEIGHT: 150%" align="center"><b><a name="4"></a>供销社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大有可为<br/></b><br/>●三明市供销社 阮<font size="3"><span style="LETTER-SPACING: -5pt">礻乃</span> </font>喜</p>
<p style="LINE-HEIGHT: 150%">  供销社是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起着联结政府的农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是重要的涉农部门,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是其宗旨。所以,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开拓农副产品市场中更要大有可为:<br/>&nbsp;&nbsp;&nbsp; 1.按现代企业制度,全力办好龙头企业。因为龙头企业辐射面广,容易带动农民引导农民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也是农民增收最便捷的渠道,所以说,它是开拓农产品市场的关键。近几年,供销社几经改革,边小微亏的企业已基本消亡,但同时也积累了一些办龙头企业的经验,我们要好好利用好经验、好做法,严格按现代企业制度全力办好龙头企业。比如说:建宁县供销社莲蓉集团与厦门三九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合资组建莲蓉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收购县猕猴桃厂的厂房、设备,立足本地资源,搞莲籽汁、莲片、莲籽糊、莲籽奶茶、猕猴桃汁等产品加工、组织5400多户莲农和100多户猕猴桃种植大户,订单收购他们的莲籽和猕猴桃,把生产、加工、贮运、销售等诸多环节连接起来,每年除了为每户农民增收1800多元外,还完成销售额近4000万元。<br/>&nbsp;&nbsp;&nbsp; 2.利用农产品网络抓好信息服务。信息是一切活动先导,农产品的销售更离不开信息,供销社有从全国总社和基层社的网络机构,信息传播便捷、迅速,所以要健全信息服务机构,加强工作责任目标的跟踪监督,加快培育和发展信息队伍,努力提高信息队伍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定期组织人员培训,学习政治经济业务知识和有关文件,树立服务意识和素质意识,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质量,保证所采取编写的信息贴切基层,贴近农村市场。同时,因地制宜,抓住重点,提高信息中民的服务效能,认真对我市的大宗农副产品的产销情况进行调查摸底,预测预报,并同农副产品营销大户建立长期联系,为其提供准确的市场动态,需求信息及各项涉农政策,法规信息,宽销售渠道,为农副产品进入市场牵线搭桥。目前,我市的一些涉农企业、专业大户已先后与上海、江苏、黑龙江、广东、浙江、湖北、江西等地农副产品的生产和流通企业建立了长期 的协作关系。我市系统在过去已建成市、县、乡34个信息联系点的基础上,今年将大力扶持基层信息站,做好农产品信息资料的更新和补充工作把我们的网络与三明市信息港商贸中心网站、三明市政府因特网点链接,全方位开发信息源。<br/>&nbsp;&nbsp;&nbsp; 3.发挥中介组织、推销员和驻外“窗口”的作用,搞好农产品流通。专业合作社协会等中介组织贴切农民,与农民联心联利,是供销社帮助农民流通的很好载体,近几年供销社系统组建了专业合作社27个,专业协会6个,入社社员4151户,年为农民推销农副产品8500多万元,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窗口”和推销员是最直接推销农产品的载体,无论社会如何发达都离不开这两个载体。这几年,我们充分发挥驻深圳、上海、广州、厦门等地的农副产品营销“窗口”和近3000人流通队伍的优势,进一步开拓农副产品销售市场,较好地促进了农民增收。<br/>&nbsp;&nbsp;&nbsp; 4.创新经营方式,抓好市场开拓。供销社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狠抓市场体系建设,按照大市场、大合作、大流通要求,积极创造条件参与农村商品及要素市场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幅射带动作用;同时,自觉地确立现代营销观念,转换经营业态,创新营销方式,借鉴国内外超市发展经验和教训,选择介于大商场和大超市之间的便利店为突破口,把改造经营网点,创新经营业态,创办便利店为开拓经营重点来抓。在转换企业经营业态中,还要积极引导企业抓住主导商品发展总经销、总代理,创办专卖店、精品店,利用品牌打市场,开拓经营新领域,如三明市供销社贸易服务中心在一无场所、二无资金的情况下,通过银行贷款和个人集资的办法,与生产厂家合作,搞“万达干红”葡萄酒和“老猎头”的白酒总经销、总代理,职工齐心协力,实行服务化、特色化经营,不仅站稳了脚跟,而且还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br/>&nbsp;&nbsp;&nbsp; 5.以农为本,全力做好农资供应。近几年,尽管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尤其是1998年国务院发出深化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后,供销社化肥等生产资料的供应主渠道受到冲击,但供销社毕竟富有几十年的流通经验,且点多面广,贴切农民,所以仍要坚持以农为本,以市场为导向和省农资集团三明分公司为龙头,改善服务方式和态度,全力做好农资优质服务,实行联合方式抢占市场,外联厂家,内联系统,推行连销经营;同时要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健全“庄稼医院”硬件,提高软件,增强,科技人员素质,建立健全一支为农服务的队伍和销售科技服务网络,指导农民生产。</p>
<hr noShade="noShade"size="1"/>

<p style="LINE-HEIGHT: 150%" align="center"><b><a name="5"></a>加快推进三明城镇化进程的设想<br/></b><br/>●三明市建设局 黄德兴</p>
<p style="LINE-HEIGHT: 150%">&nbsp;&nbsp;&nbsp; 城镇化进程的本身是社会发展的过程,山区型的城镇化进程就是山区农村地区逐步实现现代社会的过程。人类社会总是在研究、寻找种种方式,以期顺利达到追求的目的。<br/>&nbsp;&nbsp;&nbsp; 1、社会经济发展模式<br/>&nbsp;&nbsp;&nbsp; 三明山区农村的经济潜力大,但在目前科技水平和经济条件下又不适合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则势必形成比较分散的、以农村工业化为偏重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区域生产力分布格局。这并不是谁刻意追求的形式,而是在城镇增长活力、要素、集聚能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形成的。<br/>小城镇建设必须与工业小区建设紧密结合。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经济发展的产业空间集聚是城镇化的直接动力。为了保护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工业布局必须集中。<br/>&nbsp;&nbsp;&nbsp; 2、城镇化发展模式<br/>&nbsp;&nbsp;&nbsp; 受到自然环境、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基础以及经济体制、运行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三明城镇发展的现状格局有其形成发展的内在机制的相对合理性,但又存在着诸多“不定性”。比如为了谋求区域土地有效利用和均衡发展,势必要突出城镇、维护农村、重组村镇;生产力的布局也直接影响城镇人口的分布和城镇发展规模,按照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比较分散的区域生产力分布格局”,决定了三明总体上城镇发展空间类型是联系便捷的“点轴式”而不是“连绵区式”。<br/>&nbsp;&nbsp;&nbsp; 三明全市城镇建制由2个市区、9个县城(镇)、49个县以下建制镇组成,以及81个乡。目前的行政区划调整、建制精减趋势下,经过逐步实施,大约达到3个市、8个县镇、40个县以下建制镇、50个乡;人口分布约50个乡80万人、50多个城镇约180万人(含镇带的村庄人口 ),城镇化率2050年内约60%的水平。城镇化结构体系为:底层约4000个基层村(目前约7600个自然村、零星散户村,迁并近50%),作为第一产业的居民点;第二层约1200个中心村、50个乡集镇和约20个一般建制镇(中心村目前为1473个,撤并近20%),作为兼业农户的踞点;第三层为中心镇和县域中心,作为二、三产业聚集载体;居民点数量结构的金字塔顶是市域中心城市为首的城市群在多种职能(尤其是经济职能)上综合发挥作用。<br/>&nbsp;&nbsp;&nbsp; 3、城镇化进程的保障<br/>&nbsp;&nbsp;&nbsp; ①城乡规划保障。城乡规划的核心是城镇体系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力求城乡居民点的发展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摆脱城、乡各自为阵或城、镇、村以点论点规划建设所造成的困惑。②行政区划保障。现行体制下,行政区划和政府驻地对城镇建设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如何推动城市化进程方面,仅仅提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即不改变现行行政区划),按照城镇的经济吸引范围来发展城镇是不够的,各级政府都要发展驻地的建设。维持现状、全面发展,只能是长期维持一般的行政功能、农副产品流通功能,以及不太强的教育、文化功能,而不可能改变“镇镇像农村”的格局和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力。同样的,对历史形成的小、散、乱的村庄分布,也要在历史发展中予以改变,进行自然村缩并、村庄重组、推动农村小城镇和中心村建设,推动水、土地等资源的集约利用,农业生产走向规模经营、集约经营,以及基础设施的共享共建、自然环境的保护。③土地政策保障。一是土地可以置换、建设用地指标可以有偿转让,山区农村可以通过土地整理向沿海发达地区和城镇有偿转让“占补平衡之余”的土地。土地置换政策和操作规程的设计与实践,对缓和城镇化与土地的矛盾有重大作用。二是建立一个农民的土地经营权、集体土地的所有权的退出机制,这可能带动了集聚、动力、资金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但亦可能造成基本制度的某些变革。</p>
<hr noShade="noShade"size="1"/>

<p style="LINE-HEIGHT: 150%" align="center"><b><a name="6"></a>调整和优化三明农业结构的思考</b></p>
<p style="LINE-HEIGHT: 150%" align="center">●三明市农业局 肖庆发</p>
<p style="LINE-HEIGHT: 150%">&nbsp;&nbsp; 1.搞好区域规划布局,科学制定调整方案,发展特色农业。我市地形复杂,气候多样,经济发展不平衡,要遵循比较优势原则,根据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对全市的农业生产布局进行科学规划,做到大力发展最适宜区、适当压缩次适宜区、淘汰不适宜区,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农业生产结构。要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局面,改变片面强调自求平衡,自己自足的做法,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把资源集中用于发展质量更好、价值更高、特色更明显的农业生产项目。要注重规模经济效益,把区域化布局与规模化生产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特色+规模”的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路子。对规模方案要进行科学论证,使规模方案符合市场需求、符合自然规律、符合要素条件、符合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br/>&nbsp;&nbsp;&nbsp; 2.加速科学进步,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一是加强科研。在市农科所、市真菌研究所、市林科所、市烟科所的基础上形成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和农业技术推广、转化服务等三个层次组成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要把优质、高效摆在与高产同等重要的地位,突出抓好优质高产高抗品种的选育和节本增效栽培技术的研究。 二是加强种子工作。要加强良种繁育推广体系、种子检验体系、种子销售服务体系和种子管理体系建设,发展我市种子产业,我市组建了现代种业集团,但要保护、开发好我市种质资源,同时要加大引种力度,加快新品种的区域、鉴定和审定步伐,加强示范工作,通过示范辐射,以点带面,使其尽快在生产中发挥效益。三是加速技术推广,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进一步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在稳定和加强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同时,改变农技队伍主要从事粮食栽培技术推广服务的现状,通过转专业培训等措施,优化推广队伍专业结构。要抓好标准化工作,通过制定技术标准和规程,搞好技术的组装配套,提高技术可操作性,便于农民接受和生产应用。充分重视各类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在推广新技术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强引导,大力支持,促其健康发展。四是做好农业教育培训工作。继续组织实施“绿色证书”工程,积极发挥县、乡、村农技推广网络的优势,兴办乡村农技学校,大力发挥各类农业职专、成人培训学校的作用,广泛开展对农民的科技文化培训,着力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对新技术的吸收应用能力。<br/>&nbsp;&nbsp;&nbsp; 3.加强市场服务,搞活产品流通。一是加大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力度。把农业市场信息体系建设,纳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范畴。要在农业155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科学准确、反映灵敏、运转高效的农业市场信息体系,把全市的农业市场信息网络延伸至各县、重点乡、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同时建立起权威性强的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向农民传递准确的生产、技术、价格和供求信息,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和经营。二是加强农产品市场的规划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生产的基础、规模和特色合理规划布局,在三明市农资市场、三明市鲜活水产品批发市场、三元蔬菜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沙县板鸭批发市场、沙县竹制品批发市场的基础上,重点再引导和建设一些以粮食、水果、茶叶、蔬菜、花卉、食用菌等大综农产品为主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三是大力发展农村流通组织。通过积极推广沙县信德果业有限公司、大田武陵反季节蔬菜开发公司、永安贡川镇农副产品营销组织、泰宁县朱口镇渔业公司等典型流通组织的发展经验,大力发展民间运销大户、农民经纪人队伍,创办流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构建参与市场竞争的新型市场主体。<br/>&nbsp;&nbsp;&nbsp; 4.坚持农业对外开放,加强闽台农业合作。一是吸引外资。利用我市农业资源、劳动力资源等优势,通过落实优惠政策,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外商前来投资种养业、兴办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加工企业,并借助其营销渠道,发展创汇农业。二是山海协作。大力推动我市各地与沿海在资源开发、适用技术开发与应用、产业培育、市场建设、外贸出口、商品购销、基础设施建设和资金、人才、信息、劳务等方面广泛开展协作与联合,同时重点抓好一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辐射范围广、能对当地经济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山海协作示范工程。三是与大集团、大公司加强联合。通过走出去,寻找合作伙伴,加强横向联合,发展“订单”农业,提高我市农业综合开发能力。<br/>&nbsp;&nbsp;&nbsp; 5.调整经营组织结构,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一是积极稳妥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扶持专业技术协会、市场营销协会的发展,引导这些协会在加工、流通环节实行劳动联合和生产要素联合,促进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发育,使之成为结构调整的桥梁和依托。 二是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土地延包完成后,有条件的地方要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土地流转制度,鼓励土地相对集中,发展规模经营。三是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要重点培植一批具有市场开拓能力、能进行农产品深度加工、为农民提供服务的龙头企业,继续对市级龙头企业实行动态管理,促其竞争发展。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与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有机结合起来,以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提高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水平。<br/>&nbsp;&nbsp;&nbsp; 6、营造促进结构调整的良好环境。一是营造有利于结构调整的政策环境。制定合理的投入政策来引导产业政策的实施,加快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步伐。二是营造有利于结构调整的法制环境。积极推行依法治农,完善执法体系,强化行政执法。对制售伪劣农资等严重危害农民合法权益的行为,要依法进行专项治理,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管理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三是营造有利于结构调整的服务环境。以机构改革和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为契机,提高县局及基层站的工作效益,拓宽服务渠道,增强服务功能,为农民群众多办实事、办好事。四是营造有利于结构调整的基础设施环境。通过加大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田基本建设、信息网络建设、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等等,改善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p>
<hr noShade="noShade"size="1"/>

<p style="LINE-HEIGHT: 150%" align="center"><b><a name="7"></a>农业结构调整要突出抓“龙头带动”<br/></b><br/>●尤溪县委政研室 黄建绮</p>
<p style="LINE-HEIGHT: 150%">  当前,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面临市场、资金、技术、信息等方方面面的矛盾,难题很多。而实践一再告诉我们,理顺化解这诸多矛盾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发展产业化经营组织特别是龙头企业;没有龙头企业的崛起,就没有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下去调查农业结构调整问题,我们也都分明感受到农民对“龙头带动”的深切呼唤。而且伴随入世,“龙头带动”问题也已变得更为突出、更为紧迫。<br/>尤溪目前明文摆上的龙头企业有12个,其中2个列为省级的、4个列为市级的;当然也还有其他一些不列等的。但这些龙头企业的差距都很大:一是“小龙”多、“中龙”少、“大龙”无的问题突出,有的甚至似龙非龙、真假难辨,普遍带动力不强、整体带动面很小,带动意识也有待增强。二是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联系普遍松散,多为临时组合,没有形成规范的契约关系,更谈不上有紧密的经济利益纽带;少数虽然有订单、合同,但履约比较随意,龙头吃盈不吃亏或农户趋利现卖现象难免存在,双方利益保障机制未能形成。三是一些龙头企业利益收得过紧,收购农产品定价不合理,农民受益偏少或太少,生产积极性受措,龙头企业最终也难以发展。四是龙头企业对基地建设重视不够,要么无基地,随遇收购原料或从外地调原料;要么有基地但不象样,连带不紧、生产粗放、说散就散。结果是龙头未能有效带动产业,产业又支持不了龙头的原料需求。<br/>&nbsp;&nbsp;&nbsp; 鉴于龙头企业地位显要和现状,在今后的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应进一步确立“龙头带动”先行的理念,并实实在在下一番功夫。<br/>&nbsp;&nbsp;&nbsp; 一要围绕主导产业培植大“龙头”。根据我市的区域特点,以及种养业在国内外市场上业已形成的比较优势,可先把主导产业锁定在优质稻、果蔬、茶叶、食用菌、畜禽和淡水养殖、竹业和经济林的范畴,然后再认真分析现有的基础和可能,深入调查论证,精心选择项目方向,以产业化为纽带,采取重组、兴办、引进等形式,按照“谁有能力谁当龙头老大、谁当龙头老大扶持谁”的原则,培植组建一两个或两三个经济规模较大、产业实力较强、技术起点较高,能跨县、区辐射带动的大型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尤其要根据我市农业资源优势,下大力培植食品加工的大“龙头”,形成食品工业的大支柱。造就大“龙头”,毫无疑问要市、县两级联抓并最好以市里为主,特别要切实加强市级的谋划协调和扶大扶强的实际举措。这方面要向南平市学习,他们就是靠推出福建长富集团和福建大乘乳制品公司两大农业产业化龙头,进而作出了要在新世纪兴牧强市的战略抉择,确立了把南平建成福建最大、我国东南沿海和海峡两岸最大、以至全国和亚太地区最大的奶牛及乳制品供应基地的三步走目标,真正可以称得上大气魄、大手笔。实践证明,只有龙头企业的大块头,才有农业结构调整的大跨越。我们三明也应该往这个方向努力。当然,抓“大”也不能弃“小”,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各具特色、星星点点的小龙头也都是必要的补充。<br/>&nbsp;&nbsp;&nbsp; 二要积极促进龙头带基地。在目前这项工作比较落后的状况下,要多讲促动。既要鼓励促进龙头企业以契约等形式带动农民建立稳定的生产基地,发展专业村、专业乡镇;也要欢迎支持龙头企业直接投资建立自营基地,形成上档次的专业区。在推进农产品生产基地化、规模化中,使龙头企业增效益、增实力,在更大规模、更高层次上实现龙头与农户的互利双赢。<br/>&nbsp;&nbsp;&nbsp; 三要调动依靠龙头企业开发经营绿色食品。引导帮助相关龙头企业增强绿色经营理念,顺应国内外市场绿色食品需求不断递增趋势,抢抓我国入世机遇,下功夫研究开发绿色食品,积极争取绿色食品“通行证”,并尽快建成一批绿色农产品基地,实现绿色食品产业的大规模联动发展。这是一个入世后趋利避害的朝阳产业,完全迎合了新世纪的消费时尚,发展潜力巨大,我市也应该早意识、早开发、早主动、早受益。<br/>&nbsp;&nbsp;&nbsp; 四要引导龙头企业正确处理与农户的利益分配问题。在观念上,要使龙头企业明确农户加入产业化行列应该得到比原先独自生产经营更多的收益,不能因为自己居买方市场的有利地位而随意对农产品压等压价;否则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就会很快失去,产业关系就维持不了。在机制上,要使农民能够参与农产品在加工、流通等环节升值的分配,如提升农产品价格、以土地使用权入股、承接用工等;同时,还要能够依法保障双方的正当利益,如规范订单、合同并付诸公证,成立中介组织从中协调衔接等。在这些方面,我市可能还很少有突破,需要更积极地探索推进。</p>
<hr noShade="noShade"size="1"/>

<p style="LINE-HEIGHT: 150%" align="center"><b><a name="8"></a>政府在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要<br/>发挥引导和服务作用</b></p>
<p style="LINE-HEIGHT: 150%" align="center">●永安市委政研室 黄顺斌</p>
<p style="LINE-HEIGHT: 150%">&nbsp;&nbsp;&nbsp; 一、引导上,主要有政策引导、信息引导和示范引导。<br/>&nbsp;&nbsp;&nbsp; 1、政策引导。各级政府要从实际出发,出台一些调整农业结构的扶持政策,如在资金、税收、品种改良与引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应该制定一些优惠政策,为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制定和实行粮食优质优价政策,引导和促进新的价格机制的形成,加强市场管理,完善各项法规、规章和制度,严厉打击流通环节的盘剥和人为设卡行为,为农产品流通开绿灯。加强良种良法的引进试验,及时向农民推荐能取得高产高效的优良品种,引导农民种植市场适销对路的产品,尽量减少农民的损失,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根据本地资源引导农民发展以“城郊型”、“外向型”、“特色型”为主导的优势产业,面向国内、国际市场,在更高层次上优化结构和产品结构。<br/>&nbsp;&nbsp;&nbsp; 2、信息引导。农户经营规模小,又相当分散,加上信息闭塞,调整结构存在较大盲目性,作为政府部门要及时为农民提供准确、全面的供求信息、价格信息、科技信息、劳务信息等,利用各种媒体发布综合信息,增强农民结构调整的主动性和预见性。要建立一支农产品市场供求和行情调研队伍,逐步建立农产品信息发布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发布种植业结构和布局调整、重大技术措施推广、形势分析预测、生产动态、重要农产品供求及国际市场行情等信息,指导农业生产发展。<br/>&nbsp;&nbsp;&nbsp; 3、示范引导。抓典型示范县各级农业部门应该而且必须做好的事情,对引导农民调整结构也是最为直观、有效的办法。“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农民更相信自己的眼睛,示范片搞得成功、有效益,农户自然就会跟着干。所以要层层建立农业示范园区,鼓励农技干部积极领办、创办经济实体,建立示范基地,把农业“五新”技术综合组装配套应用。通过抓点做样,典型引路,进一步提升农产品档次,推动我市农业向更高层次发展。<br/>&nbsp;&nbsp;&nbsp; 二、服务上,包括产前、产中、产后的一系列服务,如技术服务、物资服务、产品加工服务、产品营销服务。<br/>&nbsp;&nbsp;&nbsp; 1、技术服务。技术部门要围绕结构调整局势,及时周到地提供各种技术服务,产前要帮助农民算好经济帐,产中要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介绍、病虫综防、配方施肥、营养坯育苗等技术服务,指导当前农事生产,做到田边地头现场“诊断”,当面“开方”,帮助农户解决实际困难。还要及时举办一些临时性、季节性的科技培训会,请农技员走上讲台,请专业户传经送宝,请外地专家到现场讲课,现场培训,让农民尽快掌握新技术。另外还可通过电视、录像片等现代传播方式广泛介绍新技术操作规程,印发一些技术资料送给农户。技术人员可通过技术入股、技术承包及各种形式进行有偿服务。<br/>&nbsp;&nbsp;&nbsp; 2、物资服务。各级农技部门可结合推广搞经营,开展种子、种苗、化肥、农药、薄膜、农机具、优质饲料等物资服务,把一些良种和新肥、新药、新农具、新技术推介给农民。<br/>&nbsp;&nbsp;&nbsp; 3、产品加工服务。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结构调整的关键。农产品深度与精度加工,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重要途径,而且能带动种养业的规模化经营。所以各级政府要立足现有加工企业改造和扩大,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加快农产品加工技术、设备的引进、开发和创新,积极发展多样化、方便化、优质化和系列化食品。同时要积极引进外资,鼓励社会各业人士投资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br/>&nbsp;&nbsp;&nbsp; 4、产品营销服务。农民生产出来的东西如何销出去,变成资金回收,这是政府该考虑的事。所以一定要抓好农副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根据农产品产销形势和城乡布局,统盘考虑,全面、系统地做好建设规划,加强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立项管理,严格论证,科学选址,逐步建立布局合理、产销结合、管理规范、运作高效的农产品市场体系。</p>
<hr noShade="noShade"size="1"/>

<p style="LINE-HEIGHT: 150%" align="center"><b><a name="9"></a>政府部门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应发挥几个作用<br/></b><br/>●大田县委政研室 林廷灶</p>
<p style="LINE-HEIGHT: 150%">&nbsp;&nbsp;&nbsp; 一、在宏观上要多加指导。从上到下各个层次都应制定纵向衔接、横向协调、生产力布局和生产要素配置优化合的总体规划。要在科学分区分类的基础上,逐一正确评价各层次主要产品的突出优势,确立带动优势产业的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合理分布、相互衔接的龙头。尤其要着力发展与农产品产销相适应的加工业,靠龙头带动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拓展延伸,形成产业化生产经营。在结构调整中要突出各地的资源优势、产品优势和区位优势。<br/>二、在流通渠道上要畅通。各地在结构调整中,要坚持面向市场,走以市场定位产品,产品带动产业的路子,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着力拓展农产品销售市场,发展各种形式的订单农业、合同农业,组建农产品专业运销公司,发展多种形式特别是农民自办的流通中介组织、外销网络、民间运销大户、经纪人队伍等,形成多渠道、多形式流通,建立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对农产品集中产区、龙头企业和农村生产运销大户运销瓜果、蔬菜等鲜活农产品,要逐步实行绿色通行证制度,确保货畅其流,帮助农民消化农产品。<br/>三、在信息网络上要完善。要建立和完善中央与地方的农业信息网络,加强农村信息服务,加快信息网络建设,粮食、供销、外贸、农业等部门要抓好农产品生产、技术、价格、供求和商品流通需求和出口等信息的收集与发布工作,为基层和农民调整农业结构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为了保证结构调整信息的准确性,可以构建一种信息传递发布者与信息接受应用者之间的利益制约机制,做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减少农民对农业结构调整的盲目性,实现结构调整的优化。同时,要大力鼓励农民购买电脑并从网上查找农业结构信息。<br/>四、在农业技术运用上要加强推广。要搞好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对传统农业的改造。通过品种改育、新品种的开发与引进、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和高新技术的运用,使农产品的栽培方式、耕作模式取得较大突破。加大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力度,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多”的大产业发展之路,采用“引进一批、选育一批、推广一批”的办法,加快品种结构调整步伐。 充分发挥示范园区作用,面向农民,推广先进技术,带动农民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一步深化农科教结合。以建设农科教结合示范区入手,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培养一大批科技带头人和合格劳动者。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通过技术承包、技术参股、转包土地等多种形式,实现产学研、农科教结合,使科技成果更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人员从事农业承包开发,为农民开展技术服务,兴办民间科技机构,从事抛荒地高效开发。要突出研究、引进和推广农业节本增效、减灾防害、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等五在方面技术,提高科技的贡献率,以支持结构优化和增强结构功效。<br/>五、在农村土地机制上要加快创新。随着劳务输出,农村劳力得到有效转移,不少地方出现粗放经营,甚至有的地方出现抛荒。这既给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但也为我们调整农业结构,实行规模经营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要采取多种形式,在土地流转机制上创新,走“土地置换、大户承包、规模经营、高效开发”的路子,搞活土地使用权。<br/>六、在农业引资上要拓宽渠道。加入WTO后,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加快农业对外开放步伐。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特别要抓住闽台农业合作的机遇,大力引进台湾资金、先进技术和优质良种;加大农副产品出口力度,主动接受沿海的辐射,大力发展以优质茶叶、果蔬、食用菌等绿色食品及工艺品为主的出口主导产品,开发新品种,抓好创汇农业基地建设,并加强农产品深加工、精包装,增加深加工产品的出口比重。<br/>七、在政策措施上要切实可行。第一,各级政府要不断增加农业的投入,支持农民调整结构,例如帮助农民建设中小型农业基础设施(道路、浇灌设施等),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监测体系建设,为农民提供优质产品种子。第二,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增强对农业结构调整的信贷支持力度,放宽对农业、农村的金融限制,允许农村建立贷款担保机制,鼓励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向农民和涉农企业贷款。此外,要鼓励农民大力发展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企业,以直接获取农业发展资金。第三,从财政、信贷、税收以及技术等方面支持龙头企业,以此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第四,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品和城镇化,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转移,为调整农业结构创造足够的空间,为农民增加收入创造良好的条件。<br/><br/>推进结构调整要发挥比较优势<br/><br/>●清流县委政研室 雷品芳<br/><br/>要发挥比较优势,首先必须找准有哪些优势。近年来,我们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经过认真调查分析,认为在资源方面有我们的比较优势,主要表面在:一是“田头”优势,丰富的土地资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二是“山头”优势,林产化工和林产品深加工有一定的基础,林产业将是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潜力。三是“水头”优势,我县具有优越的水资源条件。根据我县资源特点,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做好“山、水、田”的文章,农业经济持续稳步增长,为今后农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创造了有利条件。<br/>要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是其中的关键措施。今后,我县在具体工作中必须做到六个结合:<br/>1、必须与当地资源优势相结合。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能只在面积增减上做文章,也不能一阵风,一个模式,而要根据各地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在突出地方特色上下功夫,打好优势仗,走好特色路,避免结构的趋同性。<br/>2、必须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突出支柱产品和主导产业,发展区域性“名、特、优、新、稀”农产品,增加其比重和品种。如我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突出抓好烟草、豆腐皮、水果“三蜜”、水产等主导产业;狠抓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加工技术、工艺和设备,进行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努力提高农产品加工的技术水平和质量档次;重点扶持和发展经济效益好、市场前途广阔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同时,要大力发展公司加农户为主要形式的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打好品牌战略,通过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质量和知名度,更新营销观念和方式,提高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占有的份额;抓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卫生标准,逐步实现与国际标准接轨,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br/>3、必须与积极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相结合。清流是全省商品粮基地县,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后,我县将有3万亩双季稻田退出定购任务,原先种植商品粮的这部分双季稻田出路在哪里?这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在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进程中,一方面要按照中央和省、市的部署,抓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实行粮食生产、购销市场化。另一方面,要在保护和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抓住中央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机遇,积极推进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在调整中,既要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又要注意加强引导,防止产生盲目性的状况。要根据即将入世和粮食购销放开的新形势,调整完善原有的农业发展规划和思路,切实做到近期措施与长期的粮食安全政策协调统一,保护农业生产资源和农业生产能力。<br/>4、必须与稳定农村政策、深化农村改革相结合。全面实施农业法律法规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坚持增加农业投入的政策,逐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入开展“村会协作”,加大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示范力度,提高新技术覆盖面。<br/>5、必须与城乡关系调整相结合。一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把农产品深加工和储藏、保鲜、销售作为乡镇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金技术资源相结合的加工、流通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和转移,逐步减少农村土地负荷,扩大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推进农业产业的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生产。二要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改革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住房制度等,打破城乡分割体制,吸引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生产要素的调整创造条件。<br/>6、必须与政府转变职能相结合。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调整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服务。因此,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战略,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搞好宏观调控、产业导向、信息服务、区域规划、大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和财政的支持等,以保证农业结构调整的有效进行。同时,要多服务,少包办,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避免干预过多,避免采取行政办法强制农民生产经营行为,造成不必要的损失。<br/><br/>关于培育发展壮大农业主导产业的几点思考<br/><br/>●明溪县委办公室 吴小云<br/><br/>1、注重发挥资源比较优势是确定和发展主导产业的基础。近几年来在确定和发展主导产业上,我县始终注重发挥资源比较优势,坚持正确引导,合理规划,做到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药则药。经过反复论证和精心培育,已初步形成了符合我县实际的以林、竹、药为支柱,以粮、烟、果、淮山和畜牧为重点的八大主导产业。<br/>2、大力搞好特色基地建设是发展壮大主导产业的前提。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基地的建设。加强农科教、产学研结合,推广应用高新技术,努力建立一批比较优势明显、经营规模较大、达到国际质量或国内先进标准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是主导产业形成、发展和壮大的首要前提。近年来,我县围绕八大主导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按照“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相对集中、规模经营、提高品质”的原则,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农户和企业主按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要求发展基地。<br/>3、坚持市场导向是发展壮大主导产业的命脉。一项产业的生命力强弱与否,关键在于它的产品是否受到市场的欢迎。农业主导产业,只有它的农产品在市场中以优质优价大批销售,才能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比如我县发展的中药材和林竹两大支柱产业,就是适应市场需求,经过多次市场调查论证后确定的。<br/>4、发挥典型示范是发展壮大主导产业的动力。一方面,典型具有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农民由于受资金、市场、信息、技术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怕担风险,新项目引进后,往往处于观望之中。只有通过典型示范,直观、充分、有效地向农民展示了新项目的优越性,使农民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学得来、用得上,农民才会积极参与。另一方面,典型示范还具有检验作用。由于农业项目受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具有较强的地域性,新项目引进后,能否成为主导产业,还必须经过试验示范,才能减少盲目一哄而上造成的不必要损失。<br/>5、加大科技投入是发展壮大主导产业的保证。主导产品质量的提高必须也只能依靠科技手段来实现。近年来,我县十分重视农业科技发展,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强化农科技结合力度,重视和加强与科研单位的横向联系与合作。如在淮山产业上,已委托福建农林大开展淮山种苗组培试验,开发组培育苗技术。在红豆杉产业上,与上海复旦大学合作开发紫杉醇产品。<br/>6、建好龙头企业是发展壮大主导产业的关键。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有龙头企业的带动,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形成种养、加工、销售一条龙。<br/>7、加强领导、密切配合是发展壮大主导产业的保障。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包括了种养、加工、销售等贸工农的多个环节,不仅涉及广大农民,而且与农业服务行业、加工企业和市场营销等多个部门紧密联系,环环相扣。如果没有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没有各个部门的密切配合,产业就无法自我运作协调发展。因此,必须从思想上重视、力量上加强、机制上放活、政策上扶持、投入上增加,使主导产业真正走上产业化发展之路。<br/><br/>加快龙头企业发展的几点建议<br/><br/>●三元区委办公室<br/><br/>1、积极培育农村主导产业。农村主导产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依托,对农业产业化龙头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县乡党委政府要在巩固发展粮食、烟叶、畜禽、水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培育“林、竹、果、菜、菌”五大主导产业,以此带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形成和发展。一是要搞好农业区划,根据各地的资源特色,地域特征和现有基础,因地制宜地确定主导产业。二是要狠抓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工艺、新技术,提高名优品种的比重;积极实施精品、品牌战略,推行工厂化、标准化生产,使比较效益得到进一步提高。三是要营造主导产业快速发展的良好环境。以轻徭薄赋为首要出发点,在保证农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减轻农民的负担,研究制定促进农业休养生息的政策,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促进主导产业的发育繁荣。<br/>2、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龙头企业形成与发展的关键环节和必要保证。当前,三元区要围绕“林、竹、果、菜、菌”等主导产业和6个市级龙头企业,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各种服务组织,开展系列化服务,切实搞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涉农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所需的技术、信息、流通等问题,同时要引导农民组建各式各样的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不断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规避风险的能力;村集体和涉农有关部门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和优势,兴办各种集示范性、开发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服务实体,积极发展成为农产品销售服务的“龙头”企业或中介组织,使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和大市场相联结,切实改变当前我区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单打独斗”的局面,有力推动农村区域化、专业化生产的发展。<br/>3、积极探索新型的利益联结机制。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进一步推广和完善合同制,引导龙头企业采用预付定金、实行保护价收购等方式,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关系,确保产销双方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在不断完善现有合同契约制的基础上,着重在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利润返还等利益联结机制方面进行探索,特别要鼓励农户以资金、土地、劳力等生产要素参股入股,使龙头企业通过建立风险基金等方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关系,引导农民利用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使用权以及劳动、技术等要素入股,使农户与龙头企业成为利益共同体。<br/>4、帮助企业切实解决融资难问题。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融资难是许多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制约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瓶颈”,如恒祥农牧有限公司虽然有自己的品牌和营销渠道,但由于资金缺乏,无法对品牌进行包装和宣传,导致品牌影响力不大、知名度不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企业的发展后劲不足。扶持龙头企业发展,除了要在政策上给予适当倾斜外,还要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切实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各级政府要把扶持龙头企业与发展农业、培育地方财源紧密结合起来,引导龙头企业大范围地带动生产基地和农户的发展,形成龙头企业加生产基地和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新格局。财政部门每年要适当安排一些经费,用于扶持龙头企业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使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农业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要“放水养鱼”,把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在资金安排上给予行当照顾,在贷款利率上给予适当优惠,把龙头企业扶大扶强。</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议政会与会同志发言摘要